老舍“草原”赏析

合集下载

老舍《草原》写作手法

老舍《草原》写作手法

老舍《草原》写作手法
老舍的《草原》采用了一系列的写作手法,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 写实主义手法:《草原》力求真实地再现草原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

小说中不仅描绘了草原广袤的景色和特有的民族风情,还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矛盾冲突。

2. 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内心反思和思想活动,揭示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3. 对话和场景描写:《草原》中的对话具有生动的对话节奏和真实性,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变化。

同时,小说还巧妙地运用了场景描写,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4. 叙事的多层次性:《草原》中的叙事不仅以主线线索为基础,还融入了丰富的插叙和回忆,使故事情节更加有层次感和变化。

5. 对比和象征手法: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象征手法,通过对比草原与城市、牧民与工人等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生活和命运,揭示出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矛盾,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通过以上这些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草原》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并且对人物形象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真实的描绘。

草原老舍课文解读

草原老舍课文解读

草原老舍课文解读
《草原》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牧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草原上的生活和人物的命运。

以下是对《草原》的一些解读:
1. 草原的壮丽景色:《草原》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草原的辽阔、奔放和美丽。

草原被描绘成一片宽广无边的绿地,牛羊在那里自由奔跑,人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宁静和力量,表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赐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 牧民家庭的生活:小说围绕着一个牧民家庭展开。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放牧人,母亲是一个慈爱的妻子和母亲,儿子是一个纯真无邪的孩子。

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依靠牛羊和草原谋生。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彼此扶持。

他们在草原上享受自由和平静,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3. 牧民生活的艰辛:尽管草原给予了牧民家庭美好的生活,但他们也面临着许多艰辛和困难。

他们需要时刻守护牛羊,抵御寒冷和风雪的侵袭。

生活的艰辛考验了他们的意志和毅力,但他们依然坚守在草原上,没有放弃。

4. 草原人的命运:小说中还反映了草原人的命运。

作者通过描述父亲的身体逐渐衰弱,母亲的不幸去世,以及儿子被送上城市去求学这些情节,揭示了草原人的命运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不可预知的变故,但他们也从中获得了成长和坚强。

总的来说,老舍的《草原》通过对牧民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的命运。

小说富有生活感,情节紧凑,形象鲜活。

通过草原这一特殊的背景,揭示了人与自然、生活与命运的关系,反映了人类面对困难和变故时的勇气和坚强。

老舍的草原诗二首

老舍的草原诗二首

追寻自然之美——老舍的草原诗二首赏析草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片宽广而神秘的土地。

它犹如巨大的绿色毯子,延伸至天际,承载着无边的生命力和美丽的景色。

著名中国作家老舍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文字,将草原的风光与人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作了两首气韵独特、富有诗意的草原诗。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并解读这两首草原诗。

首先是《草原》:草原啊草原背向着小山哪洁白的沙脊上有奔驰的叶车牧歌的青壮年健康的纤弱玛雨水的粮食均匀地长大老舍通过这四句简洁的描述,勾勒出了草原的辽阔和壮美。

诗中的“草原啊草原”,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强调了草原的真实而魅力无穷的特质。

诗中提到的“洁白的沙脊上”,以及“奔驰的叶车”,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草原上的活力与运动感。

而牧歌的青壮年和健康的纤弱玛则体现了草原上人们的朴实与勤劳,以及他们对草原的深情厚意。

最后一句“雨水的粮食均匀地长大”,则突出了草原的肥沃与富饶。

接下来是《草地无边》:草地无边家烟细万牛归棚鸟霞起星河深处风暖暖牧驼行行踏绿丝这首诗以细腻真实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美好与宁静。

诗中的“草地无边家烟细”,传达出草原的广袤和人们对家的思念之情。

万牛归棚,鸟儿盘旋,生动地描述了牧民的劳作和动物的自由,在这种美景中草原成为一个和谐共生的家园。

诗人通过描绘“星河深处风暖暖”,以及“牧驼行行踏绿丝”,强调了草原的宁静和温暖,让人们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面和青草的柔软。

老舍的这两首草原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草原的美丽与魅力。

他用纯净的笔触,展现了草原的壮丽与广阔,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牧民生活的理解和对家乡的思念。

这两首草原诗既描绘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又融入了人的情感,使其更加丰富有趣。

草原作为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馈赠,它的美丽和神秘承载着精神与灵魂的滋养。

老舍的诗歌以他独特的感悟力和文学造诣,让草原的景色和人的情感完美地融为一体。

草原老舍课文解读

草原老舍课文解读

老舍《草原》课文解读草原老舍的课文解读可以围绕老舍的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一些解读的思路:一、生平背景老舍(1899-196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困的旗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士兵,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

老舍从小就接触到了底层社会的种种苦难和不幸,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创作背景《草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8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老舍以他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描写草原上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作品主题《草原》主要描写了草原上的生活和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草原生活的描写,老舍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四、艺术手法老舍在《草原》中运用了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写实与抒情相结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风光和人物形象。

他的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优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还通过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五、思想意义《草原》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老舍通过描写草原上的生活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呼吁人们要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这种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六、结论《草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老舍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老舍作品《草原》赏析

老舍作品《草原》赏析

老舍作品《草原》赏析第一篇:老舍作品《草原》赏析【1、《草原》作品原文】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

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紫塞,紫塞,谁说的?这是个翡翠的世界。

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

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公社了。

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

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

她就是陈旗的人,鄂温克族。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老舍草原这篇文章名句

老舍草原这篇文章名句

老舍草原一、引言老舍的小说《草原》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描绘了中国北方的草原风光和人民生活,在文学史上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将围绕老舍草原的主题展开,着重分析其中几个经典的名句,深入探讨《草原》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

二、名句一:“草原如大海,不是要看的”老舍在《草原》中以描绘草原为主线,将草原比作大海,强调草原的壮丽与浩渺。

这句话突出了草原上广袤无垠的景象,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这句话还隐含着对生活的思考,提醒人们不仅要停留在表面的欣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思考和体验其中的内涵。

1. 草原壮丽景象的描绘老舍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草原的广袤和壮丽。

他以独特的视角、细致入微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

草原上的牛羊、飞鸟、蓝天白云,形成了一幅幅美丽而震撼的画面,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对大自然的赞美作者将草原比作大海,把其中的广阔与浩渺与大海相提并论,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

草原以其无垠的宽广和自由的气息,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这种赞美不仅体现了老舍对大自然的关注,也寄托了他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3. 生活的思考与体验名句中的“不是要看的”一句,呼唤人们不仅要停留在表面的观赏,更要通过思考和体验来理解草原的真正内涵。

草原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景色,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深入了解草原,去感受其中的生命力和力量,以此激发自己的思考和成长。

三、名句二:“极光只在十二月出现”这句话揭示了草原的独特气候和生态环境,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宝贵瞬间和珍贵的经历。

作者以极光为象征,寄托了对生活中珍贵时刻的追求和珍惜。

1. 草原的独特气候和生态环境极光只在十二月出现,这说明草原的气候条件及其特殊,在人的生活中极为罕见。

草原常年寒冷且日照时间较短,而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条件下,才能出现美丽的极光。

这种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奇特性为草原增添了神秘感和吸引力。

草原课文赏析句子

草原课文赏析句子

草原课⽂赏析句⼦1. 草原课⽂优美句⼦及理解1、我不忍⼼地踏着脚下肥嫩的青草,赶着⽺群来到草原。

这⼴阔⽆垠的草原多美啊,到处都是养眼的绿⾊;这⾥草原的天空多美啊,以蓝⾊为底⾊的天空中覆盖着⼏朵悠悠的⽩云,蓝中带⽩的天空真美!2、这时,草原上笼罩着⾦⾊的寂静,远处⼭峦披上晚霞的彩⾐,那天边⽜乳般洁⽩的云朵,也变得⽕焰⼀般鲜红,草浪平息了,牧归的⽜⽺群从远⽅草原⾛来;只有那些夜间也不回返的骆驼群,还在柳林附近的湖边上游荡着,整个⼤草原⼀副安宁的样⼦。

3、地势平坦⽽辽阔,在远⽅有微微起伏,整个⼤地都被绿油油的草覆盖着,像铺了⼀层厚厚的地毯,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

4、草原美景⼀碧千⾥的草原风光,悠扬的马头琴声,喷⾹的奶茶,质朴⾼亢的蒙古民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骏马在奔驰,牧民在歌唱,那草原上的⼩花、⽜⽺、骏马、牧⼈,构成了⼀幅极美的图画。

5、夏天的草原绿草如茵,深呼吸⼀⼝,清⾹的草⽊味扑⿐⽽来,让⼈⼼旷神怡、如痴如醉。

⽜、马和⽺漫游在草原上,风吹草动,形成了⼀幅如诗如画的景象,正如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骑在马背上,悠哉游哉,仿佛进⼊了世外桃源。

6、夏天,⼀场⼤⾬过后,草原上的各种花⼉,⼀夜之间都绽开了笑脸。

那⽩的如雪,粉的像霞,红的似⽕,黄的胜⾦,整个草原像⼀座五彩缤纷的⼤花园,惹得蝴蝶蜜蜂在百花丛中狂歌乱舞。

哟,萨⽇朗花也开了,它那五⽚细长通红的花瓣向下弯曲着,像⼀盏盏红灯笼。

这时,我就和⼩伙伴们⾼举着⼀把把萨⽇朗花在草原上嬉戏,萨⽇朗花就像⼀⽀⽀永不熄灭的⽕炬在草原上跳跃。

7、草原的风在每⼀个不同的季节同别有⼀番不同的风韵,七⽉底是草原最美丽的季节,问也是最让⼈⼼旷神怡的,它不像冬天的风那么刺⾻,更不像秋天的风那么⼲燥;它美丽,在于它吹绿了万物,吹开了野花,深深的草从在微风中摇拽,是那么的婀娜,充满了神韵;它轻柔,它游过深深的湖⽔,掀起了阵阵微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光,碧⽔印着蓝天,蓝天衬着碧⽔,那种天连⽔尾⽔连天的那种画⾯,宛如在天镜中遨游,⾃在、奔放……8、在草原的深处,还有洁⽩的⽺群在悠闲地吃着青草,像是散落在草原上的颗颗珍珠。

向往呼伦贝尔大草原——老舍作品《草原》赏析

向往呼伦贝尔大草原——老舍作品《草原》赏析

染不用墨线勾勒 的中国画”来 比喻小丘 ;用“迂 回的明如玻璃的带 草原美景一欢迎远 客一 亲切相见一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景 。
子 ”来 比喻河流。每一处 比喻都恰 当生动 、色彩 明丽 ,使景物如在 蒙古人 民的热情好 客 ,始终贯穿全文 ,处处表现 出一种天 、地 、人 、
眼前 。简 而明 ,短而精的写作风格再 次表现 了出来 。比喻之妙就在 物 ,和谐 相处 ,民族平等 、友好的氛围。“一方水 土养一方人 ”,独特
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 流人 云际 。
既然 “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 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翠 色欲流 ”是说 翠色即将 流逝 而未 流。作者用一个“欲 ”字 , 呢?其实 ,这是 以声写寂 ,以动衬静 ,运用 了“舛互 ”的修辞手法。它
神似 比拟手法 ,把没有生命 的色彩赋予 了生命 ,有了动感 ,运用 文 对事物既全面肯定 ,又部分否定 ;或既全部否定 .又部分 肯定 。看
而 精 的 写 作 风 格 就 巧妙地刻画 出“我 ”在草原的丰富的愉悦感受。
二 、语 言 文字 功 底 深 。意 境 美
3.初入 草原 ,听不见一点声音 ,看不见什么东西 ,除 了一些忽
那些小 丘的线条是那 么柔美 ,就像 只用绿色渲 染 ,不用 墨线 飞忽落的小 鸟。
这 就 是 大 师 老 舍 的 写作 风格 ,一 贯 又 独 具 一 格 的散 文 写 作 风
寻 味 。
从 用 词 来 看 ,“惊 叹 ”与“舒 服 ”,“愿 久 立 ”与 “想 坐 下 ”本 意 相
到了草原 ,放 眼一望 ,天苍苍 ,野茫茫 ,那种感觉 ,身心愉悦 , 反 。但是 ,作者惊叹 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的 在场的每个 人禁 不住都想 高歌一 曲。文章一开始就直接表达 出了 大草原 ;舒 服的是 草原浩瀚 、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视野开阔 、心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草原”赏析
作者:王小民
来源:《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2019年第12期
草原
文/老舍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

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

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們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
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

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公社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

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

她就是陈旗的人,鄂温克族。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翻译了。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

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

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毡庐,今天却变了样,是用木条与草杆做成的,为是夏天住着凉爽,到冬天再改装。

看那马群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的新种三河马。

这种大马真体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龙马精神”这类的话儿,并且想骑上它,驰骋万里。

牛也改了种,有的重达千斤,乳房像小缸。

牛肥草香乳如泉啊!并非浮夸。

羊群里既有原来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种的短尾细毛羊,前者肉美,后者毛好。

是的,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

【赏析】
乍看题目,你可能以为这是一篇赞美草原风光的散文,而细细品读之后,你会发现,文章除了描绘草原独特的风景之外,也用更多的笔墨抒写了草原牧民热情好客的风俗和草原生活的变化,而画外之音则是谱写了一曲蒙汉一家亲的“赞歌”。

本文开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从“自幼”读到诗歌中草原留给人苍凉可怕的印象,引出亲眼所见的“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的原野、“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的羊群等,在对比中突显草原辽阔壮美的景色,同时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以及借助“这是个翡翠的世界。

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这样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愉快”与喜爱之情。

其实,这是巧妙地写出了草原今非昔比的变化。

接着,我们又跟随作者的“镜头”,由远及近地深入草原,从无声到有声,从“看不见什么东西”到“远远地望见了”河流、牛羊、马群,以及“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不惜远途奔驰前来迎客的牧民。

而从寂静变得热闹之中,我们不难读出草原牧民的热情。

“镜头”从远景拉到近景,又从近景变为“特写”——那一双双“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的手,那蒙古包里的盛宴,那“响亮感人”的歌声,还有小伙姑娘们的表演,更是生动细致地展示了牧民们的好客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开篇的段落里就因为风光美好而表达了想高歌、想吟诗的愿望,但直到与牧民们的热烈相聚之时,“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等诗句才不禁悄然而出。

如果说,前面的想吟诗是因景而动情,那么在和牧民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吟出”的诗句则是因情而动心。

所以本文的主旨不仅在于赞美草原的景,更在于赞美草原上生活的人。

当然,作者没有忘记直接描写草原的变化,比如蒙古包的材料、马牛羊的不同品种等,而结尾“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更是简洁明快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此外,本文从古诗中引出“怕”到描绘草原的“新”,始终都是动态的展示,而这种动态的画面,既昭示着草原充满活力,也让文章富有“动感”的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