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

合集下载

附篇----历代著名伤寒学家与伤寒专著

附篇----历代著名伤寒学家与伤寒专著

历代著名伤寒学家与伤寒专著伤寒学之经典著作《伤寒论》,迭经战乱兵燹,辗转传抄,分合隐现,版本歧出,原貌早非。

复缘于地域南北有别、文字古今异义等因素,致后人学之,倍感困惑难解,故而注释之学,渐成风气,诸子争鸣,百花齐放,以至于派生出伤寒学术研究之一个重要领域,伤寒著作的研究,渐成伤寒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

历代伤寒学家,在对伤寒著作进行研究时,其体裁与类别,几乎采用了所有的文献整理研究形式,丰富多彩,体现了文献研究尤其是医学文献研究方面的最高成就。

本节所论之出发点,不以文献学研究形式立论。

而欲求明确表述伤寒学术发展之脉络,本应以学术思想和观点为据而条列之。

然限于各种因素,亦难以从之。

据统计资料表明,治伤寒学之医家而有成就者,多达数百上千。

欲求全面系统介绍,力有不逮。

今取林亿完成校刊《伤寒论》为始,下至清末,选择学术发展史上影响较大之著名伤寒学家及伤寒专著,大略以时序之,予以简要介绍。

韩祗和与《伤寒发微论》韩祗和,生平不详,约生活于1030~1100年间。

据《伤寒微旨论》病案记载,韩氏曾于“邢磁二郡”(今河北邢台磁县),“怀卫二郡”(今河南泌县、汲县)及“滏阳”(在今河北境内)等地行医,或可推断韩氏原籍在今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地区。

韩氏对外感热病研究精深,于1086年撰成《伤寒微旨论》2卷,2万余字。

其书《宋史·艺文志》不载,陈振孙《书录解题》载书名而不著作者。

内容多散见于《永乐大典》,俱标韩祗和之名。

王好古《阴证略例》间引其文,而原本早佚。

今之所传,多源于《四库全书》辑复本,《四库全书提要》曰:“今采掇荟萃,复成完帙,谨依原目,厘为上下二卷。

陈振孙所称之原序,则《永乐大典》不载,无从采补。

”现存《四库全书》本、乾隆间吴县袁祷贞节堂抄本、咸丰四年甲寅(1854)新昌庄肇麟校刊《长恩书室丛书》单行本、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等,并见《墨海金壶》、《珠丛别录》、《半亩园丛书》等。

全书自伤寒源到复证,论述辨脉、汗、下、温中等治疗大法及方和蓄血、发黄等证,并附方论、治案。

聂氏伤寒学

聂氏伤寒学

聂氏伤寒学聂氏伤寒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伤寒的病因、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高热、头痛、口渴、脉搏快等。

在古代,伤寒是一种危重的疾病,在医学界备受关注。

在聂氏伤寒学中,研究者聂氏将其对伤寒的理解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整理与总结。

通过他的努力和实践,聂氏伤寒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理论。

这门学科对于伤寒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存率。

首先,聂氏伤寒学提出了伤寒的四诊合参法。

这个方法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来判断病情,运用脉诊法判断患者的脉象特点,从而确定病情和治疗方案。

这种诊断方法准确且简便,成为了聂氏伤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次,聂氏伤寒学注重了疾病的个体化治疗。

他认为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尽相同,因此治疗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

他强调了在伤寒治疗中要因人而异,灵活应用各种治疗手段,并且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当时的医学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伤寒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聂氏伤寒学还提出了多元化的治疗方法。

他认为伤寒的治疗不能仅依靠单一的方法,而应该综合使用针灸、草药、推拿等多种疗法。

他将针灸疗法应用于伤寒治疗中,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他还运用草药和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效果。

总的来说,聂氏伤寒学是一门研究伤寒的学科,其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过聂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伤寒的病因、病理,掌握正确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同时,聂氏伤寒学的推广和应用对提高伤寒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今天,聂氏伤寒学仍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伤寒学高等教育教材

伤寒学高等教育教材

伤寒学高等教育教材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也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

以下是关于《伤寒论》的高等教育教材:
1. 《伤寒论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包括原文、注释、解析等内容,适合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2. 《伤寒论精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该教材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重点讲解了《伤寒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使用。

3. 《伤寒论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对《伤寒论》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内容,适合对《伤寒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使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可以查阅高等教育教材目录或咨询专业人士。

《伤寒学》版本校勘与研究

《伤寒学》版本校勘与研究
第l卷第1期 4 1
V0.4 No 1 1 1 .1





2 0 年 1 月 08 1
De e e .0 8 c mb r 0 2
Cudn o r a f T a i o a ie e Me iie a d P ama y iig Ju n l o r dt n lChn s d cn n h r c i
1 同体别 名类
送两部《 康治本伤寒论》 给我国。《 (康治本伤寒论》 考
4— 4 ) 14 页
《 金匮玉函经》 根据何焯手抄本(7 2 ) 1 1年 中的校
正《 金匮 玉 函经》 的记 载 , 抄本 为 北宋 治 平 三年 疏 此
2 《 . 康平本伤寒论》 系由 日 3 本侍医丹波雅忠先生
2 伤 寒论类
北宋高保衡 、 孙奇 、 林亿校正 , 已成定论 , 无 医经典著作《 伤寒论》 以及历代医学研究与发展《 伤 理编纂 ,
4 、4 页 的内涵 、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规律为主要研 2 5 2 7 )
21 《 煌 本 ・ 寒论 》 卷 . 敦 伤 残
于 10 年 5 2 日, 9 0 月 5 王
1 6
于贞和二年(36 ) 14 年 抄录一本 , 被高野山隐士山秋 五徂收藏 ……由 E t 本汉方医学会刊行 。96 叶橘 14年 泉先生与大冢敬先生互换著作而获得 ,并赞叹说 :
第 1卷第 1期 4 1
Vo .4 No 1 1 1 .l





2 0 年 1 月 08 t
六病论者……还有从某一侧面研究而颇有心得体会
的, 在历史 的长 河 中 自然形 成 了多个 流派 , 研 究者 其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

温经复阳 8
6.桂枝新加汤证
(原文62/P49)
汗后气营不足身痛的证治
病因:发汗后----汗不如法,大汗伤津 病 证:身疼痛----营气不足,筋脉失养 人 脉:沉迟----里气内虚,营血不足
治: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11/2024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9
练习一 (单选题)
2/11/2024
阳加于阴谓之汗——阴阳 血汗同源,气血互根----气血 发汗一定会损伤阴阳、气血,故诸虚者不可用。 (2) 麻黄汤的性味 辛温能助热,故火旺阳亢,风热外感者不可用。
2/11/2024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25
虚人外感不可发汗,应如何治疗?
(1) 后世医家多主张保护正气的基础上,创立 扶正解表之法。如孙思邈的滋阴发汗,张景岳 的助阳发汗,李东垣的益气发汗。
机转---寒去欲解---水寒去,而病欲愈。
2/11/2024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34
三、表郁轻证
桂枝汤证 桂麻各半汤(各取1/3量)麻黄汤证
(邪轻体弱)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邪轻体强)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大青龙汤证(邪 重体强)
2/11/2024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35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2/11/2024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23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原文51、52/P56)
太阳表实证,脉浮或浮数者可发汗 比较: 两条均以脉代证
51条---以脉代证,属借代笔法 52条---述可见脉象
2/11/2024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24
(二)汗法禁例

伤寒学

伤寒学

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三)桂枝汤证兼证1.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3.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4.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6.桂枝新加汤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二、伤寒表实证(一)、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三)麻黄汤证兼证1.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2.葛根加半夏汤证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shun,音顺),此为逆也。

(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学教学大纲

伤寒学教学大纲

伤寒学教学大纲《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特点,又有临床学科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在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基础上,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并紧密结合临床,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见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辨证论治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好基础。

以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

《伤寒学》大纲内容分绪论、六经病证治及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治及附篇三部分。

第1章绪论简要介绍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学术渊源与成就,与中医其他三大经典《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伤寒的涵义,病因、发病与传变,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在宽背景、厚历史、深基础中展示伤寒学的地位和研究脉络。

尤其突出其临床经典的特质。

第2—9章分别论述六经病及辨证论治,继承前6版教材的成熟经验,在汤证条文阐述基础上,为保持理法方药一致性、临床概念的完整性,增加【辨证提要】,提纲挚领,掌握要点;以【疑难点击】取代以往【文献摘要】,既指出疑点,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又避免以经释经纯理论之枯燥;增加【案例选释】,强调经典的临床实践性,重在训练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保留【现代研究】,展示当前研究平台及前沿;补充【学习要求】、【复习思考】,使学生把握学习重点、难点;汤证一级以上标题均用中英文标示,以体现其现代性、国际性。

附篇包括历代著名伤寒学家及其研究伤寒的著作,伤寒学研究近况与最新进展。

伤寒学(精)

伤寒学(精)
• 《温病学》在《伤寒论》基础上对外感病 的理论、辨治方法不断补充与完善,并自 成体系。
《伤寒论》学术渊源
源与流,理到治
源与流
《内经》 《伤寒论》 《温病学》
姐妹篇
《金匮要略》
伤寒论与临床各科关系:
从学术言 是源与流的关系
从内容言 是兼容与分支的关系。
《伤寒论》成书:
• 作者: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公元150219年在世,荆州南阳郡人(今河南南阳 人),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被后人称为 “医圣”。
• 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 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 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 • 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 • 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
《伤寒论》学术渊源
• 从《内经》到《伤寒论》,第一次实现中 医学史由“理”到“治”的质的飞跃,奠 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
•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自《伤寒 杂病论》, 一偏外感,一偏内伤 。
《伤寒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伤寒学教研室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伤寒学定义
• 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 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 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 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疗效。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干桥梁课
•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 育阴清热
• 厥阴病-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 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 补兼施
• 六经辨证体系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能:能运用六经辨证思维辨析临床常见六经病证。
其他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考试/考查
出勤/学习态度%
课外作业10%
期中考试%
期末理论考试90%
实践考核%
先修课程要求、适用学院及专业
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
供七年制、五年制各专业54学时使用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版次、出版时间)
4.干姜附子汤证与茯苓四逆汤证均具肾阳虚病机,其各自的烦躁特点是什么。
5.试述炙甘草汤证的病机、主证及临床应用。
四、上热下寒证(原文173)
目的要求
了解黄连汤证。
教学内容
黄连汤证(173)。
五、太阳蓄水证(原文71-74、127)
目的要求
掌握蓄水证。
教学内容
五苓散证(附:茯苓甘草汤证)(71-74、127)。
3太阳病转归。
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原文1-8、10)
目的要求
1掌握太阳病的提纲与分型。
2熟悉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3了解太阳病传与不传及预后。
教学内容
1太阳病提纲(1)。
2太阳病分型——中风、伤寒、温病(2、3、6)。
3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7)。
4辨太阳病传与不传(4、5)。
5辨太阳病预后(8、10)。
目的要求
1掌握桂枝甘草汤证、苓桂术甘汤证、桂枝人参汤证、炙甘草汤证。
2熟悉干姜附子汤证、茯芩四逆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3了解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桂枝加桂汤证、苓桂甘枣汤证、小建中汤证、太阳病真武汤证、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教学内容
1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64)。
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25)。
3桂枝二越婢一汤证(27)。
教学时数3学时
思考题:
1.麻黄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2.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3.煎服麻黄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麻黄汤证常见哪些兼证,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5.大小青龙汤证的主证、病机、辨证要点有哪些,如何鉴别。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4葛根芩连汤证(34)。
教学时数3学时
思考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栀子豉汤类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证候、病机、治疗有何异同。
2.麻杏甘石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的证候、病机、治疗有何异同。
3.麻杏甘石汤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有何区别。
4.白虎加人参汤证与25条桂枝汤证在汗出上的区别是什么。
三、虚证(原文28、64、118、112、117、65、67、66、102、163、61、69、82、原文29上、68、177、178)
《伤寒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
010409
012201
开课单位
伤寒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伤寒学
英文名称
Science o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授课语言
□中文√□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
□英文□其他外语
学时学分
总学时
54
学分
3
课程负责人
刘杨翟慕东徐姗姗
二、热证(原文76-81、63、26、34)
目的要求
1了解栀子豉汤类证(太阳变证部分)。
2掌握麻杏甘石汤证。
3掌握白虎加人参汤证。
4掌握葛根芩连汤证。
教学内容
1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栀子厚朴汤证、栀子干姜汤证、栀子豉汤禁例(76-81)。
2麻杏甘石汤证(63、162)。
3白虎加人参汤证(26)。
教学内容
1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2《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4《伤寒论》与《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
5伤寒的涵义。
6伤寒的病因、发病与传变。
7伤寒的辨证方法。
8伤寒的治则治法。
教学时数3学时
思考题:
1.《伤寒论》成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流传简况。
2.《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伤寒学》熊曼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
参考书目(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伤寒论学用指要》翟慕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课程网站及学习资源(教师个人网址请列入)
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学精品课程网站http://210.41.222.226/jpkc/C134/zcr-1.htm
教学时数3学时
思考题:
1.什么是太阳病,常见类型有哪些。
2.辨证太阳病是否传变的要点有哪些。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原文12-22、24、26、42-45.53-54.57.62.95)
目的要求
1掌握桂枝汤证。
2掌握桂枝汤证兼证。
3熟悉桂枝汤禁例。
教学内容
1桂枝汤证的主症、病机、治法、方药、配伍及煎服法(12、13)。
二、课程内容简介(50-150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作用、课程内容。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理论的的奠基性经典著作,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成才之圭臬,是中医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伤寒论》中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领悟六经辨证治疗的思路与方法。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各科,为提高阅读和研究古典医籍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试述大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阳明腑实证的区别。
4.痞证的特征及病机是什么,如何与结胸证相区别。
5.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所主的证候与病机有何不同,二方的煎服方法有什么意义。
6.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及功效主治有何异同。
7.痰气痞与水痞各自的病机特点与证候鉴别是什么,怎样治疗。
九、火逆证(110-111、113-115)
1.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2.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外,还可用于哪些证候,各自特征是什么。
3.煎服桂枝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桂枝汤证常见哪些兼证,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5.如何鉴别桂枝加附子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二、伤寒表实证(原文35、37-41、46、47、49-52、55、83-89)
2了解十枣汤证、瓜蒂散证。
教学内容
1十枣汤证(107)。
2瓜蒂散证(166)。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28)。
第五节 合病与并病证(原文36、32、33、171、172、268、48、142、150、)
目的要求
了解太阳阳阴合病、太阳少阳合病、三阳合病、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麻黄汤证(36)。
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
概论
目的要求
1熟悉阳明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关系。
2掌握阳明病概念、分类、诊断、治则。
3了解阳明病转归。
教学内容
1阳明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关系。
2阳明病概念、分类、诊断、治则。
3阳明病转归。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179-188)
目的要求
1掌握阳明病提纲。
2熟悉阳明病病因病机。
3掌握阳明病脉证。
2桂枝汤的灵活运用(95、24、42、44、45、15、57、53、54)。
3桂枝汤的禁例(16下、17、19)。
4桂枝加葛根汤证(14)。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43、18)。
6桂枝加附子汤证(20)。
7桂枝去芍药汤证(21)。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22)。
9桂枝新加汤证(62)。
教学时数3学时
思考题:
5结胸辨证(128、131上)。
6结胸证预后(132、133)。
附:脏结证(129、130、167)
八、痞证(原文149、151、154-159、161、164)
目的要求
1掌握寒热错杂痞证。
2熟悉热痞证。
3了解痞证症候特点、痰气痞证、水痞证。
教学内容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54、164)。
2附子泻心汤证(155)。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原文16条上、11、56、60、70、75、90-92、120、122)
目的要求
1掌握变证治则。
2熟悉寒热真假、虚证实证辨证要点。
3掌握表里先后及标本缓急治则。
教学内容
1变证治则(16上)。
2辨寒热真假、辨虚证实证(11、120、122、70、60、75)。
3表里先后治则、标本缓急治则(90、56、91、92)。
3半夏泻心汤证(149)。
4生姜泻心汤证(157)。
5甘草泻心汤证(158)。
6旋复代赭汤证(161)。
7五苓散证(156)。
8痞证误治后下利的辨治(159)。
9痞证症候特点(151)。
教学时数4学时
思考题:
1.何谓结胸,试述其病因病机及分类。
2.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各自的病机、证候、治法与方药是什么,如何鉴别。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项目)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伤寒学的概念及学科确立的基本要素、伤寒的涵义、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及六经传变规律。
2熟悉伤寒的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
3了解《伤寒论》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伤寒论》与《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
目的要求
了解火逆证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火逆证临床表现(110-111、113-115)。
十、欲愈候(58-59、93-94)
目的要求
了解疾病向愈的征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