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PPT课件
齐桓公伐楚PPT课件

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 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 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 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 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
原文及译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 人嫁之。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 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 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kuì),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 寡(guǎ)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yú)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 曰:“昔召(shào)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lǚ):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dì)。尔贡包茅不 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zhēng);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徵 通 征)
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 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楚子:指楚成王。与:介词,跟,和。北海、 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唯是:即使。风: 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 不相干。
师进,次于陉(xíng)。
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齐桓公伐楚.ppt.Convertor

文選齊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公元656年齊桓公簡介齊桓公(?—前643)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
其兄襄公被殺後,由莒回國即位。
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
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
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
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背景《左傳·僖公三年》(前657年):“齊侯與蔡姬(桓公的夫人)乘舟於囿(有圍牆的園林),湯公(蔡姬把船左右搖晃,使桓公坐不安穩)。
公懼,變色;禁之,不可。
公怒,歸之(把蔡文姬送回娘家),未之絕也(但並未正式棄絕)。
蔡人嫁之(把蔡姬另嫁了)。
”可知桓公之侵蔡實是為了泄私憤。
《韓非子·外儲左上·說三》:“蔡女為桓公妻,桓公與之乘舟,夫人蕩舟,桓公大懼,禁之,不止,怒而出之。
乃且複詔之。
桓公大怒,將伐蔡。
仲父諫曰:‘夫以寢席之戰,不足以伐人之國,功業不可冀也,請無以此為稽也。
’桓公不聽。
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香草名。
茅的一種。
古代祭祀時用以濾酒去渣。
)不貢與天子三年矣,君不如舉兵為天子伐楚。
楚服,因還襲蔡,曰:“余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聽從”,因逐減之。
此意於名而利於實,故必有天子誅之名,而有報讎之實。
’”《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
”題解: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為稱霸天下而伐楚,但楚也毫不示弱,齊終未達目的。
齊屬侯爵,故文中稱齊侯。
參加這戰役的有齊、魯、宋、衛、鄭、許、曹、陳八國軍隊。
齊桓公—春秋第一個霸主,此後是晉楚爭霸,城濮一戰大敗楚,晉文公成為第二個霸主。
35年後晉楚再戰,楚莊王成為盟主。
此後是吳越爭霸,吳王闔閭破楚,吳王夫差敗越。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另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齐桓公伐楚PPT课件

仪规定,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重视和对礼仪的尊崇。
02
军队组织
春秋时期的军队组织也体现了礼仪制度的影响,各国军队都有严格的编
制和等级制度,各级将领和士兵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地位。 Nhomakorabea03
战争观念
春秋时期的战争观念也受到了礼仪制度的影响,人们认为战争是一种必
要的手段,但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道德标准,不能随意杀戮和掠夺。
楚国将领的表现
在战争中,楚国将领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他们身先士 卒、英勇奋战,多次成功抵御了齐军的猛烈进攻。同时,他们还善于利用地形 和天气等自然条件,创造出有利于己方的战场环境。
04
战争中的文化因素探讨
春秋时期文化背景介绍
社会制度变革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社会制度由 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各国纷纷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 方面的改革。
从中汲取的历史经验教训
01
实力是外交的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往往取决于各自的实力。齐国之所以 能够迫使楚国承认其霸主地位,根本 原因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02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 的重要动力
管仲在齐国的改革为齐国的强盛奠定 了基础。这表明,改革是推动国家发 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03
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 唯一途径
虽然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国家 间的矛盾,但并非唯一途径。通过外 交手段和平解决争端,可以避免战争 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
对未来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展望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各国应该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观念,通过对话 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齐桓公伐楚课件

楚庄王的外交政策
楚庄王采取了“尊王”和“合纵连横”的外交政策,与其他诸侯 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其他相关人物的介绍
管仲
齐桓公的得力助手,曾提出“尊 王”和“合纵连横”的外交政策 ,对齐桓公的政治和军事行动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武
过错
然而,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也有一些过激行为。例如,他曾强迫诸侯国朝贡 并承认其霸主地位,这一行为被认为是过于强权,不符合当时的国际准则。
关于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推动历史发展
齐桓公伐楚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这一战争使得中原诸侯 国对南方的楚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加强了中原与南方的交流和互动。
齐桓公为什么要伐楚
01
02
03
外交利益
齐桓公为了维护齐国的外 交利益,试图通过伐楚来 扩张势力范围,提高国际 地位。
经济利益
齐国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 和市场,试图通过战争手 段来控制楚国的经济命脉。
民族矛盾
齐国和楚国之间存在着民 族矛盾,齐桓公试图通过 战争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02
齐桓公伐楚的过程
著名的军事家,曾担任吴国的将 军,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 军事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 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齐桓公伐楚的意义和启示
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启示
尊重国家主权
齐桓公伐楚事件告诉我们,在国际关系中应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 完整,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他国权益。
诚信外交
齐桓公与楚成王在会晤中达成协议,但楚国背信弃义,引发战争。 这启示我们在国际交往中要坚守诚信原则,维护国际秩序。
战争与和平
齐桓公伐楚可能对春秋时期的战争与和平观念产 生影响,引发更多的战争或促进和平谈判。
古代汉语课件·第五章 文选--齐桓公伐楚

【原文】
尔贡包茅不入
包茅:包成捆的菁茅。楚国的土产。 《管子·轻重·菁茅谋》:江淮之间,有一茅而三脊, 母至其本,名之曰菁茅。
《周礼· 天官· 甸师》:祭祀供萧茅。
杨伯峻译注;‚茅即《禹贡》之菁茅,茅之有
毛刺者。古人拔此茅而束之,故曰包茅。
【原文】
御:抵挡。
【原文】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 谁敢不服?
绥:安抚。 《说文》:绥,车中靶也。从糸,妥声。段玉裁 注:……绥则系于车中,御者执以授登车者。 《论语· 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 《左传昭公二十年》“以绥四方‛,杜预注:‚绥,安 也。‛ 《汉书武帝纪》“德未能绥民‛,裴骃集解:‚绥,安 也。‛
【原文】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敝邑:谦称自己的国家。
社稷:土神和穀神。《说文》:‚社,地主也。从 示土。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為社神。周禮二十五 家為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聲常者切。‛ 《玉篇· 示部》:‚社,土地神主也。‛
‚稷,[齊/禾]也。五穀之長。‛
【原文】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白虎通· 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 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
【原文】 虽众 ,无所用之。
众:众多。为形容词性。 《经义述闻· 春秋左传上》引王念孙曰:虽众,本作
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
召公像
吕 尚 像
【原文】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
《史记· 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 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 于申,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于是武王已平 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及周成王少时,管蔡 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 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 伐,为大国,都营丘。
《齐桓公伐楚》课件

3
持久战争
战争进行了很长时间,双方互有胜败,争夺战局陷入胶着。
4
外交辅助
齐桓公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同盟,遏制了楚国的扩张。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战争结果
1. 齐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削弱了楚国的实力。 2. 齐桓公成功扩大了齐国的领土和影响力。 3. 战后,战国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影响
1. 齐桓公的胜利使其他国家对齐国的势力产生 了警惕。
齐国和楚国的关系
地理位置
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楚国位 于今天的湖南省。
文化差异
齐国和楚国在文化、风俗和政治 制度方面都有一定差异。
兵力强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楚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而齐 国在军队规模上稍显不足。
防御体系
齐国和楚国都建立了严密的城防 体系,以保护自己的领土。
齐桓公发动战争的原因
1 领土争夺
2 政治压力
齐桓公希望获得更多领土, 扩大齐国的势力范围。
齐桓公面临来自内外的政 治压力,需要通过战争来 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 战略决策
齐桓公相信通过伐楚可以 削弱楚国的实力,使齐国 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战争的过程和策略
1
兵力准备
齐桓公集结大军,准备与楚国正面交战。
2
计谋出击
齐桓公采取奇袭战术,突袭楚国,并捉住了楚国的主力军。
2. 战争结束后,战国时期的对抗进一步加剧。 3. 齐桓公的战争策略被后世各国军事家所研究
和借鉴。
对战争的评价
1 成功战争
齐桓公伐楚是一场成功的战争,使得齐国在战国时期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2 有争议
有人认为齐桓公伐楚的战争是不必要的,对双方造成了损失。
大学《古代汉语》《齐桓公伐楚》课件

[三]賓語前置句: 1.寡人是征
(是,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 詞“征”之前,但“之”省略),前置賓語, 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有”之前)
2.寡人是問
(是,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 動詞“問”之前,但“之”省略)
3.豈不榖是爲
(不榖,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是”複指提前)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榖神,宗廟社稷是
一個國家政權的象徵。故社稷可用來代指國家 的政權。
辱收寡君: 辱,表謙敬的副詞。相當於說承蒙。 寡君,對聽話人謙稱自己的國君。
此句是說:承蒙您收納了我國的國君(針對 “與不榖同好”句而言的)。
以此衆戰,誰能禦之:禦:抵禦。 何城不克:什麽樣的城池不能攻克? 以德綏諸侯:憑仁德之心安撫諸侯。
寡人是徵:我就是來索取這個的。
是,前置賓語,複指成份“之”省略。下句“
寡人是問”同。
徵 《说文》:“徵,召也。”
征召——求取——责问
昭王南征而不復:周昭王南巡時卻沒有生還。
周昭王,姬姓,西周國王,康王之子,穆王之 父,南攻楚國時,淹死在漢水之濱。
征
《尔雅·释言》:“征,行也。”
远行——征伐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貢品沒有交納,
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 你在北方,我在南方,相距很远,本来互不相干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沒有料到您會踏入我們的國土。
虞:预料,料到,动词作谓语;《说文》
:“驺(zōu)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 兽,从虍吴声。”段玉裁注:“此字假借多而 本义隐矣。” 。“料想、预料”是其假借义。
君之涉吾地:之,连词,用于主谓之间,
“侵”就不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戰”。
“襲”比“侵”更具有秘密性質,只是偷偷地 進攻。
齐桓公伐楚PPT课件

涉
《說文》:徒行濿水也。 《爾雅·釋水》:繇膝以上爲涉。
涉:趟水過河 →進入、到
《古文观止》关于管仲说词的分析
• 一援王命,破“不相及”句。 • 二宣赐履,破“涉吾地”句。 • 三举楚罪,破“何故”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左傳·僖26》: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 夾輔成王。
《儀禮·既夕禮》:圉人夾牽之。 鄭玄注:在左右曰夾。
【參考譯文】
四年春,齊侯率領諸侯之軍侵蔡。蔡潰敗,於是伐 楚。楚王派使臣跟齊軍說:“您齊君居住北海,我楚 君居住南海,這麽遙遠即便馬牛發情牝牡相誘也跑不 到一起去。沒料到你們進入我國的領地,什麽原因?” 管仲對答道:“當初召康公[代表周天子]册封我先君 太公的命令中說:‘天下諸侯,[有罪]都希望您征討 之,以輔佐我周王室。’賜我先君的權力範圍:東至 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你國進貢的包茅 沒有交納,周王祭祀用品供應不上,無縮酒之物,寡 人要查問一下這件事;昭王南巡而沒能回來,寡人也 要查問一下這件事。”楚使對答道:“貢品沒交納, 是我君之罪,豈敢不供奉?昭王沒有能回去,您還是 到水邊去問問吧。”齊軍向前開進,臨時駐紮在陘。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 缩酒,寡人是徵。
包匦菁茅 《史记·集解》引郑玄曰: “匦,缠结也。菁茅,茅有毛 刺者,给宗庙缩酒。重之,故 包裹又缠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翦伯贊: 昭王南征BC977 年 伐楚BC656年
《古文觀止》關于管仲說詞的分析
• 一援王命,破“不相及”句。 • 二宣賜履,破“涉吾地”句。 • 三舉楚罪,破“何故”句。
对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取”,誤。 《史記·齊太公世家》:“王祭不具,是以來責。” 《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征:這裏指巡狩。“南征 ”即南巡。区别:徵 ※復:回來。 ※寡人是問=寡人問是 《史記》: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
于江上。 《史記正義》: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 之,
水
示
召陵
蔡 新蔡
楚
江
郢
三、正文串講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
※以: 象人手提一物,本義為携帶、提携。 《史記》記此事雲:齊桓公率諸侯伐蔡。 《左傳》:宮之奇以其族行。 ※師:軍隊。 ※侵:進攻,无鐘鼓。 ※潰:潰敗。《左傳》:“潰,下逃上。” ※伐:討伐。有鐘鼓。 《左傳》:“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屨 鞋子 流血及屦
➢ 1、杜預注:“穆陵、無棣皆齊境”“履所踐履之界, 齊桓因以自言其盛。”王力教材用這種解釋。
➢ 2、穆陵,湖北麻城的穆陵關。無棣,河北盧龍縣。 都不在齊境。指征討的范圍。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徴
※包茅:杜預注“包,裹束也。茅,菁茅。” ※共:後作“供”,供給。 ※無以:没有用來(做什麼的)。 ※縮酒:杜預注“滲酒,束茅而灌之以酒為縮酒。” ※寡人是徵=寡人徵是 徵:責問、過問。王力注“索
區别:御、禦
君若以徳綏諸侯,誰敢不服? •※綏:安撫
《說文》:綏,車中把也,從糸從妥。 《論語·鄉黨》:“升車必立正,執綏。” 《集解》:“周曰:‘必正立執綏,所以為安’。”
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衆,無所用 之!” 。
方城:地名。 池:護城河。 ※以為:以之為 方城以為城=以方城為城 漢水以為池=以漢水為池 ※无所,没有……的地方。
屈完:楚大夫,楚之同族。 《史記·楚世家》:楚成王使將軍屈完以兵禦之。 《史記齊世家》:楚王使屈完將兵扞齊。
※如:
《說文》:“從隨也,從女從口。”
徐鍇:“女子從父之教,從夫之命,故從口,會意。”
“跟隨、跟從” 引申為“前往、到……去。”
《左傳》:“鄭伯如周,始朝桓王也。”
a.像。《詩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b.形容詞詞尾。 《論語》: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c.如果。《孟子》: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d.或。《論語先進》: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先君大公 :同位語。大——太 ※女:后作“汝,第二人稱代詞。 ※實:語氣副詞,表命令或期望。 ※征:征討、征伐。這是常用義,其本義是“行、遠行” ※夾: 在左右曰夾,本義是幫助,輔佐。夾輔,同義
詞連用。
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
踐踏,疆界
※履
郑人买履
鞋 张良纳履
穆陵、無棣兩解:
為什麼攻打蔡國用“侵”,攻打楚國用伐?
楚子使與師言曰:
楚子:楚成王。 ※使:派遣使者。動作行為+對象。
與:介詞,跟,和。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君:齊桓公,尊称。 ※處:居住
北海、南海:北海指渤海,楚实未至南海,甚言其远。 杜預注:“楚界猶未至南海,因齊處北海遂稱。” ※及: 《說文》:“逮也。從又從人。”趕上 達到
主講人:李永春
一、历史背景
1.齊楚爭霸-----伐楚原因 存刑救衛
齊國 葵丘會盟 僭越稱王
楚國 進攻鄭國
2.蔡姬蕩舟---- 侵蔡原因
《左傳·僖公三年》記載說:
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 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 絕也,蔡人嫁之。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桓公大怒,將
伐蔡。仲父諫曰:“夫以寢席之戲,不足以伐人之 國,功業不可冀也,請無以此為稽也。”桓公不聽。 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貢于天子三年矣, 君不如舉兵為天子伐楚。楚服,因還襲蔡,曰: ‘余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聽從’,遂滅之。此 義于名而利于實,故必有為天子誅之名,而有報仇 之實。”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判斷句。 ※之: 1.主語謂語之間。使謂詞性的主謂結構
變為名詞性的結構。 2.定語中心語之間,偏正結構。
※其:語氣詞,委婉語氣,還是。
師進,次于陘。
次:《左傳》:“凡師,一宿爲舍,再 宿爲信,過信爲次。”
陘:河南省偃城縣南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 楚子使屈完如師
比較 楚子使與師言曰
※惠:表敬副詞,語用義是您這樣做體現了您的恩 惠,無詞彙義。
※徼:求取。 ※ 敝邑:謙指自己的國家。 敝,本義為破舊,引申
為謙詞。 ※社稷:土神和穀神。 ※辱:表敬副詞,語用義是您這樣做使您蒙受了恥
辱,無詞彙義。 ※ 收:收容,安撫。
以此衆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以,用,拿。介詞。 ※眾,眾將士,代指軍隊。 ※禦,抵禦,抵擋。
※不相及:達不到對方的國境。
※風馬牛不相及:1、牝牡相誘也不相及。(孔颖达) 2、走失的牛馬不相及。風:放逸, 就是走失,走丢。
不虞君之渉吾地也,何故? 君之渉吾地:主之謂結構作賓語 加 “之”? ※涉:淌水過河 →進入、到 涉
《說文解子》:徒行濿水也。 《爾雅·釋水》:繇膝以上爲涉。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 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 • ※陳,陳列。 • ※乘,乘車。 乘---• ※乘而觀:連動。
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與不榖同好,如何?
不榖:謙稱,不好。 同寡人。榖,善。榖旦
豈不榖是為=豈為不榖
惟命是聽 唯才是舉
比 先君之好是繼=繼先君之好 唯利是圖
較 寡人是徵
寡人是問
君恵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二、題解
齊桓公伐楚
• 齊桓公,公子小白,桓,諡號,辟土服遠曰桓。 • 伐,正式的戰爭,所以有鐘鼓,有正当理由。 • 楚,楚國,當時是楚成王,曾多次用兵中原與齊
桓公爭霸,城濮之戰為晉所敗,向中原發展受阻。 死后諡為楚成王。
無棣
齊
桓 公
衛 朝歌
齊
臨淄
伐 楚
河
曹 魯 曲阜
鄭 新鄭 宋 陶丘
許 宛丘 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