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

合集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8卷第4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李金玲,温春卉(内蒙古财经学院高教研究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为经济的增长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

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基本条件。

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入手,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趋势[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44{2010)04-0045一04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开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距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虽然高等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但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却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纵观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并结合众多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化分为七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1862—1894年),这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酝酿时期。

此时出现的多是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最典型的代表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同时这类学校也成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雏形。

第二个阶段(1895—1911年),这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从理论上、制度上还是实践上,主要都效法日本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

典型的代表是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

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规定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模式为榜样的。

第三个阶段(1912—1927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

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近代中国大学的改革之路——读《中国的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

近代中国大学的改革之路——读《中国的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
许 美 德 教 授 的 《 同的 大 学 :8 5 1 9 一 个 文 化 冲 突 的 中 19 — 9 5 世 纪 》 得 了教 育界 和 学 术 界 广 泛 的好 评 。 新 解 读这 本著 作 赢 重 可 以 帮 助 初 学 者从 新 的视 角 解 读 近 代 巾 国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脉 络 , 历 史 作新 的思 考 她 以一 个外 国学 者 的 视 角 解读 l 9 — 对 85 19 年 这个 动 荡 时 代 的 中 国 大 学 。 大学 的命 运 与 囝家 的命 运 95 息 息 相关 。 一个 国家 大 学 的 命运 必 然 与 其 政府 的命 运 相 关 , 但 是 在 危机 时刻 、 动荡 的年 代 , 种 相关 体 现 得 更 为 明显 。许 在 这 美 德 教授 强 调 她 想 要 通 过 对 中 国大 学 这 文化 冲突 的一 百 年 为 读 者 呈现 出她 眼 巾 的 巾 国 文 化元 素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并 非 中 国 本 土产 物 ,它 是 融 合 了 中 国文 化 和 西 方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模 型 而 形成 的新 型 制 度 。 许 美 德 在 本 书 中试 图从 文 化 的角 度 看 巾 国文 化 在 面对 国 外 文 化 影 响 时 的反 应 . 而看 清 中 国 文化 对 中 国大 学 的 影 响 . 从 判 断 中国 大 学 的未 来 我 们 透 过 许 美 德 教 授 的 论 证 总 结 出 中 国文 化 对 大学 影 响 就 是 政 治 与 大 学 的 相 互作 用 。或 者 在 动 荡 不 安 的 年代 更 多 的是 政 治影 响大 学 。 中国 大 学 古 已有 之 , 是 但 中国 传 统 的大 学 绝 非 现 代 意 义 上 的 大学 . 里 “ 有 自治 权 之 那 没 说 , 不 存 在 学 术 自 由的 思 想 ; 时 , 没 有 一 处 是 可 以称 得 也 同 也 上 是 大学 的高 等 教 育机 构 ” : 1。作 者这 样 认 为 是 从 现代 大 学 制 ] 度 的 特征 来 看 中 国 自有 的 高 等 教育 体 系 。但 是 这 个 标 准 是 否 合适 呢 ?我 们抛 开 大 学 的 制度 特 点 来 看 .从 大 学 的 功 能 看 大 学 。 初 的欧 洲 大 学 也 只具 有 教 学 功 能 。 学 也可 以理 解 为 化 最 教 民成 俗 。那 么 中 国古 代 的大 学 承 担 了相 当重 要 的 传 承 文 化 和 教 化 民众 的 任 务 许 美 德 教 授 的研 究 方 法 是 非 常 值 得 借 鉴 和 赞 赏 的 。 她认 为 : 只 有 总 体 把 握 了某 一 具 体 国 家 或地 区特 定 “ 历 史 背 景下 的经 济 、 治 和文 化是 否 收 到外 来 控 制 . 否 对外 政 是 来 实 行 扩 张之 后 .才 能 很 好 地 找 准 看 问 题 的 角 度 和 做 出论 断 的前 提 假设 。然 而 围绕 这 些 假 设 所 做 出 的 最 为 有 趣且 在科 学 上 最 能 站得 住 脚 的研 究 , 不是 推 及 大 量 的数 据 资 料 以求 证 实 . 而 是 以 求证 伪 。” 3 种方 法 在 比较 教育 中尤 其 是 现 代 学科 分 ;这 2 类 细 化 比较 教 育 作 为 一 个 独 立 专业 学科 呈 现 ,学 生 必 须 清 楚 地 知 道 比较 研 究 不 是 材 料 的 堆 积更 不 是 历史 学 ,而 是 需 要 解 释 历史 看 清 教 育 发展 的规 律 。 许 美德 教 授 顺 着 时 间 轴从 大学 变革 、 理 分 布 、 别 差 异 地 性 等几 个 维度 描 绘 了 一副 中国 高等 教 育 的变 迁 立 体 图 。 文着 眼 本 于 近 代 中 国政 府 对 大 学 改 革 大 学 的 尝试 。我 们 将 中 国大 学 模 式 看成 是 “ 中国 民 主主 义 者 为其 特 定 的 目的采 用 和借 鉴 了 资本 主 义 和两 方社 会 主 义 模式 , 以及 在 对 西方 模 式 的 发现 和 借 鉴 中 起 基础 作用 的 中 国传 统 的两 极 对立 与 综 合 的文 化 模 式 ” ’ 。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

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

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

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

《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与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与发展

并 重 , 能 实 现 “ 以 为 质 , 以行 之 , 以 出 才 义 礼 孙 之 , 以诚 之 ” 即以 道 义 为 做 人 的根 本 , 礼 仪 蔑 视 政 治 来 求 得 学 术 的 独 立 和 自 由 是 不 可 能 信 , 按
2 O世纪初 , 伴随着科举 制度 的废除 , 实行 了一千多年的书院教育制度基本退 出了历史 舞 台, 新式学堂一统天下。面对这种情况 , 就连 现 代大学制度 的倡导者蔡 元培也认为 “ 合吾 国书 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 ,其诸可 以为各 省新设 大学之模范者 与?”近代大学研究 院的 设置 , 即是将书院精神引进现代大学体制 , 当 使 时探讨 的协调东西方教育理念 的思路 ,在办学 实践中得到了真正落实 。 在现代的中国高等教育之 中,也保留着研 究院 ,同时也将书院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精神 继承下来 , 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 非 功利性 的理论研究 、 与大学紧密的联系、 提倡 团 队攻关 、 讲求严肃 的研究精神 , 所有这些都使得 研究院( ) 所 在当代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 占据着 独特的地位 , 起着相 当重要 的作用 。 4坚持国家责任与人文关怀并重 孔子说 ,仕 而忧 则学 , “ 学而 优则仕 ”恪 守 , “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的金科玉 律 , 以 服务政 治为己任 , 其教育传统体 现着“ 人世 ” 精 神和以天 下兴衰 为己任的使命 感。 同时 , 从孔子 开 始, 中国儒 家学 说就讲究人文关怀 , 强调 “ 己 所不欲 , 施于人”“ 勿 、 己欲 立 而 立 人 , 欲 达 而 己 达人” 正是这种国家责任与人文关怀并重的 等。 精神 ,使得中国的传统文人在做 学问之中不忘 将 国家社稷 与人 民百姓相联 系 , 讲求 “ 民为 贵 , 君 为 轻 , 稷 次 之 ” 社 。 这种精神也使得中国近代 高等教育 从成立 之初就不同于西方的“ 象牙塔” 。特别是 中国现 代 大 学诞 生 于 民族 危 难 之 际 ,使 得 中 国 大 学重 视“ 学术报 国”讲 究“ , 书生报 国无他 物 , 唯有 手 中笔如刀” 。从鲁迅弃医从文到陈寅恪彰显 “ 民 族独立之精神 , 自由 之 思 想 ” 中 国 知识 分 子 充 , 分 表 现 出 了 中 国教 育 传 统 下 以 “ 天下 为 己 任 ” , “ 为 天下 先 ” 勇 气 和 胆 略 . 敢 的 这与当今国家将大学纳入创新体制 ,强调 学术思想独立并没有直接的冲突。我们讲究 学 术为政治服务 ,是指大 学要成为党和 国家政 策 咨 询 和理 论 创 新 的 思想 库 。想 要 完 全 脱 离 政 治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及其未来发展之思考

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及其未来发展之思考

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及其未来发展之思考摘要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大学起源并发展于清末,先后主要学习借鉴了日本、德国、苏联、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特点。

历经百年,中国大学已经具有了庞大的规模和较高的办学水平,在新的时空,中国大学要想健康发展,须摆脱路径依赖,重视自力更生;既要博采众长,更要文化自信;转变政府职能,尊重大学自主;避免急功近利,敬畏大学精神。

这些可能是值得思考和实践的。

关键词中国大学发展思考关于中国大学的起源与发展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

一种观点是中国大学应从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算起,或起源于商代,或起源于汉武帝时期。

另一种观点是中国大学的源头在清末,中国的大学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只有百多年历史。

从现代意义上理解中国今天的大学,我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但不可否认,中国的历史文化,教育理念,思想智慧为中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而且,在今后的中国大学发展历程中,中国特有的文化精髓将会受到高度重视,这是中国大学基本完成了借鉴学习后继往开来,取得与西方文明平等对话的必然选择和文化自信。

本文讨论的是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及未来发展的思考,所以带着无比遗憾和复杂的心情穿越历史时空,站在中国近现代的大门口,深感恐惧和悲伤,一场暴风雨将席卷华夏大地,封建时代的教育将灰飞烟灭。

东方的天朝大国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值得骄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未曾受到来自外部的根本挑战。

但天有不测风云,清朝末年,政府腐朽,经济衰退,列强欺凌,内困外患,国运逆转,传统的文化教育内不能自强,外不能御敌。

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改革教育制度,培养新式人才,成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的迫切要求。

此时,西学东渐与西方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传入为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参照,中国的高等教育被迫转型和变革,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大学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路。

一、中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对外借鉴梅贻琦曾说:“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作者:赵慧敏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6期摘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步很晚,它不是中国教育的自主演变,是在国外的炮火中借鉴与模仿的道路上艰难起步的。

在这漫长的历史路程上经历了借鉴与照搬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到取自美国的借鉴,最终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的全部模仿和当代以美国引领时代的发展路程。

无论这个路程是对还是错,在这当中都伴随着历史特定原因的选择,我们要总结经验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关键词:近代;高等教育;借鉴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154-0219世纪末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逐渐起步,它并不是中国高等教育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外矛盾的冲突中艰难起步和演变过来的。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总结学习外国高等教育的经验,以利于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与选择。

一、起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1840年是中国历史一个跨时代的年份,逐渐呈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特征。

殖民扩张击开中国大门,清政府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

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中,对外来的资本主义侵略进行了强烈的抵抗,然而“富国强兵”的理想使得思想先驱们放弃了单纯的民族“排外”,“拒外”情结,把目光投向教育,使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艰难前行。

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强烈地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

洋务学堂虽然开启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但却只是中国新教育的萌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可以认为是中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的雏形。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教育便开始了以日本为发展模式的历史路程。

这种选择源于民族危机下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教育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做出的主动性选择。

日本明治维新教育的成功,启迪了中国有识之士的近代教育意识。

黄遵宪的一部《日本图志》开阔了现今中国人的视野,对改变中国人传统的日本观产生了启蒙作用。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百年借鉴之路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百年借鉴之路
是理论 层 面 、制度 层 面 ,还 是实践 层 面 ,也 随之深 深打 上 了 1本模式 的烙 印 。 3
纵观百年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对
西方 现代 高 等 教 育 管 理 体 制 模 式 的 借 鉴 、学 习 历 程 ,中 国 现 代 高 等 教 育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中 分 别 在
19 8 5—1 1 9 1年模 仿 日本 模 式 ,1 1 9 1—12 9 0年 学 习
维新 运动 时期 ,清政府 参照 1本模 式设立 一些 3
现代 意义 上 的高 等教 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构 。天津 海关 道盛 宣怀在
德 国模 式 ,12 90—14 99年 借 鉴 美 国 模 式 ,14 99— 15 9 8照搬 前苏 联 模 式 ,15 9 8年 以后 反 思 苏 联 模 式 并积 极探 索 新 的 管 理 体 制 ,17 9 8年 党 的 十一 届 三 中全 会 以来则 逐步走 向世界 ,借 鉴世界 各 国高等 教
第1 3卷 第 3期 21 0 2年 7月
集 美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i i iest o r a me v ri oJ Un y
V0. 3 No 3 11 .
J L2 1 u 0 2
我 国现 代 高等 教 育管 理体 制 改 革 的百 年借 鉴 之 路
严 丽 纯
育 的发展 经验 。
19 85年创 办 的天津 中西 学 堂和 在 19 86年创 办 的上
海南 洋公 学均是 以 日本 学校 模式 为蓝本 。盛 宣怀在
《 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 中说 : “ 本 自明治 3 1 维新 以来 ,按 照西法 ,广开 学堂 ,各类 专 门人才 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步很晚,它不是中国教育的自主演变,是在国外的炮火中借鉴与模仿的道路上艰难起步的。

在这漫长的历史路程上经历了借鉴与照搬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到取自美国的借鉴,最终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的全部模仿和当代以美国引领时代的发展路程。

无论这个路程是对还是错,在这当中都伴随着历史特定原因的选择,我们要总结经验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标签:近代;高等教育;借鉴19世纪末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逐渐起步,它并不是中国高等教育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外矛盾的冲突中艰难起步和演变过来的。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之路,总结学习外国高等教育的经验,以利于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与选择。

一、起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制1840年是中国历史一个跨时代的年份,逐渐呈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特征。

殖民扩张击开中国大门,清政府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

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中,对外来的资本主义侵略进行了强烈的抵抗,然而“富国强兵”的理想使得思想先驱们放弃了单纯的民族“排外”,“拒外”情结,把目光投向教育,使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艰难前行。

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强烈地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

洋务学堂虽然开启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但却只是中国新教育的萌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可以认为是中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的雏形。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教育便开始了以日本为发展模式的历史路程。

这种选择源于民族危机下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教育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做出的主动性选择。

日本明治维新教育的成功,启迪了中国有识之士的近代教育意识。

黄遵宪的一部《日本图志》开阔了现今中国人的视野,对改变中国人传统的日本观产生了启蒙作用。

维新变法战胜了妄自尊大的文化心理,提出“不妨以强敌为师”的口号,朝野上下把学习目标指向了日本,走上了建立中国近代教育之路。

日本的强大给了中国先进人士莫大的触动。

清政府出于压力建立起近代新式学校教育制度,创立了许多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学习方向明确--向邻国日本学习。

一直到辛亥革命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理论,制度还是实践等层面,都弥漫着“以日为师”的氛围。

京师大学堂的章程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

我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虽然已经萌芽50多年,近代大学也具有雏形,但是到19世纪末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高等学校并没有形成。

一直到近代学制建立,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才初步形成,中国近代高等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和大学)才正式形成。

学习日本的最好表现就是现代学制的建立。

1902年模仿日本学制系统建立《壬寅学制》(没有实行),把高等教育分成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公布的学制。

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基本上保留了《壬寅学制》的相关内容。

学制中对属于高等专门学校的机构进行了规定。

大学堂是大学的机构,下设8科,京师大学堂中设立通儒院(相当现在大学的研究生院),各种大学堂和大学堂的教育机构都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的,和中等教育系统相贯通,这种教育就是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

基于此,中国近代高等学校伴随学制的制定与建立就此形成。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一直沿用到1922年新学制的建立。

高等教育在纵向上分为三级:一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二级分科大学,三级通儒学院。

1905年科举制废除,模仿日本文部省,设置了学部,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专门管理学校的教育机构正式成立。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模仿日本的过程中就此产生和完善。

二、取自美国的借鉴辛亥革命后“壬子癸丑学制”出台,使中国高等学校向近代化迈出了更进的一步。

提出高等教育设置的新规定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学校体制的发展基础。

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兴起了一股仿美热潮。

当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了明显的发展,进步的文化思想和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伴随当时美国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体制和美国对华的政策指导,以及留美幼童的归国,中日关系的淡化等诸多因素都促使中国高等教育从模仿日本转变为美国向学习。

这次的教育改革有人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的美国化改革”[2]。

在新文化运动与美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放弃了古老的封建教育传统,走上了学习模仿美国的道路。

当时中国的许多大学都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以国家需要为宗旨”,引入“教授治校”进行管理,设立校长和各科学长,教师分教授,讲师,引进“讲座制”等等。

大学在高校各个方面都透露着美国的印记。

1922年中国颁布了大体上参照美国教育体制制定的《壬戌学制》,高等教育体制由集权转向分权。

《壬戌学制》的颁布,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对日本的模仿,转向了美国。

以后除了做出适合我国教育的调整与修改外,《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我国解放。

虽然中间也有小插曲,但对中国的实际影响并不大。

在校内管理上也借鉴美国,学校内设立各种会(教授会、行政委员会、评议会等),实行“教授治校”,学生自主管理,使师生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些措施使得近代中国高校管理体制得以逐步完善,使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具有了国际视域。

美国开放式的教育办学体制模式,使得我国大学行政管理走入世界近代大学管理的范畴。

在学习模仿美国的过程中,同前期学习日本相比已有很大的进步。

没有不假思索地盲目照搬和模仿。

当时在学习美国之余,并没有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而且还意识到了要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符合,满足国家需要。

这一历史时期,在如何借鉴外国经验和继承历史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然而从本质上讲照搬和套用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依附性的特点依然明显。

三、俄国的借鉴(苏联时期)新中国成立,日本退出中国领土,美国也开始对中国冷淡。

中国教育的处境与新教育兴起时极为相似,已实现工业化,富国强兵为目标,教育再次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

新中国的教育面临两大任务,扩大人民的受教育权利,普及教育和使教育正规化、制度化,为工业化和国防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移植苏联教育模式。

对此,朱九思教授曾认为:“在教育科学上没有任何依据,纯粹是政治上的原因”。

政治上的倾向促使教育上出现了照搬苏联模式“一边倒”的现象。

苏联专家为教育顾问,参与高等教育的设计与改革。

1949年在华北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

在接受苏联先进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坚决肃清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影响,对高校进行整顿,私立高校全部改成公立,取消所有教会学校,确立了同苏联一样由国家办学的高等教育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存在地区结构和学校类型结构不合理、系科庞杂等许多问题。

为解决问题,向苏联学习,对高等学校进行“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学校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

”为院系调整的方针。

调整后,大学分为综合大学(文理科)和师范院校,统一由教育部门管理;单科与多科性的院校通常由中央业务部门管理,少数为教育部门管理。

经过院系调整,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重新予以组织。

1952年下半年开始教学改革:学习苏联高等学校模式设置专业,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同苏联一样高校制定统一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成立教学研究室;通过苏联专家的“言传身教”各级院校的教学研究活动等多种途径。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模式全部苏联化,虽然不能与套用日本模式,以及“美国式的无计划性的通才教育”相提并论,在借鉴的动机、执政者对教育的认识,投入和国民热情等方面,与以前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

但这种苏维埃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却非常长远。

四、总结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学习他国经验的现象普遍存在。

吸取经验,不断学习,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中国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文化。

中国古代有太学、国子监以及众多的书院。

从这一方面上看,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产生最早且发达的国家之一,然而却没有直接孕育出近代的高等教育,更与现代大学没有直接渊源。

舶来之物不可能对中国传统的“大学之道”进行深入研究,也不可能“上溯古制”对传统教育所遗赠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中国的传统教育精神被高悬云端,特别是中国传统书院的黯然退场,胡适先生特发感慨“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3]。

这种外来移植的结果,使得中国的大学制度是“旁采他国”而不是追根溯源,成功的移植别国,却没有很好的继承我国的传统大学之道。

这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是把中国固有的高等教育传统遗赠的资源抛至一边,令人惋惜。

在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抛弃中国的古老教育,应该在继承中不断发扬,成为他国的借鉴之物。

参考文献:[1]丁文江.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26.[2]蔡克勇.高等教育简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42.[3]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曲恒昌等.比较高等教育50年回顾[J].高等教育论坛,1999(2).[5]刘泰洪.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及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6]朱国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形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