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欣赏论文

合集下载

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范文(2)推荐文章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热度:英美文学方面论文范文热度: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热度: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发展和差异热度: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热度: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范文篇2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人文素养主要由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构成,其中人文知识是社会价值理念的基础,人文能力与方法是整个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精髓,决定人文素养的性质。

三者有机统一,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社会价值理念的进步。

英美文学作品是西方社会文明的产物,体现了西方社会价值理念与时代精神。

以英美文学作品为载体,探究其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可以充分地展现出英美社会的文明形式,帮助受教育者充分的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进而为英美文学、语言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前提,保障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1.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人性的本质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刻画出一位或者多位具有时代特征的主人公形象,进而以人物的性格描述、人物的活动以及人物的结局来展现出整个社会的特征与价值理念。

这一基本的展现手法将当时的欧美文明直观的表现出来,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社会中各种角色,进而将当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元素、文化创作手法、以及时代精神表现出来。

例如作品《哈姆雷特》中,作者就刻画出一为本性善良,信仰纯真的王子形象。

哈姆雷特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爱的,坚信人类应当具备善良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

因此其复仇的使命本质上成为其去除黑暗、恢复光明的一次追求。

这一形象的人物刻画充分展现当时社会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无论现在的社会有多么的黑暗,无论追求美好未来的道路有多么的艰辛,人都会为了成就自身的高贵典雅、仁爱平等而不懈的追求。

2.创作生动的情节,勾勒出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发展是人文素养社会体现的最佳形式,英美文学作品往往会创作生动的情节,以社会的现实为依据勾勒出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进而凸显人类文明在西方社会的发展。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英美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是文学,其实也是反映当时时期的是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反映的是西方文化和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一:历史文化在英美文学中的作用摘要:在诸多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地域、宗教、价值观等因素差异下,英美文学作品势必出现千姿百态的形式和文学风格,只有深刻地理解上述因素对于英美文学著作的影响作用,才能够透析英美文学著作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著作中机智隽永的内涵。

关键词:历史文化;英美文学一、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英美文学著作所具有的特点(一)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英国文学著作的特点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时代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英国文学产生着影响。

英国文学是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映衬与写照。

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不同历史阶段。

如盎格鲁-萨克逊史诗《贝奥武甫》;中古英国文学著作时期,代表作乔叟(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文艺复兴下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暴风雨》等;新古典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浪漫主义时期,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现实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时期,代表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双城记》;现代主义下的英国文学著作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1899)。

语言和风格的“标新立异”是英国现代派的最大特点。

战后英国文学代表作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从厚重的文学底蕴出发,英国文学著作发展到今天正在朝着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向发展。

(二)历史与文化差异影响下美国文学著作所具有的特点美国的文学历史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影随形,虽然早期的文学著作隐约还有英国文学的痕迹,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的不断演绎升华,美国的文学著作也大放异彩,形成了美国民族的特有色彩。

英美文学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英美文学类课程是传统英语本科的主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人文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一: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元化探讨一、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相应的文学教育理论课程,而在关于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文学批评与文学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批评可以从其独特的视角关注和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得到与众不同的观点,从而充分了解了整部英美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

文学批评也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一把打开其大门的钥匙,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关注英美文学,更好地促进了英美文学的发展。

以文学批评基本理论为依据,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将有助于在学习作品过程中,避免传统的、印象式的解读,使学生通过对原著的充分解读,仔细品味原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以及写作的手法,培养学生踏实阅读的学风,还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二、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方位表现形式1.英美文学中新批评理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出现以兰色姆(J.C.Ransom,1888-1974)、威姆塞特(W.K.Wimsatt,1907-1975)等为代表,形成了英美文学中的“新批评”理论。

他们认为一切从作者的原始写作动机与作者的阅读感受为出发点所进行的文学批评都是“错误的谬论”,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初衷,将文学批评的对象进行了根本的转移,即转移到了文学作品对阅读者心理影响方面上,脱离了被批评对象的本身,从而沦为了单一的印象论。

英美文学中的新批评理论认为单纯依靠阅读者的感觉,会使阅读者产生相对的“阅读错觉”——即带入阅读者已有的自我认知来干扰对作品进行正确的、客观的文学批评。

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以尊重和细读原著为基础,对原著进行客观、公正的、不带有固有主观意识的文学批评,形成踏实阅读的风气。

英美文学的论文

英美文学的论文

英美文学的论文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范本英美文学教学体裁,来源于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的发展来源于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历史时期,除了早期的英美文学没有以文字的方式流传下来以外,到中古时期,英美文学就已经以诗歌和散文为代表开始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范本篇1浅析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引言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能够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也在于对学生人格方面的塑造。

英美文学教学的实质会受到英美文学作品自身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对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方面进行熏陶,还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

现如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的学习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高校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还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现如今,英美文学课程已经开设了一段时期,学生通过学习这课程已经有了相关的了解,并在自身语言与人格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

但是,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英美文学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

从当前高校开设英美文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该课程的设置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众所周知,英美文学教学在对学生基本技能提升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英美文学教学将对学生这两方面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现如今,教学课程的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到课程改革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普遍都呈现出倾向于英语教学的现状。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忽视人文教学方面的内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方面上。

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全面的发展。

英美文学硕士生论文

英美文学硕士生论文

英美文学硕士生论文浅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与阅读审美在西方文学的发展史上,英美经典文学有极大的影响力。

阅读并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学生熟悉西方文化背景,还有利于学生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

尤其是对部分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有助于学生体会西方文学语言在人物刻画、主体结构和语言特色方面的独特魅力,学生可以通过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来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

现阶段高校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通过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其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立足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阐述了帮助学生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思想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

英美两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时代背景和很多社会风俗都会被写入文学作品。

世界文坛不少知名作家都来自英美两国,他们的作品广为传颂。

如海明威、爱默生、莎士比亚以及马克·吐温等人的作品,具有较为鲜明的语言风格,表现了特定的人文思想及独特的时代背景。

因此,在英美经典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时的英美文化背景,才可能领会作品的精髓。

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读懂了西方文化,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审美能力。

通过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学生了解了英美两国的文化历史,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拓宽了知识面,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与此同时,在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具备了优秀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记笔记或读后感的方式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加深印象,最终实现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方式及阅读审美分析1.多角度解读英美经典文学作品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其作品内容与时代背景及作者思想关系密切。

因此,在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分析,全面解读作品的语言特色、创作手法,从而正确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及主题。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

英美文学作品论文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英美文学作品的论文应该怎么写?英美文学作品论文篇一:当我们阅读与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意犹未尽,英美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

造成这种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因素要算是产生这些文学作品的文化传统。

而追根溯源,西方的文化传统是由两种古老的文化源泉汇合而成。

一个是古希腊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一个是基督教所体现的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圣经》的文化思想。

对于西方文学作品最直接的影响应该是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和基督教的《圣经》,这两股重要的支流成为英美文学乃至西方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美国家各时期的名家志士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圣经》同自己的作品相互联系起来,从而使我们读者在欣赏名著作品的同时,也在相当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欣赏和体味《圣经》的基础。

说起《圣经》,很多人会觉得它只是一本基督教的经书,便敬而远之。

其实则不然,它不止是一本简单的经书,而有其神秘的成分,在西方的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它的影响是深远且独一无二的。

因此,渐渐的成为英美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素材库。

概括起来说,英美作品中对于《圣经》的运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方法是最容易辨认的,它的技巧是作家直接引用其中的故事作为素材。

当阅读与学习这类作品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及文化背景。

那么,对《圣经》的了解对理解这类文学作品的内涵与精髓是颇有裨益的。

比如说长诗《贝尔武夫》,其中就己谈到了上帝,并且写到妖怪格兰代尔是该隐的后裔。

该隐的故事取自《旧约全书·创世纪》。

14世纪诗人威廉·朗格兰写的寓言故事《农夫皮尔斯的幻象》,也是传播基督教精神的蓝本。

第二种方法是,作家运用《圣经》中故事的寓意使之融入到自己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性格里面。

这种作品的写作方式对英美本国的读者来讲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是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讲就要多费一番周折,这些作品对我们理解英美传统文化有这非常高的要求。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英美文学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篇1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英美文学女性形象[摘要]很多英美经典电影,都是以英美文学为蓝本进行改编的。

将文字转换为银幕上的画面,这样的变化,更有利于观众对原作中角色的定位。

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

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

本文以一些经典的英美电影,对比那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包括对爱情的执著、自我价值的追求、悲剧色彩和独立自主的方面。

[关键词]英美电影;英美文学;女性形象一、引言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

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

从莎士比亚时期开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法国、美国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为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活跃程度,特别是随着电影产业的兴起,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更加有利于对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

在这一点上,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英美电影,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诠释了电影视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点,其中对于女性主义的形象表现极为突出。

二、女性对于爱情的执著爱情,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直延续的格调。

无论是辉煌的史诗巨制,还是社会小人物的刻画写实,其中都有着爱情的主题。

在爱情面前,电影,或者说原作中的这些女性角色们,敢于为了爱情反抗传统,反抗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世俗。

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的小说《廊桥遗梦》的电影中,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之间的爱情,突破了家庭与婚姻的禁制,两人的爱情在当时是一种被唾弃的行为,是对婚姻的背叛,对伦理道德的挑战。

在电影中,弗朗西斯卡在意大利长大,嫁人后随丈夫来到了美国。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英美文学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篇1浅析英美海洋文学中的浪漫情怀一、英美海洋文学的形成概述海洋文学是英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无数劳动者、探索者、文学者共同研究后积累而成的新文学形式。

早期英美两国为了满足殖民扩张的需要在世界各地大范围探索地理,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之后才发现了海洋,后人延续了前人的海洋探索道路,逐渐深刻地认识并开辟了海洋文化。

可以说,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学的基石,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的必然趋势,两者是相互共存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海洋是茫茫无际的水源,海洋是生物生命的开始,海洋是辽阔天空的蓝色,这些都使人类的大脑思维中对海洋产生了敬畏之心。

在推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时期,海洋文化一直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对于海洋文化的最早认知是将其定义为人类认知、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协调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通过挖掘利用海洋资源获得了生命,维持了正常的生活条件,对海洋也开始产生依赖之心。

由于人类大脑机能的提高,对于海洋的界定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景物,而是人类文化的最早起源,是后期文化崛起的根本推动力。

因此,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流动、浪漫、幻想的特征,极其崇尚奋斗、开拓和机遇,犹如海洋波涛汹涌般气势磅礴,这些都是导致海洋文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正式将海洋文化确立为一门学科,其内涵和外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海洋为施展的平台,从而尽情展现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生产的所有作品均可以称为海洋文学作品;其二,以海洋为陪衬背景或叙述对象,进而反映海洋与人类自身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作品:其三,具有鲜明海洋意识和特色,能够展示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

(二)英国海洋文学的形成在英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文学创作者们借助于岛国的地理环境拟定文学思路,从而成为了文学家的想象基础,对于推动海洋文化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傲慢与偏见》是作者简奥斯汀最受欢迎的一部小说。

小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美妙的女性世界。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世界及作者在小说中体现的理想自我和时代差异的分析说明女性理想中的自我、理想中的婚姻及古今女性自我认识的差异。

关键词:理想自我、理想婚姻、时代差异
一、情节魅力
伊丽莎白:美丽与智慧并存
伊丽莎白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可爱的女性角色之一,就连作者奥斯汀本人也曾经说:“我承认,她是出现在文学中的最可爱的人物,谁要是不喜欢她,我可不答应。

”可以说,伊丽莎白身上具备了很多女性的可贵品质,她美丽、聪明、活泼又善解人意。

不同于姐姐简只是一味的柔顺,将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当成是好人,不同于夏洛特的世故,不同于两个妹妹凯蒂和莉迪亚的毫无头脑,更是不同于宾利姐妹的高傲自大、目中无人。

作者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多个女性角色,将伊丽莎白这个主角衬托的十分出彩,让读者在读作品的第一时间就喜欢上了这个女一号,同时又充满了好奇,想知道她在今后会有怎样的行为和举止。

通读全部作品,读者会越来越喜欢她。

虽然在小说中伊丽莎白的姐姐是最漂亮的一个,可是人们仍然更喜欢伊丽莎白。

可以说作者将她塑造成了一个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近乎完美的人物,虽然作者将情节设置成她因第一印象误解了达西,却在随后设置了她读过达西的信后凭着自己的智慧和锐利的眼光分清了真伪,辨清了是非,并因此有机会重新认识了达西并与他相爱。

作者也特意将女主人公的眼睛写得十分出彩,达西也正是因为这一双眼睛开始喜欢上了伊丽莎白,似乎隐隐的在告诉读者自己的想法---即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是建立在伊丽莎白的智慧的基础上,是爱她的聪慧和性格而非只是美貌。

作者将理想中的自己写成了书中的伊丽莎白,可以看得出来,伊丽莎白是作者向读者传达的自己对于完美女性的认知,即真正完美的女性应当是美貌与智慧的结合体。

达西与伊丽莎白:真正的完美伉俪
不仅伊丽莎白堪称英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女性形象,达西与伊丽莎白这对文学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更是世人认为的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完美伉俪。

达西温文尔雅、英俊潇洒,伊丽莎白美丽活泼、聪慧可爱。

不论是在外貌还是性格上都堪称绝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相互的信任欣赏和真正的爱情上,这一点是绝不同于莉迪亚和韦汉以及夏洛特和科林斯的。

这也正体现了奥斯汀对于婚姻的看法:建立在情欲和金钱上的婚姻是可能的,而真正幸福的婚姻是一定要建立在爱情上的。

简奥斯汀创作的小说都是以婚姻家庭为题材的,而她自己却一生未婚。

她将自己所认为的理想婚姻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而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结合正是奥斯汀将自己在现实中没有实现的梦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实现了。

奥斯汀以其女性的独特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她理想中的婚姻世界。

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大事,奥斯汀通过对于婚姻的解读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世界以及作者认为的女性在婚姻问题上应该有的态度。

时代差异
《傲慢与偏见》创作于十九世纪上半叶,距离今天已经将近二百年。

可以说,二百年的变迁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今的女性不再是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的悲惨角色。

女性不仅可以拥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还拥有取得社会职位甚至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权利。

奥斯汀生活的年代“英国社会正从一个资本主义前期进入资本主工业化的过渡时期,在一个资产阶级新兴力量还远未发达起来而仍然在封建旧势力严控之下的英国农村地区,我们可以想见,妇女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

男性作为主体对作为客体的女性具有绝对的统治权,男女根本不平等。

”奥斯汀在那时已经具备了很多女性的进步意识,拥有了自我意识和抗争精神,可以说已经是非常先进了。

而伊丽莎白身上依然有着现代女性可以学习的诸多优良品质,她的聪慧更是女性立足所必须的品质。

如果我们假设伊丽莎白是现代女性,我相信她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职场女性,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家庭主妇。

时代的悲哀正在于此。

二、语言魅力
《傲慢与偏见》语言清丽流畅,机智幽默,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对话生
动有趣。

她既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着意描写人物的外表,也不象现代派小说那样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是用对话、行动来表现一个又一个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使其塑造的人物散发出经久不息的魅力。

简·奥斯汀在塑造幽默的语言风格中用到了很多艺术手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夸张
傲慢与偏见的很多人物对话都用到了夸张的手法,以贝内特先生的对话为例:当贝内特太太执意要贝内特先生去拜访宾利先生时,贝内特先生认为没有那个必要。

于是,贝内特先生说:“我看没有那个必要。

你带着女儿去执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作兴看中你呢。

”这里,贝内特先生故意夸大贝内特零夫人的姿色,事实上,用一位五个女儿的妈妈的姿色去和女儿的姿色相比,结果不言而喻;而贝内特先生却刻意歪曲事实,并且用这个夸大的事实得出一种听上去根本不可能的推论,使得他的话愈发可笑。

如果夸张变成自夸,而自夸的人又显然与他所夸耀的东西相去甚远时,就显得滑稽可笑,凯瑟琳夫人即属此例。

“谈论音乐!那就请你们说大声些。

我最喜欢音乐,你们谈论音乐,也该有我的份儿。

我想,英国没有几个人能像我这样真正欣赏音乐,没有几个人比我情趣更高。

我要是学过音乐,一定会成为一位大家了。

”从凯瑟琳的自夸中,能明显感到她的自卑与可笑。

反讽
奥斯丁小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便是其中随处可见的反讽特色。

作品中, 人们习以为常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奇特的变化,最初被作者和读者推崇备至的思想随着作品情节的推移,竟招致无情的嘲讽,先前受批评、椰愉的愚人后来却被生活证实是最正确的人。

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为例,在班纳特先生看来,伊丽莎白是“最理智的人”。

然而,她也未能避免那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的影响, 有意识地参加了彬格莱家中的舞会, 结果遭到达西的冷落,尽管她曾为自己寻找借口,说:“人性都是见异思迁, 我们不能凭着某人表面上一点点长处或见解就去相信他”。

但恰恰是在并不了解对方, 完全只限于相貌、风度的情况下对韦翰一见倾心, 听信谗言,使自己陷入被动和痛苦。

朋友们多次相劝,可都被这位“聪明“的少女给拒绝了,其荒谬可笑而不自知, 深深地陷人对达西的“偏见”之中。

纵观全书, 像对伊丽莎白运用反讽来塑造性格数不胜数,反讽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的成功运用, 使读者对此书百读不厌。

运用虚词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在对班内特夫人的塑造中,在语言上多次使用虚词,以展现她的虚荣。

班内特夫人虽外表不错,但没有实际内涵。

一天到晚都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而且十分神经质,喜怒无常、大惊小怪,话语中尽是些Oh,my dear,well,Ah,Aye等无意义的词语。

这些词的运用使得她说出的话犹如其人,肤浅庸俗,一惊一乍且又苍白无力。

结束语:
《傲慢与偏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以伊丽莎白为中心的女性世界。

在书中,作者一方面体现了对理想自我的追求,一方面又阐释了对于理想婚姻的理解。

而通过今天的角度我们依然能够发现作者写作的思想高度和深度,发现其中的价值。

而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语言手段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它以其幽默、反讽、夸张的语言风格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使得该部作品能够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雷立美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2]朱虹.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韩玲.《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杭州: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童彦,胡悦宏.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态度.《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4).
[5]刘芳,章礼霞.回应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圆形人物反语研究[J].内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孙峰.惟独她的嘲讽与情趣经久不衰[N].文学报,2005年.
[7]马小宇.《傲慢与偏见》中会话的话语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