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礼仪

合集下载

国学礼仪流程

国学礼仪流程

国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许多仪式和礼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学礼仪流程:
1. 拜师礼:徒弟向师父行拜师礼,表达对师父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拜师礼通常包括叩拜、敬茶、献礼等环节。

2. 开学礼:学生在开学时向老师行开学礼,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对学习的重视。

开学礼通常包括敬礼、宣誓、诵读经典等环节。

3. 成人礼:男子在 20 岁时行冠礼,女子在 15 岁时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

成人礼通常包括换装、加冠、赐字等环节。

4. 婚礼:新人在婚礼上举行各种仪式,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和承诺。

婚礼通常包括迎亲、拜堂、交杯酒等环节。

5. 葬礼:逝者的亲友在葬礼上举行各种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缅怀之情。

葬礼通常包括入殓、停灵、出殡等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国学礼仪的流程和形式会因地区、朝代、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国学礼仪时,应该尊重传统文化,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

国学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如何体现

国学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如何体现

国学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如何体现中国古代的国学是一门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其中礼仪与道德观念是国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国学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的深刻体现。

本文将从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角度出发,探讨国学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的具体内容和如何表达。

一、礼仪的重要性与儒家经典的立场在国学中,礼仪是一种重要文化符号,也是道德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他提出“不敬,失其民;不劳,失其功。

”的观点,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不尊重礼仪,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不努力工作,就会失去成就。

这种观点表明了儒家对于礼仪的重视,并将其与道德观念相结合。

二、礼仪的具体体现与社会生活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它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使整个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在这一观念下,个人必须通过遵循礼仪来达到修身的目标,使其道德观念与社会道德规范保持一致。

例如,古代的学子要遵守四书五经,定期参拜先贤的祖庙,这就是一种尊重传统的礼仪表达,同时也是对道德规范的具体体现。

三、道德观念在国学中的体现在国学中,道德观念是一种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善与恶的判断标准。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了对事物的认知和自身情感的调整。

这种观念体现了儒家对于心灵净化和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视。

国学中的经史文献中还包含了很多道德经典,如《弟子规》、《大义觉支传》等,这些文献中表达了对于诚信、忠诚、孝顺等道德价值的推崇。

总结:国学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文献中,礼仪和道德被视为人们行为规范和道德判断的重要标准。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人们将礼仪与道德观念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以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稳定。

国学中的礼仪文化有何特点

国学中的礼仪文化有何特点

国学中的礼仪文化有何特点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礼仪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在国学中,礼仪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尊重传统国学中的礼仪文化力求继承和弘扬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尊重传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态度,也是国学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礼仪文化中,人们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文献和古代典籍,去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以及他们对外人、家庭、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和规范要求。

这种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使得礼仪文化在国学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底蕴。

2. 注重仪式国学中的礼仪文化非常注重仪式的规范和举行方式。

仪式是一种正式的、庄重的和正规的行为,由特定的程序和流程组成。

国学中的礼仪文化通过仪式的形式,传达了对他人的尊重、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国学的礼仪文化中,人们通过仪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同时也通过仪式引导他人的行为。

这种注重仪式的特点让人们感受到尊重和庄重,同时也培养了人们对仪式和规范的重视和遵守。

3. 崇尚和谐国学中的礼仪文化主张和谐,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协调与融洽。

在礼仪文化中,人们注重和睦相处、亲近和友善、有序和平等。

无论是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还是社会关系,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通过礼仪的约束和规范,国学中的礼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在和谐的氛围下,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更加顺畅和愉悦。

4. 崇尚道德国学中的礼仪文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在礼仪文化中,道德被视为人生的重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国学中的礼仪文化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和尊崇伦理道德,以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种强调道德的特点在国学中体现出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培养,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联系和责任。

综上所述,国学中的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尊重传统、注重仪式、崇尚和谐和崇尚道德等特点。

通过学习和传承礼仪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培养出尊重他人、注重仪式、和谐相处和崇尚道德的美好品质。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国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际交往、仪态仪表、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国学礼仪的知识,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传统文化。

一、人际交往礼仪1. 问候礼仪:问候是人们进行交往的基本礼仪之一。

在问候他人时,应保持微笑,目光要真诚而坦然,用礼貌的语言表达问候,同时注意适当的身体语言,如握手、鞠躬等。

2. 礼让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主动让步,尊敬他人的权益。

在公共场所,如公交车、电梯等,应礼让他人先行。

在行走、过门等时候,也应注意礼让他人。

3. 宴会礼仪:在参加宴会时,应尊重主人,遵守宴会秩序。

应注意用餐礼仪,如用餐时轻声细语、不大声喧哗等。

应懂得如何使用餐具,吃完后应将餐具放在指定位置。

二、仪态仪表礼仪1. 穿着礼仪:穿着整洁得体是仪态仪表的基础。

在不同场合,要注意合适的着装。

参加正式场合时,应穿正式的服装,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

2. 坐姿礼仪:坐姿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

在公共场所或正式场合坐下时,应保持坐姿端正,身体挺直,不宜敞开腿,也不宜东倒西歪,以示尊重。

3. 步态礼仪:步态应显得轻盈自如,不宜踱步太快或太慢。

行走时,应保持头部稍微抬起,目光前方,整个身体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

三、言谈举止礼仪1. 言谈礼仪:在沟通交流中,言辞要文明、礼貌,并且要注意措辞、语气的委婉。

应善于倾听他人,不打断他人发言,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2. 手势礼仪:手势在交际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握手时,要轻握对方手,不要使用太大的力气;打招呼时,不要用手指或手背指着对方。

手势要流畅得体,不要夸张或过分动作。

3. 目光礼仪:言辞表达的同时,要注意目光的交流。

与他人交谈时,应注视对方眼睛,表达出真诚的态度。

要避免眼神游离、频繁眨眼等不礼貌的行为。

通过学习和运用国学礼仪,我们能够提升自身修养,增加彼此间的和谐与尊重。

希望以上介绍的国学礼仪知识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国学经典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国学经典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一、口头称谓语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了民间。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一、传统礼仪的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传统礼仪包含了各种仪式、习俗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

二、日常生活礼仪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常常以“你好”、“早上好”等问候语向对方示意尊重和关心。

2. 餐桌礼仪:进餐时要注意文雅的用餐姿势和吃饭的顺序,尊重长辈,遵循筷子使用的规范。

3. 拜访礼仪:拜访他人时,要轻轻敲门并主动问好,进入他人家中要注意礼貌和谦和。

三、庆典仪式礼仪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包含了订婚、过大礼、喜宴等环节,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传承。

2. 葬礼仪式:中国葬礼注重尊重逝者,要穿戴得体,行为庄重,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3. 开业典礼:开业典礼要进行剪彩、鞭炮等传统仪式,展示出喜庆和祝福。

四、节日习俗礼仪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贴福字、打年糕等一系列活动和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3.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祈福和祭拜月神。

五、社交场合礼仪1. 商务礼仪:商务场合要注意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对方的权威和地位。

2. 宴会礼仪:参加宴会时要注意礼貌待人,不插话,注意礼仪,示意对宴会主人的感谢和赞赏。

3. 社交礼仪:与朋友和同事社交要懂得尊重私人空间和底线,交谈中避免争吵和过度亲密。

六、礼仪的重要性中华传统礼仪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培养人们的尊重和谦和,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维护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传统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七、结语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继承传统礼仪,将其发扬光大,传承给后代,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中有关文明礼仪的部分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1. 《尚书》中有许多篇章涉及到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周书·秋官》中提到:“敬天之事,敬地之事,敬神明之事,尽礼之事。

”这是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天地、敬仰神明、恪守礼法的要求。

2. 《礼记》是一部专门讲述礼仪的经典,其中的《礼运》篇提到:“礼者,人之大节也。

”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人们应当以礼为准则来行事。

3.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而》篇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修养和礼仪。

4.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格物致知》篇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说要先修身,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礼仪,然后才能治理家庭、国家和世界。

5.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道》篇中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这是告诫人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内心,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

6.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尽心上》篇中提到:“言必信,行必果。

”这是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要充分信守承诺,言出必行,行动果断而坚决。

7. 《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礼法各得其宜,可谓大同矣。

”这是指礼仪规范应当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人物的特点来确定,但最终目的是达到和谐统一。

8.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的《系辞传》中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生。

”这是强调人们应当顺应天地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以生命和生活为中心,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

9.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其中的《齐物论》中提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是指礼仪和道德修养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如果不注重礼仪规范,就会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混乱。

10.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小雅·鹿鸣》中提到:“鹿鸣于飞,集于苞栩。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规矩大全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礼仪的规矩大全。

1.见面礼仪:拱手礼:双手合抱,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表示客套。

作揖礼: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表示尊敬。

跪拜礼: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表示极高的尊敬。

2.行走礼仪:趋礼: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尊敬。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3.坐卧礼仪:坐姿端正,不可随意伸腿或翘腿。

卧床时,不可面向门口或背对他人。

4.宴饮礼仪:尊老爱幼,先让长辈入座,晚辈后坐。

饮食时,不可发出声音,不可随意拨弄食物。

尊重主人的款待,不可随意离席。

5.婚丧礼仪: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向双方父母行礼,感谢养育之恩。

丧礼上,家属要披麻戴孝,表示哀悼之情。

6.祭祀礼仪:祭祀时要诚心诚意,祭品要整洁端正。

祭拜时要焚香、叩首,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7.礼貌用语:使用敬语,如“您”、“贵姓”等,表示尊重。

在交谈中,避免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应用职务或姓氏加“先生”、“女士”等。

8.送礼与受礼:送礼要讲究时机,不可随意送礼,以免对方感到尴尬或有受贿之嫌。

受礼时要谦逊,当面不要立即打开礼物,以示尊重。

9.服饰礼仪:穿着要得体,不可过于暴露或不当。

在正式场合,男性应穿西装,女性应穿裙装或套装。

10.日常交往:尊重他人,避免触及他人的隐私或敏感话题。

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

这些礼仪规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谦逊和和谐,是人与人交往中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礼仪可能不再那么严格,但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中的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二)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三)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四)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五)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

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六)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七)人生仪礼: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

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典故: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

有时也表示不是身临其境,对情况了解不深。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

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

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

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

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

这个人不好相处啊。

”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

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

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

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

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

”秦王果然同意。

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

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

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

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

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

”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

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

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

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

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

”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

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

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

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

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

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

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釜:锅。

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 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

"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三十六计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国学经典小故事1、【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