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秦兵马俑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_《秦兵马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秦兵马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秦兵马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性文章,课文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过渡句承上启下的连接,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连贯。

文章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精读课文第3——10小节,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了解“承上启下”、“展开联想”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资料,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朗读交流中,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来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过渡段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在品味语言文字中了解“承上启下”“展开联想”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秦王破阵乐》音频五、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秦兵马俑》,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兵马俑的世界,去感受这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2.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欣赏图片,用一个词语来概述。

填空:的秦兵马俑(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词语概括能力。

)3.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4.课文是怎样将这两个方面连接在一起的?出示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5.请问: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承上启下小结:它既概括上文,又引起下文,这既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又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手法,所以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重视运用。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对秦兵马俑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评价秦兵马俑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介绍。

2. 秦兵马俑的发掘过程和考古意义。

3.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

4. 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5. 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展示法: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其艺术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4. 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秦兵马俑的纪录片,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直观的认识。

(2)教师简要介绍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关注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3. 展示:(1)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其艺术特点。

(2)组织学生参观秦兵马俑展览,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总结:(1)教师总结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作业布置:(2)调查身边的文化遗产,提出保护建议。

《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

《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

《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一. 说课1. 教材说明本课时是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与发现”中的第三节课,“工农业发展与文化繁荣——秦兵马俑”。

2.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 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宏伟工程建设,如修筑长城、开凿运河等。

2) 了解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建造意义。

3) 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 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秦兵马俑的建造意义。

2) 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性。

3) 学习如何欣赏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艺术。

4.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了解秦始皇对于统一六国后进行的宏伟工程建设,如修筑长城、开凿运河等。

同时,展示一张秦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来认识、描述。

Step 2: 基础知识讲解1) 讲解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建造意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权,对于加强统治和反对异己,秦始皇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推行法家思想、建立严密的机构组织和加强军事力量等。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修筑长城和建造兵马俑。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之一的重要部分,是由数万陶俑组成的庞大场景,表现了当时战争和武器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军事阵容和战术的特点。

2) 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性。

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艺术、考古、历史、文化等领域的重大发现,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彩陶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陶俑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秦兵马俑的发现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了秦代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对于研究秦始皇时代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Step 3: 拓展阅读1) 课堂展示或视频观看:学生可观看秦兵马俑的实物或视听资料,深入了解秦兵马俑的构造、设计、制作过程等方面的情况。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践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践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它们保存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的珍贵信息,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秦兵马俑引入课程,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本文旨在重点探讨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以践行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介秦兵马俑分布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陪葬品之一。

秦兵马俑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种世界文化遗产,秦兵马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2.教材目标本教材旨在通过学习秦兵马俑,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特点、技法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让其在感性与理性上都能够更好地对艺术品进行理解和欣赏。

3.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构造形式、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分析、欣赏等多种方式展开。

4.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同时还能够了解秦兵马俑的构造形式、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艺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5.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秦兵马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6.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对于艺术品的分析和欣赏方法,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将能够:1)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对于秦兵马俑的构造形式和艺术特点的基本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2.教学内容与方法1)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表明此类文物具有哪些历史意义和价值。

2)掌握对于秦兵马俑的构造形式和艺术特点的基本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秦兵马俑的构造形式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雕塑的特点和技法。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

《秦兵马俑》公开课教案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秦兵马俑的发现与历史背景2. 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3.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4. 秦兵马俑的文化内涵5. 秦兵马俑的保护与传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秦兵马俑的图片,分析其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秦兵马俑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秦兵马俑的保护案例,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秦兵马俑的发现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3. 观察: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4. 讨论:分组讨论秦兵马俑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

5. 案例分析:分析秦兵马俑的保护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8. 板书设计:秦兵马俑历史背景: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制作工艺:陶土烧制、雕刻、彩绘艺术特点:真实、生动、细腻、传神文化内涵:体现秦朝的强大和繁荣,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保护与传承:加强文物保护意识,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1. 学生对秦兵马俑的兴趣程度,是否需要在导入环节加入更多趣味性内容;2. 讲解、观察、讨论等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3. 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4. 案例分析环节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5. 作业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学习如何欣赏和分析雕塑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兵马俑的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兵马俑的背景知识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和发掘过程。

兵马俑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2. 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分析观察和分析兵马俑的雕塑技巧和风格。

探讨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观察和分析展示兵马俑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观察、分析和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课堂互动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沟通和分析能力。

关注学生对兵马俑的理解和表达,以及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视频,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3. 网络资源:提供一些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网站和在线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利用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探究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兵马俑的图片,注意其造型、表情、服饰等细节。

分析兵马俑的艺术风格,如写实、抽象等,并讨论其艺术价值。

3. 了解兵马俑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和发掘过程,让学生了解其历史意义。

五年级《秦兵马俑》说课稿

五年级《秦兵马俑》说课稿

五年级《秦兵马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著名的陪葬品。

它们被发现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陵附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

秦兵马俑和其它陪葬品一起,为我们了解秦朝的历史、文化、经济、技术水平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2 教材内容本节课将介绍秦兵马俑的形制、工艺、生产工具和陪葬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秦兵马俑的外形特点和数量;2.理解秦兵马俑的生产工艺和工具;3.了解秦兵马俑的文化背景和陪葬意义。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的能力,发现陶器的特点和设计过程。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兴趣;2.让学生明白,陶器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介绍秦兵马俑的外形特点和数量;2.让学生初步了解秦兵马俑的生产工艺和工具;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3.2 教学难点1.秦兵马俑的制作材料和工具;2.秦兵马俑与陪葬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4.1 教学手段1.教师讲解;2.视频展示;3.图片展示。

4.2 教学步骤1.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基本特点;2.分组收集资料,了解秦兵马俑的生产工艺和工具,整理成小组报告;3.讨论秦兵马俑与陪葬文化的关系;4.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开启秦兵马俑之旅。

5.2 学习环节1.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了解秦兵马俑的生产工艺和工具,整理成小组报告;2.分组讨论秦兵马俑与陪葬文化的关系;3.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5.3 总结环节教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并展示秦兵马俑相关文物的真实图片,加深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六、板书设计课程内容秦兵马俑知识点外形特点、数量、生产工艺及工具能力培养分析、归纳、观察、发现特点情感培养文化兴趣、文化传承意识培养七、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秦兵马俑的形制、工艺和陪葬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6篇)《秦兵马俑》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二、教学思路本课两个学习活动分别有两大学习重点,一为了解考古常识,扩大知识面,并形成崇尚文明、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二为掌握欣赏评述珍贵文物的一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活动一”教学程序可为:交流讨论——欣赏分析——仿照捏制——小结评述。

课前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搜集关于兵马俑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和考古相关的故事资料。

上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交流,结合教材,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清理还原以及保护的过程。

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如:珍贵的`文物是从何而来的?考古工作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兵马俑的发现者是谁?兵马俑在造型上有何特点?秦俑兵阵除了造型各异的兵马俑外还有一些什么珍贵文物?等等。

教师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针对学生讲述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进行小结。

接着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不同造型的“兵马俑”图片,进一步了解关于兵马俑的知识,欣赏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欣赏后就可让学生仿造兵马俑造型开展泥塑活动。

制作完成后教师可将全班同学制作的兵马俑集中组成方阵,讲评小结。

“活动二”教学程序可设计为:收集资料——尝试评述——描绘细节——交流讨论——欣赏评述——拓展延伸。

课前学生在网上或图书馆搜集教材上提供的文物的资料。

小组同学按照书上提供的评述方法,互相尝试评述其中感受最深、了解最多的文物。

接着还可用线描的方法,描绘文物的精美细节或外形,进一步感受文物的艺术性。

然后再交流感受,选一名同学做代表总结发言。

最后教JJ币可给学生看更多经典的文物,布置课后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文物市场去了解几件最感兴趣的文物,并运用所学写一篇调查欣赏报告。

三、教学选择1、有条件的学校可带学生直接到博物馆去参观学习,真实地、全方位地欣赏各种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兵马俑》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秦兵马俑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中配有四幅插图,两幅是一号坑的远景图,一幅是铠甲武士,另一幅是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图片,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激起学生搜集图片资料的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