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绪言教案

合集下载

化学绪言引课教案模板范文

化学绪言引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认识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2. 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化学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化学反应、化学产品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化学有什么了解?为什么说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二】新课导入1. 讲解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 讲解化学的研究对象:物质及其变化。

3. 讲解化学的研究内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应用等。

【三】实例分析1. 通过实例分析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如:食品、药品、能源、环境保护等。

2. 讨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物理、生物、地理等。

【四】实验演示1. 演示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如: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学在某个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 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注:以上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化学绪言导入课教案模板

化学绪言导入课教案模板

化学绪言导入课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同时又能确保实验的安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化学实验中常见的现象或者实验器材,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如溶液的颜色变化、气体的生成等。

2. 概念讲解(15分钟)。

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入化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等。

3. 实验操作(30分钟)。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如酸碱中和实验、金属活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实验设计(20分钟)。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和实验设计能力。

5.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四、教学手段:1. 实验器材,玻璃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2.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板书,重点概念和实验步骤的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意识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同时,也需要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主动思考、观察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希望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能够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绪言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绪言 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绪言详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一绪言,本节内容起着统筹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作用,从化学的定义开始说起,用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入本课,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分别介绍了近代化学发展的历史,我国化学发展的成就以及化学在生活、资源、材料、环境、健康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高中化学科目的特点以及学习化学的途径:坚持实验理论并重,有利于提升对物质及变化的认识水平,根据高中化学的特点,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化学课程,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定义;2、从化学发展史的角度了解科学在不断经历着革新与推翻,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求真意识;3、从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4、了解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科途径。

三、教学重点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了解化学发展史以及化学学科的价值;3、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习途径四、教学难点1、学习化学的意义;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五、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年的化学,对化学的学习有了大概的了解认识,但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对化学的学科价值以及应用不清晰,了解不多,对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了解掌握的不够,所以需要从学科价值的角度和学习的方法途径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法学法教法:讲授、启发、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引入等学习方法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归纳合作法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定义;2、从化学发展史的角度了解科学在不断经历着革新与推翻,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求真意识;3、从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4、了解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科途径。

重难点: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了解化学发展史以及化学学科的价值;3、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习途径4、学习化学的意义;5、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

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

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难点: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如化学元素、化学方程式等。

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介绍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1)物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2)能量:化学研究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和传递。

2.讲解化学基本概念(1)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2)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具有稳定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3.讲解化学基本方法(1)观察法:观察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等特征来获取信息。

(2)实验法:实验是化学研究的核心方法,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和发现新的化学现象。

(3)比较法:比较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来揭示化学规律。

4.举例说明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食品化学:研究食品的组成、性质和加工方法,保障食品安全。

(2)环境化学:研究环境污染的成因、治理方法,保护生态环境。

(3)医药化学:研究药物的合成、性质和作用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三、课堂练习1.请学生举例说明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化学实验技能培养1.讲解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如实验安全、实验步骤等。

高中化学绪言教案

高中化学绪言教案

高中化学绪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绪言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绪言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

3. 能够运用绪言的写作技巧,撰写出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文章。

二、教学重点:1. 绪言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2. 绪言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

三、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绪言引发读者的兴趣。

2. 如何在绪言中清晰陈述论点和观点。

四、教学内容:1. 什么是绪言?绪言是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用于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一般包括文章的背景介绍、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等内容。

2. 绪言的作用和意义(1)引发读者兴趣,吸引注意力。

(2)介绍文章的主题和研究背景。

(3)阐明研究方法和目的。

(4)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绪言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1)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明确表达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3)方法论述:简要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

(4)预测结果:提醒读者文章的预期结果,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相结合:介绍绪言的定义、作用和写作要点,引导学生理解。

2. 示例分析:通过对经典绪言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绪言的写作技巧。

3. 练习演练:组织学生进行绪言写作练习,提高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用一个相关的化学现象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绪言的兴趣。

2. 授课:介绍绪言的定义、作用和写作要点,让学生了解绪言的概念和重要性。

3. 示例分析:通过对一些优秀绪言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绪言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4. 练习演练:组织学生进行绪言写作练习,检验他们对绪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积极运用绪言。

七、课堂作业:1. 阅读一篇化学相关文章,分析其绪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撰写一篇绪言,要求包括背景介绍、研究目的、方法论述和预测结果等要素。

八、教学反思与评估:1.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和写作习惯,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绪言。

高中化学绪言教案

高中化学绪言教案

高中化学绪言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中化学绪言”为主题,向学生介绍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学科分类以及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形成整体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在高中阶段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新生。

他们刚刚完成初中的化学学习,对化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高中化学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需要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化学的学习。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需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了解化学学科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化学在生活、科技、社会等领域的应用,认识到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3)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具备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学会查阅化学相关资料,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化学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4)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资源、健康等领域的联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化学实验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教育学生遵循科学道德,尊重事实,崇尚真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融入到课堂设计中。

高中化学绪言课教案

高中化学绪言课教案

高中化学绪言课教案
主题:化学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 能够描述化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
4.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起源和定义;
2. 古代化学的发展;
3. 近代化学的发展;
4. 当代化学的发展。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古代化学的代表人物和成就;
3. 近代化学的主要发现和突破;
4. 当代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化学实验或化学反应方程式,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
1. 讲解化学的定义和起源;
2. 介绍古代化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
3. 分析近代化学的主要发现和突破;
4. 探讨当代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三、讨论
组织学生就化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讨论,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展示
展示化学实验或化学成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

五、总结
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

六、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阅读书籍,进一步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有所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化学的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下节课我将在教学设计中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

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

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

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
绪言
高一化学教学是化学学科的入门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将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
理论和基本实验操作。

本教材的编写根据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实
验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教材分为16个单元,分别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化学反应与能量》、《离子平衡与溶液》、《氧化还原与电
化学》、《有机物的特征和分类》、《烷烃与烯烃》、《卤代烃与醇》、《醛与酮》、《酸与碱》、《酯与脂肪》、《羧酸与酸酐》、《氨基酸和蛋白质》、《糖与化学能》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旨在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同时,每个单元还设有相应的实验和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实验操作
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我们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课堂
讨论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这套教材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思
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言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引言:
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1979年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纵观化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化学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多么巨人的作用。

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y,1912-1999)是美国核化学家。

1940年他与麦克米伦(E。

M·Mcmillan)等人共同发观了94号元素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的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创立了生产原子弹材料钚的化学流程,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

1944年,他提出了锕系元素概念与它们的电子结构,这不仅使元素周期表趋于完整,而且为后来合成超铀元素指明了方向。

他和麦克米伦共同获得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中国”照片
1.由原子组成的最小汉字“中国”的说明:
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1993年底至1994年初,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表面上开展了原子操纵的研究,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

他们在室温下,用STM的针尖,并通过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硅晶体表面的原子拨出,从而在表面上形成一定规则的图形,如“中国”等字样,这些沟槽的线宽平均为2 nm(1 nm =1×10-9 m)是目前在室温时,人们在Si表面“写”出的最小汉字。

凹陷的地方是原子被拨出后显下的深黑色沟槽,凸起的亮点是散落的原子形成的,显白色。

2.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简称STM)是1982年德国科学家宾尼(Gerd Binnig,1947-)与其同事共同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新型的表面分析仪器。

STM的研制成功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奥秘又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使人们第一次能够直接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微电子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他们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家鲁斯卡(Emst Ruska)一起荣获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

STM具有原子级分辨率,可分辨出单个原子;还具有直接观测的性能,STM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的隧道效应。

将原子线度的极细针尖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针尖与样品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通常小于1 nm),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绝缘层流向另一电极,这种现象叫做隧道效应,产生的电流就称为隧道电流。

隧道电流的强度对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非常敏感。

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

把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运动的轨迹直接在荧光屏或记录纸上显示出来,也就是说,STM是通过在针尖扫描时,控制针尖与样品间的距离恒定不变,从而使针尖随样品表面的起伏而起伏。

针尖运动的轨迹就表现了样品表面的形貌。

3.关于化学发展史的分期问题:
化学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了她的近代化学时期?史家都称1774年拉瓦锡
(A .L .Lavoisier )提出元素概念结束燃素论不久,道尔顿(J .Dation )于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使化学进入了这个持续至今以原子论为主线的新时期。

实际上,化学进入近代化学时期后,势如破竹的发展所依据的最基本的理论始终是原子--分子理论,简称原子理论。

它指明:不同元素代表不同原子;分子是由原子在空间按一定方式或结构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直接决定其性能;分子进一步聚集成物体。

原子理论结束了持续几个世纪炼金和炼丹家的盲目实践。

有人认为,炼金家之所以长时期与硫黄和重金属打交道,是基于他们的一个信念:只要把硫黄的亮黄色和重金属的高密度这两个性质掺和在一起就可炼出黄金来。

历史已经证明,在近代化学时期之前,化学并没有经历过像物理学发展进程中出现过的那个经典物理学时期(或牛顿力学)。

到近代物理两个时期。

同此.我们要有一个共识,一般说来,化学就是指近代化学。

板书:
实用技术 …… 近代化学 …… 现代化学
(冶金、火药、造纸) (原子-分子学说) (物质结构理论)
展示:
橡胶、合成纤维、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这些物质称之为材料)
板书:
非金属材料(如:陶瓷)
化学组成
金属材料 (合金)
有机高分子(橡胶)
复合材料 (多功能)
高功能材料(超导)
结构材料 (耐高温)
信息材料 (液晶)
4.材料和材料科学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例如,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为时代主要标志的。

一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成功,可以引起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新的变化。

石器、陶瓷、铜、铁、玻璃、水泥、有机高分子(如塑料等)、单晶材料等的发明,为人类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没有半导体材料,便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便没有今天的宇航工业;没有低损耗的光导纤维,便不会出现光信息的长距离传输,也就没有现代的光通讯;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们的生活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

相反,有很多新技术,因材料不过关,很难实现。

例如,长距离输电,中途损耗很大,以致造成我国全国电力分布不均。

如果在室温工作的、价廉的超导材料研制成功,就会出现新的局面。

又如,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又没有污染的一种能源,但我们目前还没有价廉、寿命长、光电转换效率很高的材料,把光能变为电能,因而太阳能现在还没有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材料是科学技术的先导,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使用功能 材料
现实生产力。

例如,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制造往往与许多极端条件技术,如超高温、超高压、超高真空、超高速、超高纯、微重力和极低温等相联系。

问题:
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
①.化石能源有限,开发新能源。

②.环境保护。

③.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

④.维护人体健康(药)。

书图:
P 4图5,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实际问题。

板书:
自然界存在光能转换:6 CO 2+6 H 2O C 6H 12O 6+6 O 2↑ 构想:
2 N 2+6 H 2O ……4 NH 3+
3 O 2
2 CO 2+4 H 2O ……2 CH 3OH +
3 O 2
CO 2+2 H 2O ……CH 4+2 O 2 光 叶绿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