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原因和保护方法

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原因和保护方法现在,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了人们重要的关注点,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人们共同的责任。
但是,我们也面临着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危机,越来越多的生物正在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那么,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原因和保护方法是什么呢?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都是自然原因中的主要原因。
自然灾害如洪水等,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得到破坏。
气候变化会影响生态环境中物种的数量和分布,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人类因素人类活动成为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征用大量土地,砍伐森林,开发矿藏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人类活动导致生物物种数量迅速减少,有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3.广义污染物的排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噪音等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甲烷等气体都会造成大气污染,导致土地变质和生物消失。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1.制定相关法律人们应该建立统一的法律、立法和行政管理制度,将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法律规范。
制定相关法律来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
2.推广绿色环保理念推广绿色环保理念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构建人类与自然之间互惠互利的关系。
并且,引导人们生活的方式向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减少有害污染物的排放。
3.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国家战略政策上支持生态环保,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促进生态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
国家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指导意见,鼓励人们关注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发展与利用。
4.重视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可以促进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动物种的保护与管理。
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物种群,帮助人们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结语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共同的利益,我们应该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生态保护理念,积极投身到生态保护的事业中。
朱鹮的资料

朱鹮的资料1. 介绍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又称为日本朱鹮,是一种珍稀的鸟类,属于脚蹼目鹳科朱鹮属,是世界上仅存的朱鹮类鸟。
朱鹮主要分布于中国和日本,是两国的国鸟。
朱鹮被视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
2. 特征朱鹮是一种中等大小的鸟类,通体羽毛呈鲜艳的红白黑色。
它具有长长的腿和颈部,脚部有蹼,适应水生生活。
成年朱鹮体长约为85-100厘米,翼展约为1.8米左右,雌雄个体相似。
朱鹮的嘴呈浅黄色,上嘴端略卷曲。
眼部周围被裸露皮肤覆盖,颜色为淡红色至品红色。
朱鹮的翅膀和尾巴上有黑色的羽毛,头部和颈部则被红色的羽毛覆盖。
3. 分布朱鹮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日本本州、四国、九州等地区。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安徽、辽宁、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江苏和山西等省份。
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丧失,朱鹮的分布范围已经大大减小。
4. 栖息地朱鹮喜欢栖息在河流、湖泊和沼泽等水域周围的湿地和草地上。
它们需要大片的湿地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朱鹮喜欢在水下觅食,主要以鱼类、两栖类和昆虫为食。
5. 繁殖朱鹮在繁殖季节会选择栖息地附近的树上或悬崖上筑巢。
雌鸟一般产卵2-3枚,由雌雄鸟共同孵化。
孵化期为28-31天,孵化后的雏鸟需要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够离巢。
朱鹮一般在3月至4月间开始繁殖,繁殖季节结束后,它们会迁徙至南方寻找越冬地。
在中国,朱鹮的繁殖地主要分布在辽宁和安徽两个省份。
6. 保护状况由于过度的捕猎和栖息地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朱鹮的数量急剧减少。
20世纪80年代,朱鹮的野外种群已经减少到极危的程度。
为了保护朱鹮,中国和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中国,设立了自然保护区来保护朱鹮的栖息地,并进行了人工繁殖和放归项目。
在日本,也进行了朱鹮的繁育和放飞计划。
这些保护措施逐渐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朱鹮的数量有所回升。
然而,朱鹮的保护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栖息地的丧失、非法猎捕和环境污染仍然是朱鹮数量无法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我国数量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原因作文

我国数量骤减的动物种类及原因作文《我国数量骤减的动物种类》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国家,有一些动物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啦。
比如说大熊猫,它们圆滚滚、胖乎乎的,特别可爱。
可是因为它们生活的地方森林被破坏,能吃的竹子也变少了,大熊猫的数量就不多啦。
还有穿山甲,它们穿着一身坚硬的“铠甲”。
有些人觉得穿山甲能治病,就去抓它们,现在穿山甲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中华鲟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它们在长江里游来游去,可是长江的水被污染了,它们生活的环境变得不好,数量也就越来越少。
小朋友们,我们要一起保护这些动物,让它们不再减少。
《我国数量骤减的动物种类》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们国家那些数量变得很少的动物。
有一种动物叫东北虎,它们威风凛凛,是森林里的大王。
但是因为人类不停地砍伐森林,它们的家变小了,猎物也少了,东北虎的数量就越来越少。
再来说说朱鹮,它们有着漂亮的羽毛。
以前,人们大量使用农药,让朱鹮生活的环境变得很糟糕,它们的数量也变得很少很少。
还有藏羚羊,它们在高原上奔跑。
可是有人为了它们身上的皮毛,去伤害它们,藏羚羊的数量也在减少。
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爱护大自然,保护这些动物朋友。
《我国数量骤减的动物原因》小朋友们,你们想过为什么有些动物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吗?就拿白鳍豚来说吧,长江里的船越来越多,水也变得脏脏的,白鳍豚找不到好吃的,也没有安静的地方休息,它们就变少啦。
还有金丝猴,森林被砍了好多,它们没地方玩耍,也没那么多果子吃,金丝猴的数量也就慢慢下降了。
再比如扬子鳄,它们住的池塘被人们填平盖房子,扬子鳄都不知道该去哪了,数量也就越来越少。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能让这些动物消失,要一起保护它们的家。
《我国数量骤减的动物原因》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说说为啥有些动物的数量会变少。
比如说丹顶鹤,它们喜欢在湿地里玩耍。
但是人们把湿地变成了农田,丹顶鹤就没地方玩啦,数量也就少了。
还有野牦牛,有人去抢它们的地盘来放羊放牛,野牦牛能生活的地方变小了,数量也就跟着下降。
有效保护朱鹮的措施建议

有效保护朱鹮的措施建议一、背景介绍朱鹮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类,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朱鹮数量逐渐减少,目前已经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朱鹮这一重要生物资源,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二、保护朱鹮的必要性1. 朱鹮是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2. 保护朱鹮可以促进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
3. 朱鹮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和文化遗产。
三、现状分析1. 朱鹮数量逐渐减少,目前仅有约400只。
2. 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栖息地受到严重威胁。
3. 疾病、天敌等因素也对朱鹮造成威胁。
四、保护措施建议1. 加强栖息地保护(1)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划定禁止开发区域。
(2)加强对栖息地的监测和保护,防止非法捕猎、采伐和污染等行为。
(3)加强对朱鹮栖息地的生态修复和恢复,增加朱鹮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
2.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朱鹮(1)建立朱鹮保护基地,对朱鹮进行人工繁殖、放归等保护措施。
(2)开展科学研究,了解朱鹮的生态习性、繁殖机制等,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对朱鹮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患病、受伤或死亡的朱鹮。
3. 提高公众意识(1)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关于朱鹮的知识和重要性。
(2)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3)建立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五、总结通过以上措施建议,可以有效地保护朱鹮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促进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同时也可以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文化遗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为保护朱鹮贡献自己的力量。
什么是许多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许多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重要原因一、物种自身的原因物种特化和遗传衰竭,往往是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内在原因。
�某些种类的野生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某种特定的栖息环境而产生了特别的习性(包括食性),使其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或其他环境,最终落得“不适者被淘汰”的结局。
如果大熊猫专门吃竹子,一旦失去现有栖息地或者竹子大面积开花死亡,大熊猫必然大量死亡,造成生存危机。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一些野生动物由于各种原因受到生命力和遗传力下降的威胁,导致种群难以恢复,趋于濒危。
如朱huan ,现存数量很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再加上处于人类的半饲养状态,个别适应于野外生活的基因可能会逐步丢失,进而危及其生存,甚至导致其绝灭。
�二、栖息地破坏与丧失�人类为发展经济砍伐森林、围湖围海造田、过度放牧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间接导致了野生动物的濒危。
�森林和草原是野生动物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尤其是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
乱砍滥伐,随之而来的开荒和对草原的过度放牧,不仅占据了野生动物的固有家园,还人为地将它们分割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极大地影响了它们的生存和繁衍。
�围垦湖泊和占用滩涂是水禽、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濒危的主要原因。
在湿地、湖泊和沿海滩涂被大量开发成工农业用地后,赖以生存的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和繁殖地,濒临灭绝。
如扬子鳄,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上亿年,由于栖息地的丧失,野生种群快要绝迹了,有关部门打算利用人工繁殖的个体实施再引进工程,但苦于无地而不得不坐等扬子鳄野生种群灭绝。
�四、环境污染本世纪以来,由于农药、鼠药、化肥、煤炭、石油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工业“三废”和有毒物质,严重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体,野生动物健康受到损害,繁殖力日渐低下,许多江河湖泊已不再适于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
某些生态位较高的野生动物因为食物链的关系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株连。
�三、乱捕滥猎野生狩猎是许多濒危物种的直接原因。
秦岭朱鹮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学研究一直是保护濒危物种的关键手段,加强对朱鹮生态习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物种的生存 需求,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朱鹮是全球极度濒危鸟类之一,对于其生态习性的了解和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为了更好地保护朱鹮,需要加强科 学研究,深入研究其生态习性、繁殖习性、迁徙习性等方面,为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支持。
加强政策支持,保障朱鹮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政策支持是保障朱鹮保护工作持续开展的重 要保障,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相关的法律 法规和政策措施。
为了保障朱鹮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需要加 强政策支持。这包括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相关 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保障朱鹮栖息地的 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执法力度,严 厉打击破坏朱鹮及其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 ,也需要加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管
朱鹮的繁殖期通常在春季,雌鸟 每窝产卵2-4枚,孵化期约30天
。
秦岭朱鹮分布情况
秦岭是朱鹮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分布有大量的朱鹮种群。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朱鹮的数量逐渐减少,但在 秦岭地区仍能找到相对稳定的种群。
秦岭的朱鹮主要分布在一些大型湖泊和水库附近,如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华 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非法采集朱鹮卵、幼鸟和 羽毛,影响朱鹮种群的繁 殖和发展。
交通干扰
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 施建设,对朱鹮的迁徙和 繁殖造成影响。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
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洪涝、干旱等,影响朱鹮的生存 和繁殖。
气温升高
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朱鹮栖息地环境变化,影响朱鹮的生存和 繁殖。
疾病传播
新发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对朱鹮的生存构成威胁,如禽流感、新城疫等。
保护朱鹮的建议与措施

保护朱鹮的建议与措施保护朱鹮的建议与措施引言:朱鹮是一种珍稀且受威胁的鸟类物种,被公认为中国的国鸟,并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和生境丧失等因素,朱鹮的数量不断减少,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物种,应采取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来确保其生存和繁衍。
第一部分: 朱鹮的生态特征和威胁在开始讨论保护朱鹮的建议和措施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朱鹮的生态特征和面临的威胁。
朱鹮是一种大型的白色鸟类,拥有红色的头部和黑色的翅膀。
它们通常栖息在湿地和河流周围,以鱼类和两栖动物为食。
然而,由于栖息地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朱鹮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威胁:1. 栖息地破坏:湿地的开发和水源的污染不仅破坏了朱鹮的栖息地,还削弱了它们寻找食物的能力。
2. 非法捕猎:尽管朱鹮受到法律的保护,但非法捕猎仍然存在。
朱鹮的羽毛和肉被非法交易,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生存。
3. 生境丧失: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丧失对朱鹮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
过度的农业、城市化和工业化等因素导致了朱鹮栖息地的减少和破坏。
第二部分: 保护朱鹮的建议和措施为了保护朱鹮,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和策略,从多个方面确保其生存和繁衍。
1. 栖息地保护:保护和恢复朱鹮的栖息地是保护这一物种的关键。
政府和环保组织应制定严格的湿地保护政策,限制湿地开发,加强对水源的保护,并提供持续的监测和管理。
2. 非法捕猎防控:打击非法捕猎是保护朱鹮的紧迫任务。
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与国际合作,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链条,同时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对非法捕猎行为的认识。
3. 生态恢复与保育:积极参与湿地和栖息地的恢复工作,通过引入非灭绝性物种的自然种群,增加朱鹮的种群数量。
应加强对朱鹮的繁殖和养护工作,提高其存活率。
4. 国际合作:朱鹮是跨国鸟类, 因此国际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交流,分享保护经验与科研成果,共同制定国际保护计划,以促进朱鹮的国际合作保护。
第三部分: 对朱鹮保护的观点和理解保护朱鹮是对生态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承诺。
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物种灭绝的危机

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物种灭绝的危机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然而,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物种灭绝的危机。
本文将探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一、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栖息地破坏:人类的城市化过程导致了大量的栖息地破坏,包括森林砍伐、湿地填埋以及城市扩张等。
栖息地破坏会导致许多物种失去栖息地,从而无法生存下去。
2.过度捕捞和滥捕滥猎:过度捕捞和滥捕滥猎导致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这对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3.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气候变化导致了许多物种的栖息地改变,使它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导致灭绝的风险增加。
4.入侵物种:人类引入的入侵物种对原生物种造成了威胁,入侵物种通过捕食或竞争等方式对本地物种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物种灭绝。
5.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污染使得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物种无法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环境的影响1.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物种之间相互依赖,构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丧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自然环境退化。
2.生态系统功能丧失: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昆虫对传粉和控制害虫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自然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许多药物和食品资源都源自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加强管理,可以有效保护物种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 鹮 简 介——繁 殖
•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 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 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 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 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 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 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 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 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 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 都变成灰黑色
朱 鹮 简 介——繁 殖
•
朱鹮的巢
朱 鹮 简 介——繁 殖
• 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 翻卵、晾卵、理巢等, 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 将头部盘起来,有时 站立起来舒展翅膀, 或者抖动身体。但巢 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 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 并不在巢边护巢,夜 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 息。
朱 鹮 简 介——繁 殖
• 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 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 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 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 食物吐出喂养, • 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 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 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 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 次。 • 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 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 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 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朱 鹮 简 介——生 活 习 性
• 主要食物有鲫鱼、泥 鳅、黄鳝等鱼类,蛙、 蝌蚪、蝾螈等两栖类, 蟹、虾等甲壳类,贝 类、田螺、蜗牛等软 体动物,蚯蚓等环节 动物,蟋蟀、蝼蛄、 蝗虫、甲虫、水生昆 虫及昆虫的幼虫等, 有时还吃一些芹菜、 稻米、小豆、谷类、 草籽、嫩叶等植物性 的食物。
朱 鹮 简 介——生 活 习 性
• 1998年,原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日本时向日本赠送一对朱鹮——“友 友”和“洋洋”。 • 1999年9月,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国100多名专家、学者发表 关于拯救世界珍禽朱鹮的《汉中宣言》。 • 2000年10月,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日本时又向日本赠送了一 只朱鹮“美美”。 • 2002年,洋县陕西省朱鹮保护观察中心新建占地7000平方米的朱 鹮大网笼,为朱鹮本地野化放飞创造了条件。 • 2002年3月,拥有60只朱鹮的周至县楼观台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 饲养研究中心内建立起朱鹮异地引种繁殖基地。 • 2004年,洋县12只朱鹮首次当地野化放归实验。 • 2005年7月,成立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2007年5月31日,陕西省宁陕县实施首次异地野外放归。
01 02 03 04
朱鹮简介 朱鹮现状 丧 失 原 因 保 护 价 值
丧 失 原 因——客 观 因 素
• • • • • 人口的密集膨胀、 战争的毁灭、 森林的乱砍滥伐、 栖息地的日渐消失、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污染的加大、 • 人为的狩猎等。
丧 失 原 因——客 观 因 素
• 自本世纪30年代起人类大 量的捕杀,使之变为自己 的美味佳肴;再加上栖息 地的树木被人类滥砍伐; 还有一些动物如乌鸦、豹 猫、青鼬、猛禽等经常捕 食它们,使得朱鹮的种群 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明 显缩小。到了50年代,朱 鹮基本绝迹了。到了1982 年8月为止,日本只剩下两 只,我国的野生种仅有7只。
朱 鹮 现 状
• 六十年代末前苏联境内朱鹮绝迹。七十到 八十年代在朝鲜半岛消失。这一时期日本 政府为拯救濒危的朱鹮做了大量工作,但 未能取得预期效果,遂于1981年初将野外 残存的5只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最后 一只也于2003年10月死亡。因此朱鹮已成 为中国特有物种
朱 鹮 现 状——保 护 级 别
• 《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 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朱 鹮 现 状——保 护 情 况
• 1953年和1959年鸟类学家曾在甘肃 武都、康县采到过朱鹮标本。在 1981年以前,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 到野生的朱鹮是在1964年。而后, 在1964~1981年这十几年间,再也 没人见过朱鹮的踪迹。从1978年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 们组成考察队,调查了东北、华北 和西北三大地区,跨越九个省区, 行程5万多千米。终于在1981年5月,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 荫增在陕西省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 沟的山林中发现两个朱鹮的营巢地、 七只朱鹮,其中四只成鹮、三只幼 鹮。当时,这两对朱鹮都忙于哺育 幼雏,这说明它们都是有繁殖能力 的个体
丧 失 原 因——主 观 因 素
• 朱鹮基因组碱基数量约为 13.7亿个,约是人类(28 亿个)基因组序列碱基数 目的一半。朱鹮濒临灭绝 的主要问题是生存能力下 降和幼鸟成活率低。 • 朱鹮种群高度密集,至今 只有一个野外种群,一旦 爆发疫情很容易造成种群 灭绝,另外自身繁殖能力 低下与抵御天敌的能力较 弱也是造成本物种濒危的 重要原因
• 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 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 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 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 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 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 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除了起飞 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朱 鹮 简 介
• 由于朱鹮的性格 温顺,中国民间 都把它看做是吉 祥的象征,称为 “吉祥之鸟。
朱 鹮 简 介——栖 息 环 境
• 朱鹮在野生环境中非常喜 欢湿地、沼泽和水田。它 们在水田中觅食,喜欢栖 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 疏林地带的高大的树上, 以小鱼、蟹、蛙、螺等水 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 每年3月到5月是朱鹮的繁 殖季节,它们选择高大的 栗树、白杨树或松树,在 粗大的树枝间,用树枝、 草棍搭成一个简陋的巢。
• 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 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 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 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
朱 鹮 简 介——繁 殖
• 每窝产卵2~4枚,卵 的大小约为65×45毫 米,卵重70克左右, 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 色的,上面带有黑褐 色的斑点。雄鸟和雌 鸟轮流孵卵,孵化期 大约需要28天。
朱 鹮 简 介——生 活 习 性
•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 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 滩、池塘、 • 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 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 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 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 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 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 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 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 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 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 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
朱 鹮 现 状—朱鹮保护大事记
• 1981年5月23日,中国科学 院正式确认陕西秦岭南麓 洋县八里关乡姚家沟、金 家河发现2对朱鹮成鸟和3 只幼鸟。 • 1986年,成立陕西省朱 鹮保护观察站,承担陕西 境内朱鹮保护工作。 • 1992年,陕西省朱鹮保护 观察站首次人工繁殖3只朱 鹮。
朱 鹮 现 状—朱鹮保护大事记
朱 鹮 简 介——栖 息 环 境
• 朱鹮在19世纪以前曾广泛分布于苏联、中国、日 本和朝鲜。中国古代称朱鹮为朱鹭,《汉乐府•朱 鹭》中曾写道:“朱鹭,鱼以鸟。鹭何食,食茄。 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谏者。”可见当时朱鹮 是很常见的水鸟。但在近100年间,朱鹮的数量急 剧下降,分布区域急剧缩小。国际鸟类保护委员 会早在1960年就已将朱鹮列入国际保护鸟的名单。 在浙江杭州下渚湖有分布。
• 1978年,一份有关野生动物的紧急报告引起了亚 洲国家的关注。报告里说被称为“吉祥之鸟”和 东方宝石的朱鹮已陷入灭绝的境地。在日本,最 后一只野生朱鹮已经死去,动物园里饲养的六只 已经失去了繁殖能力。中国自从1964年在甘肃捕 获一只朱鹮以来,一直没有发现朱鹮的踪迹,
• 为了查明朱鹮在中国的生存情况,中国科学院一 支科考队在全国范围内对朱鹮及其可能存在的地 区开展专项调查。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考察队 行程5万多公里,踏遍了黑龙江、陕西、甘肃等16 个省的260多个朱鹮历史分布点,最后终于在1981 年5月,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 从而宣告在中国重新发现朱鹮野生种群,这也是 世界上仅存的一个朱鹮野生种群。
丧 失 原 因—有 望 破 解
• 科学家已经把朱鹮全基因 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不 仅可以解决从基因角度破 解朱鹮繁殖能力低下、朱 鹮幼鸟的高死亡率等问题。 同时,还可以进行朱鹮野 生种群以及培育种群基因 筛选和遗传标记研究,从 而实现朱鹮疾病预警和发 掘健康培育新技术
01 02 03 04
朱鹮简介 朱鹮现状 丧 失 原 因 保 护 价 值
视 频——最 后 的 朱 鹮
01 02 03 04
朱鹮简介 朱鹮现状 丧 失 原 因 保 护 价 值
朱 鹮 现 状
• 2010年5月,陕西省宁 陕县实施异地野化放 飞的朱鹮成功繁殖出3 只子二代幼鸟。据陕 西省林业部门专家介 绍,这标志着中国 2007年以来实施的朱 鹮首次异地野化放飞 取得成功。
丧 失 原 因——客 观 因 素
• 20世纪中叶以来,由 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主要 是冬水田数量的减少、 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 污染、森林减少和人 为干扰等原因,使得 朱鹮对变化了的环境 难以适应,其数量急 剧减少
丧 失 原 因——客 观 因 素
• 由于适合朱鹮筑巢的高大乔木遭砍伐,以及适合 朱鹮觅食的水田大面积改造为旱田,本物种的生 存空间正在不断收缩,另外越来越广泛使用的农 药也威胁了他们的安全;
保
护
价
值
• 朱鹮是一种稀有的美丽鸟类,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和观 赏利用价值。关于动物的价值,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分析, 认为动物物种的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包括 经济价值、观赏娱乐价值、生态生物学价值、科学教育价 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和负价值等方面。朱鹮属鹳形目 鹮科。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是古老的鸟仙。从油页岩中发 现的鹮类化石表明,鹮科鸟类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始 新世,现存的仅有大约16属26种。朱鹮的价值依然表现在 生态生物学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