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及滩区问题研究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战略研究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l f o o d p l a i n a n d m a i n c h a n n e l b o u n d a r y d i v i d i n g ,t h e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o f p r e s e n t p r o j e c t s a r e t a k e n i n t o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F o r t h e n a r r o w i f v e r
通过对 宽河 方略 、 窄河方略 下不 同方案的设置条件 、 运用方式等进 行研 究, 从对 下游防洪 、 河道冲 淤的影响 、 治理 效果及
经济指标 、 治 理 风 险 等 多 方 面 对 两种 方 略 进 行 比较 , 认 为 宽 河 方略 可 以更 好 地 发 挥 宽 滩 区的 滞 洪 沉 沙 作 用 , 利 于 洪 水 的 管理和调度 . 可 为 下游 河道 治理 和 滩 区群 众 生产 发 展 共 赢创 造 条 件 , 应 作 为黄 河 下 游 河道 治理 的推 荐 方案 。 关 键 词: 河 道 整 治 ; 滩 区 治理 ;宽 河 方 略 ; 窄河 方 略 ;黄 河 下 游 文献标志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1 3 7 9 . 2 0 1 3 . 1 0 . 0 1 7
中 图 分 类 号 :T V 8 5 ; T V 8 8 2 . 1
St u dy o n St r a t e g y o f Ri v e r Tr a i ni ng i n t h e Lo we r Ye l l o w i v R e r
浅谈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旅游 : 近年 来 , 在 下游 滩 区距离 城镇 较 近 的 区域 , 逐 步开 发 了农 业 生态 旅游 项 目 , 如郑 州 丰 乐 农 庄生 态旅 游 园 、 开 封 黄河游 览 区 、 新 乡 长垣 黄河 生态 园 、 济南 黄河 森林公 园 等 。 土地 置换 :黄 河 下游 沿黄 城市 发 展要 占用 可耕 土地 .地 方政 府 补充 耕地 的来 源 首选 在 土 地 资 源丰 富 的滩 区 ,把城 市发 展 占用 的耕 地或 基 本农 田“ 置换 ” 在 滩 区 。还有 一种 现 象是 跨行 政 区买卖 土地 指标 。也就 是非 沿 黄城 市发 展 占 用 土 地 到滩 区所在 地 政府 买 土地 指标 .用 于非 沿黄 城市 的发 展 , 以满 足 “ 占补平 衡 ” 要求。 湿地 自然 保 护 区 :下 游河 道 湿地 主要 分 布 在河 道较 宽 的河南 段 。近 几年 黄 河滩 区陆 续被 国家 或省 有关 部 门划 为湿 地 自然保 护 区 、鸟类 自然 保护 区 等 ,大部 分黄 河河 道 被划 定成 自然 保护区 , 且 有 部分 主河 道被 划定 为 核心 区 , 湿地 保 护 区总 面积 近 2 8 0 0 k m
护 工作 “ 机械 化 ” 。 养 护职 工 大批退 休后 , 把 节 约 资 金 的 一部 分 用 于 购 置 和更 新 养 护 机 械 设 备 . 使“ 机械 化 ” 有 了资金 保 障 。 同时 , 对 职工进 行 大 力培 训 。 使其 掌握 各种 维 修养 护 新标 准 、 新 技 能 和 先 进 维修 养 护 机 械 的使 用 , 使“ 机械化” 有 了 人力 保 障 。机械 化 的实 施 ,将 大大 提 高工 作效 率, 增 强 市 场竞 争 能力 , 还 能够 不 断 凝 聚人 才 、 吸 引人 才 , 推 进养 护企 业 可持续 发 展 。 2 . 3 建 立科 学 的激励机 制 。 笔 者认 为 激励 制度 应 当包括 以下 三个 基本 内容 : 一 是 物质 激励 。 通 过收 入分 配制 度 的改革 , 使技 术 、 管 理等 生产 要 素参 与 分配 , 有效 激励 优 秀人 才 发奋 创新 : 二是 精神 激励 。通 过 人才 培养 、 选拔 、 晋 升 以及荣 誉 奖励 、 资 格待 遇 等制度 的改革 , 激 励 人才 求 知上 进 。三是 制 度激励 。良好 的制 度 、 规 章 等保 证 职 工 的公 平性 , 而公 平是 员 工 的一种 重要 需要 。 如 果员 工认 为他 在 平等 、 公 平 的环境 中工 作 . 就会 提高 对 公司 的归 属感 和 认 同感 。这 些有 效 的激 励措 施 可 以使 死 水复 活 。 枯木 逢 春 , 充 分调 动 职 工 的潜 能 , 发 挥 事半 功倍 的效 果 。
黄河下游河势控制与滩区治理示范研究及进展

黄河下游河势控制与滩区治理示范研究及进展张红武!,龚西城",王汉新#,李琳琪!,王海雷#,苏立志",付帮勤#(1.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2.山东菏泽黄河工程局,山东菏泽274000;3.山东菏泽黄河河务局,山东菏泽274000)摘要:在阐述课题研究内容、关键技术问题等基础上,通过对多个黄河下游多个滩区比选,确定在最为典型的东明辛店集至老君堂河段进行示范研究,对新建滩槽工程协同治理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研发出滩区治理示范工程专利与施工创新技术#文章分别介绍了课题研究在河道制导工程示范项目空间布局、钢管轮胎透水桩束流输沙工程、钢结构板桩组合坝、上挑变流促淤坝、Z型钢板桩护滩工程、泥沙高效处置等技术的创新和示范建设的进展#示范工程建设实践表明,通过在辛店集工程下首“钢结构板桩组合坝+上挑变流促淤坝示范工程%对岸沿治导线近主槽处修建的两排108m长的“钢管轮胎透水桩束流输沙示范工程%,在有效输沙流量下具有束流输沙功能,限制河势上提,又在不断后退的滩沿修建的184m长“Z型钢板桩护滩示范工程%,显然可发挥几大示范工程对于滩槽的协同治理作用#希望课题研究成果及相关建议为下一步黄河下游河势控制与滩区治理提供参考#关键词: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示范工程;钢管透水桩;钢结构板桩坝;Z型钢板桩;变流促淤doi:10.13928/ki.wrdr.2021.02.001中图分类号:TV91;TV8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408(2021)02-0001-110引言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下游河道在长期排洪输沙的过程中不断淤积抬高&沿黄地区受黄河频繁泛滥的影响&其干流成为淮河、海河流域的天然分水岭[1]$黄河下游全长786km干流河道的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4〜6m,部分河段达10m以上&高出两岸平原更多&使下游堆积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黄淮海平原的安全&是全黄河防洪减淤最主要的河段人民治黄近75年来&随着上中游水库的修建与水土保持工程的生效以及下游河道工程条件的改善&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思路和清华大学提出的'两道防线(治理对策⑶不谋而合&即在现有河弯工程与改建的'束流节制工程(强制约束下&以靠溜险工)控导工程和生产堤为基础改造成为护滩防护堤&构成第一道防线&以发挥控制流路、束流输沙及避免中常洪灾的作用;由大堤和防滚河工程构成第二道防线*4近?年清华大学同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荷泽黄河工程局等15个单位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专项’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项目(简称为'本项目该项目类型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⑷,共同提出了河道生态修复*5国收稿日期:2021-01-1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2507)$作者简介:张红武(1958—),男,河南淮阳人,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长聘教授,主要从事治河防洪研究工作$与'两道防线(思路相结合的'三滩分治(方案⑺&即将防护堤高标准修建&作为保障’二滩(和’嫩滩(区域相对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高滩(作为生态移民安置区或文明活动高地&通过淤填堤河提高堤防防洪能力&将部分'高滩(解放出来;’二滩(为高滩与控导工程之间的区域&可用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并作为宽滩区超标准洪水上滩的行洪空间;’嫩滩(则被用来修复、维护湿地生态&与河槽一起承担大中洪水流量下的行洪功能&再利用新的河工技术&对消耗水流能量而影响输沙效率、抗水毁能力弱而需长期抛石抢险等缺陷的传统坝垛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变'以坝护弯、以弯导流(为'平顺护弯、以弯导流即可达到中水河势稳定控制、河槽输沙能力提升的目的$因此&本项目是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下游工程的整体防洪能力&保障黄淮海平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⑷,其所属指南方向确定的研究内容也是必要的&即:’研究黄河小浪底水库下游河道河势稳定控制和河槽行洪输沙能力提升技术&研究滩区规模与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其考核指标为:’提出未来50年黄河下游维持4000流量的河槽稳定技术措施&提出黄河下游滩区规模及治理技术方案&开展相应示范本项目下设的课题七——黄河下游河势控制与滩区治理示范研究*4+,系针对上述滩槽治理方法进行示范&是前6个课题的应用研究&主要对项目确定的同行洪输沙共适应的控导工程和不抢险且不影响水沙交换的束流输沙工程&开展空间布局方案的优化、设计和施工&并通过原型观测&分析工程实施效果&提出技术进一步提升的具体要求&为本项目成果的推广奠定基础$该计划专项同以往国家科技项目的最大区别是要突出示范研究&显然&本项目前6个课题所解决的各方面技术问题及所取得的创新成果&都能够在课题七的示范研究中得到检验和体现&是使本项目成果能推广使用的重要环节⑷。
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

丨2018年第1期·99·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张红武1,李振山2(1. 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2.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1 项目重大意义黄河问题研究属于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
历史上黄河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遍及全河,洪灾主要集中在下游,突出表现为频繁的洪水决口、泛滥和河流改道。
黄河治理特别是下游治理,历来是民族兴邦的大事。
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防洪取得了70 年伏秋大汛不决口重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
黄河下游大量泥沙淤积在中常洪水行洪通道,形成了“二级悬河”。
在下游两岸大堤间的河道内,由于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逐渐形成总面积约为3 000km 2的广大滩区,长期被认为是稀遇洪水的行洪排洪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滩区居住的近190万人的生产生活用地不断挤压河道行洪空间,防洪安全与滩区发展的矛盾愈发突出。
随着学科进步、模拟手段发展、工程材料改进和国家支撑能力的增强,黄河河道与滩区治理将面临新机遇和挑战。
“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之一,系国家重点研发层面首次设置的针对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的科研项目,为持续性支撑和引领黄河治理开发研究这一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研发领域提供了可能。
2 项目总体目标针对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凸显和防洪压力加大,滩区生产挤压行洪空间和受灾风险增高的多重现实问题,以及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主要构架尚未形成、游荡型河段河势控制技术不足、河道输沙潜力难以挖掘和泥沙处置途径不清晰四方面技术需求,重点突破不同洪水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稳定控制与行洪相适应,中小流量下河槽输沙能力提升机理与技术,黄河下游宽滩区稀遇洪水行洪空间确定方法及滩区良性治理三个关键技术问题。
为此,项目总体目标为:明确黄河下游未来防洪最不利标准、防洪形势及河床演变趋势,提出游荡型河道综合稳定及河槽输沙能力提升的理论与技术措施,制定下游河床整体不淤高和滩地良性治理的技术方案,并进行河道与滩区治理工程示范,形成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地治理体系,为黄河下游未来50 年的治理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新时期黄河下游滩区治理方向研究

势变化仍然较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保障 准,是制约滩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滩区至今仍延续 “人 可见,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黄河防洪安全之
为洪水泥沙让路,全滩用于保障防洪安全和 间的矛盾是当前滩区治理面临的核心问题。
泥沙处理” 的运用模式。
2 滩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
现状运用模式下,滩区遭受洪灾的风险
·黄河论坛·
新时期黄河下游滩区治理方向研究
田勇 孙一 李勇 马静
1 滩区治理要解决的核心矛盾
有省定贫困村 8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4.3 万,占 滩 区 内 村 庄 数 量 和 人 口 的 比 例 分 别
滩区是黄河下游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和 7%。
具有行洪、滞洪和沉沙的重要功能。由于黄
由于防洪问题是黄河滩区开发必须首先
拴家伙绳、编制铅丝笼片等个人项目侧重速 前党规国法有关要求,还要对队员进行思想
度和质量;捆抛柳石枕、反滤围井及机械装 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热爱本职
填土石料等团队项目侧重功效和配合。根据 工作,致力于治黄事业的发展。
·5·
治黄科技信息 2019年第 6期
来沙量不确定,下游河道冲淤情势也不 确定,作为河道重要组成的滩区沉沙功能也 难以定位,这是对 “滩区治理方向” 长期 争而不决的关键原因,也是滩区治理面临的 最大挑战。
·6·
要的生态空间,在有条件实施水土保持、水 沙调控等系统治理条件下,今后一段时期应 将滩区的沉沙功能放在最次要的位置,作为 黄河泥沙处理的最后底线,不到万不得已慎 用之。 2.2 大洪水对宽河与高效输沙对窄河的需
求各异,滩区治理适应宽窄相济格局 的难度巨大 (1) 挑 战。黄 河 水 沙 情 势 复 杂 多 变, 为给大洪水和泥沙留足出路,减少洪水泥沙 灾害,自 古 就 有 “宽 河 固 堤” 治 河 思 想; 为加快洪水流速、提高水流挟沙能力,解决 泥沙淤积问题,早在明代就有了 “束水攻 沙” 的 治 黄 方 略。历 史 上 黄 河 洪 水 一 旦 发 生往往是水沙俱下,仅靠窄河 “束水攻沙” 根本处理不了进入下游的巨量洪水和泥沙, 需要宽 河 段 滞 洪 以 减 轻 山 东 窄 河 段 防 洪 压 力、沉沙以减缓河槽淤积,所以治黄实践基 本遵循了 “宽河固堤” 的思想。 “宽河固堤” 和 “束水攻沙” 皆从某个 方面掌握和运用了黄河洪水泥沙运动的基本 规律,都 不 失 为 正 确 的 治 黄 方 略。 但 一 “宽” 一 “束” 对河道的要求却截然不同, 在新的情势下,滩区治理格局是 “顾此失 彼” 还是 “宽窄相济”,也将极大地考验治 黄工作者的智慧。 (2) 应对思路。近 年 来,虽 然 来 水 来 沙形势较历史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洪水 变化研究表明,经现有工程体系调控后,进 入下 游 花 园 口 站 20年 一 遇、100年 一 遇、 1000年一遇洪峰流量分别为 12200、14800、 22600m3/s,远远超过下游窄河段11000m3/s 的设防能力。可 以 看 出,维 持 现 状 “宽 河 固堤” 战略格局,给大洪水以出路这个前 提是不能动摇的。 高含沙洪水淤积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 重要原因。对可能来沙的上大洪水、上下较 大洪水,在现状工程体系运用条件下,洪水 调度预案表明,进入下游的含沙洪水流量都
黄河下游滩区问题研究

Ab t a t T e lr e p r n t o ro h lo Ri e sf l d u u n hep o e s o o d a d r nofg a a- s r c : h a g a ti hel we ft e Yelw v ri le p d r g t r c s ff o n u f r du l i i l
维普资讯
第2 3卷第 3期 20 年 3 月 07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A G I E C E SC L E E O R A FS N Q U T A H R O L G
V0 . 3 12 No 3 . Ma c 2 0 r h, 0 7
a d wa e — a d ri fo t e mi sra a d d wn te m fYelw v ra d t e a t li ft e e o me to n tr—s n stat r m h d te m o sr a o lo Ri e n h cua t o n y he d v l p n f
l .S n e ma y y a s h o d li r a r p a e h r c s , o d d —r c s in —f o e h c o n y b n - y i c n e r ,te f o p an a e e e td t e p o e s f o e l l e e so l d d w i h n to l r g o i ig S c sn ,b tas e t ci g i e eo me t Ac o d n o t e r l s a d c a a tr t s o o d sa e n O mu h l i g u lo r s t t d v l p n . o i r n s c r i g t h e n h r c e si ff o t g u i c l
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分析

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分析发布时间:2022-07-12T02:49:22.884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14期作者:张军张维波[导读] 黄河下游滩区既是行洪、滞洪和沉沙的重要区域,也是滩区189.5万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治河的矛盾已成为相关部门和鲁豫两省关注的焦点之一。
东阿黄河河务局山东省 252200摘要:黄河下游滩区既是行洪、滞洪和沉沙的重要区域,也是滩区189.5万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治河的矛盾已成为相关部门和鲁豫两省关注的焦点之一。
系统总结了滩区在洪水泥沙处理中的作用、滩区滞洪沉沙功能变化、滩区分区运用调整可行性、滩区产业发展以及人口搬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是未来黄河泥沙情势和滩区沉沙功能战略定位认识存在较大争议;二是大规模群众搬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异常复杂,单靠行政手段推动滩区群众全部搬迁以解决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不足;三是滩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下游防洪治理协同推进模式缺乏研究。
提出了急需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从战略层面加强滩区治理方向研究、从方案层面加强滩区不同治理方案影响研究、从技术层面加强下游水沙输移及河道演变关键技术和加强不同滩区发展优势与潜力研究等。
关键词:功能变化;滩区生态治理;黄河下游黄河下游滩区承担着落淤沉沙的功能,也是滩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位于城乡区域的黄河下游滩区是城市河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人类活动影响也为人类提供活动空间,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滩区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产与生态修复治理之间的矛盾、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如何处理好黄河下游滩区生态保护与城乡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化解现状矛盾是黄河沿线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工作应以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目标,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强调区域整体性、系统性和多功能性。
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研究与展望

㊀收稿日期:2018-10-12㊀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2403);黄科院结余资金资助项目(HKY-JYXM-2017-04)㊀作者简介:田勇(1977 ),男,贵州施秉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黄河河情咨询及战略研究工作㊀E⁃mail:1827338983@qq.comʌ专题研究ɔ编者按:黄河下游滩区既是黄河行洪㊁滞洪和沉沙的重要区域,也是189.5万滩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㊂滩区受洪水淹没威胁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已成为鲁豫两省集中连片的贫困带㊂随着滩区脱贫致富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加上近期黄河来水来沙显著减少和水沙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如何更好地协调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治河的矛盾,已成为相关部门和鲁豫两省关注的焦点之一㊂针对目前滩区治理的困局,在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黄河下游河道改造与滩区治理研究 和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年度咨询及跟踪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滩区治理方向研究项目组针对相关问题开展了比较系统的深化研究工作,依据实测资料,研究了黄河实测水沙及防洪工程体系变化㊁滩区在下游防洪中的作用和变化,提出了滩区治理的可行条件;利用数学模型计算了滩区不同时期洪水风险淹没特点㊁不同工程措施治理对下游防洪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定量阐明了不同方案的利与弊;针对滩区人民不断提高的治河需求,综合考虑滩区治理的可行条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滩区治理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对策㊂本刊择其主要成果予以集中刊发,以飨读者㊂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研究与展望田㊀勇1,2,屈㊀博1,2,李㊀勇1,2,顾志刚1,2(1.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2.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3)摘㊀要:黄河下游滩区既是行洪㊁滞洪和沉沙的重要区域,也是滩区189.5万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治河的矛盾已成为相关部门和鲁豫两省关注的焦点之一㊂系统总结了滩区在洪水泥沙处理中的作用㊁滩区滞洪沉沙功能变化㊁滩区分区运用调整可行性㊁滩区产业发展以及人口搬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是未来黄河泥沙情势和滩区沉沙功能战略定位认识存在较大争议;二是大规模群众搬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异常复杂,单靠行政手段推动滩区群众全部搬迁以解决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不足;三是滩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下游防洪治理协同推进模式缺乏研究㊂提出了急需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从战略层面加强滩区治理方向研究㊁从方案层面加强滩区不同治理方案影响研究㊁从技术层面加强下游水沙输移及河道演变关键技术和加强不同滩区发展优势与潜力研究等㊂关键词:功能变化;产业发展;人口搬迁;蓄滞洪区;滩区治理;黄河下游中图分类号:TV853;TV882.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9.02.004㊀ResearchandPerspectiveonFloodplainTreatmentintheLowerYellowRiverTIANYong1,2,QUBo1,2,LIYong1,2,GUZhigang1,2(1.YellowRiverInstituteofHydraulicResearch,Zhengzhou450003,China;2.KeyLaboratoryofYellowRiverSedimentResearchofMWR,Zhengzhou450003,China)Abstract:Floodplainistheimportantregionforfloodflowing,detentionanddesandingoftheYellowRiveraswellasthesurvivalhomeof1.895millionpeople,so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offloodplainandrivermanagementhasbecomethefocusofrelevantdepartmentsinShandongandHenanprovinces.Inthispaper,theroleoffloodplaininfloodsedimenttreatment,thefunc⁃tionalchangesoffloodplainforflooddetentionanddesanding,theutilizationoffloodplaininregionandtheindustrialdevelopmentandpopu⁃lationrelocationofthefloodplainaresummarizedsystematicallyandthusthreemainissuesatthemomentwerepointedout:Firstly,thereisabiggercontroversialbetweenthefuturesedimentregimeoftheYellowRiverandthestrategicpositioningoffloodplainfordesanding.Second⁃ly,someissueslikefloodcontrolandpopulationrelocationthatrestricttheindustrialdevelopmentoffloodplainremainunresolved.Finally,studyonsynergybetween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floodplainanddownstreamfloodcontrolisinsufficient.Onthebasis,sever⁃alimportantresearchprojectswereproposed,includingstrengthenresearchontreatmentdirectionfromthestrategicpointofview,strengthenresearchonimpactofdifferenttreatmentschemesfromtheschemepointofview,strengthenresearchonkeytechniquesofwaterandsedimenttrans⁃portandchannelchangeinthelowerreachesanddevelopmentadvantageandpotentialofdifferentfloodplainsfromthetechnicalpointofview.Keywords:functionalchange;industrialdevelopment;populationmigration;detentionbasin;floodplaintreatment;LowerYellowRiver㊃41㊃第41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人㊀民㊀黄㊀河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1,No.2㊀㊀2019年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YELLOW㊀RIVER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Feb.,2019㊀㊀㊀㊀黄河下游滩区(简称 滩区 )面积约3154km2,其中大部分位于陶城铺以上河段,面积约2625km2,占滩区总面积的83%;陶城铺以下除长平滩(面积369km2)是连片大滩外,其余滩区面积较小㊂滩区既是黄河行洪㊁滞洪和沉沙的重要区域,也是189.5万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㊂滩区社会经济现状有其复杂的历史和自然原因㊂历史上黄河下游不断决口改道,新河道不可避免地侵占部分原有居民区㊂新中国建立后,根据黄河洪水泥沙特点㊁河道以及堤防工程状况,提出了 宽河固堤 的方针,河流两岸部分人口被动 居住 在大堤内的滩区㊂由于黄河洪水灾害频发,因此滩区百万群众为确保黄河大堤保护区防洪安全大局付出了巨大代价㊂统计表明,1949年以来下游共发生漫滩洪水30余次,滩区累计受灾人口900多万人次㊂以洪水灾害最为严重的1996年为例,洪水淹没滩区村庄1374个,人口118.8万,耕地16.51万hm2,倒塌房屋26.54万间,损坏房屋40.96万间,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6万人,按当年价格估算,直接经济损失64.6亿元㊂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㊂滩区受洪水淹没威胁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已成为鲁豫两省集中连片的贫困带,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较大差距,滩区治理已成为困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大难题㊂滩区格局的形成与黄河下游堤防㊁河道整治工程和生产堤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滩区治理的研究也伴随着下游不同时期的治理而展开,实现 黄河防洪安全与滩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是各界孜孜追求的研究目标,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㊂为此,本文总结了滩区在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㊁滩区功能演化与调整㊁滩区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滩区治理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期为推动滩区难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参考㊂1㊀滩区在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公元前602年以来,黄河决口多达1590次,较大的改道26次,经历了5次大的迁徙,具有显著的 善淤㊁善决㊁善徙 特点,特别是河南孟津白鹤镇至山东东明高村的游荡型河段更是险情多发㊂泥沙不断淤积是造成下游河道 地上悬河 不利格局与复杂难治的关键因素[1]㊂黄河决口洪灾波及黄淮海平原25万km2范围,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无比巨大的灾难㊂因此,确保黄河下游堤防不决口是治黄的首要目标,事关国家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㊂1.1㊀滩区对防御洪水冲决黄河大堤的作用钱宁[2]依据河床演变基本规律研究指出,堤防决口有漫决㊁溃决和冲决3种类型,对游荡型河段而言,主流迁徙不定,发生冲决的概率更大,而宽阔的滩地是大堤的前沿阵地,因此守堤必先守滩㊂古人云: 滩地固则堤不圮,退而守险,不如进而守滩㊂ 赵业安也认为黄河下游槽㊁滩㊁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存在着 槽稳滩存㊁滩存堤固 的自然规律,守堤不如守滩[3]㊂黄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上经多次加高培修而成,填筑质量不一,堤身多为沙质土,抗冲能力弱,因此滩区是防御洪水冲决大堤的重要缓冲带㊂1.2㊀滩区在洪水泥沙处理中的作用滩区发挥着行洪㊁滞洪和沉沙3个主要作用[4-6]:①行洪作用,大水期滩区与河槽共同宣泄洪水,发挥一定的排洪作用;②滞洪作用,花园口㊁高村㊁孙口㊁艾山4站的设防流量分别为22000㊁20000㊁17500㊁11000m3/s,下游排洪能力具有上段高下段低的显著特点,对超出艾山以下河段安全泄流能力的大洪水,需要其上段河道(含滩区)发挥滞洪削峰作用来缓解防洪压力;③沉沙作用,实测资料表明,黄河下游1950年6月至1999年10月共淤积泥沙93亿t,其中滩地淤积63.70亿t,占总淤积量的70%,洪水期泥沙在宽河道滩地落淤,有利于减缓河槽淤积抬高的速度,使河槽维持一定的行洪能力㊂1.3㊀宽河道滩区功能变化与运用调整(1)宽河道行洪宽度㊂实测资料分析表明,1958年㊁1976年㊁1982年大洪水黄河下游花园口㊁夹河滩㊁高村3个水文站断面的主河槽是行洪的主体,主河槽过流量一般占全断面流量的80%以上,河槽宽度为800 1200m,对大多10km左右的宽河道而言,行洪需要的宽度实际占比较小㊂李文学等[7]提出,若能按照现有控导工程连线的位置,在滩区宽度较大的河段修建一定标准的二级堤防,则可有效减小滩区受洪水淹没的概率㊂韦直林[8]也指出,黄河下游河道的宽度不是自然河道的宽度,而是历史形成的两道堤定下来的,认为即使特大洪峰,有效的过流宽度也只是堤距的一部分,对宽河道来说是很小的一部分,下游河道大部分是滞洪区而不是行洪区㊂赵勇[9]认为黄河下游通常所说的河道宽度并非过洪宽度㊂而是在一定时期内水流摆动的宽度㊂笔者根据近几十年洪水主流线套汇情况进行的分析,说明洪水摆动基本都被控制在两岸河道整治工程之间,整治工程两侧的滩地虽然也有大量水流,但实际上主要起到滞洪作用㊂(2)宽河道格局调整可行性㊂水沙条件是影响宽河道治理格局的关键因素㊂何予川等[10]认为,2030㊃51㊃年黄河天然径流量将减小到515亿m3,入黄泥沙仍有9.0亿 10.0亿t,基于这一水沙条件,提出把宽河方略作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推荐方略,同时,作者指出,未来应根据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等情况,研究下游河道调整宽河格局的可行性㊂胡春宏[11]认为,随着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持续开展,预计未来50 100a潼关站年平均水量和输沙量将逐步稳定在210亿m3左右和3亿t左右,提出了新的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总体思路,即改造河道㊁解放滩区,具体措施包括稳定主槽㊁缩窄河道㊁完建堤防㊁治理悬河㊁滩区分类㊂潘贤娣等[12]研究指出,近期黄河流域水沙和河道等基本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泥沙大量减少,防洪形势有所缓解,同时下游滩区社会经济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需求,建议建设高村以上主槽宽度不小于1000m㊁河槽宽4 5km的防护堤,以排泄流量级在10000m3/s以下的洪水,保障中常洪水不漫滩,同时保留现有大堤以抵御更大洪水㊂适应黄河下游水沙条件变化和防洪能力提高的新形势,改变笼统把大堤之间广阔的区域定为行洪河道和蓄滞洪区的管理方式,按照以人为本的治河理念对滩区实行功能分区㊁分类施策,已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滩区治理的重要突破口㊂2㊀滩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1㊀滩区产业发展长期以来,受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滩区以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㊂调整滩区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㊁林业㊁特色农业㊁旅游业等以增加滩区群众收入,是近年滩区研究的重点㊂李明等[13-14]分析了黄河滩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以发展 三元 农业生产结构㊁发展绿色草业工程㊁发展绿色畜禽产品小区以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绿色综合建设措施㊂任继周等[15]指出,草地农业比耕地农业的粮食产量和收益都高出1倍以上,黄河滩区耕地若按总面积的20%左右种植粮食等作物㊁80%左右种植牧草,则可以有效提高滩区居民经济收入㊂郑春雷等[16]分析表明,河南省黄河滩区经过多年发展,逐渐成为河南乃至全国奶业发展速度最快㊁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也存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㊁现代奶业发展不充分,奶牛养殖标准化㊁规模化㊁生态化水平不高,种养加销一体化衔接不紧密等问题㊂黄河滩区大部分土地含沙量大,每逢冬春刮风季节,沙尘弥漫㊂白缤丽[17]通过对范县滩区的调查研究指出,范县人民抓住滩区土质疏松㊁有利于根生植物生长的特点,大力发展林业特别是速生杨的栽培,为当地百姓探索出了一条致富之路㊂全县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1.27万hm2,有林地面积1.73万hm2,活立木蓄积量140万m3㊂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不仅有效治理了沙害,而且依托林木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㊁林下经济,拉大了林业产业链条,使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㊂范县滩区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辛庄乡姜堤口村种植的20多hm2小拱棚白沙蜜小甜瓜,使种植户人均收入增加1000多元㊂滩区旅游资源丰富[18],除了现在已经建成且小有名气的小浪底风景区外,还有黄河湿地㊁悬河景观㊁珍稀动植物等自然旅游资源㊂通过对焦作市黄河滩区的调查和滩区土地资源特点的分析,李明秋等[19]认为滩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正确道路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同时要因地制宜,促进农㊁园㊁林㊁牧㊁渔业协调发展㊂2.2㊀滩区人口安全与迁建除了调整滩区产业结构,许多研究者认为[6,15,20],黄河滩区人口压力过大,不能让189.5万人靠滩地的农业活命,而要结合城镇化把部分农民转移出去,进入新的产业领域㊂杨建设等[21]认为,村庄外迁解决了滩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但是由于对政府修建房屋的质量和房台高度心存疑虑,因此影响了滩区居民的外迁㊂徐娟等[22]统计了滩区试点搬迁前后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变化情况,有34.18%的人回答搬迁后面积增大了,有20.92%的人回答面积不变,还有44.90%的人认为搬迁后住房面积减小了㊂由于搬迁居民新的宅基地面积都有统一标准,原有住房宽敞的居民无疑会认为搬迁后面积减小㊂左萍等[23]也认为外迁安置是保障滩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好措施,但外迁安置是否成功取决于政府的投资力度(移民及安置区都满意)和资金的使用方向㊁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㊁房屋的建设形式与拨款进度控制以及滩区老房子的拆除情况㊂中国科学院学部[24]研究认为,从较长时期看,黄河滩区居民大量外迁的可能性低,滩区大部分群众仍需就地居住和发展生产㊂能否得到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机会,是滩区居民搬迁与否的核心问题, 成本-收益 对滩区居民的搬迁意愿影响很大[25]㊂3㊀国内外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美国由于土地资源较丰富,因此在行蓄洪区设置时采取了一次性赔偿措施,其行蓄洪区基本无人居住㊂日本由于土地相对稀缺,因此蓄滞洪区利用需求较大,除了蓄洪功能外,还适度开发了娱乐和生态等多种㊃61㊃功能[26]㊂我国设有国家级蓄滞洪区97处,区内居住着从事生产活动的大量人口(约1600万),人口资源和经济状况决定了我国人水共处的现实选择[26-27]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蓄滞洪区内人与洪水的矛盾越发突出㊂因此,依据防洪情势变化及蓄滞洪区社会经济㊁地理条件的特点,对不同蓄滞洪区的作用和使用频率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实现精准识别和分类管理,是缓解人水矛盾压力的一项重大工作㊂向立云等[26]认为湿地修复型㊁规模经营型和转化为一般防洪区将是蓄滞洪区未来管理的几种模式㊂刘树坤等[27]提出了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㊂汪新宇等[28]根据三峡工程等大型水利枢纽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提出对长江流域现有蓄滞洪区进行恰当定位㊁分类建设㊂刘晓群等[29]以1954年型洪水为目标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三峡工程运用后,安化㊁南顶㊁安昌和集成安合等4垸不再作为蓄滞洪区是可行的㊂随着防洪情势的变化,淮河行蓄洪区也作了相应调整,淮河干流现有的17处行洪区中,6处行洪区调整为保护区,6处行洪区仍作为行洪区,2处行洪区调整为蓄洪区,2处行洪区还河,还有1处行洪区纳入洪泽湖周边滞洪区[30]㊂4 滩区治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黄河下游滩区治理既是防洪和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同治理㊂已有研究成果关于滩区在洪水泥沙处理中的作用㊁滩区滞洪沉沙功能变化㊁滩区分区运用调整可行性㊁滩区产业发展以及人口搬迁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认识,但是由于还存在3个方面的研究难点,因此现有研究系统性㊁战略性以及方案具体可行性方面都还不足,难以支撑滩区治理决策㊂研究难点如下㊂(1)未来黄河泥沙多年均值主要有3亿t和6亿t两种不同认识,滩区沉沙功能战略定位亟待厘清㊂黄河水少沙多㊁水沙不协调的特点使得滩区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沉沙作用,决定了滩区在黄河泥沙处理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正如李国英[31]研究指出,若预测将来来水含沙量会显著下降,则没有必要强调滩槽水沙交换,也不用担忧窄河段的淤积问题,从而也不用强调滩区的沉沙功能,可见水沙条件是滩区治理的核心依据㊂从战略研究角度看,一方面要进一步分析黄河水沙自然变化规律和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流域系统治理状态下维持下游河道冲淤平衡的战略保障能力研究,通过研究在自然演变和人工治理共同作用下下游河道维持冲淤平衡的时间,为滩区治理战略决策提供关键支撑㊂(2)大规模群众搬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异常复杂,单靠行政手段推动滩区189万群众全部搬迁以解决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急需加强㊂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滩区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滩区基础设施与相邻区域相比严重滞后,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㊂正如王树栋等[32]调查表明,新乡市黄河滩区有近4万hm2耕地没有进行过治理,占当地耕地面积的85%;而己经治理的农田,由于骨干工程以下没有配套,年久失修,因此也很难正常使用㊂白缤丽[17]研究认为,防洪问题是黄河滩区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一些项目由于投资者担心投资收不回来,因此不愿意到滩区投资㊂2017年,水利部科技委联合民盟中央的调研报告也指出,滩区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防洪安全标准,是制约滩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33]㊂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一些观点认为城镇化能彻底解决滩区问题,但是要注意一个重要现象,即许多进城务工者的收入都用来在老宅基地上修建新住宅[34]㊂黄河下游滩区移民搬迁具有特殊性㊁复杂性和艰巨性等鲜明特点,同时也面临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解决㊁迁建资金难以落实㊁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配套㊁搬迁补偿标准难以提高等诸多问题[35]㊂工程移民致贫的例子比比皆是,作为非自愿移民,工程移民往往伴随着失地和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风险[36]㊂目前,滩区外迁移民的最大障碍在于外迁群众的文化素质难以适应城镇生活和工商业的要求㊂应该认识到,滩区群众成功移出滩区是一个长期任务,其关键是从文化教育上缩小城乡差距,并让搬迁群众在综合能力上与城镇居民基本持平㊂滩区人口流动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应尽可能避免行政手段硬性大规模外迁[37]㊂城镇化不是农村发展的万能钥匙,特别是不遵循人口就业能力的政策性城镇化㊂以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巴西为例,其城市人口比例达到82%,2002年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但在其1.7亿的总人口中,却有约33%的居民生活在国际公认的贫困线以下[38]㊂欧洲和日本在工业化㊁城市化早期发展过程中,对农村㊁农业发展不够重视,导致农业人口过快涌入城市,既造成城市人口过于饱和而出现 城市病 ,又导致农村地区人口稀疏㊁农业衰退问题,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社会发展失衡问题严重㊂之后,这些国家开始重视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并行推进,其主要做法是增加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减小城乡差距[39]㊂㊃71㊃(3)滩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下游防洪治理协同推进模式研究迫切需要深入开展㊂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生态产品需求是人们最普惠的民生需求㊂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她不仅孕育了人类文明,而且滋润着人类文明不断成长㊂作为人类文明中心的城市,更是傍水而生,依水而建,延水而展㊂城市滨水区是城市最富变化的区域,既是城市居民主要的活动空间,又是吸引外来游客开展观光活动的理想场所,众多学者围绕城市滨水景观建设以促进城市形象提升和城市品质飞跃进行了大量探讨[40-43]㊂但是,在黄河下游复杂的防洪环境下,如何解决中原城市群㊁济南都市圈黄河滨水区以及郊野活动旅游区黄河防洪与亲水的矛盾,尚未看到相关的系统研究成果㊂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纵深推进,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优美生态环境建设必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㊂5㊀展㊀望黄河下游滩区是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下游相关地区宝贵的生态空间,同时还是189.5万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基㊂滩区治理既涉及防洪和生态环境问题,也涉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两个方面㊂已有研究成果关于滩区在洪水泥沙处理中的作用㊁滩区滞洪沉沙功能变化㊁滩区分区运用调整可行性㊁滩区产业发展以及人口搬迁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认识,但是由于对未来黄河泥沙情势和滩区沉沙功能战略定位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对制约滩区产业发展的防洪约束和滩区人口流动规律等难题未有效解决,对滩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下游防洪治理协同推进模式也缺乏研究,因此现阶段滩区治理步态蹒跚,与临近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反差,下游防洪安全与滩区经济社会发展矛盾越发尖锐㊂为建设安全㊁生态㊁发展㊁美丽的滩区,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研究㊂(1)战略层面,加强滩区治理方向研究㊂研究黄河来水来沙及防洪工程体系的变化,不同时期滩区的行洪和滞沙作用及变化趋势,科学研判滩区治理的自然变化和工程保障条件;依据流域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宏观分析滩区治理的前提和可行条件;利用数学模型等辅助分析工具,计算不同工程治理措施对下游防洪㊁泥沙处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针对人民防洪安全㊁生态环境建设㊁经济社会发展的治河需求,结合滩区治理条件,综合提出滩区治理方向,解决滩区治理的基本原则㊁空间功能定位和格局划分等关键问题,为促进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下游人水和谐提供基础支撑㊂(2)方案层面,加强滩区不同治理方案影响研究㊂首先,进行典型洪水风险计算,重点分析不同河槽边界条件下不同滩区的洪水淹没情况,针对性掌握不同滩区洪水风险的差异;然后,进行长系列方案计算,合理选择方案计算的水沙条件,特别是重点选择当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已有相关研究,设置废除生产堤㊁局部建设防护堤㊁全河段建设防护堤以及分区运用等方案,计算不同方案对下游防洪㊁泥沙处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㊂(3)技术层面,加强重点关键技术研究㊂黄河下游水沙输移及河道演变非常复杂,为进一步支撑方案计算成果的科学合理性,需要继续加强主槽边界条件变化对输沙特性的影响㊁下游高含沙洪水高效输送的可能性与制约因素㊁中游水库群联合调控塑造高效输沙洪水的技术㊁黄河下游高效输沙模式及临界输送条件㊁持续清水条件下河道横断面形态变化特点及枯水河道整治㊁持续清水条件下游荡型河段河势演变趋势及治理对策等关键技术研究㊂同时,从社会经济技术层面,加强不同河段滩区发展优势与潜力研究㊂参考文献:[1]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 2030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13-14.[2]㊀钱宁.河床演变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18.[3]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下游治理方略专家论坛[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378.[4]㊀廖义伟.黄河下游滩区受淹后国家补偿问题研究[J].人民黄河,2004,26(11):1-4.[5]㊀胡一三.黄河滩区安全建设和补偿政策研究[J].人民黄河,2007,29(5):1-2.[6]㊀王渭泾.黄河下游滩区的开发利用与防洪安全问题[J].人民黄河,2014,36(9):1-3.[7]㊀李文学,李勇.论 宽河固堤 与 束水攻沙 治黄方略的有机统一[J].水利学报,2002,33(10):96-102.[8]㊀韦直林.关于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一点浅见[J].人民黄河,2004,26(6):4.[9]㊀赵勇.黄河下游宽河道治理对策[J].人民黄河,2004,26(5):3-5.[10]㊀何予川,崔萌,刘生云,等.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战略研究[J].人民黄河,2013,35(10):51-53.[11]㊀胡春宏.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改造[J].水利水电技术,2015,46(6):10-15.[12]㊀潘贤娣,张晓华.新的水沙和河道调整条件下黄河下游宽河道的改造[J].泥沙研究,2016(3):53-60.㊃81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所传递的能量, 称为传递能。如果以垂直于 xy
平面并且 xyz 符合右手螺旋法则作为坐标系, 以 x
2
方向为例, 恒定流中, d (ux )=0, 取 dt 2
Wb =- ux
! !x
(
P p
- g)
Ws =-
[(-
u′x u′x )
!ux !x
+(-
u′x u′y )
!ux !y
+(-
u′x u′z )
1 引言
黄河作为母亲河, 对于中华民族的 繁 衍 、发 展 和文明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 黄河带来 的灾害也是巨大的, 这些灾害几乎都发生在下游。 下游洪水灾害的发生大都和下游河道的特性有关。 治理水害, 至少是防治下游的水害, 找到合理的解 决办法, 这不仅关系到下游河道滩区百万之众的切 身利益, 而且对于国家的和谐发展也意义重大。黄 河一旦冲决大堤漫溢出来, 形成的灾害将会波及数 亿之众。研究黄河下游河道的特性和致灾因子, 有 利 于 开 展 防 灾 、减 灾 工 作 。 由 于 滩 区 是 河 道 的 一 部 分, 因而滩区问题的解决也和下游河道的特性有 关。本文从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自然地理、人文地 理、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相结合的角度出发, 对黄河 下游河道若干特性及滩区问题进行研究, 为防灾、 减灾和治理黄河提供思路, 对于滩区问题给出了解 决方案, 以期促进下游滩区的和谐与发展。本文首 先概述黄河下游基本情况, 分析主宰河道演化的水 沙运动特性, 然后提出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建议, 并对下游滩区问题进行了探讨。
· 34 ·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年
高原的治理颇见成效。做到堵源头沙源, 分中间沙 害, 疏下游余沙。以期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
4 黄河下游河道水流运动特性
4.1 河道水流运动特性
河道挟沙水流( 下简称水流) 中流速及紊动强
度沿垂线分布的研究, 是研究泥沙运动、河道演化、
河道特性而进行河道规划和整治的基础。挟沙水流
Wt =-
- d(τu) dy
(1)
此时的河道水流能量方程为:
Wb =Wt +Ws
(2)
式中, γ是比重, J 是能坡 (或水力坡降或比降), u
是平均流速, τ是切应力。沿用传统的称谓, Wb 是单 位水体单位时间所提供的势能, 称为提供能, Ws 是 单位水体单位时间所消耗的能量, 称为消耗能, Wt 是单位水体单位时间输出和输入的能量差, 即通过
第 27 卷 第 2 期 2008 年 03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7, No.2 Mar., 2008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及滩区问题研究
刘兆存 1, 2, 秦耀辰 1, 金 生 2
(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开封 475001; 2.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大连 116024)
论 是 成 立 的 。 泥 沙 起 动 、悬 浮 和 运 动 与 水 流 的 内 部
结构如猝发、涡运动等密切相关, 和平均流流速 分
布及紊动强度物理量直接关联。以恒定流流动方向
作为 x 方向的正向, 垂直于流动方向向下为 y 正方
向, 坐标原点位于水面, 如果取
Wb =γJu=- ddτy , Ws =τdduy ,
2期
刘兆存 等: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及滩区问题研究
· 33 ·
生灾害时的损失, 降低了下游主河道的淤积速度, 对于维护和延长黄河的生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 在滩区和主河槽之间又 修建了生产堤。经过长期发展, 在黄河下游河道中, 主河槽高过滩区, 形成了二级悬河。目前二级悬河 在黄河下游的宽河道河段普遍存在, 以高村上下河 段最为严重。据最近实测结果表明, 高村至孙口河 段的 13 个统测大断面中, 主槽平均高程除了 3 个 断面略低于滩地平均高程外, 其他 10 个断面都高 于滩地, 最大高差达 0.89m; 滩唇一般高于大堤临河 堤 脚 3m 左 右 , 双 合 岭 断 面 达 4.5m; 滩 面 横 比 降 为 0.38‰~2.30‰, 是该河段纵比降的 2.6~15.5 倍。高 村至孙口河段的平滩流量 已 由 20 世 纪 80 年 代 的 0.5~0.7 万 m3/s 减 少 到 现 在 的 不 足 0.26 万 m3/s, 高 村附近河段甚至在 0.18 万 m3/s 时就已经漫滩。斜 河、横河出现的条件形成了。
收稿日期: 2007- 10; 修订日期: 2008- 03. 基金项目: 国际科技部项目: 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2006DKA32300- 17) 。 作者简介: 刘兆存(1968- ), 男, 博士后, 副教授, 主要从事流域数值模拟和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E- mail: Liuzc17@yahoo.com.cn
摘 要: 从防灾观点出发, 从河道的水动力学特性入手, 研究决定黄河下游河道水动力学特性的因素, 找到河道水 动力学特性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从水流运动和泥沙输移之间的关系出发, 分析黄河下游河道的泥 运动特性, 对于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化特性作了探讨, 对于治理黄河提出了建议。和黄河下游河道紧密联系的下游 滩区问题 , 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 而且是和社会、经济、环 境 、资 源 等 问 题 相 关 的 一 个 综 合 性 问 题 , 本 文 从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给出了解决滩区问题的建议。 关 键 词: 黄河下游; 河道治理; 下游滩区; 河道特性
由此而形成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的三大基本问 题 是 : 断 面 极 为 宽 浅 、纵 比 降 的 塑 造 、河 道 严 重 淤 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黄河下游的主要特征 是强烈游荡、严重淤积, 造成了黄河一切灾难的 主 要原因。前者是断面太宽浅以及纵比降偏小而直接 引起的问题, 大水来沙偏少而小水来沙偏多, 水沙 不协调, 滩地不易淤高而河槽易于淤浅, 最终形成 多汊宽浅游荡性河流。宽浅断面配合而成的输沙能 力远小于流域来沙量, 是黄河严重淤积的原因。但 是, 局部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 如果进入黄河下游 的沙量远大于能输往深海的沙量, 黄河下游河道及 河口的整体淤积仍然不可避免。增加河道水流挟沙 能力而不是同步增加输往深海的沙量, 只能推迟河 道淤积的到来。从长远看, 使河道由淤转冲, 除了控 制主河槽床面抬升的同时, 可以提高河道水流挟沙 能力, 或者减少来沙量, 或者增大落淤面积, 使淤积 物各得其所, 达到淤滩刷槽, 增加输往深海的沙量, 以控制河势演化。因此,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关键问 题是河口以上悬河纵剖面塑造的机制和黄河水流 挟带的沙量能够输往深海, 河道不再发生淤积。
2 黄河下游基本情况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 最宽处达 24km, 最窄
处仅 275m。黄河进入下游冲积平原之后, 形成“悬 河”。其悬河程度, 在滨河区, 一般为 3 ̄5m, 多者高 达 10m, 在平原区, 局部甚至可达 10m 以上。悬河一 旦堤防决口, 洪水居高临下, 发展速度快, 特别是当 悬河程度较高时, 全河向决口奔流, 形成新河, 决口 以下故道全部淤废, 造成黄河改道。历史上大的改 道有 5 次之多, 改道范围, 北犯天津, 南袭江淮, 危 害几乎波及整个黄淮海大平原。黄河将其所挟带的 巨量泥沙遗留在黄淮海平原之上, 它所塑造的大平 原, 实际上为一鸟趾状大三角洲, 这是由于每一次 改道都留下一条悬河河床的缘故。由于改道, 历史 上生活在黄河大堤外面的居民, 陆续被迫圈进了河 道, 形成了 120 多个自然滩区。黄河下游的广大滩 区, 是由于黄河数次的泛滥以及过水, 逐渐淤积造 就 的 。 滩 区 按 照 形 状 可 分 为 面 积 较 大 的 条 形(矩 形 ) 滩区和面积较小的三角形滩区 ( 面积一般在 5km2 以下) 两种类型。黄河下游河道总面积为 4647km2, 截 至 2000 年 底 , 滩 地 面 积 4046.9km2, 占 河 道 总 面 积约为 85%。在这些滩区中, 分布着豫、鲁两省 15 个市 43 个县(区)的 2052 个村庄, 有人口 181 万 左 右, 耕地 25 万 hm2。黄河下游滩区在处理洪水、泥沙 问题上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据统计, 大洪水或特大 洪 水 期 间 , 宽 河 段 的 削 峰 率 可 达 57.8%, 泥 沙 淤 积 占下游泥沙淤积总量的 98%。由于黄河下游滩区的 滞洪、滞沙作用, 大大减少了下游的防洪压力和发
3 黄河下游治理的历史传承
明代刘天和在《问水集》中总结的 黄 河 下 游 河 道是“善淤、善决、善徙”, 并说明, 徙由于决, 而决由 于淤的因果关系。黄河的这一特性也推动水利事业
的不断发展, 使得新中国在和黄河有关的高含沙水 流等问题的研究方面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传 说中的大禹治水采用“疏川导滞”之策, 平息黄河水 患。据《汉书·沟洫志》记载, 西汉汉哀帝即位之初贾 让提出了治河三策, 当时黄河下游河道已是“地上 悬河”, 上策主张放弃旧有河道, 人工改道北流; 中 策主张开渠引水, 分洪入漳; 下策是筑堤治河。限于 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 贾让三策均没能认真实现。 东汉王景的宽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规模实施, 修渠 筑堤, 利用沿河大泽进行放淤, 取得了无重大改道 变迁的成就。明朝潘季驯在《河防一览》书中提出了 “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 南北两岸“坚筑堤防”, 努 力完善堤防系统, 用堤束水攻沙, 用遥堤约束洪水 泛滥, 用格堤阻止滩区行洪并促进滩地落淤, 为防 御大洪水修建滚水坝分泄水。在当时黄河南流的条 件下, 充分利用淮河之水, 借助洪泽湖的调节能力 “蓄清刷黄”。潘季驯治河实现了由分流到合流, 由 治水到治沙抓住黄河泥沙淤积这个根本问题。在他 之后的明、清治河举措, 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则。清代 的靳浦、陈璜治理黄河( 康熙十六年至二十七年, 即 1667 ̄1688 年 ) 遵 循 潘 季 驯 的 理 念 并 对 于 “束 水 攻 沙”理论有发展, 取得较好的效果。民国时期的李仪 祉 在 其 《治 黄 意 见 》和 《黄 河 治 本 计 划 概 要 叙 目 》等 著 作 中 更 明 确 了 “宽 河 行 洪 ”和 “束 水 攻 沙 ”为 主 的 治理方略, 采取“上拦下排, 两岸分滞”的方针。李仪 祉的贡献是把治理黄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考 虑。解放后的王化云协助政府制定“上拦下排、两岸 分治”的方针, 把自己对于治黄的认识总结为“拦、 用 、调 、排 ”。 针 对 黄 河 治 理 问 题 或 根 治 黄 河 必 需 的 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 或者是中国黄河所特有的水 流流动特性等等一系列科技问题 , 当代很多学者[1 ̄ 15]做了大量的工作,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为治理黄河 做了有益的工作。总结治黄经验, 在遵循大的治理 方略的前提下, 认为采用“拦、排、放、调、挖, 综合治 理”的措施, 标本兼治, 近远结合, 可取得较好的效 果。当代措施的共同的特点是, 把治理黄河作为一 项系统工程, 多管齐下, 全方位进行治理。从黄河流 域的整体出发, 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 远 、预 防 与 保 护 、资 源 的 利 用 与 保 护 、治 理 与 开 发 、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上、中、 下游统筹考虑, 系统分析, 建立互相联系的干支流 的控导工程体系, 上、中、下游的综合生物防护措施 和作为防灾减灾的防洪防御体系。尤其在上游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