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童画作品欣赏
小学美术《童谣童画》教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表现童谣意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2.教学难点
(1)绘画技巧的运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所学技巧表达童谣的意境。
-难点突破:通过示范、练习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改进。
(2)创意思维的激发: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进行有创意的绘画创作。
-难点突破:提供多种启发性的素材和案例,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想法,激发创意思维。
5.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美术创作活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童谣与童画的关系:理解童谣与童画之间的联系,掌握如何将童谣的意境和情感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举例:以教材中的《小燕子》童谣为例,讲解如何将童谣中的形象、动作、场景等转化为绘画元素。
2.童画的创作方法与技巧:讲解童画的创作方法,如夸张、拟人、组合等,并示范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结合童谣主题进行绘画创作:以教材中的童谣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与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童画作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美术表现: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语言表达童谣意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水平。
(2)绘画表现技巧:学习并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绘画技巧,提升童画的表现力。
-举例: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线条的粗细、曲直、疏密来表达童谣中的节奏感;使用色彩的温度、明暗、对比来营造氛围。
《童谣童画》教学反思

《童谣童画》教学反思《童谣童画》教学反思在本次《童谣童画》的教学中,我以童谣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对童谣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童谣和童画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童谣的含义和特点,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能够掌握童画的基本表现手法和技巧,并能够用童画的形式表现童谣的内容。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童谣的含义和特点,掌握童画的基本表现手法和技巧。
通过实践、创作、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用童画的形式表现童谣的内容,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评价、反思、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童谣和童画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基本达到了以上教学目标。
他们能够理解童谣的含义和特点,掌握童画的基本表现手法和技巧,并用童画的形式表现童谣的内容。
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童谣的理解和感受。
此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选择本次教学内容选择了一些经典的童谣和童画作品,如《小兔子乖乖》《两只老虎》《小毛驴》等。
这些童谣和童画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童谣童画》教学反思

《童谣童画》教学反思《童谣童画》教学反思《童谣童画》是一门将童谣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课程,旨在通过童谣的韵律和节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童谣的魅力,理解童谣的内涵,并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童谣的理解和感受。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童谣的内涵和韵律,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学生能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童谣的理解和感受,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童谣的魅力,理解童谣的内涵。
通过示范、实践、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通过评价、反馈、改进等方式,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童谣和绘画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他们能够理解童谣的内涵和韵律,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并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童谣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他们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童谣和绘画的魅力,提高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情况教材分析《童谣童画》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多种童谣和绘画形式。
教材中的童谣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易于学生记忆和传唱。
教材中的绘画作品形式多样,包括水彩画、油画、素描等,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童谣的魅力,理解童谣的内涵,并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童谣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我首先通过欣赏、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童谣的魅力,理解童谣的内涵。
童谣之画——小猪吃得饱饱

童谣之画——小猪吃得饱饱作者:***来源:《早期教育(家庭教育)》2020年第12期編者按:上一年本栏目以旧物为媒材,启发亲子对其进行创意改造。
新的一年,编辑与主创者陆老师经过反复商讨,最后将主题定为《童谣之画》,借人们代代口耳相传的传统童谣,以生肖为线索,以美工的形式寻找亲子互动的美好时光,共融文字之意,生发图画万象。
温馨提示:爸爸妈妈可以将孩子创作的《童谣之画》编辑成册,作为孩子成长的纪念。
小猪吃得饱饱,闭上眼睛睡觉。
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摇摇。
呼噜噜噜,呼噜噜噜,呼噜呼噜,呼噜呼噜,小尾巴在摇摇。
童谣简介——《小猪吃得饱饱》这首童谣在幼儿园小托阶段是分享共学频率很高的作品,音乐节奏轻快,歌词朗朗上口,吃得饱饱、闭眼睡了、耳朵扇、尾巴摇等字眼很有画面感,容易激发孩子们的表演互动兴趣。
童谣关键词——小猪1.准备好需要用的彩色卡纸、剪刀、双面胶等材料。
2.将肉色卡纸对折,用剪刀剪出两个同样大小的椭圆,作为脸蛋备用。
3.将粉色卡纸对折,用剪刀剪出两个同样大小的椭圆,作为鼻子,粘贴在脸蛋上。
再用深粉红色卡纸剪出四个同样大小的扁椭圆,作为腮红粘贴在鼻子两侧。
4.继续将深粉色卡纸对折,用剪刀剪出四个相同大小的耳朵外轮廓,再用粉色剪出内耳廓,用双面胶粘贴固定。
5.分别用肉色卡纸剪出两个不同大小的椭圆形,作为发胖前后的小猪身体备用。
6.依次用肉色卡纸剪出两组椭圆(每组四个)作为四肢备用,再用深粉色剪出猪脚分别粘贴固定在四肢上。
7.将头、身体、四肢组合粘贴,再添画上鼻孔及笑、睡等不同的表情,两只不同状态的小猪完工啦。
桌子1.选择一张咖色的卡纸,剪成一个长方形,桌面完成。
2.选用灰色暗花的卡纸,剪成一个长条,桌旗完工。
3.继续用灰色暗花卡纸剪出两个椭圆形的盘子。
4.依次将桌子和桌旗粘贴固定,椭圆餐盘随意摆放。
5.你瞧,餐桌完工啦。
包子1.用白色卡纸剪出包子的轮廓,备用。
2.用咖色马克笔添画出包子褶皱。
筷子1.用黑色卡纸剪成一双筷子。
《童谣童画》教学反思

《童谣童画》教学反思在我教授《童谣童画》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童谣和童画对于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反思,以期对今后教学活动的改进有所启示。
首先,我选择了《童谣童画》这个主题,是因为我相信童谣和童画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力和情感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兴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童谣和童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因此,我决定采用一些教学策略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参与。
首先,我通过介绍一些经典的童谣和童画,帮助学生们了解童谣和童画的起源和特点。
我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童谣和童画的魅力。
随后,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创作自己的童谣和童画。
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通过这样的互动,我发现学生们在对于童谣和童画的理解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但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学生写的童谣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深度和内涵。
这可能与他们对于童谣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面有关。
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于经典童谣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特点,进而创作出更有内涵的童谣作品。
另外,一些学生在创作童画时,表现出对于色彩和构图的局限性。
他们缺乏对于艺术表达的感知和理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们学习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在创作童画时能够更好地运用色彩和构图,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另外,我还发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童谣和童画时存在一些羞涩和不自信的问题。
他们害怕被别人批评和评价,影响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因此,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包容和鼓励的环境,让他们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且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浙美版美术五上第14课《童谣童话》课件2

童话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体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童谣和童话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通过阅读童谣和童话,儿童可以学习到许多生活经验和社交技能,例如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
了解童谣童话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03
02
01
01
02
04
03
童谣与童话的概述
特点
语言简练、押韵,易于记忆和传唱。
形式多样,包括儿歌、摇篮曲、游戏歌等。
内容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适合儿童欣赏。
定义:童谣是一种口头流传的儿童文学形式,通常以简洁、押韵的语言表达,富有节奏感。
两者都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儿童喜爱。
童谣和童话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童谣和童话的语言表达方式有相似之处,都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童谣与童话的艺术表现
浙美版美术五上第14课《童谣童话》ppt课件2
目录
CONTENTS
课程导入童谣与童话的概述童谣与童话的艺术表现童谣与童话的文化内涵课堂互动与实践总结与作业布置
课程导入
01
02
本课旨在通过欣赏、创作童谣童话主题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童谣童话是浙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二年级美术 儿歌变画ppt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 叽哩咕噜滚下来
北 京 黄 城 根 小 学 贵 阳 分 校
教 师 : 杨 松 宪
。
两只小蜜蜂
两只小蜜蜂
飞到花丛中 左飞飞 右飞飞 飞呀飞呀飞呀飞呀
两只小蝴蝶
飞在山林中 左飞飞 右飞飞 飞呀飞呀飞呀飞呀
《 小 青 蛙 》 我是一只小青蛙 我有一张大嘴巴 两只眼睛长得大 看见害虫我就一口 吃 掉 它 我是一只小青蛙 前腿短来后腿长 天里住来水上爬
看见害虫我就一口 吃掉它
书上也有很多儿歌配画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拔萝卜》 《拜 年》 《小蝌蚪》 《咏 鹅》 《春 天》 《小瓢虫》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配画,那么给儿歌变 画到底又哪些步骤呢?
1. 选 儿歌
2.构思图画
3.画 图
4.涂 色
练一练
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儿歌变成画吧
思考
我们除了能给我们的儿歌配画以外,还可以为什么配画?
童谣童画

返回
采藕
采, 采, 采藕来: 你出来, 我走来, 采了两筐家走来。
返回
数蛤蟆
一个蛤蟆一张嘴, 两个眼睛四条腿, “兵磞、兵磞”跳下水。 两个蛤蟆两张嘴, 四个眼睛八条腿, “兵磞、兵磞”跳下水。
返回
秧歌
五月天,六月天,哪有闲人在路边, 人人都有秧在手,口唱山歌不怕天。
返回
点点窝窝 点点窝窝,白菜三棵。 开花花,结果果。
第3课 童谣童画
童谣童画
邵文伟
制作
影像 资料
名作 欣赏
学生 作品
课外 拓展
退出
返回
点击相关图片可以放大观看
纺线车
采藕
荡秋千
秧歌
点点窝窝
小小孩儿会唱歌
种莲子
数蛤蟆
返回
点击相关图片可以放大观看
返回
纺线车
纺线车,一摇拉, 哼呀哼呀纺棉花。 纺成线,织成布。 你做褂子我做裤。 也有单,也有棉, 花花绿绿过新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返回
荡秋千
傻大妞儿,好坐秋千, 没人送呀,自己悠儿。 一悠不算,二悠擀面, 三悠跑马,四悠就算。
返回
小小孩儿会唱歌
小小鸟儿飞上天,小小鱼儿游江河。 小小斧头劈大树,小小孩儿会唱歌。
返回
种莲子
种莲子,开荷花, 种花籽,结大瓜。 不种它,哪有它。
返回
同学们自己去搜寻喜欢的童谣儿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