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历年命题研究
高考语文试卷研究心得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有幸参与了高考语文试卷的研究工作。
通过对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深入研究,我对高考语文命题的特点、趋势以及学生的答题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高考语文命题的特点1. 全面性:高考语文试卷覆盖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古诗词、作文等。
这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全面复习,不留死角。
2. 灵活性:高考语文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试题设计巧妙,灵活多变,能够有效地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实用性:高考语文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热点、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适度性:高考语文试题难度适中,既能够选拔出优秀学生,又能够兼顾到广大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高考语文命题趋势1. 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对文言文、古诗词、成语等内容的考查。
2. 强化阅读理解能力: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结构、手法等。
3. 突出写作能力: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写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
4. 关注学生综合素质: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
三、学生答题技巧1. 重视基础知识:学生要全面复习高中语文课程的所有知识点,打好基础。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要多读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练习写作:学生要勤于练习写作,掌握各种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 调整心态:学生在面对高考语文试题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总之,通过对高考语文试卷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高考语文命题的特点、趋势以及学生的答题技巧。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我也希望广大学生能够认真对待高考语文复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高考。
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综述

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综述作者:张燕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06期高考作文历来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高考自主命题权的进一步下放,高考作文命题及其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本文试图对2004年后的高考作文命题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思考,探究高考作文命题研究的特点,总结研究的得失,把握研究的趋势。
本文按照研究涉及的问题与高考作文命题的关系,将研究分为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前者重点关注高考作文命题本身,后者将高考作文命题作为系统中的一部分,探讨它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内部研究1.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理念研究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顺应时代变化,主流观念是尊重主体,凸显个性,倡导多元。
潘新和的《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是一部研究“语文高考”命题的专著。
该书在对新时期语文高考进行系统反思的基础上,把高考作文命题置于一个广阔的学术背景中进行观照。
他认为写作是人表现与存在的基本方式,高考应坚持生本化、素养化、表现化的命题方向,并具体提出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六大理念,即“题目的开放性:自由与限制的统一;文体的囊括性: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表现的兼容性:诗性与智性的统一;含义的内隐性:规定与自主的统一;现实的观照性:生活与心灵的统一;题面的简明性:简洁与明白的统一”。
李乾明认为高考作文题型的变革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文化的一元与多元的矛盾冲突导致了作文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型,多元化、内在性、开放性的文化特征预示着“丰富性、个性化、包容性是作文教学未来的走向”。
孙绍振先生强调,“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命题之要义就是在自由度的纷纭与统一性的矛盾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唐建新在揭露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四大不足时,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命题者以学生为敌的命题观念。
2.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立意研究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与立意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感性与智性众多研究者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让他们写出真情实感。
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全国卷1文言文阅读命题研究及对策

全国卷I文言文阅读命题研究及对策文言文虽然在教材中比例较大,在高考试题中赋分值较高,但毕竟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学习时有一种排斥心理,考生考试时谈“文言”色变。
如果把握了命题的趋势并掌握一定的学习和备考方法,会在这个普通得分率较低的题目上有所突破,抢占“制高点”。
命题研究一、全国卷I选材特点:以人物传记为命题材料似乎已经成了不成文的命题定律。
文言文的选材侧重史传文,选材为24史中的篇目,非常正统。
选文长度为600字左右。
2011年(节选自《宋史·何灌传》)2012年(节选自《宋史·萧燧传》)2013年(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2014年(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2015年(节选自《宋史·孙傅传》)二、题型设置稳中有变:文言文阅读试题五年来一直是设置4道试题,2011、2012、2013年分别考查的是实词、信息筛选、概括分析、文言文翻译题;2014年考查的是实词理解、断句、概括分析与翻译题;2015年对于问题设置又略有变化,取消了实词的考查,依次考查了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文言翻译。
这一变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根本上解决文言文阅读问题。
三、命题指向明确:高考命题的设置,大多是以分值仅为3分的小题蕴涵大含量的素养测试和大价值的能力检测,尤其是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设计更是如此,通过分值为9分的三道客观题和分值为十分的翻译题来考查文言文阅读的四个重要考点。
现就2015年试题题型做具体分析:(一)、断句,是对阅读古文最基本能力的考查。
它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词义、语法、古文化知识。
全国卷I从2014年开始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断句,2015年又考了。
可见,文言断句逐渐成了全国卷文言文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很有必要掌握一些相应的应试对策。
1、了解高考题型:高考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看似给出了答案,但准确率却低了。
语文命题研究(答案)

新形态下的高考语文备考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周京昱阅读(一)[示例一](2002年高考北京卷试题)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示例二](2004年高考北京卷试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从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近六年山东语文试题命题规律分析及2013年命题预测

近六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命题规律分析临沭一中赵举宝尊敬的各位专家、亲爱的临沂语文的同仁们:大家上午好!对高考命题规律的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的方法的运用。
因为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的体现,而这种联系又会不断出现,同时影响着事物发展变化趋势。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认为,只有在全面把握山东省实施新课标以来的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把2012年高考试题置身于广阔的时空背景中,才可能窥探出一些“门道”,而任何缺乏对比的分析,架空表述,得出的结论有可能都是无力的。
为了更明确的进行分析,下面就对六年来的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分六大板块加以对比,试图得出一些结论,并依据结论,对2013年高考命题做了一点大胆预测。
第一模块:语言基础知识语言基础知识模块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是“工具性”的性质定位的考查。
这一模块的主要考查点为:字音、字形、标点、词语(包括熟语)、病句。
相应的能力层级主要为识记和表达应用,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各位请看,近六年山东卷“语言基础知识模块”试题的考查点比照表:【规律总结】全面分析这六年来山东卷“语言基础知识模块”的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卷全面落实考纲对语言基础知识部分的规定,这一板块设置5小题,每年的考查形式稍有变化,但总体考点不变。
具体来说,有这样的规律:(1)考点覆盖全面。
考纲中规定考查字音、字形、标点、词语、病句,均有涉及,只有07、11、12年没有考查标点。
(2)轮换规律明显,但呈现变化。
一是字音考查在同音字、音似字和多音字之间隔年轮换,但题干稳中有变,08、09、10年均表述为“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11、12年则是“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除2009年字音与字形的合并考查外,其它年份均考查“没有错别字的一组”;二是07—11年词语与成语的运用分开与合并考查轮换明显,但12年停止轮换,保持上一年考查形式。
(3)选材富有特色。
几年来,字音、字形的考点在选词方面,兼顾了双音节词汇、熟语和成语,兼顾了典雅词汇与口语化词汇,考查范围均在常见常用分范围,且近年注重了方言误读的考查,如2010年的“扒手”,2011年的“胳臂”两个字音的考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研究
随着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日益推进,社会对语文高考命题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探讨高考语文的命题特点,研究科学有效的高考语文命题方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展开研究不仅能促进高考现代文阅读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科学化,而且更有助于推进新课程,推动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本论文根据教育测量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历年高考语文试题并借鉴相关分析、评论,用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历年高考语文试题,尤其是1985~2005年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展开跨年度的分析研究。
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进行了梳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发展脉络;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与当时的教学大纲、考试说明、语文教材之间的关系;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取样,探讨高考命题的变化及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的科学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应服从服务于国家对人才选拔的需要,从常模参照考试的特点出发,追求高考命题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应加强试题的综合性,尽可能结合语境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真正体现高考试卷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要求。
高考语文近几年课标卷试题命题规律探究及备考建议ppt(1)

总结概括 2017年课标Ⅲ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 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 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 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 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第四段: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 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 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 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 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 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 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 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 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 方式。 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 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 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学习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2017年课标全国Ⅲ卷 3、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 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经活化了乡村 记忆。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 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 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新题型(印证观点):
2015年山东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 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模 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 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 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 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的模 糊性。 D. 《祝福》中通过“我”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 素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2024年高考备考: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解析-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评析与近5年命题规律探究

4.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答案】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 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 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与《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 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案】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 等人的债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 错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 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推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 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每
【解析】理解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 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其次要理解“竞争性真相”这一 概念的含义,即第四段中的“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 ,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而这些“方式”在上文中有所体现,如“ 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 影响现实”等:然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思考,第一段所涉及的西方媒体的报道 通过哪些方式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比如《独立报》以“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 5年间下降了34%,”这一片面的事实和数据,得出“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 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这一结论:比如《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得 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再比如《卫报》“用煽动 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独立报用”藜麦,对你有利一一对 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一具有明显情感倾向的标题来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 者造成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