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环保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看法
我国法律规定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想一 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节水小窍门?
材料说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水污染 十分严重,造成严重的危害。 节水小窍门: 一方面,要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和能力,要循环利 用水、安装节水用具等。
另一方面,我国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 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 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 海洋环境保护法
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 境的基本原则
看看我们居 住的环境
我不要这样 子!!
想一想
面临着如此严重的环境 问题,那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国家颁布一系列 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宪法
根本大法
庄严宣布:国家保护和改善生 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 污染和其他公害。
环境保护 法
环保基本法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5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 有的四分之一,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开发利用难度 大,许多地区严重缺水。据调查表明,90年代初,全 国缺水城市已发展为近300个,较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 多个。 我国80%以上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 已造成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 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水标 准。 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导致了可利用水资源的进一 步减少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 生存,影响着工农业的发展。
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 环境的好环,关系到 生产发展和人民的健 康。环保工作是全民 的事业。保护既是公 民的权利,也是公民 的义务。必须贯彻党 的群众路线,紧紧依 靠群众搞好环境保护 工作。
小结
根本大法 系列法律 基本法律
宪法 环境保护法
环保基 本原则
专门性单行法规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

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成为了必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做好新常态下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新思维,新举措。
本文对新常态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原则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常态;环境保护;战略;原则要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
必须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通过各种措施方法提高环境保护,使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互动发展。
1新常态下环境保护现状1.1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不高。
环境保护问题关系着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但是社会大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参与环境保护积极性不高,有时只针对生活的环境进行维护,忽视社会大环境的参与治理,对污染防治重视不够。
比如当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源、土地出现严重污染。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膜、化肥和农药,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
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农村地区的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不断增加,大多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
1.2环境管理忽视源头注重末端。
环境管理中还存在对末端治理比较重视对源头污染监管有所忽视的现象,源头对原料的消耗控制不严,中间环节监管的不够,导致资源废物排放量依然没有降低,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上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当前依然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治理怪圈,导致污染治理的难度和成本都在显著增加,影响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
1.3形势严峻成为社会共识。
当前大形势下,局部环境整体恶化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雾霾重,沿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垃圾围城、环境污染危害居民健康,一些如噪声、扬尘等局部性污染,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区域性污染等传统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的污染种类和问题相继出现,粗放发展的方式显现出一系列后遗症,总的来说,我国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传统与新型环境问题叠加,出现农村环境叠加城市环境、生态退化叠加环境污染、国际环境叠加国内环境特征。
“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反思

31 “ . 环境 库兹 涅 茨 曲线”
回答 以上 问题我 们首 先 充 分探 究 这种 发 展道 路 的规 律 , 这
里我们 介绍一下 “ 境库 兹 涅 茨 曲 线 ” 这 种 发 展规 律 的概 括 环 对
( 图 1。 见 )
替 望
螭 蟋
人走路 困难 。烟雾 事件 使 呼吸道疾 病 患者猛 增 。 日本 由于人 口 激增 , 资源过度开发 , 生态环 境和产业发展 的极度 不平衡 , 从而 使 得大气 , 土壤 , 水源等 自然环境遭 受到严重 的污染 和破坏 , 以致 出 现 了富 山骨痛病 案 , E市 烟 害案 , 四 t 熊本水 俣病 以及 千叶 铁公 害
定程度 的生态退化 , 土地荒漠化 , 水土流 失 , 被破坏 等现象严 境 利 益 。 植 问题二 : 环境 受污染到一定程度之 后是否 能随着 经济 的发展 重, 整个 经济 的快速发 展受 到严 峻 的挑 战 , 民的福利 在一 定程 人
一
度上为环境污染所 削弱 甚 至抵消 。未 来社 会 的发展 的模式 存在 自然改善 。 问题三 : 先污染后发展 ” “ 的道路对于处于快 速发展 中的 中国 着一定程度上 的争论 。
经济发展模式仍 然是推动经济发展 的主要 因素 : 0 年 我 国单位 今天 的物质 财富 的社会生 产能力 和成果都 可能 远远超过 了这一 2 5 0 。如果 中国能 源 消耗 水平 像美 国一样 , 球 根本 难 以 为 地 G P的耗能不 降反 升 ,0 6年上半 年重 点控 制 的河流. O D 20 C D和 大 限度 j 继, 现在 的发达国家 的发展 方式并 不是 全人类 的标 准 , 而且 也难 气 中 S : 然在上升 , O仍 都是 很好 的说 明。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论赛

辩论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何者优先?正方:环境保护应优先于经济发展反方:经济发展应优先于环境保护反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看,我们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
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正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经济发展是指社会能够提供丰裕的商品来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环境保护则是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保护生态平衡。
经济要发展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厂房与原材料来保障商品的供应——那便存在一个问题:自然分给人类的土地与原材料是有限,经济优先发展就一定会侵占原本不属于人类的自然资源。
二辩手盘问:请问对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反方一辩:不好意思对方辩友,恐怕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
并不是说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跟中国现状一样,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但一般县区还是经济发展优先的,也就有资本的大城市才比较重视搞环保,相信大家心知肚明正方二辩:请问正方三辩,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话,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反方三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
各个行业情况不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就能转亏为盈?我不这么觉得。
反方四辩补充发言:反方二辩:我们知道环境的保护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预防和治理都要依靠技术的发展,那请问对方一辩,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持科学技术发展,那么以科技为支撑的环保从何谈起呢?正方一辩:你的问题未免抽象了点。
科技发展无止尽,经济发展也没尽头,什么时候算得上是“强有力”呢?但是环境保护是迫在眉睫,耽误不起。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思想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强调:不重视环境保护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部门是不称职的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经济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了,也难以为继。
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选择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按照“生态优化、环境美化、分区指导、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首先,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
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
当前,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
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第三,要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浅析我国环保政策

浅析我国环保政策环境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国而言,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
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
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
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
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
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
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谈谈对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看法

谈谈对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看法过去的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简称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这一原则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对协调的内容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前,侧重于发展经济,基本是环境保护附属于经济建设;侧重于当代人发展而未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后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赋予了这一原则新的生命力。
这一原则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当代环境法的价值取向。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环保法也相继出台。
新环保法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所谓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是指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活动中应当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在社会的生态利益和其他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当优先考虑社会的生态利益,满足生态安全的需要,做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管理决定。
新版环保法确立了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由原来规定环境保护工作要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到现在的坚持经济发展要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第一次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位置,同时亦是立法理念的重大转变。
其原因如下:目前,我国gdp总量已经名列世界第二,在此情况下,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继续扩大的空间已经不断在缩小,基于资源和环境投入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也已经走到了尽头,为了使国家发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有必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的方向过渡。
为此,如何从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出发,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成为下一步的改革和转型重点,这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自身需求。
新版环保法适时提出了经济发展如何为环境保护服务的重要课题,这也是值得全社会探讨和探索的发展方向。
对这一原则实行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制定政策要考虑环境影响。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分析班级:学号:作者:摘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都相伴相随。
如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桎梏,寻求正确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
本文通过查找资料与对现实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方法,采撷众家之言,得出政府的引导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关键词:经济技术政府环境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进行着飞速的发展,然而,环境的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
无论从天气预报上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报道,还是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增多,我们都能强烈的感觉到环境质量的下降。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似乎都绕不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铁律,象伦敦的“雾都”事件,中国的雾霾天气,等等,无不证实着这一铁律的不可打破性。
那么,先污染,后治理的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种现象的产生包含着种种因素,首先是经济因素。
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能使成本降低,有利于产品在市场价格上占据优势,拥有竞争力,为资本家带来更大的利润。
然而,环境的污染与资本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样的经济动因下,他们何乐而不为呢?其次是技术因素。
由于技术的落后,致使许多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利用。
譬如垃圾处理技术,我国的垃圾处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并且,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
值得一提的是,先进的技术并不代表利润的提高,就如绿色食品的生产,由于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很多生产者面临着严峻考验。
另一个因素是人们认知上的局限性。
环境破坏的显现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到问题真正让人们所发觉时,它已经演变为一个大的问题,此时再去想办法解决,它已经不容忽视了。
并且,环境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最后是政府的监管不力。
象很多的在焦点访谈上曝光过的环境问题,最后的解决也是差强人意,更何况是一些不为舆论所曝光的呢?针对先污染后治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1.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工厂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环保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看法
一: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现状
资料: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远比雾霾可怕
去年12月初,中国近半国土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
3月文章展示了下面这幅图,足以显示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形势。
连李克强总理也在今年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
但雾霾、PM2.5只是近两年才成为热词,只是中国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
在4778个中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之中,水质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合计59.6%,水质优良的比例为10.4%。
(如未说明,以下图表均来自上述报告)本周中国环境保护部(环保部)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该报告显示,2013年:
·全国酸雨分布区域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中下游以南,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东南部地区。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0.6%。
·在中国近岸海域,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8.6%,持平2012年,三四类海水点位比例由2012年的14.7%升至15.0%,一二类海水点位比例由69.4%降至66.4%。
·在74个根据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之中,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超标城市比例为95.9%。
·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2012年增加了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现在在水源地、地下水的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方面,信息公开还是非常不足的,而且像水方面的指标,如果也能跟大气标准一样跟国际接轨,也可能会出现与现在空气质量一样超标率极高的情况,但这也是必须去推动做的。
章来源:东方财富网
二:政府环保管理的不作为
资料一:最高检:部分干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
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副厅长元明今日指出,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淡
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放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甚至干预执法。
第一,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放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甚至干预执法。
第二,部分企业以重点项目为借口,罔顾公益、蔑视法律,大肆非法侵占、毁坏林地等资源环境,随意污染环境。
有的企业明明是有治污的设备,但是开一下就要花钱,为了降低成本,他宁愿不开,直接排污。
这是企业家的问题。
三是非法猎捕珍贵、濒危动物及盗伐林木等严重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行为往往能够带来暴利,因此部分不法分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铤而走险,大肆猎捕、砍伐、攫取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四是部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处刑较轻,震慑力度不够。
如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司法实践中,毁
坏草原、林地未达1000亩的人员多处以缓刑,罚金仅数万元。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资料二:闹剧何时了?
中新网报道称,2014年4月14日河北邢台柏乡县君和化工有限公司存在烟囱外排黑烟现象,有关媒体向环保局举报后,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长陈玉申、三中队长吴会波、一中队长郭征华赶到现场进行执法。
看到陈玉申进入被举报企业执法,郭征华不顾同事阻拦追上去,发生争吵后对陈玉申实施拳打脚踢。
资料三:城市污水治理乱象:污水处理厂变排污主体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京津蒙多地水务界专家、企业家,他们表示,各地普遍“重供水轻排水”,把污水处理厂当成是“化粪池”,有的地方干脆上级来检查了才开工处理污水,实际处理率与污水处理能力相差甚远。
而因为处理标准低,污水处理厂本身就成了最大的排污主体。
资料四:黄河非法采砂猖獗,水务局称:管不住
黄河内蒙古和林段非法采砂猖獗,水务局称:管不住。
皆因“采砂厂都是乡政府批出去的,采沙厂的老板们,都是‘有关系’的人。
”
来源:中新网
三:污染治理现状
资料一: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
新污染物仍在不断生成,治污难度日益增大。
环保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分析显示,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治污在经历了最初的投入产出高效期后,难度日益加大。
来源:中国财经报
资料二:环境治理成本没有着落
如何处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治理环境的掣肘。
在不少地区,财政是“吃饭”财政,前几年承接“污染”产业,如今环境治理成本没有着落。
“如果不发展经济,既无法提高财政收入、向上级政府‘交代’,也难以解决群众就业。
”河北省一位县级环保部门官员说。
曾任原国家环保局污控司司长的王汉臣长期调研全国钢铁基地。
他坦言,不同于公安、审计、税务,环境体制并无独立性,地方环保局的婆婆是地方政府,经济落后地区的“肚皮”都没照顾好,哪会情愿搞环保?
来源:中国清洁门户
四:总结
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上走的是“实质性污染,象征性治理”“只指标不治本”的道路。
五:中国和世界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道路
1.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或世界各地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
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3.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
好型社会,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
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4.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
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