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内容概括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将学习光和影子的关系,明白光线是如何影响我们看到的物体。
这些知识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理论,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此外我们还会接触到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学习它们是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来帮助我们生活的。
这些工具的运用不仅方便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也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小小的体现。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一单元的知识内容丰富有趣,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一起在探索中学习和成长吧!1. 介绍新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阐述学习本单元的重要性嘿,小伙伴们新的一学年又开始了,这次我们要学习的科学课程可是全新的哦!这本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本可是为咱们精心准备的,里面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还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第一单元的重点内容吧!学习这个单元非常重要哦!它可是为我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首先这个单元会带领我们一起探索我们身边的环境,从我们身边的事物开始,我们会了解到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是如何与我们和谐共生的。
这些知识不仅有趣,而且还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我们要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更能让我们了解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只有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所以呀这个单元的学习可是至关重要的哦!让我们一起加油,开启我们的科学之旅吧!二. 第一单元概述欢迎来到五年级上册的科学之旅!第一单元可是个开篇大作,为我们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在这里我们会初步探索物质世界的奇妙之处,别小看这第一单元哦,它就像一座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为我们展示了科学的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首先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什么是物质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周围可以看到、摸到、闻到的东西。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pptx

.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1)当河水流速快时,侵蚀作用为主;当河水流速慢时,沉积作用为主。(2)乾坤湾的凹岸(凹进去的河岸)水流速 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凸岸(凸出来的河岸)水流速度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4.在透明玻璃杯中放人筷子,倒入水,从侧面、斜上方、背面这几个角度观察,筷子在水中看上去“折断”了。而 从正上方观察,筷子还是原样,没有“折断”。5.光在空气中偏折角度最大。
6.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
(1)海市蜃楼。(2)从水面上看水池中的鱼比实际的位置要高。(3)从外边看玻璃鱼缸中的鱼变大、变多 等。
(1)地壳:地球固体圉层的最外层,由地壳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是地 核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由堂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玄武岩、浮石、 -≠+-J=1.JJaxt曰UJ_∖∣4∕U花冈石都ZE石浆石©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 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6.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处在同一 条直线上,地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月食现象。
.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照射眼睛。
.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
(1)能逃离室内的要尽量快速逃到室外,迅速逃离至开阔处。在室外不要私自盲目避震,要避开已倒塌物体,野 外要远离桥、湖及山边等。
(2)在不能逃离室内时,应立即找结实、不易倒塌的物体掩护身体。如结实的柜子下、靠立在墙根,地震时一定 不要乘坐电梯。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附思维导图(两套)

新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最新整理共两套含思维导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①正在发光;②自身发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因此我们站在幕前能听到幕后说话的人的声音。
3.光的传播实验现象: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能直接穿过小孔,在纸屏上出现1个光斑;稍微移动其中一张卡纸,使它和其他纸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的光斑消失。
4.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晚上舞台上的灯光;夜晚汽车前车灯的灯光;透过丛林、树梢的阳光看上去都是直的。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3.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我们会看见一个小光点,借助烟雾让激光笔的光路可见,能清晰地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激光笔的光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
4.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影子。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
6.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传播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3.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4.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水池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比实际高......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线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附教案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附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概要第一单元:光第一课:光源光源是指那些能自发地发出光的物体,如太阳、激光笔等。
这些光源的光线非常强烈,直接观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而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物体。
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的传播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像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
第三课:光的阻碍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但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会在表面发生反射或反光。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当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近似一线时,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改变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第五课:棱镜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实际上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雨后出现彩虹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镜子的反光指的是光的反射。
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也是本册书的开端。
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简单介绍了光,并提出了本单元的研究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研究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单元《物质世界》的第三节《物质的构成》以及第四节《物质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2. 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4.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例如,铁和氧气反应铁锈。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构成对物质的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质转化的过程,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难点: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铁、氧气、水等)、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例如,将一块冰放入一杯水中,观察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图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与氧气反应铁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例如,为什么湿衣服会在阳光下晒干。
六、板书设计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分子特点:微小、有间隔、不断运动物质转化:铁 + 氧气→ 铁锈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什么特点。
答案: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2. 铁和氧气反应铁锈,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答案:在铁和氧气的反应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结合了铁氧化物,即铁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现象和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使用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册书共分为6个单元,分别为《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量》、《人体的奥秘》、《地球与宇宙》、《科学与探究》、《技术与设计》。
每个单元都包含多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1. 《生物与环境》单元: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 《物质与能量》单元: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的转化与变化能量的转化与守恒3. 《人体的奥秘》单元: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的健康与保护4. 《地球与宇宙》单元: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宇宙的组成与探索5. 《科学与探究》单元: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科学探究的技能与要求科学探究的实践与反思6. 《技术与设计》单元:技术与设计的基本原理技术与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技术与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各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地球的形状与结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技术与设计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量、人体的奥秘、地球与宇宙、科学与探究、技术与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新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科学知识点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1.1.有关光的思考1.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物理学之父。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我们根据是否有人类参与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灯笼鱼,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手电筒,火把等。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
4.常见的光源有太阳光、电灯光、萤火虫、烛光、发光鱼、荧光灯、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火光等等。
不是光源的物体有:人眼看到的物体、汽车后视镜、月球等等。
5.人眼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并不是人的眼睛会发光。
1.2.光是怎样传播的1.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瞄准;排队看齐等。
3.光沿直线传播的其他事例: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皮影戏等。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者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来的传播方向(沿直线传播)。
2.光(能)穿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部分)穿过半透明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比如木板,书本等。
3.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照射眼睛。
4.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位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左右);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左右)。
(谁被遮挡,就发生什么食。
)日食月食原理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物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条件(1)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2)光斜射。
(当光从一种物质垂直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不会)发生折射。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重点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潜望镜实验器材:牙膏盒、小平面镜、铅笔、尺子、剪刀、双面胶等。
实验方法:1. 2.实验现象:利用潜望镜,光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
反射用途:被广泛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中。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典型练习一名四年级的同学向小明请教潜望镜的做法,小明耐心地向他解释。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该()放置。
A.相对、平行B.相背、平行C.随便2.为了使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大,两块镜片应与镜筒呈()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特性,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
13、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14、太阳是一颗炽热的大火球,它的表面温度大约为℃,内部温度高达两千多万摄氏度。
15、我知道深色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吸收热的能
力,浅色物体则相反。
16、自然状态下向阳处的温度比背阴处的温度要。
17、太阳是一种自然光源,它在发出的同时也产生。
18、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和吸收。
二、选择
1、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加很少的水。
这个实验设计()。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我不知道
2、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
A、黑暗、干燥、温暖;
B、明亮、潮湿、温暖;
C、阴暗、潮湿、温暖
3、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A、长度和方向都不同
B、长度和方向都相同
C、长度不同而方向相同
4、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
A、太阳
B、煤
C、石油
D、电
5、上午某一时刻测量得到一个2米长的竹竿的影子是0.5米,那么4米高的树木的影子应是()。
A、2米
B、1.5米
C、1米
6、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
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7、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关系是()
A、物体的影子长,太阳在天空的位置高
B、物体的影子短,太阳在天空的位置高
C、物体的影子长短与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无关
8、18世纪初,科学家()曾经做过“光的混合”的实验研究。
A、爱因斯坦
B、爱迪生
C、牛顿
D、哥白尼
9、把红色、白色、黑色的三个相同的纸筒同时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慢的是
()。
A、白色的
B、红色的
C、黑色的
D、一样快的
10、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里特尔发现了()。
A、红外线
B、紫外线
C、X射线
D、r(读作“伽玛”)射线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题(2)
三、判断
1、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活环境。
()
2、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
3、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
4、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存,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
5、没有光,我们就看不到任何物体。
()
6、光既能被分解,也能被混合;既能被反射,也能被吸收。
()
7、地球上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太阳。
()
8、下雪了,到处都是白色,美极了!所以这时候我们穿白色比较暖和。
()
9、如果太阳在物体的左边,则影子在物体的右边。
()
10、光有可见光,也有我们人眼看不见的光线。
()
四、实验题
1、实验设计
研究问题: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还是干燥的生活环境?
我的猜想:
要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
控制的方法:
2、实验观察
(扫描书本29页验证“光是否沿直线传播”的两个实验的图片。
这里无法显示。
)
1、这是一个验证什么的实验?
2、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枚硬币。
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
这时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
3、把第二或第三张卡纸(第一张除外)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这时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
4、两次实验有什么不同的现象,怎么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生物因素;阳光;生物因素;2、食物链;3、生产者;消费者;4、绿色植物;凶猛的肉食动物;5、食物网;6、生态群落;7、美国黄石国家公园;8、光源、挡光物体、屏;
9、光源;10、直线;11、太阳;12、会聚光线;13、颜色;14、6000多;15、弱;强;16、高;17、光;热;18、反射。
二、1、B;2、C;3、A;4、A;5、C;6、C;7、B;8、C;9、C;10、B。
三、1、√;2、√;3、√;4、√;5、√;6、√;7、√;8、×;9、√;10、√。
四、(略)
字号:大中小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科教版)
一点通视频教学网——从小学到高中所有课程的视频辅导、课件,试卷、教案大全网站班级: 姓名:
一、填空题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2、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3、杠杆有支点、力点、和阻力点三个点。
4、杠杆有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杠杆也不费力杠杆。
5、“四两”拨千斤,称为省力杠杆。
6、定滑轮具有不省力,但操作方便的优点。
7、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8、在轮轴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9、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作者留言:
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