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籍读书笔记
历史读书笔记优秀范文

历史读书笔记优秀范文导语:《历史学是什么》是一本历史学普及读物,本书主要介绍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和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优秀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历史读书笔记优秀范文(1)这是一本极具个人风格的书,作者关于历史研究应用的观点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例如关于气候变化的观点就极具宏观性,“与二十世纪初相比,全球年平均气温的确已经升高,但这种趋势是否会发展下去,还只是一个长周期中的一段小波动,从现有的气象记录根本无法判断,我不赞成这些科学家的悲观态度和片面观点”;“我本人至今依然坚持认为,气温变化的根本因素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因素”。
虽然以我们的知识水平无法对作者这样的观点进行正误的判断,但是作者思想的宏观性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思维高度。
作者在总结“历史”的定义时表达“历史不仅仅指过去的事实的本身,更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
有选择的记录”,那么这样的历史毫无疑问是带有主观性的;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指出“历史研究建立在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之上”,这样历史研究所需要的真实性和历史本身的主观性便产生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作者承认“绝对真实的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在现代技术手段基础上的复原历史也是有限的”,但是“真实的历史仍然是历史学家永恒的追求”;作者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的真实性与主观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因为《历史学是什么》这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所以书题应该是已经拟定好的。
虽然这本书读来并不能让读者对历史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刻的了解,但是本书十分明显的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一种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对历史发展脉络有整体上的了解,能通过阅读本书让读者慢慢培养自己的历史学的思维,达到入门的目的。
历史读书笔记优秀范文(2)希罗多德被西塞罗称为“历史之父”,其著作《历史》是西方认为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主要描述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史,但上卷其实相当杂乱,读起来也很费劲,大致的线索就是波斯帝国的崛起,中间穿插了相当多的传说,据说这也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修昔底得所讪笑。
历史书籍读书笔记

历史书籍读书笔记历史书籍读书笔记(精选3篇)历史书籍读书笔记1《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到经济学都有利用。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
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历史重大事件,有的还对不上时间,总的来说都是零零碎碎的。
读了此书才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与辉煌,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史料为借鉴内容。
但从《中国大历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与总体性。
书中著眼于历史大局、中国,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
中国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性。
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中蕴含的价值。
一般的历史著作将中国历史看成帝王家史。
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
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更朝换代活占据这个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
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依著道德轨迹,否则便得不到万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
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
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历史书籍读书笔记2《图说清朝三百年》内容简介:清朝历史三百年,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扑朔迷离的谜团: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为什么被杀?下嫁的大清公主幸福吗?玄烨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宫女是要在宫里呆一辈子吗?宦官和宫女能“成亲”吗?安德海是如何死的?李莲英到底又是怎么死的?清朝是怎么选美的?满汉真的不能通婚吗?鳌拜是怎么死的?曾国藩真的是癞龙转世?袁世凯是怎么死的?孝庄是不是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她死后为何不进清皇陵?道光的陵墓为什么在西边太多的谜团吸引着后人去揭开那神秘的面纱,一睹其真实的面目!图说清朝三百年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大清王朝十二帝,在清朝近三百年里,他们究竟干了些什么?幽居深宫的后妃,在太液池边面对月光倾诉了多少哀怨?延续大清血脉的皇子公主,为争夺皇权爵位在金銮殿前留下了多少刀光剑影?还有那陪伴君王身侧的宦官宫女、官场沉浮的肱骨大臣,他们为大清三百年的青史,留下了几丝痕迹?图说清朝三百年,说的是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留下的却是深刻而不失生活的况味,清朝历史书籍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篇读书笔记将以不同的时期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演变过程。
一、夏朝与商朝夏朝是我国传说中的第一个朝代。
虽然夏朝的存在尚无确凿的历史证据,但其所代表的早期文明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可忽视。
夏朝奠定了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的基础,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借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其兴起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的阶段。
商朝的历史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这一时期内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如夏禹治水、商汤兴起、殷墟的发现等,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以其奉行的礼制与周公制度为特点,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西周时期的国家政权逐渐倾轧,分裂状态的形成最终演变成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游牧阶段的冲突与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内,战争频繁,国家间相互竞争,但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纷繁复杂,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三、秦朝与汉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嬴政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封建政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汉朝则是秦朝的继承者,实行了相对宽松的统治政策,并开启了汉文化的繁荣时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四、唐朝与宋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和科技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朝的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使丝绸之路进一步畅通。
唐朝还涌现出许多文化名人,如杜牧、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宋朝的繁荣来自于其对农业和商业的重视,同时也是科技和文化繁荣的时期。
宋朝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如苏东坡、欧阳修等。
《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精选5篇)《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篇1《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上下五千年》讲述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在这段时间内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并且对人类的进步和成就感到自豪。
在这本书中,我特别喜欢读到英雄的故事,因为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比如,我了解到汉朝的霍去病是如何率领士兵击败匈奴,为国家带来和平的。
还有唐朝的李白,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让我感到敬佩和钦佩。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比如,我知道了孟子并不是圣人,而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另外,我还了解到唐朝的盛世并不是从唐太宗时期开始的,而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
这些发现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比如,我知道了秦始皇是如何统一六国的,以及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
我也了解到了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他带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开辟了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阅读《上下五千年》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了解历史,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在,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我相信,通过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并且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篇2《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介绍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书籍,它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变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丰富多彩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从黄帝时代到现代社会,五千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革,但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发展壮大。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大禹治水》。
这个故事讲述了大禹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治理洪水,拯救了人民。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通史读书笔记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通史》的书籍,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一直叙述到现代中国的发展。
作者以客观、深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及近代中国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我对书中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描述和理解印象深刻。
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等,以及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
此外,书中还对中国的地理、人口、民族、宗教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例如,书中提到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书中提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以及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籍。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也可以为我们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国通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国的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民族之伟大。
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一直写到近代中国,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让人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多样性。
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近代的民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中国历史不断地在变革中发展进步。
而这种发展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了无数的曲折和磨难,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
我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儒释道三家出发,讲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从诗词书画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从科举制度到现代教育,看到了中国人的知识获取途径;从饮食服饰到建筑艺术,看到了中国人的生活风貌。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10篇

历史读书笔记摘抄10篇1.《红楼梦》读书笔记摘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记录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以及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纠缠情感。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悲哀。
第一篇摘抄:才子佳人的对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宝玉和黛玉的对话中的一句,它凸显了人生的无常和尊贵的品格。
作者通过这种对话,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珍贵的思考。
第二篇摘抄:封建礼教的压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描绘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黛玉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女性形象,她的出现引发了千层雷,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这种形象的创造,给现代女性带来了自由和勇敢的力量。
第三篇摘抄:人物命运的悲剧贾宝玉、贾母以及其他一些人物的命运,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荒诞和无奈。
在这个家族中,人的命运是注定的,无法逃避。
作者通过这种悲剧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人世的无常。
第四篇摘抄:贾府的兴衰贾府代表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和衰落。
从贾母的统治到妙玉的去世,贾府经历了辉煌和衰败。
这种兴衰的状态,既是家族命运的象征,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写照。
第五篇摘抄:宝玉与黛玉的情感宝黛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最感人的情节之一。
这对恋人的情感纠葛,充满了诗意和悲壮。
宝玉的软弱和黛玉的坚忍,使得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悲剧的。
这种情感的描绘,使整部小说充满了悲凉之美。
第六篇摘抄:林黛玉的形象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她聪明、独立、敏感,同时也充满了无奈和忧伤。
这种形象的塑造,使得黛玉成为了经典形象之一,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第七篇摘抄:贾宝玉的形象宝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争议的形象之一。
他具有纯真和感性的一面,但也充满了软弱和无能。
这种复杂的形象,使得宝玉成为了小说中备受争议的角色,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第八篇摘抄:反映社会问题《红楼梦》作为一部社会小说,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揭示社会现实问题的意义。
历史读书笔记

我读了这一章,我感受到了宋朝的懦弱,竟然选了一个胆小的人做自己的皇帝,大臣也心 术不正,想了许多的坏法子,别人来打中国,胆小的皇帝竟然把土地都分给人家,就为了 性命和官位,这真是太不值了,秦桧还杀了岳元帅,这样做有什么好,他们真是应该好好 反省反省了。
历史读书笔记(3) 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从猿人,发展到现代的各种发明,以及困难,这本书将告诉你中国 的由来。 这本《中国历史》分为四章,分别是,《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宋元明清》、《近现代》。四章。 我最喜欢的是《近现代》的第一章,这一章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中国在清代的时候是多么的 弱小:在清朝末年,中国就像是没有蜜蜂的蜂巢,被一群饿狼围着,我们无能为力,只能 让这群人为非作歹。英国人首先来进攻,开着炮舰,厚着脸皮竟然来卖鸦片。还好碰到英 雄林则徐,一点不客气,一把火烧了害人的鸦片。英国人起得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竟然向我们开起了枪, 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烧杀抢劫,一个都不放过,难道这是我们的错吗,英国人还挽着法国 人,来一起抢劫,胆子越来越大,还放火烧了圆明园,趁机占领了黑龙江,又打新疆的主 意,真是欺人太甚。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的历史,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读完之后,感受到了中国成立以来 的艰辛和汗水,希望大家也一起读这本书。
历史读书笔记(1) 这本《中国历史》分为四章,分别是,《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宋元明清》、《近现代》。四章。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的历史,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读完之后,感受到了中国成立以来 的艰辛和汗水,希望大家也一起读这本书。
历史读书笔记(2) 这一章讲的是宋代的故事: 赵匡喜欢统一天下,却担心部下会反叛,一杯酒就夺了众将官的兵权。自以为从此子孙万 代,稳坐江山,谁知道,他自毁长城,机关算尽,反而弄得自己的王朝风雨飘摇。宋朝虚 弱了。贪官污吏胡乱搞,老百姓的日子真难煎熬。有头脑的人要改革,守旧的人不愿意, 新党旧党闹得不可开交。钻出几个投机派,冒充新党爬上了台,丢了“羊头”只把“狗肉”卖。 世上的奸商,最数他们坏。“花石纲”、“生辰纲”,把老百姓逼上梁山,拿起刀枪,和昏君、 贪官恶狠狠地干一场。辽国兴起了,西夏兴起了,金国兴起了,打得宋朝统治者捂着脑袋 嗷嗷叫。宋微宗、宋钦宗,两个老少皇帝真稀松,见了金兵就怕,割地赔款样样都答应, 只求保住自己的王位自己的姓名。谁知磕头求饶不管用,被一根麻绳栓走,好梦一场空。 南宋、金国和蒙古,打成了一团。南宋有的是精兵良将。岳飞大战朱仙镇,韩世忠把敌人 困在黄天荡,都打了打胜仗。这样的军队,谁能够抵挡?可惜皇帝是软骨头,可恨奸臣一 心一意只想投降。大汉奸秦桧,把精忠报国的岳元帅害死在风波亭上。金国本来很得意, 谁知道背后出了一个蒙古和南宋两面夹攻,把它弄得好苦。
《历史》读书笔记

《历史》读书笔记《<历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历史的书,哎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以前总觉得历史就是一堆枯燥的年份和事件,可这次读下来,却发现里面藏着无数有趣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
书里讲了好多朝代的兴衰,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唐朝。
说起唐朝,那可真是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啊!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那可不是吹的。
他广纳贤才,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就说那个魏征吧,老是直言进谏,有时候话说得可冲了,但唐太宗还就愿意听他的,这胸怀,真是没谁了!唐朝的文化也是超级繁荣。
诗歌那叫一个盛行,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诗人的名字简直如雷贯耳。
李白那豪放洒脱的劲儿,“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读起来就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杜甫呢,心系百姓,他的诗总是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多感人呐!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连老奶奶都能听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再说说唐朝的经济,那也是相当发达。
长安城那叫一个热闹,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做买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东市西市,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从丝绸布料到珠宝首饰,从笔墨纸砚到特色小吃,要啥有啥。
还有那些来自各国的商人,带着他们的奇珍异宝来到这里交易,那场面,简直就是个国际大集市。
而且唐朝的女子地位也比其他朝代高一些。
她们可以抛头露面,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穿着打扮也很时尚,什么抹胸裙、帔帛,搭配得那叫一个美。
不像有些朝代,女子被各种规矩束缚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不过,唐朝也不是一直都这么风光。
到了后期,各种问题就出来了,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这让我不禁感叹,再强大的王朝也有它的兴衰荣辱,就像人生一样,有起有落。
读完这部分关于唐朝的历史,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看到了繁华的长安城,听到了诗人的吟诵,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历史真的太有意思了,它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书籍读书笔记
施特劳斯是一个因战乱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犹太人,终身以学术为业,执教于芝加哥政治系,以自己对政治哲学的领悟和洞察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一番独特的解读,并以讲坛为思想的传播源,最终深远的影响了美国当今的政治文明。
他的学术贡献在于深刻认识了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危机,指出已有的批评都是从现代性方向来对现代性做的批判,因此是不彻底的,他主张应该回到对西方传统经典政治著作的深刻解读,从中吸取养分才能克服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危机。
他对问题的预先洞察,以及独特的治学方法,在沉迷了几十年后最终在美国政治环境发生转化的时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最高的赞誉。
《自然权利与历史》这本书是基于施特劳斯1949年的六次演讲而扩展而成的,在他对自然权利这一个恒久的西方主题的讲述中,他思想的独特晦涩,学识的渊博深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的写法也符合他个人的政治哲学理念,对思想的梳理也体现了他的治学方法,是了解他思想质量和风格的代表作。
二,施特劳斯的总体政治思想。
施特劳斯是哲学家,更是政治哲学家,他对事务的探究并不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政治法律视野下,他自觉的回到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上,先知般预警西方前行路上的
危险与陷阱。
《自然权利与历史》这本书只是他对自然权利这一话题的阐述,光从这本深奥晦涩的书并不能窥视到他思想的全貌和用心所在,幸好有了甘阳一篇长达八十二页的导言,为我们高效率的展示了施特劳斯思想的闪亮所在及作者不大乐意交代清楚的讨论语境,这篇文章揭示了施特劳斯政治思想的几个特点:
1,什么是“西方文明的危机”和“现代性的危机”。
施特劳斯认为这是最重大的时代问题,他认为“古典人与现代人之争”并没有真正结束,西方现代性的正当性何在,西方文明将引向何去,还是一个尚未根本澄清却越来越紧迫的问题。
他认为现代性的一个表现是坚信现代必然胜于古代,,它本能地只相信进步与未来,认为新的就是好的,最新的就是最好的,“好”的标准等同于就是“新”,由此引发的是不信仰先前的东西,“越来越不尊重祖先和老年”,由于这种“历史观念”颠覆了什么是好的观念,它是不断革新的,“那么人世间还有什么是值得珍贵并长存于心的千秋万代为人景仰的永恒之事,永恒之人,永恒之业?”,这种观念冲刷了人心原有的深度、厚度,导致人类生活的日益平面化、稀释化何空洞化,从而引发了“现代性的危机”。
现代性的第二个表现是顺承而来的,即由于失去最终信仰而导致的“诸神冲突”问题,即社会存在多种彼此冲突而且不可能调和的终极价值取向,这导致了一种价值上的虚无主
义,并且回到了古代世界开端时同意面临的问题。
2,施特劳斯思想在学术界引起的争议。
施特劳斯学派主要是他通过长期执教引导青年学生独特的思想方向而形成的,该学派强烈批判当代美国主流学术观念,认为西方现代性的弊病必须由西方古典政治哲学来矫正,他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阅读西方思想传统的方式,譬如“俗白教导”和“隐讳教导”,该学派强调重读经典的重要性,认为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里盛行的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社会科学以及虚无主义的人文科学过于肤浅,会令大学生的心灵日益枯竭,而越新的理论就越无价值,所以他们几乎不理会罗尔斯的正义论等主流政治哲学。
并且他认为政治哲学本质上不是一门学院职业,他对当代学术日益专业化保持警惕,他主张的政治哲学就是要打破专业藩篱,反对只是让人知道越来越多的鸡毛蒜皮,干脆就“在最重大的问题上实现专业化”,因此他们的成果在学界看来既不属于史学界,也不属于哲学界,甚至不属于政治学家,他们是另类的。
3,哲学与政治的关系——西方思想的核心逻辑。
哲学和政治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源泉,都存在着走火入魔的倾向,这篇长序里深刻地解释了这对矛盾,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
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性的两个最突出问题是政治的哲学化,和哲学的政治化,前者体现在当代政治必须从哲学中奠定自己的正当性,后者意味着哲学要从纯粹私人的知
性追求变成一种公共政治的武器和工具,这不幸地导致了两者的扭曲。
哲学就其本质具有“颠狂性”,要求无法无天的绝对自由,本质上是与政治社会不相容的,它对任何社会都有颠覆性的危险,但这就是哲学之为哲学的根本所在;但是为了对现行社会的保护,对颠狂的哲学必须有所制约,才能维持人民现实生活的美好,所以这里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哲学必然从一种颠狂的走火入魔下降为清明的和温良的!这种核心转变引发了对“两个苏格拉底”的深刻认识,是一种真理的颠狂对脆弱的现实的呵护,现代文明崇尚的“知性的真诚”其实不如古典的“高贵的谎言”来得深刻,因为任何客观存在着的人类社会都是立根于该社会一套特殊而根本的“意见”,轻率以”知识”取代这种“意见”必然动摇了社会的根本信仰,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虽然刺激却是不明智的。
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在喜剧《云》里对还是“哲学“的“少年苏格拉底”的批判,与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政治哲人”的“成年苏格拉底”的批判是不同的,前者嘲讽的是哲学的颠狂性和哲学的“改造”世界功能,后者则被嘲讽没有酒神精神,太过清醒,作者细致指出两者的差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