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柴龙汤,救命的方子吴茱萸——比你想要的更多!
吴茱萸医案——精选推荐

吴茱萸医案 【⽅药】吴茱萸⼀升(洗)(3克)⼈参三两(9克)⽣姜六两(切)(18克)⼤枣⼗⼆枚(擘)(4枚)【煎服】上四味,以⽔七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现代⽤法:⽔煎两次温服)【原⽂】⾷后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7)【解说】本⽅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证均有呕吐。
其病机关键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素问.举痛论》云:“寒⽓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呕也呕吐清⽔,胃脘疼痛,吞酸嘻杂者'为病在阳明;⼲呕,吐涎沫,巅顶痛,为病在厥阴;呕吐,下利,⼿⾜逆冷,烦躁欲死者,为病在少阴。
⽤吴茱萸汤在于温胃散寒,降逆⽌呕。
凡寒性呕吐者,皆可酌情使⽤。
【使⽤】⼀、少阴吐利许叔微医案:有⼈病伤寒数⽇,⾃汗,咽喉肿痛,上吐下利。
医作伏⽓。
予诊之⽇:此证可疑,似是之⾮,乃少阴也,其脉三部俱紧,安得谓之伏⽓?伏⽓脉必浮弱,谓⾮时寒冷,着⼈肌肤,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
近虽有寒冷不时,然当以脉证为主,若误⽤药,其毙可待。
予先以吴茱萸汤救之,次调之诸药⽽愈。
按语:仲景论伏⽓病,有咽喉痛证,但脉微弱。
今脉不微弱⽽三部俱紧,⼜复吐利并作,乃脾胃阳虚寒盛之候,咽喉疼痛,为虚阳上扰所致,故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愈。
⼆、胃脘痛刘渡⾈医案:某⼥,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烦。
⾆质淡嫩,苔⽔滑,脉弦⽆⼒。
初以为胃中有寒⽽⼼阳不⾜,投以桂枝⽢草汤加⽊⾹、砂仁,⽆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
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克,⽣姜15克,党参12克,⼤枣12枚。
服3剂后,诸症皆消。
按语:胃脘疼痛⽽见呕吐清涎,⾆淡嫩,苔⽔滑,脉弦⽆⼒,肝胃虚寒挟饮之征,此⽤吴茱萸汤治疗有较好疗效。
本案辨证还须注意⼀个证候特征,就是烦躁夜甚,这是阳虚阴盛,阴阳相争的表现。
《伤寒论》113方——吴茱萸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吴茱萸汤,典型医案1头痛剧烈——矢数道明医案男,40岁。
平素易感冒,有慢性支气管炎加答儿倾向,常有轻度咳嗽、咯痰。
近二三年来,频繁服用磷酸双氢可待因复方制剂Brocin,平时面色及肤色虽带有苍白倾向,但总的外观印象为体格魁伟肥满,身体健壮。
平时虽常有感冒样感觉,但未卧床休息,只有时顿服某些解热西药,或洗澡发汗,带病坚持工作。
初诊当天清晨发病,头痛剧烈,苦闷难耐,午后乃请笔者出诊,自称病情不断恶化。
诊察所见:患者虽卧床,但时刻不停地转动,或屈膝或伸腿,或辗转反侧,或摆手摇头,极不安宁,这正是明显的烦躁状态。
面色苍白,毫无精神,但无热状。
笔者立即意识到绝非普通感冒,乃进行了详细问诊。
先问头痛部位,回答自两耳向上,恰好是戴帽部位,疼痛无法忍受,表情十分苦闷,自觉脑中有问题,全身很不得劲。
这显然不是桂枝汤或葛根汤证的头项强痛。
再问恶寒状况时,回答为足部冷感极重,几乎丧失感觉,虽使用取暖汤罐,但毫无温暖感。
家人告知体温多次检查,均未高出36.9℃.一般发热有恶寒者为阳证,无热而有恶寒者为阴证,故本病例应属阴证。
患者脉象正如预期那样,呈沉迟微弱之象;舌无苔而润,从而可进一步认定为阴证。
患者虽感口渴,但若进饮食,必立即吐出,自晨至午粒谷未进,即使一口茶水也全部吐出。
腹诊时,心下部稍呈痞满状态(即皮肤表面并无拘挛、紧张,仅自觉内部有轻度发胀、堵塞、停滞感),小便次数无异常,但尿少。
大便今晨1次,为腹泻便。
足部触诊确有凉感。
综上诸症,判断为病入少阴,当无大误。
与前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以及厥阴篇之干呕、吐涎沫、头痛等基本吻合。
因而不再踌躇,投予了吴茱萸汤,并告知可根据情况,不必每次定服1剂,可分几次服用,以防呕吐。
同时将服药后2日内情况随时告知,以便考虑下一步治法。
2天后,据家人说,服第1付药后并未呕吐,而且身体产生温暖感,头痛亦逐渐缓解。
再服1付后,当夜得获安睡。
因而又令患者继续日服2付。
【经方习读】吴茱萸汤

【经方习读】吴茱萸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243)吴茱萸汤方(简便记忆:吴姜大人)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配伍】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方中以吴茱萸辛苦热为主药,既能降肝胃寒逆以祛浊阴,又能疏肝解郁以调达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重用生姜六两助吴茱萸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平补益胃气。
诸药合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但以降肝胃寒逆见长。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吴茱萸汤治阳明病,胃寒食谷欲呕证。
症见食谷欲呕,或服药后呕吐加重者。
食谷欲呕,病位有中焦、上焦之异,病性亦有寒热之别。
据《伤寒论》第190条云:“阳明病,不能食者,名中寒。
”本证当属阳明寒呕。
大凡中焦有寒,或中焦有寒饮,皆可出现食谷欲呕,因中焦有寒,脾不能运化,胃不能纳谷以降,浊阴反而上逆。
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加剧者,盖上焦有热,胃失和降,致食谷欲呕或呕吐,则治宜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当另择善方;假若上焦有热,医者不察,反服用吴茱萸汤,是以热治热,胃拒而不纳,必致呕逆加剧。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09)吴茱萸汤治寒邪犯胃吐利证。
症见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本条以少阴病冠首者,因吐利、手足逆冷诸症,类似少阴阳衰阴盛证,治用吴茱萸汤而不用四逆汤,因病属寒邪犯胃的阳明中寒证。
由于脾胃虚寒,升降失职,浊阴不降而上逆,故呕吐;脾虚清气不升而下陷,故下利。
胃虚寒郁,阳气不达四肢,故手足逆冷。
本证阴邪虽盛,但阳气未衰,阳气尚能与阴邪抗争,病见心烦躁扰,难以忍受,故曰“烦躁欲死”。
因病属阳明中寒升降逆乱,故治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吴茱萸汤47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47种“吴茱萸汤”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外台》卷十九引许仁则方。
组成:吴茱萸2两,生姜5两,橘皮3两,桂心2两,大槟榔10个。
制法:上切。
功效:脚气病,但觉脚肿疼闷沉重,有时缓弱,乍冲心腹满闷,小腹下不仁,有时急痛。
用法:以水7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次温服,服相去如人行7-8里久。
1服觉诸状可,欲重合服亦佳。
服汤后,将息经3-4日,即服桑根白皮等六味丸。
注意:忌生葱。
来源:《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婴孺方》。
组成:吴茱萸半升,款冬花1两,桂心1两,生姜1两,射干2两,紫菀2两。
功效:小儿咳逆,连年不止。
用法:以水6升,煮取1升半,先哺乳,后服3合。
来源:《圣惠》卷十二。
组成: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大枣5个,甘草1分(炙微赤,锉),生姜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锉细。
功效:伤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烦闷绝。
用法:以水2大盏半,煎至1盏半,去滓,分3次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组成:吴茱萸(汤淘3遍,焙干炒)1两,当归(切,焙)1两,芍药1两,甘草(炙)3分,干姜(炮裂)半两,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酒半盏,大枣3个(劈破),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组成:吴茱萸1分(汤洗,焙干炒),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人参3分,干木瓜半两,藿香叶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桂(去粗皮)半两,丁香(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伤寒后霍乱,吐利腹胀,转筋,手足冷,饮食不消。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入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半两,葱花(切)半开。
吴茱萸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吴茱萸汤加减运用医案

吴茱萸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吴茱萸汤加减运用医案【原文】1.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2.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4.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组成】吴茱萸12g 人参10g 生姜18g 红枣12枚【方歌】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方解】此温中祛寒、补虚降逆之方。
临床使用以干呕,吐涎沫,烦躁,胸闷,头顶痛,手足厥冷,脉沉迟弦细为目标。
呕吐一症,病因种种,首辨寒热,应为至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王太仆云:“食入即出,是有火也。
”为因热呕吐之指导理论。
呈食后即吐,伴有口苦,口臭,舌红苔黄,便干尿赤,脉数等胃热症状。
本证呕吐则反之,为中焦虚寒,无阳以化,水饮内生,胃气上逆之证也。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多有呕吐清水、涎沫或前日食物,不馊不腐,或伴有脘痛,或呕吐下利并见,及食欲不振,倦怠神疲,眩晕头重,面色晦暗,目胞水肿,畏冷喜热,口鼻气冷,舌淡润,苔白滑,脉沉迟等症状。
虚寒呕吐之辨识,张景岳谓之“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不化者”。
可临床参考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条)与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不同。
吴茱萸汤证病机为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故以呕吐为主,下利呈稀溏粪便,手足逆冷出现于烦躁之先。
而296条之四逆出现在吐利躁烦之后,吐利清水,或完谷不化,或滑脱不禁。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在中国的许多药学著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处方】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去苗),各半两;熟干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吴茱萸6克(汤洗七遍)人参4克生姜8克大枣12枚(擘)【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备注】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
【摘录】《伤寒论》【处方】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养血温经散寒。
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处方】吴茱萸半夏小麦各9克甘草人参桂心各3克大枣20枚生姜24克【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处方】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制法】上药为末。
吴茱萸汤——精选推荐

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养⾟散法)汉张仲景《伤寒论》吴茱萸⼀升,洗⼈参三两⽣姜六两,切⼤枣⼗⼆枚,擘上四味,以⽔⼀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主治】治阳明胃寒,⾷⾕欲呕,及少阴吐利,⼿⾜逆冷,烦躁欲死者;⼜厥阴⼲呕,吐涎沫⽽头痛者,并主之。
【⽅论选萃】明许宏:⼲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上攻也;吐利⼿⾜逆冷者,寒⽓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内争也;⾷⾕欲呕者,胃寒不受⾷也。
此以三者之症,共⽤此⽅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为君,⽣姜能散⽓为⾂,⼈参、⼤枣之⽢缓,能和调诸⽓者也,故⽤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镜内台⽅议》)。
清张⽯顽:凡⽤吴茱萸汤⽤三证:⼀为阳明⾷⾕欲呕;⼀为少阴吐利,⼿⾜逆冷,烦躁欲死;此则⼲呕吐涎沫头痛。
经络证候各殊,⽽治则⼀者,总之下焦浊阴之⽓,上乘于胸中清阳之界,真⽓反郁在下,不得安其本位,有时欲上不能,但冲动浊⽓,所以⼲呕吐涎沫也。
头痛者,厥阴之经与督脉会于癫也,⾷⾕欲呕者,浊⽓在上也,吐利者,虚阳扰乱者。
故主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专开豁胸中逆⽓,兼⼈参、姜、枣以助胃中清阳,共襄浊阴之功。
由是清阳得以上升,⽽浊阴⾃必下降矣(《张⽒医通》)。
清吕震:此本温胃之⽅,⽽亦以通治厥少⼆阴吐利垂绝之证。
盖阳明居中⼟,⾷⾕欲呕,⼟受⽊克,胃⽓垂败。
按吴茱萸本厥阴药,兹以⼈参、⽢草、⼤枣,奠安中⼟,⽽主吴萸温中散寒,以泄⼟中之⽊,则呕⽌⽽⾕可纳。
⾄少阴吐利,⼿⾜逆冷,烦躁欲死,此因上下交征,胃⽓随吐利⽽将败,⽽厥阴更得侮其所不胜,病本在肾,病机在脾,⽽主治在胃。
得此剂补⽕⽣⼟,⽽浊阴⾃退矣(《伤寒寻源》)。
清吴谦等: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治别也。
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证同者也。
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
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回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之⾟烈,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治别者也(《医宗⾦鉴删补名医⽅论》)。
经方:吴茱萸汤(胃寒、呕吐)

经⽅:吴茱萸汤(胃寒、呕吐)吴茱萸汤【原⽂】吴茱萸⼀升(洗)⼈参三两 ⽣姜六两(切)⼤枣⼗⼆枚(擘)右四味,以⽔七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作者】张仲景【出⾃】《伤寒论》【经典回顾】1、⾷⾕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2、少阴病,吐剧,⼿⾜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3、⼲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4、哕⽽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匮)5、⼲呕,吐诞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匮)【剂量】1、吴茱萸⽤三钱,重证的时候可以⽤到五钱,⼈参、⽣姜、⼤枣酌量的⽤。
2、吐得厉害津液伤了,所以⽤⼈参;吴茱萸⽌呕。
【组成】⼈参⼤枣姜吴茱萸【时机】胃寒呕吐【加减】1、⾥虚之吐家:⽤吴茱萸汤,胃酸,逆流,严重的可以将⽣姜换成⼲姜。
2、如果反逆到⾷道胸腔,这个⼒量就不够了,可⽤吴茱萸加旋覆代赭汤。
【应⽤集锦】1、胃下垂吴茱萸汤⼀剂就好。
2、(1)普通情况吃饭太快,胃虚热打嗝,⽤橘枳姜汤、橘⽪⽵茹汤;(2)胃虚寒打嗝,⽤吴茱萸汤;(3)癌症病⼈,到最后的胃⽓欲绝打嗝,⽅⽤茯苓四逆汤,或者通脉四逆汤。
3、(1)巅顶是厥阴之脉与督脉相会之处。
巅顶痛是肝阴不⾜,不能上荣络脉,虚⽽作痛。
症见痛如针剌,⽤乌梅丸。
(2)厥阴头痛;槀本善治巔顶头痛,尤能引诸药达病所。
⼈参败毒散加川芎、蒿本、酒炒黄柏、⽊⽠、红花、酒炒⼤黄。
(3)远志宁神益智。
厥阴头痛⽤吴茱萸汤或乌梅丸。
4、嗳⽓、呕,胃⾥有虚寒:吴茱萸汤5、呕⽽头痛,这类是吴茱萸汤证。
6、朝⾷暮吐,⼤半夏汤,半夏与⼈参等量加蜂蜜;严重⼀点的,有胃酸反逆,⽤吴茱萸汤;更严重的,嗝⽓得厉害,⼒量上冲到⾷道、胸腔,⽤旋覆代赭汤。
7、吴茱萸汤:⾃觉冷⽓聚于⼼下,冲于胸胁、逆满、⼲呕、或吐涎沫,头项强痛,⼿⾜逆冷者,吴茱萸汤之证也。
故其腹状可见胸满、⼼下痞硬、胁下挛急(两章门之⾏上下挛急),右⼩腹结聚、按之疼痛等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名方柴龙汤,救命的方子吴茱萸——比你想要的更多!
涂华新老师在讲座中讲到:作为医生,没有读过《伤寒论》是一辈子的遗憾;读了《伤寒论》却不知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两辈子的遗憾;读了《伤寒论》却没有认识到吴茱萸汤则是三辈子的遗憾。
讲出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吴茱萸汤对于基层临床医生的重大意义。
此两个方剂都是帮助临床医生成名的方剂,甚至如很多师友所说,一个方子能救活一家医院。
说是成名立院,勿宁说它们是我们“医者父母心”的载体,随着城市及乡村各个地方中风及肿瘤疾病的高发,“中风一人,全家瘫痪”,“肿瘤一得,倾家荡产”,种种凄惨景象令人心颤。
作为一名医者,一名令人敬慕的大夫,面对此种情势束手无策,如何心安?即使我们承认很多疾病是无可奈何的。
两天时间来,涂华新先生毫不保留的分享了此两重量级方剂在临床的运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抓住证眼“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游刃有余地解决由于枢机不利导致的各种疑难皮肤顽疾、乳腺疾病、尿毒症、三高症、肿瘤疾病,等等。
尤其是脑中风,传统意义上讲,发病三个月之后的治疗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存在打破了这一观念,三个月后能适证用上柴龙汤,病人仍然有很大的恢复机率。
涂老师告诉大家,对于一些疑难重症,我们还要记住“慢病三个月一疗程”,很多时候执一法不如守一方。
因少阳与厥阴相表里,临床辨证很容易被误判、误治,昨日上午,涂华新老师以吴茱萸汤为代表方,讲解了厥阴病的诊断与治疗。
涂老师告诉大家,要判别厥阴病,必须懂脉,脉相对于区分两经疾病非常重要,90%的厥阴病都是从指母下“听”出来的。
一个药只四味(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的吴茱萸汤足以和一个药味十二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相媲美,真正体现了少即是多、简约而不简单的大将风范。
肝癌、抑郁症、甲状腺多发结节、严重失眠……很多很多让病人生不如死、几欲奔赴黄泉的疾病,吴茱萸汤都能
快速使病人转危为安,重见生命的美好。
涂华新老师讲到,吴茱萸汤证临床多发,这样的患者比比皆是,我们万勿见证不识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只有厥阴病过关了,《伤寒论》学习才算真正过关了。
除了厥阴病代表方吴茱萸汤,涂华新老师还讲解了神妙之方——乌梅丸,这里涂华新老师将丸做汤,对于其剂量了也给予了规范的用量,使其在临床运用起来更加安全有效。
双足骤冷如冰、30余年失眠、重度宫颈糜烂……乌梅汤用之临床,效验如神。
你若以为来仲圣经方讲座仅是学习到以上方剂那就错了,这里如同一个万花筒,绚烂多彩,包罗万病;这里如同一座古宝藏,奇珍异宝,琳琅满目;这里如同一条江河,主脉奔跃,支脉潺湲,气象万千。
大黄附子汤治疗胁下偏痛,则三叉神经痛、胆囊炎引发的胁痛、急性胰腺炎等诸病不在话下;四逆散镇痛止痛,为祛癌痛之良药。
在此两方基础上,涂华新老师独创的柔肝四号,则别具匠心,堪比经典。
涂华新先生弟子李欣听得此方,不由得赞叹道:
忽觉柔肝合剂与吴茱萸汤相见恨晚,二者同司肝胃,共主枢机,均可治呕吐不食、胸满闷痛、烦躁惊惕、失眠头痛、心下胁肋不适、乳腺情志难畅……其要者症同而脉异。
若演绎诸方纵横变化,则字字皆在辨证,方方皆在论治,以胃肠症状言,柔肝合剂转实,则可见心下痞硬,呕而便干脉象弦滑之大柴胡汤,再转实则见痞满燥实脉象滑实之大承气汤;而吴茱萸汤呕、利症状转虚则见“肝苦急来先实脾”脉象沉迟之桂枝人参汤,再转虚则见“虚无可虚”之呕而脉弱,既厥且利之四逆汤。
若以情志症状言,柔肝合剂误治可转为邪气弥漫三焦,胸满烦惊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若再转实亦可见腹满譫语循衣摸床急切下之的大承气汤证。
而烦躁欲死的吴茱萸汤神志病方面何尝不可引申想到妄行独语病如狂的防己地黄汤、百合百不和的百合病类方、虚烦不得眠的酸枣仁汤、妇人脏躁,悲伤欲哭,如有神灵的甘麦大枣汤。
若以病、脉单化,病、脉合化则尤觉一部《伤寒杂病论》广大悉备,
包罗万象,以一书而治万病,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此外,大柴胡汤以“按之心下满痛者”点睛,治疗胆囊炎及各种急性炎症,超乎我们临床想象,不少胆囊炎患者感叹到:做了三次大手术,不如一方大柴胡。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
麻黄类方之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小青龙汤,都一一如画卷被涂华新老师描摹呈现,其不可代替之功用、攻克疾患之神威,麟爪毕现,让我们可感可触。
有很多师友说,听涂华新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没有比他讲《伤寒论》讲得更好的老师,并强调,他是讲的最好的。
是的,涂华新老师所讲的每一个方剂,都在临床积累了数百、甚至上千个病例,成千上百个病例为一个方子做注解,如是,怎会不令我震撼、兴奋与欣喜呢?
在仲圣经方精品讲座,你得到的远比你想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