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指南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制度汇编

********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制度汇编版本号:1.0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制度汇编为了规********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根据《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意见,特制订本管理条例。
一、总则********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面向全国开放的科研机构,挂靠在********公司,并作为工程研究中心的主管部门。
二、管理体制1.实行学术委员会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
2.工程研究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
中心主任和副主任由学术委员会聘任,任期3年。
工程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
中心主任对工程研究中心的日常术活动和行政管理、梯队建设、资源管理等工程全面负责。
中心副主任协助主任管理某个方面的工作。
3.工程研究中心下设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处理中心日常行政事物,负责科研项目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
办公室设主任一名,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任命。
4.工程研究中心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国外功能性果蔬食品领域的专家、者和省科技厅有关部门领导组成。
技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技学术委员会设立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4人。
5.工程研究中心下设若干研究室,研究室是研究中心的基层研究单位,其主要职责是编制年度研究工作计划,组织专职和客座研究人员开展科研究和其他术活动,管理并维护实验设施。
研究室设正、副主任一名,由研究中心主任遴选任命。
三、建设与研究经费1.在对现有仪器设备资源统一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公司决定在3年的建设期共投入250万元购置设备。
2.工程研究中心设立开放基金。
3.工程研究中心积极鼓励研究人员申请其它专项研究经费,并积极鼓励研究人员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和开发。
4.工程研究中心的项目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由中心开放基金资助的项目,其经费使用围应符合本研究中心基金使用的有关规定。
四、研究人员1.工程研究中心的人员由专职的研究、技术和管理人员,流动的客座人员和研究生组成。
自贡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自贡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江海霞;周小凤;辛熙;周彦宇;蒋兰梅【摘要】对自贡市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共发现药用植物161种,隶属于69科139属.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及应用对其进行了分类,自贡市药用植物包括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和芳香化湿药、理气药、止血活血药等.这为自贡市合理利用现有药材资源和发展种植业提供了参考.%There are 161 medicinal herbs belonging to 139 genera of 69 families in Zigong City by investigating. In terms of different properties , effects and applications,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medicinal plants, clearing heat medicine, purgating medicine, dispelling rheumatism medicine, Qi- regulating medicinal plants and stopping and activating blood ones were included in Zigong. This work provided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eveloping of now available medicinal plants and for cultiv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16【总页数】2页(P9602-9603)【关键词】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自贡市【作者】江海霞;周小凤;辛熙;周彦宇;蒋兰梅【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四川理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四川理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四川理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四川理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发展中药规模化种植,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是中药和天然药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3年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

2023年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创业的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指导意见》要求,市以大学为核心,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构建政府、高校、企业"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链条,加快推动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现就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制定如下方案。
一、建设基础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以大学为核心,在市建华区劳动路、新江路、新明大街、建设大街合围区域内,规划建设面积8.3平方公里。
(一)产业基础扎实建华区位于中心城区北半部,辖区面积120.61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是中心城区之一。
近年来,建华区立足现有基础和发展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冰雪产业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
绿色食品加工方面形成乳品、食醋、酱油、啤酒等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装备制造方面形成以北苑开发区、红光工业园区、腾翔铸锻造园区为载体,建设装备制造孵化园,建立健全农机制造、高铁配件、高端军民融合产品体系;现代服务业方面形成万达城市综合体等4个商圈雏形,以卜奎清真寺等历史人文资源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以万达和中瑞・悦力城等为依托,形成商贸物流体系新业态和商贸物流主导产业;冰雪产业方面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打造轻重装备结合、研发制造服务兼顾的冰雪装备全产业链。
(二)科教资源丰富大学和医学院2所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分院1所科研院所坐落在建华区内。
2022年,区内有高新技术企业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1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2个,产业学院8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9个。
大学是省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和高教强省(一期)重点建设高校。
桑叶药食同源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桑叶药食同源开发应用研究进展范浩;庄愉【摘要】桑树是营养成分非常丰富的药食同源植物,内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粗蛋白、植物纤维、类黄酮、生物碱和多酚类成分,具有多重药理作用,如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减肥、抗肿瘤、抗衰老、解毒等功能.本文从桑叶药食同源、化学成分研究、药理学研究、产品综合研发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桑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7(000)014【总页数】3页(P78-79,83)【关键词】桑叶;药食同源;化学成分;药理学;应用;研究进展【作者】范浩;庄愉【作者单位】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海安 226600;国家桑蚕茧丝绸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8.4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东桑西移”等政策的实施,各地在发展栽桑养蚕的同时出现桑叶富余,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
如何变废为宝,让自然资源丰富又具有保健功能的桑叶被广泛应用,从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脱贫致富是现代农业生产研究的课题。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桑叶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降血糖、降血脂、抗感染及抗病毒等作用[1]。
大力开发以桑叶为主的食品不仅可以发展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能够带动农业增效,农民致富。
我国栽培桑树已有7 000多年的历史,收集保存的桑树种质分属15个桑种3个变种[2]。
中国古有“丝绸之路”,亦有“沧海桑田”之说,桑在传统农业中占了很大比例。
古今典籍证明,桑叶是植物之王,有“人参热补,桑叶清补”之美誉。
桑叶,是国家卫生部确认的“药食同源”植物,成为人类绿色新食品资源。
近年来,各国学者对桑叶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是日本1990—1995年对桑叶功能及其加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桑叶含有多酚类、植物纤维、黄酮、粗蛋白质、矿物质、挥发油、无机盐、生物碱、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成分,还含有锌、锰、钙、铁等营养元素,处于生长期的桑叶中,水分约占75%,干物质占25%左右。
中医药科研的项目申报

初审情况
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初审形式不合格被筛除的主要原因: 1、申请者超项 2、申请手续不完备 申请人或主要成员未签字; 合作单位未签章; 3、未按规定要求填写 4、其它: 中级职称无博士学位无推荐函 申请书中未提供具体方药 申请书中未提供具体穴位
同行评议
生命科学部同行评议专家30321人 同行评议内容: 1、你对申请内容的熟悉情况:A..熟悉 B.比较熟悉 C.一般了解; 2、重要指标的评价: 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着重评议项目的研究价值) 学术思想的创新性 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否合适,研究重点是否突出,所选择的 关键问题是否准确) 总体研究方案(总体研究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可行) 项目组的研究能力(项目主持人和主要人员的研究能力、研究基础、 人员组成和实验条件) 3、综合评价:A.优 B.良 C.中 D.差 4、资助意见:A.优先资助 B.可资助 C.不予资助
重庆市科委
国 家
一大基金
国家973计划
基本概念: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 研究计划。
研究领域: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
专家评审
评审专家:生命科学部19个学科评议组281位专家,50位海外专家 中医学与中药学评审专家17人(海外专家3位) 项目取舍:
A类:建议资助项目,一般评价均较高,学术思想新颖,创新性强, 内容合理可行,符合当前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沿性研究。
B类:为项目、经费指标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资助的候补项目或专 家评价意思不一致,有可能属于比较优秀的项目,而学科指标 有限或难以判断遴选的项目。 小额探索项目:项目创新性较强,但风险性较大;或对项目的创新性 同行专家意见分歧较大的非共识项目。
藜麦药理成分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藜麦药理成分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杨捷王珺儒来源:《食品界》2023年第11期藜麦作为一种全营养类的食物,富含多酚、黄酮、皂苷、蜕皮激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还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菌等药理活性。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藜麦内营养物质药理活性的研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又称藜谷、南美藜、昆诺阿藜等。
属于苋科藜属,是一年生双子叶植物,原产地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已有7000多年的食用历史。
藜麦的形状小、圆,其颜色有黑色、红色、白色、紫色等颜色。
藜麦的营养价值远超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传统作物(见表1)。
藜麦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还具有丰富的酚类、皂苷、三萜、蜕皮激素等活性成分,被誉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食品。
藜麦不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生命力顽强,适宜种植在各种各样土壤的环境中,甚至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本文以近些年的文献作为参考,对藜麦中的多酚、黄酮、皂苷、蜕皮激素等药学成分进行系统性综述。
1.多酚多酚是植物次生代谢的产物,还是一类酚羟基结构的化合物。
藜麦中的多酚广泛存在于藜麦的种子、叶子、根、茎和果实内,且含量较高。
藜麦中至少含有23种酚类化合物。
近年来国内外对藜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藜麦中多酚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被挖掘出来,藜麦多酚不仅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还具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药理活性。
1.1多酚清除自由基的活性作用多酚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近几年已得到广泛的关注。
赵保堂等通过Vc、CQ-UA(藜麦超声辅助提取多酚)、CQ-H(常规提取多酚)的方法发现,多酚含量的提高对·DPPH、·OH 和·O2等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作用。
1.2多酚的抗氧化活性作用藜麦中的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Alvarez-Jubete L等通过研究藜麦与苋菜植物体内的多酚发现,藜麦中的多酚含量比苋菜中的多酚含量要高,并且观察得知总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药食同源作物苦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药食同源作物苦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时小东;吴琪;谭茂玲;赵钢【摘要】苦荞作为一种药食同源作物,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研究价值.随着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苦荞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和快捷的途径.从分子标记和遗传多样性、组学和功能基因等方面对苦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苦荞分子生物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加强对关键性状和活性成分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而为苦荞生长发育和代谢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38)001【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苦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者】时小东;吴琪;谭茂玲;赵钢【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70 引言苦荞为一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其在《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及《神农书》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为一种药食兼用的作物.苦荞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研究表明,我国不仅是苦荞的地理起源地,也是该物种的散布中心[1].作为一种典型的高寒阴凉气候下生长的作物,我国苦荞通常种植在西南高原山地和西北黄土高原山区,主要涉及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苦荞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够适应高海拔地区的低温、强辐射、土地贫瘠等不良环境[2].研究证实,苦荞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成分,主要以芦丁为主,其次还包括黄酮醇、查尔酮、槲皮素与山奈酚等,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与抗癌等多种功效[3-4].Wang等[5]研究表明,苦荞麸皮中黄酮类成分具有良好的DPPH清除率和ORAC值,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除黄酮类外,苦荞中还富含其他活性物质,Hu等[6]利用富含荞麦d-手性肌醇的饲料进行小鼠喂养,研究结果表明,苦荞提取物能够降低小鼠血糖水平,提升小鼠肝脏SOD和GSH-Px活性,从而有望用于治疗高血糖和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等.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苦荞在遗传多样性分析、功能基因分析及组学分析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苦荞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序列信息.截至2018年8月,在美国国家生物信息技术中心数据库中,关于苦荞基因组序列信息已存有概览序列23条,高通量序列1 760个.本课题组也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完成了苦荞干旱和盐胁迫的转录组测序分析[7].本研究综述了苦荞遗传多样性、基因组和转录组及功能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当前研究的不足探讨了苦荞分子生物学未来的研究方向,拟为进一步挖掘关键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和重要活性物质的分子调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1 分子标记和遗传多样性与性状(表型)鉴别和成分分析相比,基于分子水平的鉴定方法能够排除环境和取材部位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具有重复性好和稳定性高的优点.目前,苦荞分子标记技术已经应用于苦荞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种质资源评价等方面.苦荞分子水平鉴定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分子标记技术;另一类是DNA序列标记.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进化分析中应用较多,在苦荞研究中具有较长的历史.近年来,研究者通过体系优化和引物筛选等方法对苦荞分子标记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更为有效的苦荞分子标记方法[8-9].在DNA序列标记方面,核糖体ITS等序列具有种内保守、种间差异的特点,已经用于荞麦种间和近缘属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10].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基于组学的分子标记技术在苦荞中逐渐被建立,通过运用苦荞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SSR标记开发,为苦荞分子标记提供了一条高效和简便的途径[11-12].目前,荞麦属约有15种和2个变种,几乎遍及所有栽培粒类作物的地区,我国有10种2变种,主要为苦荞和甜荞栽培种.屈洋等[13]对我国7个省份的83份苦荞种质资源进行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北方产区(陕西、甘肃、宁夏)亲缘关系较近,西南产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亲缘关系较近,此说明我国苦荞群体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且两大产区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物质交换,西南苦荞群体多态信息量差异不大,表明这些种质资源可能具有相同的地理起源.黎瑞源等[14]利用EST-SSR技术对我国35个审定苦荞品种进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涉及“川荞”、“晋荞”、“黔荞”等主要栽培品种,结果表明,苦荞审定品种的各类群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趋势,其遗传差异性较小、遗传基础狭窄,但能反映审定品种间的亲缘关系.遗传连锁图谱不仅是重要功能基因克隆、基因结构分析和关键性状QTL定位的重要手段,也是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对苦荞优良性状进行定向改良的关键.目前,构建的苦荞遗传连锁图谱标记相对较少、密度低,限制了QTL位点挖掘.遗传图谱将有助于苦荞重要性状的分离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的开展,后续应继续扩大作图群体数量,构建高密度和饱和度的遗传图谱,并基于田间数量性状调查和基因功能分析等手段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可为苦荞种植关键农艺性状的改良提供精准目标.2 基因组和转录组学研究发现,苦荞繁殖为严格的自花授粉,从而基因杂合度较低,加之其基因组相对较小,适合全基因组测序.Logacheva等[15]运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苦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共组装得到了372 Mb的序列,约占苦荞全基因组大小的70%.Zhang等[16]选择苦荞Pinku1材料,采用三代测序和光学图谱等技术,综合Illumina、BioNano、PacBio、Hi-C等测序方法,得到了高质量全基因组数据;最终获得基因组全长为498.3 Mb,Contigs数目为8 778个,其Contig N50为550.7 Mb,共预测得到33 366个基因,GC含量为37.8%;通过光学图谱分析,436.4 Mb序列能够锚定到8条染色体上,定位比例高达89.18%.为了进一步验证测序结果的可靠性,作者还利用GeneBank数据库中的97条mRNA序列对组装序列完整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其覆盖度占比为99.36%,进一步验证了其基因组组装的高精度.除核基因组外,Liu等[17]也完成了苦荞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工作,苦荞cpDNA全长为159 272 bp,GC含量为37.9%,含有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其结论与Cho等[18]的cpDNA测序结果相一致.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转录组测序具有成本低、覆盖度广、效率高等优点,能够快速全面地获得基因表达情况,为基因挖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19].黄酮作为苦荞中重要的活性成分物质,因其具有抗氧化和降脂降糖的功效而成为研究热点.Yao等[20]分别对黑苦荞麦和黄苦荞麦的花进行转录组测序,检测到差异表达基因数目为824个(上调表达191个),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查尔酮合成酶、查尔酮异构酶和槲皮素3-O-葡糖基转移酶的编码基因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而黄酮醇合成酶的编码基因表达水平较低,这可能是造成苦荞中芦丁含量高而槲皮素含量较低的原因.尽管苦荞耐贫瘠,抵抗干旱、盐、紫外等能力较强,但之前对苦荞耐逆性响应机制却少有报道.Zhu等[21]运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50 μM铝胁迫下0 h和6 h 的“西荞2号”根尖(0~2 cm)和基部(2~4 cm)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苦荞细胞壁毒性和氧化应激防御的相关基因被诱导表达,且有机酸代谢并非铝胁迫诱导有机酸分泌的限速步骤.本研究组也通过模拟胁迫的方式对苦荞干旱和盐胁迫转录组进行分析(部分数据未发表),研究其耐逆性分子机理.如将苦荞进行200 mM NaCl的盐胁迫处理,对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并运用Illumina测序方法对盐胁迫和对照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编码蛋白激酶、磷酸酶、热休克蛋白、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与苦荞盐胁迫响应有关[7].除黄酮物质合成和逆境响应等方面外,Zhang等[16]在苦荞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数据分析工作,为进一步明确苦荞中关键基因的功能及分子改良提供了候选基因.3 基因片段及相关分析黄酮类物质是苦荞的主要活性成分,其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及调控因子是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模式植物中,黄酮类物质的合成途径已经研究较为透彻,涉及查尔酮合成酶基因、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以及MYB和WD40等转录因子.苦荞黄酮类物质合成途径的分析也主要围绕上述关键基因和转录因子展开.Yao等[22]根据其他植物已知的WD40基因(拟南芥和玉米)设计简并引物,结合RACE的方法,克隆得到了苦荞FtWD40基因,其cDNA序列全长为1 097 bp,ORF长度为1 035 bp,编码344个氨基酸.qRT-PCR结果表明,FtWD40在苦荞花中表达量最高,与花青素含量相一致;同时,FtWD40在ABA、低温、紫外UV-B等胁迫下表现为上调表达.酵母杂交实验表明,FtWD40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将该基因重组到表达载体pCAMBIA1301,并导入烟草中进行异源表达,结果表明,超表达FtWD40的转基因烟草表现为花青素含量增加,花瓣颜色加深;同时,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和花色素苷合酶(ANS)基因表达量表现为上调,而黄酮醇合酶(FLS)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Zhang等[23]结合苦荞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对苦荞中受茉莉酸调控的R2R3类型MYB转录因子进行挖掘,运用酵母单杂交、酵母双杂交和Western blot等对其调控芦丁合成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tMYB13、FtMYB14、FtMYB15和FtMYB16均定位于细胞核;在蛋白水平上,FtMYB13、FtMYB14和FtMYB15均受茉莉酸诱导降解,从而直接抑制苦荞芦丁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同时,FtSAD2和FtJAZ1能够显著促进FtMYBs的抑制子活性.Zhou等[24]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了FtMYB11可与SAD2和FtJAZ1相互作用,其通过与FtSAD2或FtJAZ1相互作用来抑制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此外,FtMYB中保守序列SID中的天冬氨酸起到关键作用,其突变能够影响FtMYB11亚细胞定位和与SAD2的相互作用.此外,在苦荞逆境胁迫响应的关键基因挖掘方面,Zhou等[25]通过克隆得到了一个含有516 bp开放阅读框的FtMYB12基因,其定位于细胞核,具有转录激活活性.荧光定量结果表明,FtMYB12在茎中表达最高;冷胁迫下,其表达量显著增加.FtMYB12转基因拟南芥耐寒性增强,且该过程与COR15a基因表达相关.同时,研究也表明,FtMYB9等苦荞MYB家族基因通过调节不同的应激反应信号传导途径在盐和耐旱性中起积极作用.4 结语作为药食同源的作物,苦荞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活性成分以及食品加工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研究进展.在苦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面,苦荞全基因组数据和多种转录组测序结果丰富了其遗传资源,为进一步推动其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为苦荞黄酮类活性成分调控和响应逆境胁迫等关键基因的挖掘提供了参考.目前,关于苦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苦荞脱壳、产量和黄酮等关键性状的QTLs位点挖掘,并应用于现有品种改良;如何将现有丰富的苦荞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利用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未来苦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主要围绕3个方面进行:其一是,针对苦荞优良基因型的品种,构建可行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运用其对苦荞功能基因进行深入研究和转基因品种培育,并建立苦荞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将其应用于苦荞研究中;其二是,将苦荞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数据进行整合,建立苦荞综合数据库,基于基因组数据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黄酮类活性成分含量、脱壳、耐逆等优良性状相关的QTLs位点和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其三是,基于关键基因的挖掘和调控通路的机理解析,运用生物化学方法和田间管理等手段对苦荞关键性状进行调控,从而为苦荞栽培和产品加工等提供理论基础.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赵钢,唐宇,王安虎.发展中国的苦荞生产[J].作物杂志,2002,18(4):11-12.[2]路之娟,张永清,张楚,等.不同基因型苦荞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及指标筛选[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7):3311-3322.[3]王静波,赵江林,彭镰心,等.苦荞发酵食品研究进展[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1):9-11.[4]Zhu F.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health effects of tartary buckwheat[J].FoodChem,2016,203:231-245.[5]Wang L,Yang X,Qin P,et al.Flavonoid composition,antibacterial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artary buckwheat bran extract[J].Ind Crop Prod,2013,49(8):312-317.[6]Hu Y,Zhao Y,Ren D,et al.Hypoglycemic and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of d-chiro-inositol-enriched tartary buckwheat extract in high fructose-fed mice[J].FoodFunct,2015,6(12):3760-3769.[7]Wu Q,Bai X,Zhao W,et al.De novo assembly and analysis of tartarybuckwheat(fagopyrum tataricum garetn) transcriptome discloses key regulators involved in salt-stress response[J].Genes,2017,8(10):255.[8]令狐斌,侯思宇,孙朝霞,等.苦荞SRAP分子标记体系优化与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1):37-43.[9]高帆,宋饼.基于AFLP标记的苦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6,45(5):122-126.[10]胡亚妮,张宗文,吴斌,等.基于ITS和ndhF-rpl32序列的荞麦种间亲缘关系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6,24(3):296-303.[11]Hou S,Sun Z,Linghu B,et al.Genetic diversity of buckwheat cultivars(fagopyrum tartaricum,gaertn) assessed with SSR markers developed from genome survey sequences[J].Plant Mol Bio Rep,2016,34(1):233-241.[12]黎瑞源,潘凡,陈庆富,等.苦荞转录组EST-SSR发掘及多态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17(4):42-52.[13]屈洋,周瑜,王钊,等.苦荞产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1):2049-2062.[14]黎瑞源,石桃雄,陈其皎,等.中国35个苦荞审定品种EST-SSR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科学学报,2017,35(2):267-275.[15]Logacheva M D,Penin A A,Sutormin R A,et al.A draft genome sequence of tartary buckwheat,fagopyrum tataricum[C]//2014 International Plant and Animal Genome Conference XXII.San Diego,CA,USA:PAG,2014.[16]Zhang L,Li X,Ma B,et al.The tartary buckwheat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rutin biosynthesis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J].Molecular Plant,2017,10(9):1224-1237. [17]Liu M,Zheng T,Ma Z,et al.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 of tartary buckwheat cultivar miqiao 1(fagopyrum tataricum gaertn)[J].Mitochondrial DNA PartB,2016,1(1):577-578.[18]Cho K S,Yun B K,Yoon Y H,et 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 of tartary buckwheat(fagopyrum tataricum)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common buckwheat(F esculentum)[J].PLoS One,2015,10:e0125332.[19]Maher C A,Kumar-Sinha C,Cao X,et al.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to detect gene fusions in cancer[J].Nature,2009,458(7234):97-101.[20]Yao H,Li C,Zhao H,et al.Deep sequencing of the transcriptome reveals distinct flavonoid metabolism features of black tartary buckwheat(fagopyrum tataricum garetn)[J].Prog Biophys Mol Biol,2016,124:49.[21]Zhu H,Wang H,Zhu Y,et al.Genome-wide transcriptomic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reveal distinct aluminum-tolerance mechanisms in the aluminum-accumulating species buckwheat(fagopyrum tataricum)[J].Bmc Plant Biol,2015,15(1):16.[22]Yao P,Zhao H,Luo X,et al.Fagopyrum tataricum FtWD40,functions a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transgenic tobacco[J].J Plant Growth Regul,2017,36(3):1-11.[23]Zhang K,Logacheva M D,Meng Y,et al.Jasmonate-responsive MYB factors spatially repress rutin biosynthesis in fagopyrum tataricum[J].J Exp Bot,2018,69(8):1955-1966. [24]Zhou M,Sun Z,Ding M,et al.FtSAD2 and FtJAZ1 regulate activity of the FtMYB11 transcription repressor of the phenylpropanoid pathway in fagopyrum tataricum[J].New Phytol,2017,216(3):814-828.[25]Zhou M,Wang C,Qi L,et al.Ectopic expression of fagopyrumtataricum,FtMYB12,improves cold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J].J Plant Growth Regul,2015,34(2):362-371.。
SPME-HS-GC-MS与电子鼻分析不同产地芦根饮片气味特征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3,29(10):30-34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SPME-HS-GC-MS与电子鼻分析不同产地芦根饮片气味特征陈光宇1,2,瞿昊宇1,2*,谢梦洲1,2*,孙晶3,范蓓3,王凤忠3(1湖南省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沙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心肺病证辨证与药膳食疗重点研究室,长沙410208;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收贮运管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产地芦根饮片的气味特征,为产地判别、分析方法改进提供依据。
方法:以10个产地的芦根饮片细粉为研究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顶空进样-气质联用法(SPME-HS-GC-MS)分析芦根饮片指纹图谱,采用电子鼻智能感官评定技术分析芦根饮片气味雷达图,采用主成分(PCA)、Loadings方法分析电子鼻信号响应结果,构建产地判别模型。
结果:气质联用法结果共鉴别出38个挥发性成分,其中18个差异性挥发性成分可用于6个产地的区分。
电子鼻结果表明,主成分判别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产地芦根饮片,芦根饮片在气味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无机硫化物、有机硫化物、小分子氮氧化物、短链烷烃类、醇类、醛酮类等成分上。
结论:不同产地芦根饮片的气味特征存在差异,可作为产地判别依据。
电子鼻技术可为芦根饮片分析及质量标准提供简单、快速的新方法。
关键词:芦根;气质联用;电子鼻;主成分;Loadings芦根作为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的药食原料[1],越来越受民众欢迎并应用于药膳食疗养生方面中[2]。
国内外对于芦根、芦根提取物及单体方面主要集中在水煎液[3-4]、多糖[5-6]、水提干浸膏粉[7-8]、大孔树脂提取物[9],硅胶柱色谱纯化的非极性单体[10],而关于挥发性成分报道则相对较少,未见有关于采用固相微萃取-顶空进样-气质联用法(SPME-HS-GC-MS)结合电子鼻智能感官评定技术对不同产地芦根饮片气味进行分析的研究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2015年度开放基金课题指南
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主要进行药食同源植物有效物质基础研究,分析检测及质量控制技术,药食同源植物的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以及药效成份化学修饰与分子设计几大方面开展工作。
2015年开放基金课题指南如下:
1、药食同源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及活性筛选研究
2、针对药食同源植物的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3、高得率、高纯度的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生产工艺研究
4、药食同源植物的功能性食品开发
5、多糖分子设计与化学修饰研究
6、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
7、生物大分子受体-配体之间分子识别的模拟研究
8、光敏型药物载体的设计合成及前药的制备
申报者应根据指南申报与之密切相关的课题填写项目申报书。
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