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2课时说课稿

合集下载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21(第二课时)(人教版必修1)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21(第二课时)(人教版必修1)

高一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⑵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两个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学习化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⑴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⑵加强环保意识,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用品:盛有SO2的试管〔用胶塞塞好〕,试管、火柴、水槽、酒精灯、石蕊试液〔含滴管〕、品红试液〔含滴管〕、溴水、试管夹、投影仪。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

学法引导:1、做好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归纳。

2、SO2的氧化复原性,通过分析硫元素的化合价来理解。

3、SO2的漂白性关键在于实验,并与氯水的漂白作用比较。

教学过程:[引言]酸雨的危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工业化步伐的大步前进,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某些工厂排出的废气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严重造成了大气污染,使得某些地区雨水酸性严重超标,形成酸雨。

1872年美国化学家Smith首先提出酸雨一词,引起全世界关注。

1985年,几场酸雨过后,我国四川奉节县9万多亩松树全部枯死,重庆南山2.7万亩马尾松死亡过半。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思考1:SO2的物理性质表达在哪些方面〔展示一瓶收集满SO2气体的试管〕气体的物理性质可从以下几个等方面去分析:(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毒性等)探究1: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SO2是否易溶于水探究过程:把装有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探究现象:试管中水面上升现象分析:由于SO2易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大于瓶内压强,使水面上升。

探究结论:易溶于水物理性质小结:无色、有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思考2: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从哪些方面入手①从组成上看:SO2一种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有很多是酸性氧化物,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SO2是酸性氧化物②从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看:推断它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探究2:SO2溶于水仅仅是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响发生化学反响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探究过程:用一试管取少量SO2的水溶液,滴入2-3滴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再加热,再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硫和氮的氧化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

《硫和氮的氧化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硝酸工业制取原理。

2、熟悉氮在五种不同氧化物中的化合价。

二、学习重难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三、学习过程:复习:如何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两瓶无色气体?资料:信使分子—NO三位美国药理学家Robert F. Furchgott,Louis J. Ignarro和Ferid Murad摘取了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们发现“NO是心血管系统的信号分子”, NO却在哺乳类动物及人类机体起着广泛的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三位科学家发现NO在人体血管内具有传递信号的功能。

使血管处于持续的舒张状态,血压降低。

NO可抑制VSMC和心肌细胞增殖,维持其正常的有丝分裂;少量NO有正性心肌收缩力及心输出量的作用,并抑制白细胞粘附、浸润而减轻炎症介导的心肌细胞坏死,进而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思考1:NO被视为大气污染物,没想到它会在生命过程中又如此重要的作用,这会给我们什么启示?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思考2: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有一山谷,人称“魔鬼谷”。

经常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把人畜击毙。

然而谷内却是牧草茂盛,四季常青。

这是为什么?科学探究:现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其它药品仪器自选。

1、设计实验,要求尽可能多的使二氧化氮被水吸收。

2、你的设计对工业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2设计方案:练习:写出二氧化氮全被吸收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

思考3:若试管内气体为NO呢?写出一氧化氮全被吸收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例题1:将20mL NO2与NO的混合气体通入倒立在水槽中盛满水的玻璃筒(带刻度)后,筒内剩下11mL气体。

求原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体积。

解:原混合物中含NO2的体积为V(NO2),NO2与H2O反应生成的NO的体积为V(NO),则原NO的体积为20mL-V(NO2)3NO2+H2O=2HNO3+NO3 1V(NO2) V(NO)V(NO)=31V(NO2)筒内所剩气体为11mL,则20mL-V(NO2)+31V(NO2)=11mLV(NO2)=13.5mL原混合气体中NO的体积为20mL-13.5mL=6.5mL例题2:将盛有12mLNO2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通入一定量O2充分反应后,还剩余2mL无色气体,则通入O2的体积是多少?变式练习:将盛有12mLNO 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通入一定量O 2充分反应后,还剩余2mL 无色气体,则通入O 2的体积是多少?例题3:一定条件下,将体积比均为1∶1的NO 和O 2、NO 和NO 2、NO 2和O 2三组气体分别充入a 、b 、c 三支容积相同的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三支试管中水面上升高度h a 、h b 、h c 的关系是________.解析 本题涉及的反应方程式为:2NO +O 2=2NO 2 ① 3NO 2+H 2O =2HNO 3+NO ② 经过适当变换,可得到如下常用关系式:将①+②×2消去NO 得:4NO 2+O 2+2H 2O =4HNO 3 ③ 将①×3+②×2消去NO 2得:4NO +3O 2+2H 2O =4HNO 3 ④ 设试管体积为2,各气体体积均为1,则:对试管,由④得:~,则剩余体积,水面上升:体积-体积=体积.a 1NO 34O O 2134221414对试管,与水不反应,由②得:~,剩余∶+体积,水面上升:体积-+体积=体积.b NO 1NO NO NO (1)2(1)213131323对试管,由③得:~,则剩余体积,水面上升:体积-体积=体积.c 1NO O O 222143434114答案 h a 、h b 、h c 的关系:h a >h c >h b。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氮和硫第二课时氮和硫的氧化物——硫和硫的氧化物说课稿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氮和硫第二课时氮和硫的氧化物——硫和硫的氧化物说课稿

《硫和硫的化合物》说课设计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设计是高中化学1第四章第三节《硫和硫的化合物》。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多年来我力求实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从三个维度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基于以上认识,现从以下三部分谈谈我对《硫和硫的化合物》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钠、镁、铝、铁、氯、硅、氮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硫及其化合物。

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二、学情分析:1.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知2.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3.高一年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

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4.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学习目标: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②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了解硅、氯、硫、氮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
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应用阅读、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信息,认识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对他们的物理性质作正确的描述,书写正确的化学反
应方程式;
2.经历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体验应用推理、演绎的方法设计实验步骤,
尝试用合理的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
3.感受物质的性质对其用途的决定作用,运用物质性质的知识解决酸雨污染问
题,造福人类。

教学重点: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多媒体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氮的氧化物
3
-
+
有机物
+
氮的单质
氮的氧化物
NO
N2+O2
放电或高温
2NO+O22NO2
3NO2+H2O HNO3+NO
汽车尾气
酸雨。

硫和氮的氧化物说课稿

硫和氮的氧化物说课稿

硫和氮的氧化物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硫和氮的氧化物..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本次说课..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的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通过非金属元素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形成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为之后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打下一定的方法基础;也为第四节学习硫酸建立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有着承前启后作用..同时;通过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等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大胆猜想和实验验证等活动;使学生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初步体会推理、假设、验证的科学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加深学生对环境的理解和关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其融入社会的能力..3、教学重、难点根据上面的分析;考虑学生本身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对大气的污染;通过主动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难点: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分析问题;验证实验结果..其次我来说一下我对学情的分析二、说学情学生已在初中学习了二氧化硫形成酸雨以及酸雨对环境的破坏等知识;对二氧化硫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此外;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在迅速的发展;形成辩证逻辑思维;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头脑的知识体系..再者;我来说一下教法和学法三、说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推测性质再进行实验验证的过程;通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在学法上;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然后;我来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初识二氧化硫→推测性质→实验验证→二氧化硫与环境保护四个环节;完成教学目标..导入新课:本环节我希望能够从一个与实际相关联的情境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深入的思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具体我将如下展开:以当日的空气质量报告为背景;图片展示受污染前的城市面貌;创设情境..学生在老师的图片展示中进入情境;体会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教师随即引出二氧化硫是大气的污染物之一;进入新课..新课讲解:;学生分组第一个环节是:初识二氧化硫..让大家用矿泉水瓶集满SO2观察;指导学生向瓶中加入20ML水;迅速盖上瓶盖;振荡;观察现象..最后提问几个学生进行总结汇报SO的物理性质..接下来;进行第二个环节:性2质推测;让学生推测二氧化硫的性质;我从两方面进行引导:可能是一种什么氧化物1、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进行推测;SO22、从二氧化硫的化合价推测SO可能有的化学性质2学生讨论并总结提出的假设..假设1、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假设2、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假设3、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在学生得出假设后;我带领学生总结归纳出可行方案;并引导学生对可行的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进行大胆的假设;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最后进行第三个环节:实验验证;由教师视频演示实验三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氢硫酸中;验证假设三;学生动手操作假设中的实验1把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盛满二氧化硫的试管中;验证假设一、实验2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注入盛满二氧化硫的试管中;验证假设二;教师巡视两组实验;提醒操作要领;启发学生观察想象..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并给出正确结论;引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设计的作用是:使学生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生成的问题;从中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方法..接着是二氧化硫漂白性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我的演示实验;分析归纳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有色物质;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复色..实物展示新旧两张报纸;让学生感受二氧化硫漂白性的特点..同时我引导学生对比二氧化硫漂白与次氯酸漂白的异同..设计意图: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推理、假设、验证的科学方法;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构想;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最后是二氧化硫与环境保护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二氧化硫的功与过;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硫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和它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防治酸雨的措施..巩固小节到此;主要的内容就结束了;针对巩固;提问学生进行总结;我在引导的同时对学生的总结进行必要的补充;最后再以框架图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作业布置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布置了书面作业;第一题意在考察学生对二氧化硫性质的掌握;第二题意在考察学生对于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又考虑到全班学生层次不一;我设置了课外探究题;让学生课下搜索资料探寻;空气中的污染物还有哪些呢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后;我来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二氧化硫我将本节课的板书分为五部分;分别是二氧化硫初识-性质推测-实验验证-二氧化硫与环境保护我这样做得目的是想让板书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突出要点;以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知识..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欢迎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硫和氮的氧化物 说课稿 教案

硫和氮的氧化物  说课稿 教案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SO 2和NO 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及了解防止酸雨产生的途径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2、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以及热爱科学,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4、实验观察、数据处理,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 大气的污染。

一、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阅读材料]:信使分子──NO 。

指出NO 重要的生理作用,NO 和CO 使人体中毒的原理。

[知识介绍]:1、氮气的结构: 氮分子结构(以后会学习)决定了氮气的化学性质通常不活泼。

2、氮气的性质:氮气和氧气在放电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 N 2+O 2 = 2NO 2NO+O 2 = 2NO 2 3NO 2+H 2O = 2HNO 3+NO[生活化学]:哪位同学能解释雷雨发庄稼的道理或者一场雷雨一场肥的科学道理?(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在放电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与土壤中矿物质作用形成可溶性硝酸盐,成为氮肥被植物吸收。

)[实验探究]:自学课本P79【科学探究1】,思考一下问题:1、 画出实验装置图。

2、简述实验操作步骤。

描述实验现象,完成课本P80的表格。

实验步骤现象解释(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 将一支充满NO 2的试管倒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红棕色气体逐渐消失,水位上升,最后水充满整个试管的2/3,无色气体充满试管的1/3(上部)3NO 2+H 2O=2HNO 3+NONO 2为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NO为无色气体,难溶于水 (2)制取少量氧气2KClO 3=2KCl+3O 2↑或2H 2O 22H 2O+O 2↑[问题讨论]:讨论课本P79【科学探究2】:硝酸工业常在吸收反应进行过程中补充一些空气,使生成的一氧化氮再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又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硫和氮的氧化物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硫和氮的氧化物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目标:1、 了解酸雨的形成和危害;2、 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教学过程:[图片导课]投影:煤和石油燃烧时的滚滚浓烟:有关酸雨危害的记载[讨论]浓烟中主要含哪些有害气体?汽车尾气中又含什么有害物质?[板书]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讲述]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使人死亡。

煤和石油中含杂质硫,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体 SO 2;燃烧产生的高温尚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NOx 。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

[板书]1、酸雨:pH 值小于5.65的雨水叫酸雨。

[投影]酸雨的形成图片[练习]根据图片写出形成酸雨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酸雨的形成:3NO 2+H 2O=2HNO 3+NO2SO 2+O 2=SO 3SO 3+H 2O=H 2SO 42SO 2+2H 2O +O 2======2H 2SO 4[例题]1、酸雨是因过度燃烧煤和石油,生成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生成了H 2SO 4和HNO 3的缘故。

分析某次雨水的数据如下:[NH 4+]=2.0×10—6mol ·L —1[Na +]=3×10—6mol ·L —1[CI —]=6×10—6mol ·L —1[SO 42—]=2.8×10—5mol ·L —1[NO 3—]=2.3×10—5mol ·L —1则此次降雨雨水的pH 值接近于催化剂 尘埃(A)3 (B)4 (C)5 (D)6解析:根据电荷守恒的原则,有[H+]+[NH4+]+[Na+]=[CI—]+[NO3—]+2[SO42—],求出[H+]=8 ×10—5mol·L—1,pH= —Ig8×10—5 4。

《硫和氮的氧化物》 说课稿

《硫和氮的氧化物》 说课稿

《硫和氮的氧化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硫和氮的氧化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硫和氮的氧化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分类等相关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启下: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后续学习硫酸、硝酸等重要含硫、含氮化合物性质的基础,对于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部分内容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氧化还原反应等,但对于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应用了解较少。

2、能力水平: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3、心理特点:高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硫和氮的氧化物的主要性质。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如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漂白性、还原性等。

(3)了解氮氧化物的主要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硫和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氮氧化物的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1)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

(2)氮氧化物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推导和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硫和氮的氧化物(第2课时)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力求实现:课程的设计以视障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从普通校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注重在学科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照顾差异。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的内容。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有着承前启后作用,通过本节的知识,有助于形成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使整章知识系统化。

二氧化硫是集氧化性、还原性于一身的酸性氧化物,可巩固和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认识。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密切关系,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讲述中内容适当简化。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首医附中高中一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总体较差。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指导尤为重要。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N
2、NO、NO2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了解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以及防治。

3、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

4、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N2、NO、NO2的转化、NO2与水的反应、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
难点:NO2与H2O的反应
六、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学习设计思路
【引入】我们每时每刻都沐浴在空气的海洋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N2,我们周围还有形形式式的含氮化合物,你知道含氮化合物有什么性质吗?它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1、氮气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中学过的N2的有关性质。

22 3
七、SO2、NO2对大气的污染
SO2、NO2污染物的形成——课本p93
①煤、石油、金属矿物质的燃烧和冶炼产生SO2
②汽车尾气、硝酸工业产生的NO2
2.SO2的危害
①SO2——人体健康的“杀手”
②形成酸雨
3.氮氧化物
①光化学烟雾
②酸雨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3)、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浅蓝色有刺激性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1955年洛杉矶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
件,使当地65岁以上近400人死亡,一般人的眼睛,鼻子,喉咙,气管,和肺部的粘膜都受到刺激出现红肿,流泪,喉痛,胸痛和呼吸衰竭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等现象,家畜也同时患病,橡胶制品老化,汽车和飞机的正常运行都严重受阻,郊区的玉米、蜜柑、烟草、葡萄等作物与林木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仅葡萄一项就减产30%,65000公顷的松林约62%受害,29%干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