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PCI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ner综合症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特征表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ositionalparoxysmalvertigo,BPPV)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
50~70%属于原发性,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二、BPPV的临床类型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
以上3类,均可双侧发病。
三、诊断的BPPV变位检查(1)Dix-Hallpike检查:也称为Barany检查或Nylen-Barany检查,是确定后或上半规管BPPV常用的检查。
(2)滚转检查(rollmaneuver):是确定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检查。
四、BPPV的眼震特点:可用VNG观察,根据眼震方向确定侧别与类型;没有VNG也可肉眼观察。
BPPV的眼震有以下共同的特点:短潜伏期(一般1~5秒);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眼震有疲劳性)(1)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受累半规管为向下耳时出现向下耳的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回到坐位眼震变为向对侧耳的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
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一、什么是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是指因心脏供血不足而导致心肌缺氧、坏死的病理状态。
它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的,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
二、后循环缺血的护理要点1.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并记录下来。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和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给予氧气治疗对于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氧气治疗。
同时,还要注意监测氧合情况,避免过度给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
3. 控制高血压和心率对于高血压和心率过快的患者,应及时采取降压和控制心率的措施,以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肌缺血。
4. 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冠心病患者,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形成血栓的风险。
5. 管理液体和电解质平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液体和电解质平衡的管理。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电解质水平等指标,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给予镇痛和安抚治疗对于出现剧烈胸痛或焦虑情绪的患者,应及时给予镇痛和安抚治疗,以缓解不适感,并促进康复。
7. 饮食管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饮食管理。
应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原则,保持适当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量。
8. 应用心电监护仪对于有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的患者,应及时应用心电监护仪,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9. 安排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适当的运动和休息对于后循环缺血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和休息计划,并监督执行。
10. 加强宣教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工作,让他们了解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案等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管理疾病。
三、总结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于患者来说非常危险。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同时,还要加强宣教工作,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相关知识,促进康复。
后循环缺血PPT课件

如球囊扩张、血管内溶栓等,根据 病情选择使用。
其他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
针对后循环缺血引起的功能障碍, 如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等,进行
康复训练。
生活方式调整
如戒烟、控制体重、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后循环
缺血风险。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如 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教育,使其 了解后循环缺血的相关知识,提高康 复效果。
05 后循环血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总结词
后循环缺血的基础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理论依 据。
详细描述
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以及相关分子机 制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物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 了可能。
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 肢体功能训练,如肌肉力量训练、关 节活动度训练等。
语言和认知训练
对患者的语言和认知能力进行评估, 并进行相应的训练,以促进语言和认 知功能的恢复。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 穿衣、进食、洗漱等,以提高生活自 理能力。
康复教育
血管痉挛
某些刺激因素可引起后循 环血管痉挛,导致血流受 阻。
生理机制
血压调节
后循环缺血时,血压调节 机制可能受损,导致血压 异常波动。
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对后循环缺血有 重要影响,神经递质分泌 异常可能导致血管舒缩功 能失调。
内分泌调节
某些激素和神经递质参与 后循环缺血的生理调节, 影响血液循环。
血流动力学改变
后循环缺血课件

介入治疗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对于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可以通过支 架植入恢复血管通畅。
椎动脉支架植入术
对于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支架植入 可以改善脑部供血。
机械取栓
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患者,可以通过机械 取栓迅速恢复脑部供血。
其他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
针对后循环缺血导致的功 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言 语不清等,进行康复训练
临床研究进展
诊断标准的完善
随着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 深入,诊断标准不断完善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治疗方法的研究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方 法不断涌现,包括药物治 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等。
临床疗效评估
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 评估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 学的依据。
研究展望与挑战
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结合
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结合,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和应用。
创新治疗方法的探索
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高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后循环缺血的科研进展和临床治疗 水平的提高。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夹 层等。
发病机制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微栓塞。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眩晕、恶 心、呕吐、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 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 现和影像学检查,如MRI和CTA等。
认知训练
04 对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认知
后循环缺血治疗方案

后循环缺血治疗方案简介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的病理状态。
它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常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者脑梗死。
针对PCI的治疗方案需要结合具体病情,综合运用药物、手术和康复治疗等措施,以恢复患者的脑功能,减少并发症。
1. 药物治疗1.1 血小板抗聚集药物血小板抗聚集药物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栓塞形成的风险,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轻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常用剂量为75-100mg每天。
•二噁英:能够阻断ADP受体,抗聚集作用较强,常用剂量为75-100mg每天。
1.2 血管扩张药物血管扩张药物可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供血情况,常用的药物有:•降压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可降低血压,缓解脑组织缺血症状。
•钙离子拮抗剂:如尼群地平,可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扩张,增加血流灌注。
1.3 溶栓药物针对PCI患者的急性期,可以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促进栓子的溶解。
2. 手术治疗2.1 血管重建手术对于PCI患者的狭窄或闭塞血管,可以考虑进行血管重建手术,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血管成形术:通过导丝和扩张球囊,对血管进行扩张,恢复血管的通畅。
•支架植入术:将金属支架植入狭窄的血管内腔,增加腔内血流通畅度。
2.2 血管腔内治疗对于PCI患者的栓子形成或血管狭窄,可以考虑进行腔内治疗,常见的方法有:•血栓抽吸术:通过导管将栓子抽吸出来,恢复血流通畅。
•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植入:先进行血管扩张术,再在扩张的血管上植入支架,维持血管通畅。
3. 康复治疗针对PCI患者的康复治疗,旨在恢复脑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1. 什么是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是指心脏在收缩时,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缺血的一种病理状态。
它是冠心病的常见表现之一,也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
2. 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后循环缺血与“心气虚”、“瘀阻”等概念有关。
2.1 心气虚中医认为,心脏主管人体的气机运行,包括血液的运行。
当人体心气不足时,就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使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后循环缺血。
2.2 瘀阻中医认为,气机畅通则不生病。
而当人体内部出现“气滞”、“湿阻”、“瘀滞”等情况时,就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到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进而引发后循环缺血。
3. 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方法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和听诊等。
3.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判断是否存在心气虚或瘀阻等情况。
例如,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舌苔白腻可能提示心气虚;而面色紫暗、舌质紫暗、舌苔紫暗可能提示瘀阻。
3.2 问诊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其病情特点和身体感受,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心气虚或瘀阻等情况。
例如,患者常感胸闷气短、乏力无力可能提示心气虚;而患者常感胸闷疼痛、胸闷不适可能提示瘀阻。
3.3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摸和分析,判断其脉象特点,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心气虚或瘀阻等情况。
例如,脉象弱细、脉搏沉迟可能提示心气虚;而脉象结代、脉搏涩滞可能提示瘀阻。
3.4 听诊通过对患者心音的听诊,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后循环缺血。
例如,听到心音减弱或出现杂音可能提示后循环缺血。
4. 中医诊断名称根据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可以将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命名为“心气虚”、“瘀阻”等。
5. 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方法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主要以调养心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5.1 调养心气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进行适量运动等方式来增强心脏功能和改善心气虚情况。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1. 引言后循环缺血是指心脏后循环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本文将介绍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的常用名称,并详细解释其含义和临床应用。
2.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2.1 心脏气虚心脏气虚是指心脏功能失调,气机运行不畅,导致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乏力等。
舌苔白薄,脉象虚弱无力。
2.2 心阳虚心阳虚是指心阳失调,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功能降低,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胸闷、胸痛、畏寒等。
舌质淡白,苔白薄,脉象沉弱无力。
2.3 血瘀阻络血瘀阻络是指心脏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乏力等。
舌质暗紫,苔黄腻,脉象涩滞。
2.4 痰湿阻络痰湿阻络是指心脏周围组织积聚湿气,导致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胸闷、气促、咳嗽等。
舌质胖大而暗红,苔白厚腻,脉象滑数。
2.5 肾虚肾虚是指肾功能失调,导致心肾相交失调,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气促、畏寒等。
舌质淡红或暗红,苔白厚或黄厚,脉象沉细无力。
3.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的临床应用以上所述的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是根据中医理论对后循环供血不足的病理过程进行分类和命名。
在临床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结合这些诊断名称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针对心脏气虚的患者,可采用温阳补气的治疗方法,如服用温阳补气的中药或针灸治疗。
对于心阳虚患者,则可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血瘀阻络和痰湿阻络则需要采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的治疗方法。
肾虚患者可通过益肾壮阳、温肾散寒等方法进行调理。
除了中药和针灸治疗外,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例如,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
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温补性的食物,如姜、蒜、羊肉等。
总之,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眩晕、头晕、视物旋转、共济失调等。
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和管理。
首先,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医生应当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症状表现,以便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其次,临床检查也是后循环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听力检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表现,进一步确定诊断。
此外,影像学检查也是后循环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MRI、CT、颅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患者的病变情况,进一步确定诊断。
最后,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比如内耳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都可能引起眩晕、头晕等症状,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总之,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鉴别诊断等手段,以便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依据。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时进行诊断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讲了这么多,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后循环缺血,我 们见了这样一个病人,比如说是你邻居某某,你 该怎么办?建议他做什么检查好呢?怎么治疗? 怎么预防呢?这是我们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必须了 解的知识,如果我是护士,当看见医生开了项检 查,为什么要开?不知道,开的某种药做什么的, 不知道,出院了,怎么与患者做宣教?不知道, 那就不行,所以必须掌握知识,在工作中少出错 误,避免差错,从而出色完成我们的工作!
• 作为医护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做到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在工作中才能胸有成竹,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后循环缺血的定义
3.后循环缺血的定义:
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 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 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因此用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2.预防:
参考国内外相关的防治指南控制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 鉴于栓塞多见,应积极开展病因检查。诊断明确者应 进行抗栓治疗。单用或联合使用抗血小板制剂有重要 的预防作用。应探索血管成形支架术的疗效。
3.宣教:
积极开展后循环缺血尤其是医师的继续再教育, 更新观念和知识,不再使用VBI概念。应加强宣教, 正确掌握后循环缺血的早期表现,实现早发现、早诊断。 应正确认识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建立科学的预防观
• 20世纪70年代后,明确颈动脉系统缺 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 供血不足”概念即不再使用。
然而,由 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 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如多将头晕/眩晕归咎于VBI;将颈 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 认为它是一种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 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
尊敬的老师及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综合内科的一名医生叫朱小霞, 很荣幸能有这样一次跟大家一起学习的机 会,感谢李主任对我的信任!这次我给大 家带来的讲课内容是------后循环缺血,希 望我的这次讲课能丰富大家一些相关方面 的知识。
后循环缺血
• 今天我讲的后循环缺血,它是引起缺血性 卒中的一类,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大 家可别小看这20%,我们来看一下目前卒 中的一些调查报告
3.后循环缺血的评估和诊断:
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 要仔细了解病史,特别是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及可能的诱发因素;要注意了解各种 血管性危险因素;要注重对脑神经(视觉、眼球运动、 面部感觉、听觉、前庭功能)和共济运动的检查。 对以头晕/眩晕为主诉者,一定要进行Dix-Hallpike 检查(也称为Barany检查或Nylen-Barany检查) 是确定后或上半规管BPPV常用的检查。滚转检查(rollmaneuver): 是确定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检查。 以排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 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50~70%属于原发性, 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 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 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二、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1、后循环缺血主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 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 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 起始段和颅内段。 (2)栓塞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发病机制,约占40%, 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 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BPPV的临床类型
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 以上3类,均可双侧发病。
对所有疑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 主要是MRI检查。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对急性病变 最有诊断价值。头颅CT检查易受骨伪影影响,诊断价值不大, 只适用于排除出血和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患者。 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 MRI血管造影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外 大血管病变。各种检查各有特点,不同检查间的相关研究还缺乏。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可发现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但不能成为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惟一依据。 多种心脏检查有助于明确来自心脏或主动脉弓的栓塞。 颈椎的影像学检查不是首选或重要检查。
卒中-日趋严重的流行病
1、全世界每年有570万人的宝贵生命终止于卒中; 2、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中有五分之四发生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 的发展中国家;
3、我国是卒中的第一大国,每年新发有200万,死亡165万; 在我国每12秒有一人发生卒中,21秒有一人死于卒中;
• 我们国家有近14亿人的发展中国家,现在 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大家可想想,我们 国家卒中的病人又会有多少呢?好了,进 入正题,后循环缺血是属于神经内科方面 的知识,我呢在这班门弄斧,先我们大家 一起从后循环解剖方面来学习,了解一下 后循环的解剖知识。
•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脑,就是我们人体的 指挥部,这里住着很多中央领导部门,每 个部门负责人体的不同的各项功能,你大 脑供不上血液,就像你不给这领导发工资 一样,那个部门没饭吃,他所负责的这项 功能就会出现问题。
2.常被误认为是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
脑干结构的致密和血管支配与神经结构的非一一对应特点, 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后循环缺血呈现为多种重叠的临床表现, 极少只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单纯的头晕/眩晕、 晕厥、跌倒发作或短暂意识丧失等很少由后循环缺血所致
上世纪50年代,发现一些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IA) 患者有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乃因之而致血管分布区 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 (carotid insufficiency)。 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 的概念。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 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 学性低灌注¨。
• 从1898年到上世纪50年代间,人们就注意 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说张三李四王 五等在一起玩牌时突然其中一个昏倒了, 弄得大家都特紧张,但是呢,过了几分钟 后,en,他有缓过来了,到医院一检查, 一切正常,你说是输了钱而气成这样的吧, 但有时他走路也会有类似发作,几分钟后 又好了……..
.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出院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详细告知本病的病因、常见症状、预防、治疗知识及 自我护理方法。帮助病人了解本病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2、出院后应注意居室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生活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并要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炼身体。
3、严格按照出院后医嘱用药预后复发,平日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忌辛 辣、烟酒等,定期来院进行复查,复查血糖、血压、血脂等,以观察病情变 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2.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 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 颈椎骨质增生仅是罕见的情况; (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3)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 界定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4)虽然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 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 基于以上认识,国际上已用后循环缺血 概念取代了VBI概念,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VBI。
2、后循环缺血主要危险因素:
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 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 (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 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 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3、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 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长期存在的认识误 区,那就是
误区
• 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VBI(椎基底动脉供 血不足)概念的影响,造成了人们认识上 的误区即眩晕/头晕=VBI=颈椎病,这种错 误观点直接而导致了对PCI预防治疗方向性 错误。
• 那么,这个误区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就 从大家是这样认识后循环开始讲起吧,故 事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三: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 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 :
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 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mer综合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 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 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 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运动性轻偏瘫、 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一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
BPPV的眼震特点:
可用VNG观察,根据眼震方向确定侧别与类型; 没有VNG也可肉眼观察。BPPV的眼震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短潜伏期(一般1~5秒);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眼震有疲劳性) (1)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受累半规管为向下耳时出现向下耳的 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回到坐位眼震变为向对侧耳的垂直向上的扭转 性眼震。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2)外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向双侧均出现向下耳的水平眼震, 但以向患侧为重(管结石);向双侧均出现向上耳的水平眼震, 但以向患侧为重(嵴帽结石)。水平半规管BPPV眼震的持续时间 数秒~数分种不等。 (3)前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受累半规管为向下耳时出现向下耳 的垂直向下的扭转性眼震,回到坐位眼震变为向对侧耳的垂直向下的 扭转性眼震。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