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击战

合集下载

德国的闪击战与波兰的沦陷

德国的闪击战与波兰的沦陷

德国的闪击战与波兰的沦陷德国的闪击战与波兰的沦陷是二战爆发初期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德意志军队所采用的闪击战战术的成功,并揭示了欧洲其他国家在行动上的不足。

本文将以叙述和分析的方式,探讨德国如何通过闪击战迅速占领波兰,以及这一事件对二战进程的影响。

第一部分:德国闪击战的背景与战术概述在介绍德国闪击战与波兰沦陷之前,有必要先了解闪击战的背景与战术概述。

闪击战,又被称为“布利茨克里格”(Blitzkrieg),是一种以快速、短暂的攻势为特点的战术。

它强调通过集中兵力、快速进攻和机动性作战来迅速摧毁敌方的抵抗能力。

第二部分:德国闪击战与波兰沦陷的过程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标志着二战的正式开始。

德军采取闪击战战术,通过密集的空袭、坦克部队和机动步兵的配合行动,迅速突破波兰的防线,并展开了进攻。

德国的闪击战战术在波兰战役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利用装甲车部队的速度和机动性,深入敌方后方,扰乱了波兰的指挥和控制。

同时,德国空军对波兰的军事和民用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加剧了混乱和恐慌氛围。

这样的迅速攻击使波兰无法有效地抵抗,导致波兰境内多个城市相继沦陷。

第三部分:德国闪击战与波兰沦陷的影响德国的闪击战战术与波兰的沦陷对二战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德国的成功展示了闪击战的有效性,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波兰的沦陷加强了德国的地缘政治地位,为德国在欧洲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

此外,波兰的沦陷也使英法等国对德国的军事实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加强了他们对抗德国的决心。

然而,德国闪击战与波兰沦陷也揭示了欧洲其他国家在军事准备和行动方面的不足。

波兰在军备上的落后和防御工事的薄弱,使得德国的进攻能够得以快速成功。

此外,波兰并未得到外国的坚定支援和援助,使得他们在应对德军入侵时陷入孤立。

总结与结论德国的闪击战与波兰的沦陷标志着二战的爆发和欧洲战略态势的重大变化。

德国通过闪击战的成功取得了对波兰的迅速占领,展示了其军事实力与先进战术的优势。

大纵深作战与闪击战

大纵深作战与闪击战

在一战中,坦克是一种发展胜利的坦克出现在战争舞台上。

由此围绕坦克作战运用产生了许多看法。

一战后,保守的法国陆军实权派认为战壕战才是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所以将坦克当成步兵的附属品,作为火力支援和钢铁堡垒,将其完全从属于步兵迁就步兵。

而二战中,德军绕过马其顿防线,通过闪击战摧毁了大半个法国,证明了坦克作战必须遵循下述原则:1,坦克必须集中使用才会产生最大的胜利2,坦克最大的作用不是用来突破前沿防御,而是用来突入到敌人纵深发展胜利的。

虽然坦克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克服战壕铁丝网机关枪防御体系的3,坦克必须应用于适合它的地形4,坦克必须在其他兵种配合下完成作战任务其中,坦克运用发展最成熟的有两种理论——大纵深作战和闪击战。

所谓大纵深突击作战,是前苏联二战后直到苏联解体所一贯坚持的军事战略。

并形成了以地面坦克突击为核心的完善的军事理论。

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基础是二战以前前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所提倡的突破口理论。

所谓突破口理论就是:将进攻部分分为几个梯队,其中第一个梯队主要有步兵组成,在炮兵、航空兵火力准备之后,在诸兵种协同突破敌人防线,扩大并巩固突破口,第二个梯队主要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主要任务是穿过突破口,并向纵深发展胜利。

这是一个没有考虑到对手反应的静态模型。

在实战中,当第一梯队突破突破口时,往往遭到敌人反冲击,封闭突破口,所以第二梯队还需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继续突破。

所以,这时候就分为两种看法,一种是等突破口还没有完全突破,但是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时,就投入第二梯队,协助第一梯队完成突破,并发展胜利。

第二种看法是就是要第一梯队完成突破之后,拓展并巩固突破口之后,再投入完整的装甲部队发展胜利(所以又称为纯突破口理论)。

而在战争实践中,往往采用第一种更有有利。

而何时投入发展胜利的第二梯队是获得胜利与否,战果大小的关键,也是指挥官对战场战机把握能力的考验。

当然,不是所有的指挥官都是天才,投入第二梯队的时机往往难以把握,所以,在二战中苏联的进攻梯队往往不是两个,而是三个甚至四个。

闪击战作文450字左右

闪击战作文450字左右

闪击战作文450字左右闪击战是一种快速、灵活、具有突袭性的战斗方式。

它强调迅速决胜的原则,通过快速行动和意外袭击来获取战场优势。

闪击战的特点是迅速、突然和短暂,它要求部队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英文回答:Blitzkrieg, also known as lightning war, is a military tactic that emphasizes on rapid and unexpected attacks to gain battlefield advantag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speed, surprise, and brevity. Blitzkrieg requires highly mobile and responsive forces to execute quick actions and achieve decisive victories.One of the key elements of blitzkrieg is the use of combined arms, which means integrating different types of military units, such as tanks, infantry, and aircraft, to achieve maximum impact. By coordinating these forces, blitzkrieg tactics aim to overwhelm the enemy and disrupttheir defenses before they have a chance to react.An example of blitzkrieg in history is the German invasion of Poland in 1939. The German forces used a combination of tanks, aircraft, and infantry to quickly penetrate Polish defenses and encircle their armies. The Polish forces were caught off guard and unable to mount an effective defense, leading to a swift German victory.中文回答:闪击战,也被称为“闪电战”,是一种强调快速和意外袭击以获取战场优势的军事战术。

德国的闪击战纳粹德国的战略之道

德国的闪击战纳粹德国的战略之道

德国的闪击战纳粹德国的战略之道德国的闪击战是二战中纳粹德国所采用的一种战略方式,以其高效和迅猛的特点而闻名。

闪击战战略极大地改变了当时战争的形式,并在德国的欧洲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本文将对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战略之道进行探讨。

一、闪击战战略的起源闪击战战略源于德国军事思想家的理论和战略构想。

在一战后期,德国赢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因此军事指导者开始反思战争战略并寻求新的战术根据。

他们提出的构想和理论为后来的闪击战战略提供了基石。

二、闪击战战略的特点1. 聚焦集中力量:闪击战战略注重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在敌人的一个弱点上,通过突袭、迅速推进和直接攻击来达到战场的消灭敌人的目的。

2. 速度和机动性:闪击战战略中,德国军队以迅猛的速度和高度机动性行动,力图在短时间内快速占领敌方的要点、战略资源和重要城市,以达到战争的胜利。

3. 突袭和突围:闪击战战略的核心之一是进行突袭行动,通过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展开突然袭击,瓦解敌人的防线,使其处于混乱之中。

同时,通过突围行动,使自身军队能够快速推进,取得战场斗争的主动权。

4. 协作和指挥:闪击战战略强调军队内部的紧密协作和高效指挥。

德军在实施战术时,将空中部队和装甲部队与步兵相结合,实现陆空一体的战场指挥,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兵种的优势。

三、闪击战战略的应用1. 波兰战役:闪击战战略在波兰战役中首次得到大规模应用。

德军迅速渡过维斯瓦河,配合空军的轰炸和进行快速机动,几乎在短短一个月内征服了整个波兰,这也是闪击战战略的首个成功应用。

2. 法国战役:闪击战战略在法国战役中达到了巅峰。

德军采用火力压制和机动突击战术,通过突破法军防线、突围和环形包围的战术手法,最终占领了巴黎,使法国迅速失去抵抗能力。

3. 其他战役:闪击战战略还在挪威战役、丹麦战役、比利时战役等战役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纳粹德国以其高效的闪击战战略,迅速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四、闪击战战略的影响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战略极大地改变了当时战争的形式,对之后战争指导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闪击战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闪击战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苏军猝不及防,苏联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由于苏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原因,致使战争初期,便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
笔者点评::巴巴罗萨行动作为战略进攻而言,德军失败了,------希特勒没有灭亡苏联,反而让苏联给灭亡了。但巴巴罗萨行动作为战役进攻而言,德军胜利了,------超过三百多万的苏军在德军跟苏军交锋初期被德军消灭!而超过三百多万的苏军竟然在极短时间内几十万、几十万的迅速被德意志的神话之师歼灭,单凭这点,就可以说纳粹德军取得了军事史上的一个超级大奇迹。在未来,正义(非邪恶)的我国的武装力量进击中亚、外蒙、俄国收复失地,解决中国人满为患的生存空间危机时,也许应参考一下巴巴罗萨行动,即实施闪击战战术,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闪击中亚、外蒙、俄国,收复神圣失地。而为了防止北极熊毁灭世界文明,中军也应不排除动用某种新型毁灭性武器,---------当然,这要看届时中国有无能力、意志研制出那种武器。(转载来源:自由战士888的凤凰博报)
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举ifun)。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125万兵源,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苏共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作战组一概不离开莫斯科。最凶猛的进攻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进入10月份后,苏联进入了秋冬时节,而这对苏军则非常有利。11月7日,冒着德军的炮火,斯大林坚持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经过浴血战斗,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苏军顶住了德军进攻,并于1941年12月转入反攻、、、、、、

闪电战

闪电战
二战初期,希特勒基于上述理论,主张先发制人,集中陆军和空军,象漆黑的夜里突然闪电一样地打击敌人,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具体是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2、意大利军事理论家G.杜黑关于集中空军力量打击对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而取胜的观点;
3、英国军事理论家J.F.C.富勒关于组织几路强大的快速坦克纵队,在航空兵强有力的掩护下,深入敌军纵深,直捣敌军司令部,使敌陷于瘫痪的观点。
编辑本段闪击理论战略层面
运用包含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与炮兵,以及空军优势火力,于作战层面进行高度协同攻击。
编辑本段弱点闪电战的最大弱点有二:
与留在后方的敌军部队只要没有被完全消灭,容易向后方发动反攻。
由于闪电战的快速进军,补给线一夕之间被迅速拉长,一旦补给跟不上,前方部队容易成为强弩之末,攻势停滞,就可能受到反攻。同时,补给部队也容易受到反攻力量攻击。
如果游击战、反击战和巷战使用恰当,则可能克制闪电战。
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对方改变正面武力,甚至达到使敌军在兵力组织与分配上自乱阵脚。
以侧面迂回方式,隔开并切断他们的兵力。
阻扰他们的后路。威胁他们的后路,使其与基地之间丧失联系与补给。
讲求速度。
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一点两面。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兵跟进。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空军打开缺口5-10分钟后,装甲集群随后攻击,后面紧随机动步兵。迅速破坏掉敌指挥中心,通讯枢纽,交通枢纽。陷敌于瞎子、聋子的局面,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飞机、坦克和机动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够。但前提是 要保有制空权,然而德国后期遇到了拥有空中优势的美国空军,无法使用闪击战。另外此战术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弹药粮食供应不上, 就会被歼灭。(例如战争后期,德军发起的“突出部战役”就遭遇了这种情况。使得德军无功而返,并没有更多的装甲部队去抵抗盟军的攻击)

闪电战( Blitzkrieg )

闪电战( Blitzkrieg )

• 二战初期希特勒主张先发制人,集中陆军 和空军,象漆黑的夜里突然闪电一样地打 击敌人,攻势凌厉。 •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闪击战占领了 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 西等国。具体是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 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 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 “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束
• 奇袭、 奇袭、 • 集中、 集中、 • 速度。 速度。
海因茨·威廉 古德里安 海因茨 威廉·古德里安 威廉
•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 曼施坦因、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 著名陆军战术“闪电战”创始人。 将,著名陆军战术“闪电战”创始人。
海因茨·威廉 古德里安 海因茨 威廉·古德里安 威廉 (Guderian)(1888.6.17—1954.5.15), , 德国陆军一级上将(1888-1954), , 德国陆军一级上将 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 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装甲战 的倡导者。 的倡导者。
• 集中使用装甲部队 • 大规模精准的空中支援 • 无线电 • 灵活性 • 主动权和突然性
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 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5个师,4300辆 坦克,47000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和4980架 飞机,共计550万人,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 击。1941年11月初,克里姆林宫已遥遥在望。 但在苏联人民的坚决抵抗下,最终遭到了 失败
但在苏联人民的坚决抵抗下最终遭到了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闪击战仍被超级大国视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样式
闪电战( Blitzkrieg )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的战争之一,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军事战略和战术。

本文将讨论二战中的一些重要军事战略与战术,并分析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一、战略防御在二战初期,许多国家采取了战略防御的策略来应对敌方进攻。

例如,法国在面对德国的入侵时,采取了所谓“马奇莱线”的防御策略,该线位于法国与德国边境,由一系列防御工事和壕沟构成。

然而,这种防御策略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德军很快就打破了这道防线,并迅速占领了法国。

二、闪击战在二战的战术层面上,闪击战策略被广泛运用,这是一种通过快速出击、发动突袭并迅速撤退的战术。

德国的闪击战在二战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德国军队采用机械化部队,将坦克、飞机和步兵组合成强大的机动力量,以此来创造突破和机会。

他们在波兰、法国和北非战场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

三、太平洋岛屿战役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术多样,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是太平洋岛屿战役。

这些岛屿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因为它们可以用作前线基地,提供战略位置和供给线。

美国军队采用了诸如“跳跃式战略”和“环岛通路”的战术,通过选择关键岛屿进行进攻,逐渐推进向日本本土。

四、空中打击二战中的空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优势直接关系到战争结果。

英国的“狗斗战术”和德国的“闪电战”都是二战中重要的空中战术。

而美国的战术轰炸机经验和德国的“萤火虫”战术也影响了战争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空中打击对于夺取制空权以及对敌方后勤线的打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歼灭战与游击战在战争的各个阶段,歼灭战和游击战是各国常用的战术。

歼灭战是指以全力歼灭敌军为目标的战术,而游击战是指利用地形和灵活的战术手段对抗敌人。

例如,在东线战场上,苏联军队采取了大规模的歼灭战战术,有效地削弱了德军的实力。

而在欧洲抵抗运动中,许多国家的游击战术成为了抵抗德国占领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二战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多种多样,涵盖了战略防御、闪击战、太平洋岛屿战役、空中打击以及歼灭战与游击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闪击战
——陆军作战方式大变革
10100170174 历史系苏栋
一提到闪击战,不少人会想到二战时期德军装甲兵的创始人古德里安,其实最早的闪击战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孙子所著《孙子兵法·军争篇》就已经讲到: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不过在现代战争中将闪击战发挥到极致的却是德国军队,其代表则是大名鼎鼎的纳粹德国陆军大将古德里安。

1888年6月,古德里安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军人兼地主家庭,不满13岁被送入候补军官学校,18岁便被任命为少尉,先后服役于步兵营和电报营。

1913年入柏林军事学院学习,亲身参加了一战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自1922年起,致力于装甲兵及其运用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任军长、装甲集团军和装甲集团军群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等职。

古德里安早在汽车部队任职时,便开始注意当时英、法、苏等国军事专家关于摩托化部队和坦克作战的理论与实践,悉心研究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战例。

他打破传统,推翻陈见,大胆提出装甲兵是陆军中的“决定性角色”,其他兵种处于辅助地位,以及成建制的使用装甲部队的全新思想;主张装甲兵应在空军和摩托化步兵强大支援下快速突破对方防御,突入敌纵深并分割围歼敌重兵集团,摧毁或夺取重要工业区和原料产地,占领交通枢纽,破坏敌政治、军事中心,迅速彻底击败敌人,从而构成了“闪击战”思想的核心。

而德国的第一批、同时也是世界第一批装甲兵团便是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在希特勒的支持下于1935年组建,为“闪击战”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了物质基础。

在随后的侵略战争中,他创建的装甲兵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下面就谈谈德国装甲部队在战争中极致的发挥以及堪称完美的表现。

1935年,古德里安升任德军第二装甲师师长。

最先的闪电战是由古德里安在攻打波兰时使用的,古德里安倾其手下全部精锐兵力,集中了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波兰西部势如破竹的撕碎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在装甲部队与空军的合围下,组织陈旧但体积庞大的波兰军队被迅速分割,包围,消灭,至1939年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

同时也创造了战争史的又一传奇。

波军6.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

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

到1939年,他就已经升任19装甲军军长。

1940年5月11日凌晨,古德里安率领第19装甲军参加入侵法国的行动,立下了大功。

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1940年5月28日,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新组建的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司令官。

自1941年6月古德里安就奉命到苏德方向准备开战。

为达成闪击效果,德军组建了四个装甲兵团;古德里安担任第2装甲兵团司令官,他和霍斯上将的第3装甲兵团一同归中央集团军群节制。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15分,德军开始进攻苏联;古德里安指挥自己的装甲兵部队渡过布格河,突破苏军前线的防线,如入无人之境地沿着通往明斯克的公路奔驰。

在进攻中,古德里安多次亲临第一线,仅24日一天里就有三次险些丧命。

27日,古德里安的部队抵达明斯克。

古德里安和霍斯的两个装甲兵团的大纵深快速突破,为中央集团军群的成功合围立下了首
功;因此,古德里安获得了一个“飞毛腿海因茨”的绰号。

他参加的基辅会战也消灭了60万左右的苏军。

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都为闪电战披上了华丽的外衣。

但最终德军却被苏联的大纵深战术牢牢地拖垮在莫斯科城下。

德国的失败并不意味着闪击战术从此消声蹑迹,相反,现在很多的闪击战其实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处处可见其影子。

特别是当现代战争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后,突如其来的闪击战变得更加可怕。

在信息技术的武装下,空中力量的机动力、火力、防护力,已经远远超出二战时地面的装甲集团,体现出诸多的新优势:速度之快、机动能力之强,使地面防御力量几无还手之力;远程精确打击与火、力、快速机动能力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动如雷震”、“斩首”、“震慑”的效能。

回到闪击战术的起源,实际上闪电战的出现早于任何机械化战争理论,现代意义上的闪击战,是在20世纪初,由德国军事家冯·施里芬提出的。

“闪击战”是由“闪电”和“战争”两个词组合而成,是形容行动犹如闪电一样迅速,给敌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击。

其实质是利用攻击的突然性、兵力兵器优势等因素,从战争刚开始时就给敌战略第一梯队(掩护部队)以决定性杀伤,然后向敌国腹地迅猛进攻。

闪击战的三个重要因素:奇袭、集中、速度,三者缺一不可。

《孙子兵法》有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闪电战建立在机械化和运动战的基础上,对我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闪击战插上信息的翅膀后,需要我们给军事思维插上信息的翅膀,不仅仅是贴着“信息”标签的名词的变化,必须有全新、敏锐而不保守的头脑,需要居安思危而不是歌舞升平的危机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