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

合集下载

中兽医的现状与前景_钟秀会

中兽医的现状与前景_钟秀会

特别关注 兽医导刊 2011年第7期2005年9月,由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等国的中兽医专家发起的民间组织——亚洲传统兽医学会成立,并形成了亚洲传统兽医学会宣言。

在美国,早在1974年就成立了国际兽医针灸学会(IVAS)。

IVAS 每年都会召开一次年会,每次都会吸引上千人参加。

这样规模的中兽医年会在国内是很难做到的。

中兽医在美国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要高于我国,在美国,利用中医针灸为宠物治病的兽医从业者大约有8000人,反观国内,在临床使用这项技术的估计不足80人。

IVAS 对针灸课程的培训达200学时,此外还有180学时的中药培训。

而我国对于整个中兽医课程的学习投入时间最长的中国农业大学也只不过才150学时。

1998年,美国还成立兽医针灸研究院,专门开展兽医针灸方面的研究。

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衣阿华大学、韩国建国大学等都设有兽医针灸课程,在有些国家中兽医已经进入了兽医专业的本科教学。

四、虚构的前景纵观我国中兽医现状,结合国外经验,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从政府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重视中兽医事业,加大对中兽医的投入,发扬我国的传统兽医学。

1.管理层面。

农业部兽医局应设立中兽医管理机构,各省市兽医局设立对应的管理机构。

2.人才培养。

设立中兽医本科专业,列为动物医学(兽医)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单独招收中兽医研究生(硕士、博士)。

3.科学研究。

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中兽医药研究机构、加大中兽医药科研投入、设立专项资金。

五、中兽医药的现代化中国工程院夏咸柱院士曾经提出对中兽医的保护和继承原则,即保护从业人员队伍和热情、保护中兽医药的传统体系、保护知识产权,继承中兽医药的精髓。

夏院士表示:“中兽医的诊疗和方药是以中兽医的理论为基础的,并且有不少已为现代医学所解释。

但无庸讳言,也有不少尚不能被现代医学所解释,怎么办?我认为对我们尚未认知的事物,最好的态度是努力学习,并且在我们认识之前,不要轻易否定、丢弃,应先保留下来,留待后人去发掘提高”。

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梳理

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梳理

2019年 第 11 期文化与教育作者单位:杨瑞,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历程梳理杨 瑞摘要: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中检索有关我国近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相关文献和书籍,阅读整理文献资料,梳理出我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为促进对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了解提供不同视角。

关键词:医学;医学教育;学科发展医学教育是指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卫生与健康的需求,在专门设立的培训机构或者单位,对相关医学从业人员进行的专业、有计划的培养和教育的过程。

医学教育伴随着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最初阶段,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人们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保存、传递给下一代,后来逐渐演化成一个专门的学科。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医学教育有着不同的形式与特点,例如初期阶段以师徒授业的形式为主,后随着知识量的不断扩大,为满足大众对医疗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才逐步发展出以学校形式为主的医学教育。

一、医学教育发展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当时我国以发展传统医学(中医学、民族医学)为主,传统医学教育还停留在医馆师徒授业的阶段。

后随着快速发展的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开始萌芽,我国最早的西医人才培养与教会医院有着莫大的关系,早在16世纪,西医就通过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开设诊所,接诊病人,但是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传教士在中国的行动范围不广,西医在我国的影响甚微。

二、现代医学教育的起步阶段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大量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涌入中国,以基督教为主的教会组织大规模进入我国,其中就有传教医生开展医疗活动,最初医药被确认为“福音的婢女”,是作为教会组织在我国扩大其影响力的手段。

在此期间,由于传教医生人员匮乏,无法满足医疗需要,他们在医院或诊所招收中国学徒,传授浅显的医学知识,训练其担任护理工作或传教士,这成为中国西医教育的开端。

兽医文化02-教学课件--3.5中国兽医的起源与形成(三)_21

兽医文化02-教学课件--3.5中国兽医的起源与形成(三)_21

不能马贩马牙,具处绞刑”。

• 康熙五年又颁令:“在京民人违禁养马,告发

者为旗人,即以马给赏,系民人由刑部动支库
银五两给赏,马入官”,同时废除明洪武年间
确定的“挑选聪明子弟学习兽医”制度。
2、中兽医书籍:主要有以喻

仁、喻杰《元亨疗马集》

为蓝本而编集的 《牛马驼

经大全集 (李玉书
1736)》、《新刻注释马

牛驼经大全集(郭怀西

1785)》等,抄本主要有
《鸡谱(佚名 1787)》等
流传。
(十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兽 • 广大民间兽医遭到压迫:中兽医学被认

为是“医方小道”,以致“无人学兽医 者久矣”(《猪经大全·序》) 。
发 • 中兽医书籍:主要有《抱犊集(佚名
展 1850)》、《活兽慈舟(李南晖

1873)》、《猪经大全(佚名氏 1891)》、《牛经备要医方(沈莲舫
1924)》等;流传的抄本主要有《畜宝
(佚名1900)》等。
• 《活兽慈舟》:书

中对黄牛、水牛、

猪、马、羊、犬、

猫等家畜的240种病
症均有论述,并收载

方剂(包括单方)
史 700多个)侧重黄牛、
水牛同证异治。
• 《猪经大全》:是

据《文献通考》记载“宋之群牧司有药

蜜库……,掌授糖蜜之物,以供马医之 用”。
展 • 山西阳城兽医常顺因创用药浴法治疗马

疥癣,而被封为“广禅侯” 。
“广禅侯”来历
兽 • 北宋政和四年

中兽医教学--绪论

中兽医教学--绪论

4.中兽医学的衰退时期(清代—1949年,
约300年) 清朝 (1616~1911年) :1616年努尔哈 赤(满族)定国号为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 入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清王朝。 由于清朝政府不准汉人养马,使以治疗马病 为主的传统兽医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整个清朝兽医活动进入零星状态,仅有沈莲 舫编著了《牛经备要医方》,《活兽慈舟》等少 数几部兽医书籍出版。
鸦片战争暴发后,西医、西兽医的传入, 开始排拆传统医学和传统兽医。于1929年悍 然通过“废止旧医案”的国家条律,后遭全 国人民强烈反对而中止。但是它对传统医学 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5.中兽医学的复兴时期(1949年——)
(1)1956年1月,国务院颁布“加强民间兽医工 作”的指示;
(2)1958年成立中兽医研究所(全国性的及地方 性的),明确大专院校的兽医专业开设中兽医教学。 之后又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兽医专业主杆课程;
(1)这一时期开展了兽医教育,中央太仆寺内 设兽医博士四人,教育生徒百人。当时日本亦派留 学生——平仲国到我国学习兽医知识。
(2)李石编著的兽医教科书《司牧安骥集》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兽医教科书,该书在明代被日本编 译为《假名安骥集》。 (3)高宗李治年间编著了《新修本草》。
宋代(906~1279年):出现了 “病马监”、 “皮剥所”、 “药蜜库”和许多兽医专著; 少数民族兽医学会了用醇作麻醉剂。
(3)开展了全国性的采风运动……
(4)1979年成立中西兽医结合研究会…… (5)2001年加入WTO和世界性食品安全问题的 暴发……给中兽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新的要 求。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由于中兽医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接受 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观点,因而 其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整体观念,辩 证论治。 1.整体观念:

中国兽医发展史[精品PPT]

中国兽医发展史[精品PPT]

中国兽医发展史
四、奠基时期
从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兽医 学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战国时期出现专门诊治马病的 马医
有关家畜疾病的记载: ➢ “牛疡”(yáng) ➢ “羸牛”(léi)(指瘦弱牛) ➢ “马肘溃”(kuì) ➢ “马膝折” ➢ “马蝱”(méng)
中国兽医发展史
四、奠基时期
《晏子春秋》有马中暑的记述,说:“大暑 而疾驰,甚(重)者马死,薄(轻)者马伤”
中国兽医发展史
九、近现代兽医学的发展
• 这一时期出国学习兽医者也日渐增多,1907年便有人赴日本学习兽医;此 后又有较多的人相继赴欧美留学兽医专业,但学有专长回国者不过几十人, 在当时条件下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和兽疫防治 方面,1924年北平中央防疫处首创马鼻疽诊断液和犬用狂犬苗成功;此后, 青岛、上海、广西、南京、四川、浙江和江西等地有关机构以及抗日战争期 间设立的军马防治所等,也于30年代先后进行了血清和疫苗的研究、制造。 40年代,抗日战争后方各地又有各种兽医防疫机构的设立。
中国兽医发展史
五、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中的畜牧兽医专卷, 载有家畜26种疾病的48种疗法,反映了当时的兽医技 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如:
掏结术 削蹄法(治漏蹄) 猪羊的阉割术 家畜群发病的防治隔离措施
中国兽医发展史
五、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兽医学专著大量涌现,如:
梁代——《伯乐疗马经》 隋代——《隋书·经籍志》就记载有《疗马方》一卷
《庄子》所载“络马首、穿牛鼻”,说明当 时已有穿牛鼻绳的技术
中国兽医发展史
四、奠基时期
中兽医学理论基础:
➢ 《黄帝内经》:为中国兽医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原则 ➢ 《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

兽医内科学的发展史

兽医内科学的发展史

第三节兽医内科学的发展史兽医内科学,是前人在与畜禽疾病长期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栽培植物,豢养动物,医药卫生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因此我国的兽医内科学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在古代曾位居世界前列。

兽医内科学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早在西周时已经出现专职医疗家畜的兽医,在王室中兽医隶属于医师之下,与食医、疾医、疡医平行,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虽不分内外科,但其在医疗实践中强调,内科病以五味、五谷、五药疗其病,显然已有兽医内科学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说:“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

当时已认识到暑热和疾驰使两阳相并,则令马中暑和黑汗,重者则导致马匹死亡。

晏婴不是兽医,而是用防治马病作譬喻一个邦国的治理,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却已有精于中暑等内科病的优秀马医。

汉代对马痉挛性腹痛病的辩证论治和方药选用上已达相当水平,如《流沙坠简》、《居延汉简》中记载:马伤水症是由于饮冷水过多而引起的一种腹痛起卧症,并已知用止腹痛、整肠理气的药草来治疗,而此时已出现了专治牛病的牛医。

马属动物最常见的内科病如肠便秘,在晋代已应用“以手内(纳)大孔(肛门),探却粪,大效;探法:剪却指甲,以油凃手,恐损破马肠”,此乃是直肠触诊和掏结,打碎结粪以治粪结症的最早记载。

隋唐五代时期,畜牧业生产欣欣向荣,促进了兽医实践和兽医教育的发展,又以唐代的马政建设最出色,当时中央设太仆寺,机构庞大,仅从业的兽医即达600余人,从隋朝开始设立兽医学博士与太仆寺中,用于培养高级兽医师。

《隋书˙百官志》:“太仆寺又有兽医博士员120人”,《旧唐书》记载,神龙年间(公元705-707年)太仆寺中有兽医600人,兽医博士4人,教育生徒百人。

生指贡生,即各地选送至中央培训人员;徒即随师学艺的人;博士学生,以相传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兽医培训机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兽医高等教育在18世纪开始创立,较我国迟1000余年。

中兽医学

中兽医学

中兽医学: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是研究和应用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防治家畜病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中兽医发展时期(1)起源时期(2)知识积累时期(3)学术体系时期1.我国最早的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黄帝内经》3.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学古籍和最早的兽医教科书《司牧安骥集》4.我国现存最早,最珍贵的一部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5.最早的人畜通用药典是《新修本草》6.《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晋代的葛洪,提出治疗狂犬病7.《伤寒杂病论》,汉代名医张仲景,六经辨证8.明代《元亨疗马集》—国内外流传最广中兽医学古典著作(4)发展停滞时期(5)复兴时期二、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1.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2.动物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四季口色:春如桃花夏似血,秋如莲花冬似雪四季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2)辨证论治中兽医认识疾病证型和确定治疗措施的过程。

1.辨证: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即识别疾病证候的过程。

2.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A、“证”是对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病机的本质,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概括。

B、病:疾病的全过程C、症:疾病各种各样的症状辨证论治、对症治疗、辨病治疗三、中兽医学科优势1.医学模式的先进性2.临床诊疗的安全性3.防病保健的科学性四、学习方法1.以辩证法思想为指导2.理论联系实际3.中兽医与西兽医理论体系不同4.预习、理解和复习三环节。

五、学习中兽医学史的意义1、以史为鉴。

2、学习历代医学家的学习成长道路、治学态度及学术思想。

3、探索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思想、宗教、伦理、科技与中兽医学发展的关系。

思考题1.中兽医学和现代兽医学有何异同?中兽医学与现代兽医学的比较形成背景指导思想诊断方法疾病认识治病手段治病材料现代兽医实验验证现代医学现代综合辨病微观西药、手术、理化西药中兽医实践经验古代哲学四诊辨证宏观针药中药、针灸、按摩2.你对中兽医未来的发展有何看法?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相互关系,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思考题1.阴阳概念的规定性。

中兽医简史

中兽医简史

发展停滞时期
• 清代及近代 由于满清统治者的残暴、文字 狱的兴盛以及近代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原 因影响,我国的兽医学陷入了停滞不前的 发展阶段,这期间很少有兽医著作面世、 刊行。一小部分著作只是在民间小规模流 行。如《养耕集》、《疗马集》、《活兽 慈舟》、《猪经大全》等著作。
创新发展时期
•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始,我国兽医学开始 了一个创新、总结的辉煌发展时期。1956年国务 院颁布了“加强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提出了 “团结、使用、教育和提高的指示”,同年,第 一届“全国民间兽医座谈会”提出了中西结合, 把中兽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的目标。近年来,随 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兽医学创新了很多的新 疗法、新剂型,成功迈入了一个高速创新的发展 时期,希望在座各位以自身的努力,为我国的中 兽医发展提供一个力所能及的帮助。 谢谢大家
• 宋、元、明时期 是我国兽医学发展、完善、总结 的一个重要时期,关于兽医学的书籍、著作呈现 了百花齐放的蓬勃考了大量的畜牧兽医古书, 系统总结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的医药经验,收入 药材1892种,方剂11096个,其中专业的兽医方 剂200余个。兽医喻本元、喻本亨所著的《元亨 疗马集》是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 作。
简单、有序的发展阶段
• 在夏、商、周时期,以当时大奴隶主及统治阶级 的需求为主,产生了最早的规模化养殖模式,当 时的养殖业主要做为人类祭祀活动的牲畜来源以 及做为农业产出不足的补充。 • 甲骨文有记载公元前16世纪就有了青铜刀、青铜 针等兽医工具,同时记载了很多人、畜共患病如 胃肠病、体内寄生虫等。在商周时期,人们以朴 素的阴阳五行理论做为兽医学的推理工具,产生 了专门的兽医理论及专职兽医。在《周礼》中记 载,当时人们已经有了灌药、手术及护养措施, 并产生了闻名于世的“去势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
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西学东渐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和北洋马医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有了中、西兽医之分。

自此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约一个世纪,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和变革,在波折中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

本论文以1840-1949年前后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大量史料和数据为论证依据,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100余年的变迁进行回顾和系统分析。

论文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以政权更迭变化引起的学制变化和高校变迁为主线,讲述了清朝末期和民国期间不同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思想和机构设置差异,并立足于当时兽医高等教育所处的政治、社会和历史环境,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变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

阐述了不同3个历史时期的兽医高等教育情况,即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阶段,并处于由传统兽医高等教育向近代兽医高等教育转变初期;1912-1937年的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与畜牧教育并行,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初具规模,并且发展态势良好;1937-1949年抗日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开始真正独立于畜牧教育,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在艰难发展中迎来新中国成立。

论文通过列举了4所代表性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其兽医高
等教育的溯源和发展,以期以点带面,对当时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创建、发展、变迁和动因进行案例分析,并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进步等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和分析。

正文介绍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源起的社会背景,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情况,以清末民初两种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迁为主线,论述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变迁,并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开展、大才培养、国际交流及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制约因素,如
来自政府保守派的发展阻力及媚外派系的排挤、政局多变导致的办学波折、经费短缺造成的办学困难、近代农业教育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五四”运动前夕、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几次关于教育发展路线的争论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影响。

在以历史时间轴为脉络,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第三章到第六章选择了4个代表性
案例: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到北京农业大学的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沿革,是中国近代最完整和最复杂的一段兽医高等教育历史;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是中国近代兽医高等大才培养的摇篮,其发展沿革能体现出国民党政府时期整个兽医高等教育发展,也是当时农业高等教育的缩影;北洋马医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先河,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兽医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国立兽医学院为中国第一所独立兽医学院,是西北地区兽医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当时西北高等教育
的缩影。

在高等学校和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过程中兽医高等教育工作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蔡无忌、罗清生、熊大仕、盛彤笙、
陈之长等一批杰出的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家和科学家为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文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研究和总结兽医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只有在稳定和谐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下,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服务国民经济和畜牧业发展,对兽医高等教育长远规划,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大学人文素养和解决畜牧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合格兽医师。

同时在大力发展现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同时,还要传承好和发扬好中国传统兽医文化和兽医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