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西藏隆子县黄牛改良产业发展新举措-精品
提升黄牛品种改良效果的有效措施

提升黄牛品种改良效果的有效措施黄牛是我国重要的家畜资源之一,其品种改良对于提高黄牛生产性能、促进黄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黄牛品种改良效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优质种畜选育、科学育种管理、加强品种改良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综合推进。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介绍提升黄牛品种改良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选择优质种畜进行选育提升黄牛品种改良效果的第一步就是选择优质种畜进行选育。
选择种畜是品种改良工作的关键,只有选择了优质的种畜才能培育出优质的后代。
选择种畜需要从外貌、生长发育、生殖性能、抗病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确保选择出的种畜具有优秀的遗传性状。
在选择种畜时,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优良种畜,以丰富国内种畜资源,改良黄牛品种,提高黄牛生产性能。
二、科学育种管理科学的育种管理对于提升黄牛品种改良效果也非常重要。
科学的育种管理包括配种管理、饲养管理等方面。
配种管理是品种改良的基础,要根据黄牛的遗传特点、配种对象的要求和配种方法进行科学的配种。
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黄牛的饲养水平,保障黄牛的生长发育,提高黄牛的生产性能。
还需要加强学习与交流,增加养殖技术人员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加强养殖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加强品种改良技术研究要提升黄牛品种改良效果,还需要加强品种改良技术研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品种改良技术。
品种改良技术研究包括遗传改良技术、生理生化改良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
通过遗传改良技术提高黄牛的遗传力,通过生理生化改良技术提高黄牛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黄牛品种的遗传水平等。
这些技术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黄牛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促进黄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品种改良政策扶持为了提升黄牛品种改良效果,还需要加强品种改良政策的扶持。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种畜资源的引进与保护,支持品种改良技术研究与推广,制定相应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加大对黄牛产业的投入,推动黄牛产业的良性发展。
牦牛生态养殖与产业发展措施

牦牛生态养殖与产业发展措施
牦牛是高原地区特有的珍贵资源,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为了保护牦牛生态环境,发展牦牛产业,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牦牛生态保护。
牦牛是高原地区的重要生态保护动物,为了保护它的生
态环境,应当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系,禁止非法采伐、非法狩猎和非法盗挖草原资源等行为。
同时,建立牧区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工程,加强草原管理,增加牦牛食物来源。
此外,要加强牦牛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牦牛健康生长。
其次,要优化牦牛养殖模式。
高原地区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传统的牧区养殖模式难
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应该加大对现代化养殖的支持力度。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牛舍、饮水设施、饲草储藏设施等条件。
其次,加强产业扶持,优化牦牛品种,改良
饲料,增加牦牛产量和品质。
还可以采取农牧结合、农牧旅游等方式,增加牦牛产业的附
加值,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最后,要加强牦牛市场推广。
为了增加牦牛产业的销售额和影响力,我们应该加强市
场推广工作,打造品牌效应,提升附加值。
通过农村电商、水果超市等渠道推广,丰富商
品形态,提高销售价值。
同时,积极推广牦牛养殖科技、管理技术,提高养殖业的现代化
水平和规模效益。
总之,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优化养殖模式,加强市场推广是保护牦牛资源、促进
牦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行牦牛藏羊出栏补贴实施方案

实行牦牛藏羊出栏补贴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牦牛藏羊出栏补贴一、背景藏区地广人稀,牦牛和藏羊作为当地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动物,在这片土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失、低效养殖模式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牦牛和藏羊的养殖环境恶化,导致畜牧业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
为了促进牦牛和藏羊养殖业的良性发展,提升当地畜牧业的收入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牦牛藏羊出栏补贴方案应运而生。
二、目标1. 促进畜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畜牧户采用科学、现代化和可持续的养殖模式,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开展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通过合理的畜牧区域划定和管理,减少过度放牧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 提高畜牧户收入和就业机会:通过补贴政策,提高畜牧户的经济收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实施措施1. 补贴对象补贴对象为在藏区从事牦牛和藏羊养殖的农牧户。
2. 补贴标准补贴标准根据牦牛和藏羊的品种和头数确定,补贴金额将定期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农牧业发展状况。
3. 补贴申请和审核农牧户需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或乡镇政府提出补贴申请,申请材料包括养殖户基本情况、养殖场地信息、畜牧品种和数量等。
申请材料将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农牧户将享受牦牛藏羊出栏补贴。
4. 补贴资金来源和管理补贴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同时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资金扶持。
相关部门负责补贴资金的划拨和管理,确保补贴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监督。
5. 信息化技术支持在补贴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畜牧业生产环节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共享平台,帮助农牧户进行科学养殖和精准管理。
四、预期效果通过实施牦牛藏羊出栏补贴方案,预计将取得以下效果:1. 促进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畜牧业的产出效益和经济效益。
2. 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3. 提高畜牧户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牦牛产业实施方案

牦牛产业实施方案
牦牛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畜牧业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因此,加强牦牛产业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牦牛产业实施方案。
首先,要加强牦牛品种改良和繁育工作。
通过科学的选配和良好的管理,培育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牦牛品种,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其次,要加强牦牛饲养管理和饲草资源开发利用。
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提高牦牛的饲养效率和生产性能;同时,加强对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牦牛的饲料品质和供应稳定性。
另外,要加强牦牛养殖基地建设和规模化经营。
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牦牛养殖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牦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要加强牦牛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建设。
通过加工牦牛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牦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最后,要加强牦牛产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牦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牦牛产业的专业人才,推动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牦牛产业实施方案包括牦牛品种改良和繁育、饲养管理和饲草资源开发利用、养殖基地建设和规模化经营、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旨在推动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畜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希望各级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方案,共同推动牦牛产业的发展,实现农牧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牦牛生态养殖和产业发展工作措施

牦牛生态养殖和产业发展工作措施一、背景介绍牦牛是一种常见的牲畜,主要分布在高海拔草原地带,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区。
牦牛的肉、皮毛、奶制品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农牧业产业。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传统的农牧业产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产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而牦牛生态养殖则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牦牛生态养殖的意义1. 增加农牧民的收入牦牛生态养殖是一种可持续的产业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积极推广牦牛生态养殖,可以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与传统农牧业相比,牦牛生态养殖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同时,牦牛生态养殖还能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
3. 促进现代化农牧业发展牦牛生态养殖作为一种新型的农牧业生产模式,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牦牛生态养殖的产能和质量,推动现代化农牧业的发展。
三、牦牛生态养殖和产业发展工作措施牦牛生态养殖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和政策支持,以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和保障生态环境。
1. 加强技术支持针对牦牛生态养殖技术不足的问题,需要引进专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和品质。
同时,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农牧民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加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
2. 加强品种改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牦牛品种进行配种和改良,提高母牛的繁殖能力和仔牛的幸存率。
同时,注重对繁殖牛的优选和管理,保证繁殖家系的优良,改良品种的质量。
3. 推广合理的养殖方式推广合理的养殖方式,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加强饲草管理和化粪池的建设,降低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养殖场的环境质量。
4. 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建立和推广特色牦牛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市场竞争力。
西藏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藏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论文在对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对策研究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观,正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个重要举措,是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重大改革,是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目前,山南地区农产品数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农产品质量差,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效益低,农牧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当地政府前。
要解决上述诸多难题,关键是要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而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1.山南地区概况山南地区是藏民族的发祥地,以泽当镇为地区中心,全地区共有12个县,24个镇,56个乡,596个行政村,总面积为7.9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
总人口31.8万人,有藏、汉、门巴、珞巴等14个民族,其中藏族占96%。
1.1资源状况农耕地、草场资源相对充足。
全地区总耕地面积44.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1.1万亩,后备可耕地资源面积3.7万亩左右,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有24万亩左右,且农耕地连片集中,土壤肥沃,土层深厚,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全地区现有草场总面积4639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4458万亩,已利用4168万亩,人工种草面积7.7万亩。
光热资源相对丰富。
年均日照时数2938小时,年均气温8.4℃,光辐射量7407兆焦耳/m2,日照率为66%.6—9月为作物生长旺盛期,需水季节降水充足,占年降水总量的85%。
,植物种类较多、独具特色。
各种植物4000多种,盛产青稞、小麦、油菜、蚕豆、豌豆、玉米、荞麦等作物,同时藏粮油主产区之一。
蔬菜有各类萝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40多种。
黄牛改良工作总结

黄牛改良工作总结近期,本公司积极开展黄牛改良工作,旨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在此,我将对该项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改良工作内容1. 提高服务标准:我们将黄牛的服务标准进行全面提升,包括接待流程、问题解答、购票服务等方面,以确保客户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体验。
2. 强化员工培训:为了确保员工对黄牛的相关操作和政策有深入了解,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包括黄牛基础知识、销售技巧、沟通技巧等,以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3. 规范管理流程:我们建立了一套规范的黄牛管理流程,包括对黄牛进行考核评估、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等,以确保黄牛的工作符合公司规定和客户需求。
二、工作成效经过改良工作的推进,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效:1. 客户满意度提升:客户对我们的服务评价明显提高,反馈中出现的问题逐渐减少,许多客户表示黄牛的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2. 工作效率提升:由于流程的规范化和员工培训的加强,黄牛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处理业务的速度明显加快,减少了客户等待的时间。
3. 黄牛形象提升:通过改良工作的开展,黄牛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从以前的不信任和不满意转变为认可和信赖,我们的黄牛更加得到客户的信赖和选择。
三、改进建议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的黄牛服务质量,我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进一步加强培训:尽管我们已经组织了员工培训,但面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和情况,我们仍需要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培训,以确保员工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问题。
2. 完善管理机制: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黄牛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其行为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以确保他们的工作符合公司要求和客户期望。
3.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我们需要更加主动地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 推广使用科技手段:通过引入一些科技手段,如自助取票机、线上购票系统等,可以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便捷性,减少黄牛的存在。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
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
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
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
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
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
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
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 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
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隆子县黄牛改良产业发展新举措
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奶牛养殖业已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是农牧民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
黄牛改良是有效改善传统黄牛质量,提升传统黄牛整体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有效优化种群结果、提升种群整体水平的具体措施,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奶源基地,是实现隆子县奶业发展的基础。
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当前我国政府乃至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作用凸显,使黄牛改良特色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息息相关。
隆子县黄牛改良成绩卓越,影响面广,被西藏自治区确立为“全区黄牛改良种源基地县”,在全区黄牛改良行业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和技术领先水平,对促进隆子县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和群众增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相关背景
隆子县黄牛改良起步早,发展快,历程艰辛,成果取之不易,在西藏自治区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是促进隆子县经济持续增长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
多次得到山南市委领导的嘉奖和赞许,是市委重点扶持的对象,历届隆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黄牛改良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投入力度,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隆子县黄牛改良蓬勃展。
隆子县黄牛改良规模不断壮大,逐步发展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特色产业。
在充分肯定前人努力的成果和黄牛改良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隆子县黄牛改良发展进程中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和隐患的显现,不得不引发隆子县每一位牧业工作者深思:隆子县黄牛改良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隆子县今后的黄牛改良项目建设应该走怎样的道路?是继续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还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积极改变现有经营理念,努力探索有利于隆子县黄牛改良事业不断发展前进的新思路、新办法?本文将立足于隆子县黄牛改良现状,深入挖掘隆子县黄牛改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风险,积极努力探索思考隆子县黄牛改良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二、隆子县黄牛改良发展的总体情况
隆子县黄牛改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隆子县开始黄牛改良项目实施初期实践探索。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在黄牛改良技术员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隆子县黄牛改良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
隆子县黄牛改良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改良牛品质不断提升,政府在黄牛改良项目中的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增加,隆子县黄牛改良点覆盖面逐步扩大,黄牛改良技术员数量不断增多,隆子县改良牛在自治区的影响面越来越广。
第四阶段:从2001年到2007年,是隆子县黄牛改良特色产业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隆子县黄牛改良成果不断得到市委的肯定,隆子县黄牛改良项目名气不断扩大,开始吸引农牧民参与到黄牛改良队伍中来。
成立了奶牛专业合作社,专门帮助指导农牧民饲养、出售改良牛,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拓展了农牧民饲养改良牛销售渠道,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逐步带动全县农牧业经济快速增长,被自治区确立为“全区黄牛改良种源基地县”。
第五阶段:2008年至今,隆子县黄牛改良特色产业开始蓬勃发展,不断完善,政府对黄牛改良特色产业建设投入力度空前增大,黄牛改良配种点持续增多,达到43个;黄牛改良配种技术员数量不断增加,队伍不断壮大,达到74名;改良牛存栏数量不断增多,达到15132头;适龄母畜的数量不断充实,达到8132头;改良牛出售的数量不断加大,年均达到1000头;带动群众增收不断提高,户年均增收达到2800元;黄牛改良项目在农牧业生产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贡献不断加大,占到农牧经济收入总量的32%以上。
三、黄牛改良现状
1.隆子县黄牛改良技术力量和设施情况。
隆子县安排了一名中级畜牧师专职负责全县黄牛改良工作的落实和各黄牛改良点技术指导服务。
兽防站负责落实各黄牛改良点消毒、防疫、驱虫、疾病治疗等工作。
目前,全县已经建成黄牛改良点43个,黄牛改良配种技术员74余名,每个黄牛改良点配备了液氮罐、输精枪、显微镜、内窥镜、医用棉花、医用手套、工作服等黄牛改良必需设备及酒精、碘伏、青霉素等消毒、消炎药品。
2.隆子县黄牛改良取得的成果。
截至目前,隆子县改良黄牛存栏量达到15132头,其中适龄母畜8132头,黄牛改良区域改良率达到90 %,覆盖了全县5个乡镇56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
隆子镇实现整乡推进,改良率100%,黄牛改良辐射区域带动了一大批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走向小康富裕之路。
2016年,落实黄牛改良任务7400头,实际完成冻配7408头,复配199头,复配率2.7%,黄牛改良冻配指标完成率100%,怀胎6364头,怀胎率86%。
累计完成人工种草51991.7亩,其中退耕种草4865亩、庭院种草3297亩、连片种草438297.5亩。
2016年实现人工种草2800亩,基本保证了每头
改良牛占有3亩以上的人工种草,有效缓解了草畜矛盾,提高了改良牛的膘情。
调用冻精17289支,液氮2700升,2016年新增黄牛改良点2个,新增黄牛改良配种技术员4名。
全县年平均出售改良黄牛1500头。
3.隆子县黄牛改良经济效益。
自2012年以来,隆子县累计出售改良黄牛10630头,创收6872.4万元,其中2017年出售2220头,创收1534.9万元,人均创收7000元左右。
项目区黄牛改良收入占整个农牧民经济总收入的35%以上。
2012年至今,累计举办黄牛改良专项培训15期,受益农牧民2100人次,累计下派1500人次黄牛改良技术人员走村入户,帮助指导群众发展改良黄牛养殖。
目前,全县黄牛改良专业养殖户发展到了50余户,建立改良牛养殖小区和奶源基地各1个。
四、问题分析
1.部分农牧民认识深度不够。
部分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原始落后的农耕时代,思想没有得到进一步解放,没有融人利用科学技术致富的社会生产发展大潮流中来,没有深刻领会到黄牛改良的重要意义,没有看到黄牛改良带来的显著的经济效益。
黄牛改良比较被动,参与程度不高。
2.母牛和犊牛饲料配方不科学。
隆子县母牛和犊牛饲料配方不科学,不能满足不同生理阶段改良牛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母牛和新生犊牛缺乏科学合理的饲料营养配方,现有饲料配方标准不能满足不同生理阶段改良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利于胎儿的健康和犊牛成活率的提高。
3.人工种草力度仍然不够。
隆子县人工种草力度仍然不够,现有草场产草量不能满足黄牛改良实际饲草需求。
黄牛改良指标重,改良牛存栏数量多,每年落实人工种草2500亩,部分草场鼠害严重,产草质量不高,草业生产量低,又缺少草场鼠害防治专业技术指导,人工草场产草总量不能满足改良牛对饲草的需求。
4.黄牛改良管理制度不健全。
隆子县黄牛改良管理制度不健全,改良牛出售市场秩序混乱,迄今为止还没有制定出台专门的改良牛销售管理制度、种牛买卖管理办法、基础母牛管理办法、改良牛交易市场管理办法等。
改良牛销售市场秩序混乱,部分不法商贩不按照相关法律制度合法收购、买卖改良黄牛,利用群众缺乏法律知识和常识的弱点,随意收售基础母牛,导致隆子县黄牛改良项目基础母牛急剧减少,现有基础母牛品质降低等不良现象,不利于隆子县黄牛改良事业长期发展。
5.畜群结构不合理。
隆子县存栏改良牛的品质不一,部分种牛精液质量不达标,基础母牛受胎率和怀胎率不高,严重降低了种牛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