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如何提高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提高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自理能力是指幼儿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例如穿脱衣服、洗手、上厕所、饮食等。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能够提高他们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责任感。
下面是几种提高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1.制定规章制度和日常时间表:为幼儿制定清晰的规章制度和日常时间表,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进行自理活动。
制度和时间表应该依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特点,简单明了,并逐步增加难度。
3.给幼儿提供示范和指导:幼儿需要通过示范和指导来学习自理技能。
老师可以模仿幼儿的动作,然后引导幼儿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活动,例如穿脱衣服、洗手等。
在过程中,老师需要耐心地给予幼儿关注和肯定,以增强幼儿的积极性。
4.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基础。
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建立起一系列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例如定时洗手、整理房间、整齐摆放玩具等。
这些习惯需要逐渐养成,并且老师要给予及时的奖励和肯定,以增强幼儿的动力。
5.提供激励和挑战:幼儿在自理能力方面的进步需要适度的激励和挑战。
老师可以为幼儿制定一些小目标,例如自己穿脱衣服、梳理头发等,然后在幼儿达到目标时给予赞扬和奖励。
同时,老师也要在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中逐渐增加难度,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6.创建适宜的环境:创建适宜的环境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教室中应该设立适合幼儿高度的洗手台、衣柜等,让他们能够自主使用。
此外,还要为幼儿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培养整理和清洁的习惯。
7.鼓励家长的参与:家长是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参与者。
老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自理情况,并鼓励家长在家庭中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理机会。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日常生活习惯,共同监督和鼓励孩子的进步。
总之,提高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教师需要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示范和指导、激励和挑战等方法来引导幼儿学习自理技能。
小班教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小班教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小班教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引言: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独立的人格,还能为他们今后进入学校和社会做好准备。
本文将提供一套小班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目标设定:1.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2. 培养孩子的整理收拾能力,让他们能够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3. 鼓励孩子独立进餐和喝水;4. 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教会他们遵守安全规则。
二、教学步骤:第一步:培养个人卫生习惯1. 制定规则:让孩子明白洗手的重要性,并制定洗手规则,例如在饭前、饭后、上厕所后等需要洗手。
2. 演示示范:教师向孩子展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并鼓励他们跟随模仿。
3. 实践操作:提供足够的洗手设施,让孩子有机会实践洗手,教师可适时进行指导。
4. 集体分享:和孩子一起回顾洗手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在洗手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第二步:培养整理收拾能力1. 给予指导:教师向孩子们演示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并解释整理收拾的重要性。
2. 分组实践: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整理自己的书包、玩具等物品。
3. 鼓励个人整理:逐渐引导孩子们个人整理自己的物品,如个人书包、衣物等。
4. 表彰和肯定:鼓励孩子们的努力,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意识到整理收拾的重要性。
第三步:独立进餐和喝水1. 给予示范:教师向孩子们演示正确的进餐和喝水方式。
2. 指导练习:提供适合孩子使用的餐具和杯子,帮助孩子们独立进餐和喝水,并逐渐放手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
3. 清理整理:教导孩子们吃完饭后自己清理餐具和桌面,并培养他们的卫生习惯。
第四步:培养自我保护意识1. 安全教育:向孩子们普及一些常见的安全知识,例如道路交通安全、防止火灾等。
2. 情景模拟:设置一些情景,让孩子们在模拟中学会应对危险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3. 游戏教学:通过安全教育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策略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策略一、培养日常生活习惯1. 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为幼儿制定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起床、吃饭、洗漱、午休、玩耍、睡觉等。
通过坚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培养幼儿的自律性和时间观念。
2. 培养个人卫生习惯:教导幼儿养成勤洗手、刷牙、洗脸、梳头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游戏化教学等方式,使幼儿对个人卫生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3. 教授衣着整理技巧:教导幼儿如何折叠衣物、整理衣柜,并鼓励他们自己穿脱衣物。
通过自主整理衣物,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二、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材料1. 设置易于操作的家具和工具: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身高的家具,如低桌、矮凳和短柄的工具,方便他们进行日常生活的操作,如擦桌子、擦地板等。
2. 提供个人专属的物品: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套专属的个人洗漱用具、毛巾、浴巾等,培养幼儿对个人物品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三、注重教育与引导1. 建立清晰的规则和奖惩机制:制定明确的生活规则,如不乱扔垃圾、不乱涂鸦等,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鼓励幼儿自主完成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幼儿适当的自主权,比如让他们自己选择衣服、盛饭菜等。
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3. 温馨互助的生活氛围: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鼓励幼儿相互帮助、分享和合作。
通过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
四、开展相关活动和游戏1. 生活技能培训课程:组织生活技能培训课程,包括烹饪、清洁、整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2. 游戏化教学:通过设计各种生活技能相关的游戏,如模拟商店、角色扮演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实践生活自理能力,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乐趣。
总结起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材料、注重教育与引导以及开展相关活动和游戏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幼儿在小班的学习中逐渐成为自立自理的孩子。
然而,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1. 逐步引导幼儿独立自理家长和老师需要逐步引导幼儿自己做事。
例如,在饮食方面,可以教他们使用餐具、擦嘴巾等。
同时,在晨间起床、洗脸刷牙、更衣等方面也要引导幼儿自己完成这些动作。
不断地培养幼儿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自立自慰的目的。
2. 制定规范和奖惩制度制定规范和奖惩制度也非常重要。
例如,每天睡觉时间、起床时间和玩耍时间,都要进行规范。
同时,在幼儿违反规范时也要有奖惩制度,让他们知道做正确的事情可以得到肯定,而做错误的事情则会受到惩罚。
因此,规范与奖惩制度可以引导幼儿改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或行为。
3. 建立互动沟通的机制建立互动沟通的机制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生活自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可以通过成语故事、编故事等方式,告诉幼儿生活自理的正确方法、好处和重要性。
同时,在沟通中要注意半开放的方式,让幼儿更愿意和家长老师互动,学会认真倾听和尊重每一个人。
这也可以在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和纪律意识。
4. 提高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现实生活中,小班幼儿的身体机能和认识能力都还没有成比例的同步发展,因此需要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幼儿发生不好的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可以进行简要的教育和引导,让幼儿逐步感受体验,并经过多次的训练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5. 打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最后,环境也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
温馨和舒适的环境可以降低幼儿的抵触和排斥心理,让幼儿更愿意和身边的人沟通和相处,以此实现自我感知的提升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失控。
以上是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家长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应该给予孩子逐渐成为自立自理的机会,并按照上述方法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成为有独立能力的孩子。
家长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对于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训练,家长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一套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家长有效地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1.提供适当的环境为了让幼儿能够独立地完成日常生活的活动,家长应该在家中提供适当的环境。
这包括将不同种类的物品放置在幼儿可以轻松接触到的位置,让他们能够自己拿取和放置物品。
例如,将幼儿自己的餐具摆放在低的柜子上,如此一来,幼儿就可以自己拿取餐具,在饭桌上设置一个可以容纳各类食物和饮料的盘子和杯子,让幼儿自己选择和取用食物。
2.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家长可以逐渐给予孩子一些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做出选择,同时也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责任。
这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搭配什么配饰,给幼儿一些合适的选项,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此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梳理头发,穿鞋子等。
通过这样的做法,幼儿能够逐渐培养出自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决策力和独立性。
3.为孩子制定明确的任务和责任为了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家长可以为他们制定明确的任务和责任。
这可以是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整理自己的玩具,盖床,折叠衣物等。
通过这样的任务,幼儿可以逐渐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物,并建立起自己的午睡和阅读时间表。
此外,家长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幼儿完成任务,以增强他们的自理动力。
4.打造稳定的日常作息时间表稳定的日常作息时间表对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制定一套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包括固定的起床、吃饭、洗漱、睡觉时间。
通过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幼儿能够更好地自我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5.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能够保护幼儿的健康,还能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可以教导幼儿如何正确地洗手,刷牙,洗脸等。
此外,还应鼓励幼儿养成定期洗澡,换洗衣物的习惯。
通过持续的引导和激励,幼儿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习惯。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需要家庭、学校、老师等多方面的引导和培养的。
以下是几种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1. 着装:教授幼儿穿鞋系鞋带、穿衣钮扣、裤子拉链等基本技能,通过日常活动中的实践操作加深印象。
2. 饮食:教授幼儿使用各种餐具的技能,如喝水杯子慢慢倾斜、使用勺子用力挖等,并侧重知识的普及,如膳食平衡、饮食文化等。
3. 卫生:教授幼儿他们需要日常注意的卫生知识和技能,如洗手、刷牙、洗脸、体检等,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4. 收拾:教授幼儿自己的玩具或用具的收拾整理,养成整洁习惯。
5. 清洁:教授幼儿简单的室内清洁、清点杂物排序等,让幼儿养成自已的清洁卫生习惯。
6. 独立: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如自己穿衣、吃饭、整理房间等。
在实施中,要注意幼儿的兴趣和心理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和引导。
这样,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将逐渐得到提高和发展,并在日后的生活中受益无穷。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指的是幼儿独立完成一些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如穿脱衣服、洗手、吃饭等。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介绍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穿脱衣服1. 提供适宜的衣物:为了让幼儿更容易穿脱衣物,教师可以选择易于操作的衣物,如拉链代替纽扣,弹性材质代替系带。
同时,确保衣物尺寸合适,不过大或过小。
2. 示范和引导:教师可以向幼儿示范正确的穿脱方法,并通过语言引导他们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先把手伸进袖子里”,“然后拉上拉链”。
3. 练习机会: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让幼儿反复尝试穿脱衣物。
可以设置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幼儿模仿成人的动作,增加兴趣和参与度。
4. 激励和表扬:当幼儿成功穿脱衣物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洗手1. 提供洗手设施:在幼儿园里设置适合幼儿使用的洗手池,并配备肥皂、毛巾等洗手用品。
确保洗手池高度适宜,让幼儿能够轻松接触到水龙头。
2. 示范正确洗手方法:教师可以向幼儿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并通过语言解释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先打湿双手”,“然后涂抹肥皂”,“搓揉双手至少20秒”,“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3. 引导和监督:在幼儿初学洗手时,教师可以提供引导和监督,确保他们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
逐渐减少教师的介入,让幼儿逐步独立完成洗手过程。
4. 养成良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等方式,向幼儿灌输洗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洗手习惯。
三、吃饭1. 提供适宜的餐具:选择适合幼儿使用的餐具,如小碗、小勺等。
确保餐具易于握持,符合幼儿的手部发育特点。
2. 示范正确用餐姿势和动作:教师可以向幼儿示范正确的用餐姿势和动作,如坐直、拿勺子等。
同时,通过语言引导他们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3. 饮食安排:提供易于咀嚼和消化的食物,避免给幼儿过硬或过大的食物。
幼儿园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计划

幼儿园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计划一、计划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能力,对于幼儿来说,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增强自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阶段,而小班幼儿正处于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因此,制定一套合理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计划,对于促进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计划目标1.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吃饭、整理物品等。
2.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观念。
5.使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计划内容1.生活技能训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小班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内容,如穿衣、洗手、整理物品等。
通过示范、引导、练习等方式,让幼儿逐步掌握这些技能。
4.环境创设:创设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幼儿园环境,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同时,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如功能室、户外活动场地等,为幼儿提供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
5.家园合作:加强家园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计划,并在家庭中给予支持和配合。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共同关注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
6.评价与反馈:定期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了解幼儿的进步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鼓励幼儿自我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四、实施步骤1.调查分析:了解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现状,为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2.计划制定: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制定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计划。
3.培训与指导: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4.实施计划:按照计划开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活动。
5.家园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家园共育。
6.评价与反馈:定期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调整培养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会生活自理,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的能力,如:自己穿衣服、独立入厕、独立进餐、自己整理衣物等。
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不仅会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更是孩子在以后社会中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本。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孩子独立性、自信心的增强,并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始站,我们非常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孩子能否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我们对完成此项任务的困难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第一,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
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
因此许多小朋友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
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第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
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现在孩子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
因此这样教养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它小朋友都有明显的差距。
第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
由于孩子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
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家长嫌脏,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避免麻烦。
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孩子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
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
但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爱哭鼻子的小男孩”仰仰是个内向偏于孤僻的孩子,是哭得较“韧”的孩子,开学直到10月底才适应了幼儿园集体生活。
可是已经是快接近学期尾声了,依旧每天来园时要哭,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我曾经分析过仰仰的个性,他的先天气质偏于抑郁质,心理表现为敏感,畏缩,孤僻。
但从他的行为,语言,思维各方面分折,却有其特殊性:仰仰的自理能力较弱,比如中午吃饭,饭菜都放在桌上了,他却用手支着头,一脸不高兴地看着饭碗,要是我们要求他:“仰仰要自己吃饭了”他就别过脸,一滴一滴开始掉眼泪了。
问他怎么了,不是“菜我不要吃”就是“太多了,我吃不光”但只要老师提出:“仰仰,老师来喂你。
”他就张大嘴一口一口地把饭菜都吃光了,在家里就更不用说了。
我认为造成仰仰种种行为性格问题的,是后天教育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
仔细分析仰仰的家庭情况:他自幼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最亲最依赖是爷爷奶奶,吃、穿、睡都是奶奶照料的,连假期也跟着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只是一味依着他,任何事一手包办,所以造成大脑思维发达,动作行为缓慢,性格自尊又相对孤僻的现状。
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首先确定采取的教育手段是以鼓励为主,但不能纵容,要求他做的,必须去做,至于做的结果,不管如何都应得到老师的表扬,以滋长他的自信,教师的态度也会影响别的孩子愿意主动找他玩。
对于孩子的家长,多与他们交流,解释如何对孩子适度的放手,给其适当的锻炼机会,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等等,以便让孩子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
上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了,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哟,哎哟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
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教育方法的探索。
近年来,我们坚持保教结合,循序渐进,并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注重实效、扎扎实实地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做法是:(一)把生活能力培养寓于易读易记的儿歌中,寓于有趣的情景中。
好奇、好模仿、想说话是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
例:学吃饭:我们在培养小朋友自己吃饭时尊重和培养让其自己吃饭的欲望,让孩子自己吃饭,虽然边吃边掉饭粒,但老师还是坚持让小朋友自己吃,随时帮助纠正拿勺的姿势。
我们老师还不时提醒孩子:“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
”“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
”现在孩子进餐时偏食现象较多,有的则是咀嚼能力不够所致,多数幼儿不喜欢吃菜是嫌老,不愿多嚼。
我们就在吃饭前设计成兔妈妈请客的情节,先请喜欢吃菜的小朋友来吃,请其它小朋友看,他是怎么嚼的,看着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其它小朋友也被勾起了食欲,纷纷说:“妈妈我也要吃。
”在进餐时,“兔妈妈”及时鼓励吃得好的“小兔子”。
有的孩子不会啃骨头,不会吃鱼,老师则分别扮演“狗妈妈”、“猫妈妈”,教孩子怎样吃肉骨头和鱼,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边学边吃,渐渐地使孩子感到吃饭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好地进餐。
可见,语言的参与,使学前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孩子在说说学学做做中掌握了自理技巧。
(二)把生活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对孩子说来,最高兴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
”在日常的生活活动中,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随机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和游戏的口吻提出要求,孩子乐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如:在午睡前,我告诉孩子们说:“鞋子宝宝也要睡觉了,它就在自己的小椅子下”。
在孩子们将鞋子放进去的时候,我还提醒说:“别让鞋宝宝露出脑袋啊,要不下雨了会淋湿的。
”孩子们都会把鞋子都放置在小床下面,这样,睡后找不到到鞋子的现象不再出现了。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
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
如我们利用午睡前后的机会让孩子练习自己穿鞋,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组织了“认识鞋子正反”这一活动,特别是午睡前的一段时间,我们对前几天午睡活动中穿脱困难、动作慢的个别幼儿,重点加以指导,请能干的幼儿来示范。
让能力弱的幼儿学习并练习,并进行“看谁穿得又快又好”的游戏竞赛,表扬鼓励有进步的幼儿。
通过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练习,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大部分掌握了这些生活技能。
孩子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就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同时注意个别孩子的指导培养。
比如,我们在操作区,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和黄豆、蚕豆、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幼儿的意志。
(三)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孩子主动的学。
培养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我们就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相信每个孩子,大胆地让孩子自己动作操作,以积极的语言肯定每个孩子的点点进步,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午睡前后给孩子穿脱衣服是个很大的工作量,我们老师总是在几张床铺间走动,不时提醒,小朋友分清衣服的前后,提拉里面的衣袖等,注重个体差异对能力弱的边帮边教,对个别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在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的活动,根据目标设置了一个学折衣服。
虽然这只是一个生活,可怎样的学折衣服才更有价值?怎样学才能更主动?需要提供怎样的支架才能促使生活能力发展?通过学折衣服这个案例,我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第一步:让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折毛线套衫。
目的是让清楚的知道教学以哪儿为起点,即通过观察每个折衣的不同表现,了解的不同发展水平及需要的何种不同帮助。
用毛衣折,是想采用小步递进的方法,减缓探索坡度,因为从上次中发现毛衣套衫最容易折叠,这样可使不至于因难度大而失去探索的积极性,这也是用适宜材料给提供主动探索的有效支架。
第二步:演示观察,交流讨论。
也就是在几天的充分探索后,通过观察折衣细节,让不同折衣方法的几名来演示,大家观察讨论哪种折法最平整最不会松开,哪种最不费力?这是让在与材料及同伴的相互作用中,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或接纳外界的过程。
同时这里也采用的自然后果法(用团或卷的方法折衣服马上就会散开),这样不仅能让知道哪种折法好,而且也体验为什么这种折法好。
因为新的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并不满足于“知其然”,其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追究“其所以然”。
而且这一过程中也是以个人体验的形式学习初步的比较事物的方法,这也是默会性知识形成发展的重要经历。
第三步:梳理。
,图文展示。
这是帮助整理及提升经验的过程,也是促使的无意行为转为有意行为的过程。
然后用图文的形式把折法步骤展示在墙上,是想发挥环境的提示和暗示作用,这样做不仅解放,同时也诱发良好习惯的形成,因为折叠衣服对来说是天天重复的劳动,养成习惯需要的一贯坚持。
当然图画上可配上有趣的儿歌。
第四步:再次探索。
在积累折叠毛衣的经验基础上,给不同发展水平的以新的探索需求刺激,如让探索折开衫、折带有帽兜的衣服、折厚外衣、折背带裤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