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发展史和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有机化学发展史

中国有机化学发展史
中国有机化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有机化学领域还相对较
落后,大部分研究依赖于外国进口的有机化学品和技术。
然而,随着中国国内环境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推动,中国有机化学开始逐渐起步。
以下是一些中国有机化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和人物。
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有机化学的起步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的有机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
学术界,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较多,一些优秀的有机化学家如章太炎、李约瑟等开始崭露头角。
但由于条件有限,中国的有机化学研究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949年-1978年: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科学研
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学者开始在有机化学领域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国内有机化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相继成立。
在这一时期,中国有机化学家陆续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如黄昆在天然产物合成研究方面的贡献。
1978年至今:中国有机化学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有机化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资
源和机会,国内有机化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涉及到有机合成、催化反应、绿色化学等多个方面。
中国的有机化学家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一些中国有机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总结来说,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蓬勃发展等阶段,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随着中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中国在有机化学领域会有更加辉煌的发展。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奖内容文章标题: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奖内容及其意义一、获奖内容回顾1996年,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科尔、罗伯特·库尔和日本科学家岛崎透。
他们因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这个年份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内容围绕着重要的有机合成化学反应——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
在当时,有机合成化学一直是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发展给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三位获奖科学家在此领域的突出贡献,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意义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工具,它可以在化学合成过程中实现对手性化合物的高效合成。
这种合成方法的发展,不仅对于有机合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医药、农药、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研究,我深有感触。
这项研究让我认识到了化学合成技术的重要性,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化学科学领域的广阔和深奥。
三位获得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我打开了化学科学领域的新世界,深刻地启发了我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奖内容是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突出贡献,这一主题对于化学科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顾这一主题的研究历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结晶,也能深刻理解到其对化学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
希望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科学家们在此领域做出更多的开拓性工作,推动化学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上就是对1996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奖内容的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希望能为您带来深刻的了解和启发。
199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科学家的获奖成果,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在化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有机合成相关的诺贝尔化学奖介绍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理由:“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研究
22
学术贡献
• 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 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集合 在一起,但碳原子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采用钯 催化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使碳活化。 • 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 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以在此领域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有机反应很多。 比如Heck反应、Negishi反应、Suzuki反应、Stille反应、 Kumada反应、Sonogashira反应、Hiyama反应
以改进反应产率, 发现Sonogashira偶联反 应
• 在生物医学上,将荧光染料与 DNA碱基偶联时用 到的正是Sonogashira偶联反应。这对自动DNA 测序和阐明人类基因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31
Negishi反应
Negishi 反应就是有机锌 、锆 、铝等化合物在零价 钯催化下的芳基化、烯基化反应。
2010年.Heck,Negishi,Suzuki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获奖。
14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1年10月10日宣布,本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他们是:
美国孟山都公司 威廉 S.诺尔斯
日本名古屋大学 野依良治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夏普雷斯
15
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贡献。
4
Childhood
• 1928年7月12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 黎巴嫩基督教移民家庭. • 当他八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和他 的母亲,哥哥,两个姐姐,阿姨和叔叔生
从诺贝尔化学奖看化学史发展

中国化工报/2003年/10月/27日/从诺贝尔化学奖看化学史发展———访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任定成李晓岩 20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不久前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此次诺贝尔化学奖对于化学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化学对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在日前召开的第八届全国化学哲学暨化学史学术研讨会上,记者采访了从事化学哲学和化学史研究的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任定成教授。
记者:任教授,您多年从事化学哲学和化学史的研究,请您从这一角度谈谈诺贝尔化学奖的意义。
任定成:历史上大多数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都是由于其贡献巨大,成就显著,因此在揭晓之前,往往已被猜中或看好,评奖结果也是意料之中,这次的诺贝尔化学奖也属这种情形。
以前的诺贝尔化学奖主要颁发给了结构化学、化学反应规律和机理的研究、关于元素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新的化学研究手段的发明等领域。
纵观20世纪以来历届的诺贝尔化学奖,不难看出,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大体反映了20世纪主流化学发展的历史,而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就则更多地反映了化学家们的研究进入了生命过程化学。
生命过程化学的基础是有机化学和生物学,但已不单纯是传统的有机化学,它是新领域。
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的研究是将生物学、生命化学结合在一起的。
本届化学奖的颁发预示着未来化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即在今后50年里,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和别的学科结合在一起,更多地渗入到生物化学过程中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
记者: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化学工业在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应对环境污染负很大责任。
对此您是怎么看的?任定成: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
著名科学家费曼说过,如果说自然科学是打开自然界奥秘的钥匙,那么人文社会学就是这把钥匙的使用说明书。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汇总.

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 定 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 F. 哈伯(德国人) 1919年 未颁奖
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国人) 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6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 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 H.O. 维兰德(德国人)
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 结构
1928 A. 温道斯(德国人)
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 A. 哈登(英国人) 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 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 1931
西蒙诺夫【苏联】(N.N.Semyonov) 对动力学理论和链反应的研究
1957 塔德【英国】(A.R.Todd)
对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等的研究
1958 桑格【英国】(F.Sanger)
确定了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1959 海洛夫斯基【捷克斯洛伐克】 (H.Heyrovsk)
发明并改进极谱分析法
1960 W.F. 利时(美国人)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H. 非舍尔(德国人)
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C. 博施(德国人) F.贝吉乌斯 (德国人)
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未颁奖
H.C. 尤里(美国人)
发现重氢
J.F.J. 居里 I.J. 居里(法国人)
1950 O.P.H. 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 发现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 用
金属有机化学与诺贝尔奖

4
关于诺贝尔化学奖
由瑞典皇家科学院 负责颁发,始于 1901年,于每年12 月10日举行颁奖典 礼。
诺贝尔化学奖奖牌
著名的科学学家普朗克
著名的科学学家普朗克曾说过:“科学是内在的 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物质的本质, 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金属有机化学作为 化学中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学科的交叉从产生到 发展直到今天逐渐地现代化,它始终处于化学学科和 化工学科的最前线,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展望
• 根据国际金属有机发展的趋势和国内具体情况提 出下列的课题。 • 1.当前应重点发展过渡金属有机化学,积极支持 稀土和我国丰产的金属有机化学.继续开展主族 元素的有机化学。
• 2.开展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反应性能 和机理的研究 • (1) 设计与合成新型金属有机化台物,特别 是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其结构、谱学性质、 反应性质及其机理; • (2) 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如氧 化加成,还原消除,插入反应,β-消除.脱羰等; • (3) 金属-碳键的生成与反应; • (4) 运用量子化学理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结 构与反应。
• 4、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1) 运用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为催化剂,开发新 型匀相催化反应; • (2) 金属簇化合物的合成与催化作用的研究 ; • (3) 以C1化学为对象,特别是CO、CO2和CH4, 进行催化活化的研究; • (4) 催化反应中间体的研究,包括催化反应中原 位谱学性质的研究和催化反应活性中间体的分离 与鉴定。
• 3、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 • (1) 运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开发新型的高选择性的合 成反应,包括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立体选 择性和对映选择性; • (2) 以天然产物或复杂有机化合物为对象,金属 有机化学为手段,开发新型有机合成反应; • (3)以元素有机化合物如有机氟、有机磷等为对象, 金属有机化学为手段,开发新型有机合成反应; • (4) 模拟酶的金属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 •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子领域,授予在有机化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化学奖以来,已经有数百位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其中包括许多在有机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即碳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性质和反应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上,许多人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例如,刘大铭教授发现了脂肪酸的结构,索尔贝格教授提出了烷基化学键的理论,齐勒斯教授发现了立体化学的概念,还有许多人提出了各种有机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的理论。
在有机化学诺贝尔奖的历史上,诺贝尔委员会已经授予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这一殊荣,例如,托马斯·金克尔教授和理查德·希尔教授因发现了凯库勒结构而获得了198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201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则颁给了理查德·赫克和阿基米德·科尼奥特因为他们发明了交叉偶联反应而获得。
有机化学在医药、材料、环保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机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的研究成果也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福祉。
- 1 -。
有机化学中的诺贝尔化学奖-表格

1930年
汉斯•菲舍尔(德)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的合成
7
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英)保罗•卡勒(瑞士)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2的研究
8
1938年
里夏德•库恩(奥地利)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9
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德)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瑞士)
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51915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tropine61930年汉斯
有机化学中的诺贝尔化学奖
年代
获奖者
获奖贡献
1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德)
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嘌呤和糖类,多肽
2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德)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格奥尔格•维蒂希(德)
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
14
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
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
血管舒缓激肽,胰岛素
15
2001年
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美)野依良治(日)
手性催化氧化、催化氢化反应
16
2005年
罗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罗克(美)伊夫•肖万(法)
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
对性激素的研究;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0
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英)
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1
1950年
奥托•迪尔斯(德)库尔特•阿尔德(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世界的有机化学发展史
1828 Wohler F(徳)意外地由无机物氰酸氨加热得到有机化合物脲素。
1850- Pasteur L (法)成功拆分酒石酸钠铵外消旋体。
von Liebig J(徳)发现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基团理
论,建立近代化学实验室的范本,发展出以他为核心的“吉森学
派”。
1856 在英国传教士Williams A所著《格物探原》书中首次出现中文“化学”一词。
1858 Kekule A (徳)提出碳是四价和碳碳原子间可以成键的概念。
1864 Butlerov A M (俄)提出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论。
1865 Kekule A (徳)提出苯的结构,以1,3,5-环己三烯表示。
1874 van’t Hoff J H(荷)提出碳的正四面体的结构理论。
1891 Fischer E (徳)给出葡萄糖的完整立体结构。
日内瓦国际化学会议确立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
1900 Gomberg M 发现苯甲基自由基,碳正(负)离子概念出现。
Tsvett M (波)发现色谱分离分析方法。
Baekeland L H (比)发明酚醛树酯。
1910 Grignard V (法)发现格氏反应。
Lewis G N (美)提出共价键理论。
Pregl F (奥)建立微量分析方法。
1920- Staudinger H (徳)提出以共价键联结的链式巨大分子概念。
脲素酶结晶成功,化学学科开始渗入生物学科。
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联合碳化物公司(美)建造
石化工厂。
糖精投放市场。
1930- Pauling L (美)提出杂化轨道理论和共振的概念。
Carothers (美)成功合成聚酯,发明尼龙66;高压聚乙烯和合成橡胶问世;石油工业开始取得实效。
Robinson R (英)和Ingold C K(英)提出电子转移理论和动力学方法研究有机反应。
使用超离心机成功地纯化各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
发现DDT杀虫效能。
氟利昂制备成功并得到应用。
1940- 石油催化裂化技术得到发展;涤纶纤维上市。
青霉素、链霉素用于治疗;37步反应得到“可的松”;“药物设计”的概念出现。
发现DNA碱基对。
我国有机化学家黄鸣龙发现羰基还原改良法。
有机玻璃开始生产和使用。
1950- 磺胺药物出现;各种类型抗菌素走向世界。
Pauling L (美)提出蛋白质的α-螺旋。
Sanger F (英)确立胰岛素的肽链结构。
Diels O – Alder K反应得到发展。
Watson J D (英)和Crick F(英)建立DNA的双螺旋结构。
Zigler K(徳)– Natta G(意)催化剂被用于常温常压下的烯烃聚合。
Barton D H R(英)建立构象分析原理。
发现核磁共振中的位移和自旋偶合裂分,引入1H NMR和13C NMR技术。
X-晶体衍射相位直接测定法建立。
热固塑料和聚合物相继问世。
生命起源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1960- Corey E G(美)建立反合成分析方法。
FT- 和二维NMR方法得到发展。
聚合物生产大步发展,精细化工品种和产量稳步增加。
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1970- 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争议。
“基因公司”出现。
手性技术开始发展。
1980- 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酵母丙胺酸转移核糖核酸─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tRNA)。
发现RNA催化生物反应;生物技术开始运用。
1990- “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发现用石墨电极大量制备富勒烯的方法。
组合化学和“绿色化学”得以发展。
有机化学中的诺贝尔化学奖
H 2N
NH 2
O
OH
HO
CH 2OH
OH O
H HO CH 3
OH
O
1828
1845
1890
脲素乙酸葡萄糖
OH
CH
3
CH 3
1904
1904
1917樟脑萜醇颠茄酮
氯化血红素
马萘雌酮1929
1939
N
N N N Fe CH CH 2H 3C
H 3C
CH 3
CH CH 3
CH 2CH 2CO 2H
CH 2
CH 2CH 2CO 2H Cl -+
1944
1956
OCO OCH 3
OCH 3
OCH 3OCH
3H 3
利血平
喹咛
23)2
土霉素
1963
OH
H
前列腺素F 2
1969
1978
H 2-2OH 1972
河豚毒素(TTX )O OH
OH
O
鹰爪甲素
1980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Kekulene 1978
1982足球烷
9H
19n
1985
蚊产卵信息素
红霉素
1981
1992三苯并苯(环己三烯)青蒿素
1983
O
N Ph
O OH
H
紫杉醇
1994
N
S
埃朴霉素A 1996
(Epothilone A)
2Cl
-O H +N
O
O OH
CH 2
OH O
万古霉素 (Vancomine)
1999
O 2O O 222
2
八硝基立方烷2000(高密度高性能炸药)
]
S
S
N N N N
F F F
F
F F O -
O
O O -..
++
313nm
578nm 具强磁性的有机自由基
2000
(2000)N C N C O O H H
F
F
Cl
Cl
OCF 2CHF 2第一个被登记的无公害杀虫剂Hexaflumu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