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目标感知1.知识目标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熟记《南京条约》等系列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理解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其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感知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教学图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清朝闭关锁国的改策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19世纪40年代,英国通过一场战争,开了中国的大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鸦片走私师: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输人鸦片?英国于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芽动,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为了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材料,英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英国将绒、布匹等工业品销往中国,但销路并不好。
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师:社会背景:英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样地。
继17世纪40年代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之后,18世纪时英国殖民主义者又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虽说已走到了封建末世,新的社会因素逐渐进行了量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一种新旧交互渗透的过渡性状况,但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统治黑暗,国防力量薄弱,财政拮据,国势日衰,到了19世纪以后,嘉庆、道光王朝更呈现江河日下之势。
2.林则徐禁烟(1)鸦片输入带来的危害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制明这些都引起统治阶级中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
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前在广东查禁烟片。
(2)林则徐的烟措施派人明察暗访,拿烟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图片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引入鸦片战争主题,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提问导入。
–提问: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大胆回答,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30分钟)1.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
–利用课件和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起因: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导致中国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输入鸦片?这对中国有哪些影响?2.学习鸦片战争的经过。
–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的经过:英国发动战争,占领中国的港口和岛屿,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输给英国?是否存在内外因素?3.学习鸦片战争的结果。
–讲解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失去了领土和主权,经济遭受巨大打击,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评价这场战争?梳理归纳(10分钟)1.整理学生的回答,梳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拓展延伸(10分钟)1.提出问题:鸦片战争是怎样影响中国的社会变革的?2.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总结反思(5分钟)1.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作业1.综合课堂学习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鸦片战争•起因: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经过:英国发动战争,占领中国港口和岛屿•结果:中国失去领土和主权,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然后通过展示资料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设计5:第1课 鸦片战争

第1课鸦片战争一、课标内容讲述林则徐虎门硝烟的故事;列举《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基本具备了用不同方法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让学生理解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正确评价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百年耻辱史的开始,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开始。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示意图展示、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察教材图片,自主学习,说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讲述林则徐虎门硝烟的故事,记住虎门硝烟的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和史料,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引导说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简述鸦片战争的大体进程;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引导总结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从而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准确地列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分析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通过对条约内容的分析,总结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 历史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背景、经过和结果。
2. 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掌握《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4. 能够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提高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
2. 在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提高学生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认识到鸦片贸易的罪恶,深刻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民族利益的英勇壮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从国际背景来看,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英国侵略的目标。
例如,英国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生产出大量的棉布,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农民自己生产棉布,英国的棉布在中国很难销售。
这就促使英国寻找其他方式打开中国市场。
从国内情况分析,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
如清政府官员贪污成风,军队装备陈旧,士兵缺乏训练等,这些内部因素使中国在面对英国侵略时处于劣势。
同时,鸦片走私成为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而中国的禁烟运动则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内容包括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等。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品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近代史的分期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一部充满了屈辱、苦难与抗争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踏入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
(二)教授新课一、自主学习(5分钟)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2、清军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3、鸦片战争结束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的内容有哪些?教师:分组提问同学回答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PPT展示相关材料)教师归纳:根本原因:外国侵略者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借口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侵略者:英法联军进攻,俄美充当帮凶。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1)《天津条约》的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呢绒、布匹(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和虎门销烟图(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提出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对。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课鸦片战争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堂导入
出示图片:英国舰船皋华丽号
教师:这幅图片是英军铁甲舰皋华丽号,也是清政府与英国政府《南京条约》签订仪式所在的场所,《南京条约》标志这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终结。我们不禁要问:英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清军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南京条约》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引导教育并出示毒品吸食者的图片:鸦片作为一种毒品对人的精神与身体会造成极大的伤害,现如今毒品的种类层出不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学会拒绝与克制,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
教师分析教材第3页图片:在1767年以前,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烟土不超过200箱。然而到了1820年,平均每年输入达40000多箱。据有关资料统计,鸦片战争前,英商向中国输入鸦片达42万多箱,给他们带走了三四亿银元的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良好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待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轻实质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叙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理解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熟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展示地图,学习中英鸦片战争的过程,培养识图,读图能力和从地图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1.虎门销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2.虎门销烟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中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
3.虎门销烟的结果
第二课时
(二)鸦片战争及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和“清军武器与英军武器对比组图”,略讲鸦片战争的经过,渲染关天培等爱国将士反侵略的英勇事迹
2.反思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思考战争结果留给我们的教训。(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提供的资料,理解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内容(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4.分析《南京条约》的影响及鸦片战争带给我们哪些历史的思考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基础上归纳总结)
2.沙俄趁火打劫
3.太平天国运动
三、小结
四、作业:
目标评估:第1~5题
教学反思:
金山学校有效备课教案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第1课史两次鸦片战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累计课时
2
三维目标
1.知识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中英《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2.能力培养:归纳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简况,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其与虎门销烟的关系;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的英雄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用课件展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简表》和《沙俄侵占中国领土形势图》,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签订不平等条约;圆明园被毁;沙俄趁机侵吞中国领土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让学生简述: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太平军攻下南京,以南京为都城。提问:太平军为什么要抗击洋枪队?归纳讨论:中华民族是不甘落后的,是不会屈服于列强侵略势力的,先进的中国人将努力寻求真理,探索救国之路。
在本课结尾部分,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师:国际上把虎门销烟结束的第二天作为国际禁毒日。
看一看:国际禁毒日(6月26日)各国的禁毒活动
说一说:面对毒品,我们广大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4.有人说“鸦片战争”因林则徐禁烟而起,你同意吗?为什么?
5.《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6.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重大变化?
2、能力培养(1)归纳分析:归纳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简况,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其与虎门销烟的关系;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陈述表达: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描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及关天培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的英雄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弱、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
方法
讨论法,合作学习分析与综合
教学
手段课时
教学
过程
导入:视频材料美丽娇艳的罂粟花鲜花是美丽的,但有一种花却是与罪恶联系在一起,这种花在金三角地区满山遍野,同学们知道它的名字吗?一百多年前,中英两国之间爆发的鸦片战争与它有着怎样的关系?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呢?
教学
重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难点:(1)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这一问题既涉及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涉及如何正确评价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抓住“变化”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是本课的又一难点。(3)对《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概念的理解。
4.思考战争结果如何?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火烧圆明园
展示圆明园重要景点《谐奇趣》《大水法》《远瀛观》等图片⑶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剪辑,揭露侵略者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配以解说,激起学生的仇恨和惋惜。
课件展示法国大作家雨果关于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一段话。布置讨论
(1)、“清政府为什么不阻止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
小结:英国为开新市场,走私鸦片危害广。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兼顾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两次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清政府就鸦片问题有何争论?道光帝最终采纳了哪一种建议?”、“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让其更好地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历史场景“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虎门销烟
1、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教师出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图示》;教师出示鸦片输入的危害的视频……
教师出示《林则徐》的奏折,林则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建国后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第一座浮雕是虎门销烟,这是为什么?
教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材料,学生感受虎门销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师出示材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对比这段材料,你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的出什么结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
1.学生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爆发时间等基础知识勾画在教科书上;
2.引导思考英、法为什么发动此次侵华战争?又为什么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3.列举战争期间发生的大事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学生自学
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
并联系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由学生按提示归纳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知识要点,并思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学生看书分析认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背景、英雄事迹、历史意义
授课
类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知识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英《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科:历史备课组:八年级历史组主备人:王相华执行时间:
个人初备案
二 次
备 课
课题
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
让学生根据看到的材料归纳鸦片输入的危害。
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官员,面对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势,你将采取什么措施?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提示学生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和影响,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比较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