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言情词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篇一: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李清照《一剪梅》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这是封建社会闺中少妇处境的必然体现。
词中有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作为富贵官宦人家的贵妇人,她外出荡舟竟然不带仆人随从。
“此情无计可消除”,就是她真实心境的一种体现。
毕竟“情爱”两个字在封建神会是避讳的话题,尤其对于女性,是难以向外人启齿的。
所以,可怜的李清照就只能独吞相思之苦了。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的梦想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得到的是甜蜜的爱情,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一剪梅 李清照

东风 明月 雕栏 玉砌 对比 物是 人非
(触觉) (动作) (想象) (比喻)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描写中言情
比 异: 对比中言情 手 法 同: 借景抒情
以乐景衬哀
虚实结合
李清照与赵明诚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位旷世女奇才。南宋女词人,婉约宗主。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根基我想 用八个字评价最好——才貌双全,门当户对。 李清照,词美人更美,赵明诚也是那时众多到婚嫁年龄的女子所想往的对象。而他们俩当时一个是文学家的女 儿一个是宰相的儿子,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的爱情延续可以用上那四个字:志趣相投。夫妻都喜好 读书,诗词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赵明诚每每得到古旧书画碑文等时,必是欢欣鼓舞的拉上妻 子一同观赏,评价。而李清照有什么好的作品,赵明诚也会以艺术作品为标准去品读评赏。可见他对爱妻才学 的肯定与欣赏。但他们也称不上人间的神仙眷侣。生在多劫多难的年代,夫妻俩聚少离多,“一种相思,两处 闲愁”李清照常常写词寄思念。赵明诚也是倍受感动。 《百家讲坛》里讲过他们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李清照把自己写的这首《醉花阴重阳》给丈夫寄去。赵明诚看后,也想给妻子写几首表达自己情意的诗,同时, 也想自己一个堂堂大老爷们,怎么能被一弱女子在才气上打败。不服气,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 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自叹不 如。可见他们夫妻二人彼此倾心爱慕,既受相思愁绪之苦,又享相爱之甜如蜜的滋味。 不过两个人虽然感情深厚,琴瑟相和。但在那个朝代,男人纳妾,养歌妓实属平常事。李清照常留守家中,赵 明诚在外,难免也纳妾,且不止一个。更何况赵明诚常因自己无子嗣,经常夙夜哀叹。这也是李清照的一块心 病。 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想要静心整理填补丈夫生前未著完的《金石录》。和为了保管好丈夫在世时剩存不多的 收藏,改嫁他人,接着又离婚。遭到当世之人的谴责、唾骂与鄙视。晚年境况不佳,常常独伫寒窗,思念她此 生唯一真正爱过的男人——她的丈夫赵明诚。
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自我形象

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自我形象多情而婉约的词女形象李清照是古今公认的“词坛才女”,从青少年一直到老年,都表现出了天才的创作才华。
她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感情决定了她的不同的女性自我形象。
娇嗔多情的少妇形象。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婚后幸福美满。
赵明诚酷好金石书画,李清照也有同趣,夫妻志同道合,情趣盎然。
例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温柔多情的思妇形象。
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外出做官了。
小别可以忍耐,久别就渴念难忍了。
李清照是个多情的女子,她把自己的才华通过小词表现出来。
久别相思令作者更加清瘦,此情此景,化为词作,就是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婚后与丈夫离别经年后的作品,写的是金兽里的檀香像薄雾浓云,相思之愁,永日难消。
况且今日又是重阳,去年不见,今年不见,此愁何限?枕着玉枕,罩着纱幔,一个人孤独寂寞,半夜里还是衾内冰凉,难以成眠。
在菊花篱畔,黄昏时分,阵阵暗香沁入衣袖。
谁说相思不销魂?西风卷帘的时候,相思的人儿比那菊花还要清瘦!本词三处用典而无痕迹,真是神来之笔。
化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示思亲之切,化用“采菊东篱下”表示自己的孤独,化用“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表示亲人远别不闻而相思愈甚。
最后一句说相思之结果,最为精彩。
《古人词论》说:“可谓雅畅。
”《苕溪渔隐丛话》也说:“此语亦妇人所难道也。
”男子写女子相思是不可能写出来这样好的句子的,因为男子毕竟是男子,与女子究竟隔了一层;即使是女子写出这样的句子,也是极为难得的!哀怨多情的弃妇形象。
后人多以为李清照夫妇是恩爱夫妻,其实二人之间的感情也曾经出现过重大裂痕。
李清照是个多情的女性,这种裂痕对她产生了重大伤害,她在感情上非常痛苦。
例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李清照闲适之情的词

李清照闲适之情的词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风格清新婉约,其中也有一些表达闲适之情的词作。
以下是一些例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李清照的诗词收藏推荐范文(13篇)

李清照的诗词收藏推荐范文(1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李清照的诗词收藏推荐范文(13篇)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李清照向丈夫求欢诗词

李清照向丈夫求欢诗词
唐宋时期的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词章被人们铭记,其中一首以才情动人的《如梦令》更是流传千古。
下面是我根据李清照的风格,为您创作的一首全新诗词:
逢夜思君情沉醉,
忆此当年几曾谋。
何人知我衷心意,
只盼如梦复相求。
月明星稀伴我哭,
悲伤情绪难寄托。
留恋佳期已逝去,
何处觅君无踪迹。
欲将心事倾君怀,
千言万语难言摄。
倘若得见君儿时,
怡然笑语同行摘。
青丝绾成白发鬓,
岁月悄悄将人老。
愿与君心长相依,
甜言蜜语宛如梦。
愿子长久在我身,
辅佐扶持同舟行。
生死两言情不移,
相守永久情意深。
美酒佳肴宴心情,
琴音低低绕耳听。
夜夜笙歌将你醉,
洞房花烛燃心灯。
岁月如梭已逝去,
此情此景我难受。
怀念曾经相对坐,
共度一生同心守。
流年易逝君岂虚,
情深意浓如春笋。
荣华富贵皆可忘,
唯有你我心始终。
愿君答应伴我眠,
清风徐徐吻侬面。
生死两间情义重,
执子之手共白头。
希望您喜欢这首诗词!。
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文章解析

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赏析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一一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绸罗“罗裳”无疑是指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诗词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诗词李清照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这次本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诗词,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诗词1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香冷金猊[1],被翻红浪[2],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3]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4]!者[5]回去也,千万遍阳关[6],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7],烟锁秦楼[8]。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1]金猊:狮形铜香炉。
[2]红浪:红色锦被乱摊在床上,像波浪一样。
[3]宝奁:华丽高贵的梳妆镜匣。
[4]休休:罢了罢了。
形容宽容,气魄大。
[5]者:通“这”。
[6]阳关:语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被谱为琴曲,唐时盛唱,多作送别曲。
[7]武陵人远: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当他回头重新寻找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去路了。
[8]秦楼:借指自己的居处。
【赏析】本词抒写了词人对丈夫的依依惜别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非常好,但因为各种原因,夫妻双方要忍受离别和相思之苦。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离愁之苦,“日上帘钩”前五句,词人从行动、举止、精神状态等方面刻画了自己的慵懒之情:香炉已经冷了,而不去换新香点燃,被子胡乱地铺着,迟迟不肯起床,日上帘钩时才起来,连头也不想梳理了,任凭尘埃将化妆盒覆盖。
一个名门之后,大家小姐,怎么会这样呢?“生怕离怀别苦”一句点出了原因所在。
紧接着,一句“多少事,欲说还休”,将词人万种愁情,一腔哀怨的复杂心情以及怅然若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丈夫要远行了,有许多话想说,可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口,因而更增加了愁苦之情。
因为词人知道假如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只会给丈夫带来烦恼,所以甘愿把痛苦埋藏心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的言情词姓名:摘要:“诗言志,词写情”。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
她善于揭示未被人揭示过的事物本质,并注入自己强烈的感情,使作品充满浓烈的感情色彩。
她的后期词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并超越了个人私情流泄的樊篱。
本文将李清照的言情词细分为少女、少妇和老妇三个阶段,并结合其的身世经历,指出这三个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的言情特点。
纵观李清照的词,其“善于言情”的显著特色显而易见。
李清照强烈、真实地把感情完全倾注在自己的词内。
她的词,首首句句皆是情。
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抒写离愁别绪、悼亡怀乡之作,皆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6],珍品。
她以娴熟优美的音律,自然平淡的语言,清新深邃的意境,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着历代读者,并抒发其真挚、深厚、婉曲之情,读来让人感到弦外之响、言外有味、新颖脱俗、超凡绝伦。
1明快隽永的少女情愫——《如梦令》《点绛唇》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其家庭状况可以说是相当优越,父亲在京做官,且官至礼部员外郎,而外祖父又是状元,家庭背景可谓风光。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较少受阻碍地健全发展。
这种相对健全和谐的状态,在其早期词作中有着充分展现。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1]随意而出的聊聊数语,惜墨如金,句句含深意,动真情。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童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
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
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
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
这首词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明快之美。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
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兴奋,轻衣透着薄汗,“见客入来”,原本不羁的她赶紧“和羞走”,却发现不知何时“袜刬金钗溜”。
她有着那么一丝惊慌,也有那么一点娇羞。
出于女儿家的好奇心,她“倚门回首”,想瞧瞧那来的客是何人。
寥寥数句,一幅少女初长成时特有的活泼与娇羞便跃然于纸上。
最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猜到,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而她嗅青梅,只是掩饰,并不是真的嗅,是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所以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掩盖内心的紧张,只为偷偷地看他几眼。
这是青春女孩初涉爱情的特有表现,既慌张又好奇,既期待又忐忑的微妙心理被展现得栩栩如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真实与感动。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情词并胜,神韵悠然[8]。
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或者说词人自我写照的好作品。
2浅俗清新的少妇心语——《减字木兰花》《一剪梅》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
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
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曲。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
她的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实乃天赐良缘。
然而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旋又出任。
为了前途,感情甚浓的二人不得不忍受分离之苦。
在丈夫离开自己的漫长日子里,李清照对于丈夫思念和离愁别绪也是溢于言表,她把浓浓的思念之情灌注在了她的词作之中。
此时期李清照的词达到了“乐而不淫”“愁而不创”的艺术境界,清新自然地表达婚后和谐美满的细腻情感和丈夫远游的相思之情。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3]处于花好月圆、清松浪漫、和谐无忧状态下的李清照,沉浸于一种洋溢着快乐与幸福的生活之中。
清晨,她买得一朵娇艳无比的鲜花,甚为喜爱,但却又“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妒的心理。
于是,她将花戴于头上,“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他们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也是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我们也从这首《减字木兰花》中看到了她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更是将其初为人妇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
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
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7]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
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感情特点,也由于多愁善感的一面。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
正是由于有了那种夫妻间缠绵悱恻的感情以及离别时“欲语泪先流”的离情依依,才使得李清照创作出如此感人肺腑的作品。
3含蓄悲凉的中晚年哀歌——《声声慢》宋徽宗大观元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政治失意,郁郁而死,蔡京党徒旋即下令兴狱,拘捕赵挺之亲属,赵明诚在京师任鸿胪少卿仅二年,自然在劫难逃,祸从天降。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后来,赵明诚病死,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李清照在浙东亲历变乱,从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度过晚年。
在经历了种种苦难后,处于中晚年时期的李清照陷于愁苦之中,终日沉醉于酒,以缓解心灵的苦痛,打发苦闷的岁月,她孤身一人四处飘零,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有着可怕的孤独感。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是她此时最好的内心独白。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5]《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绘和自己百无聊赖独守空居的寂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故国灭亡,夫死家破,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的凄惨孤寂的愁苦之情。
词人将现实经历及情感体验融入创作之中,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该词用的借景抒情的手法是含蓄的,但词人又兼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开篇七组叠字是直言孤独凄清之悲,“正伤心”、“憔悴损”直说身心交加之痛,“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直表日子难熬之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直述心中浓重之愁。
词人这些手法结合运用,就使词中所抒之情具有半含半露,欲说欲休的妙处。
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
词人以情起,以情结,把贯穿始终的情感活动与自然景物、生活细节结合起来铺叙,刻划入微,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自己孤苦无依的生活及内心深处一种绝望的哀愁,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9],以上足见李清照词在言情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李清照的词是宋代婉约词史上的一座高峰,她的言情词以抒写个人离情为主,却又不萎靡颓丧;蕴藉含蓄,却又不晦涩艰深;细腻温婉,却又不纤弱造作;清新自然,却绝无绮靡雕琢,形成以“情切婉丽为宗”的独特“易安体”。
李清照的“情”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因此得以抒发其最真挚的感情,才使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国才拥有这份文化史上的瑰宝。
注释:[1]《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5]《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6]《蓼园词选》黄了翁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20[7]《白雨斋词话》陈廷焯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8]《云韶集》[9]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