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香港、美国、中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香港、美国、中国房地产发展历史
1.
• 1944年,国会通过了“退伍军人再就业法 案。·成立了退伍军人管理局·建立了该局 的住房贷款担保计划。
• 1949年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住房法 案”,该项法案把“为每个美国家庭提供 合适的住房和舒适的居住环境。当作整个 国家的目标。
• 1950年之后·随着三分之二的新建房屋在迅速 扩张的郊区中落成,很多中心城市的人口开 始减少
香港房地产业兴衰背后的动因
• 香港总面积1078平方公里,但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 还不到30%。近60年来,香港人口由60万增长到 600多万,增长了10倍,人口的急剧增长所产生的 巨大住房需求是拉动香港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的最 根本原因。 港府的高地价政策为香港房地产业的投机买卖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当局颁布的建筑条 例、“十年建屋计划”、“居者有其屋计划”和大 型公共设施建设计划也有力地推动香港房地产业的 发展。
1985年到至今
• 80年代香港房地产业在70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1990年,港岛区的房价比1981年上升 了一倍以上。不过,1989年之后房地产价格的急 升,给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90年代初期,国际游资及本地炒家开始疯狂 炒买香港房地产,楼价、地价飚升,严重脱离居 民购买力。从1991年到1997年房价上升4倍左右, 若从1985年房地产市道复苏算起,到1997年时房 价已上升了9-10倍。1997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破 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中,下跌了70%左 右,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 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 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 1966年全国历史保护法案强调保存现有的 建筑结构,而不是把这些旧的建筑毁坏以 给重新开发让路。
•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抵制税收情 况使政府减少了基础设施维护工作。

中国34年房价变迁史doc

中国34年房价变迁史doc

中国34年房价变迁史-----从408元/平米起疯涨15倍精装小三房团购钜惠中鉴于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大转折之际,第一财经《财商》盘点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房价变迁。

1987--2014年房价变迁从官方统计的数据来看,1987年才有全国性的房价统计。

198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697万平方米,总量上似乎也不少,可相对于庞大的国民总数,实在太少,只能满足几十万人的居住需求。

当年的全国平均房价是多少?408元/平方米。

看起来不高,但相对于当时的居民收入,也属于不可承受之重。

一直到1992年,房价维持在单价千元以下,但每年的涨幅可观。

1998年,在新中国短暂的房地产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

在连续两年的北戴河会议酝酿之后,当年7月3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核心内容就是从当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货币化。

继而从1999年开始,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

也就是在1998年,房价的单价跃上2000元。

现在回过头来看,房地产市场化之后,房价应该大涨啊。

但实际上没有,1998~2000年,房价维持不动甚至略有下跌。

想来有很多人会懊悔为啥没有在那几年紧跟政策的脚步呢?当然,房价的3年原地踏步应该和当时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有关系。

从今天回头看,房价在2001-2003年还是给足了很多人机会,小幅上涨。

不过也就是在当时,市场上出现了房价泡沫的声音,现在想想,大有在股市2000点时就喊泡沫的意味。

而从2004年开始,房价开始如脱缰之野马,再也不给希望下跌者以机会了。

全国平均房价的单价一路跃过3000、4000、5000元、6000元关口,直到2014年才稍有停息。

1998年之前的房价1998年7月之前,虽然已有商品房,但鉴于绝大部分住宅仍是福利分配,其价格很难反映真实的市场供需,也就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

鉴于1998年在房地产市场上的特殊性,且官方从1987年才有全国性的房价数据可查,笔者在新著《房市大衰退:33年房市变迁大推演》中搜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房价数据。

城镇住房20年的变迁史

城镇住房20年的变迁史

住房20年的变迁史近年中国的住房变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60年代住拱房,70年代搬瓦房,80年代上楼房,90年代换商品房”。

上世纪70-80年代(1988-1998) 是三代同堂三间房的年代,人们搬离了狭窄局促的老房子,迁入了单位整栋购买的住宅,能住上单位分配的70平米2居室新房,一家家都喜出望外,有电梯、有阳台、有开阔明亮的客厅,有独立的卫生间,一切都变得有格调起来,叔叔说,能在光滑的地板上打滚儿绝对是件快乐的事。

而错过福利分房则是不少人的心酸之事。

随着朱总理宣布住房商品化,福利分房被终结,住宅从福利分房走向市场化。

另一方面,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拆迁棚户区,许多低收入的居群通过拆迁房得到安置,当时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矛盾并不突出。

随后公积金诞生,199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率先推行了公积金制度。

并且这一制度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启两人两间房的年代,福利分房的停止,使商品房进入市场化供应,这会儿,人们只得把帐户里的存款都取了出来,七大姑八大姨的七拼八凑买一套房。

十年前,国人基本开始有商品房概念,依靠单位分房的越来越少。

而福利阶层外的人,则开始房奴的进程。

吹响我国住房改革进军号是在1998年。

当年国务院发文被人们称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里程碑,它宣告了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和新的住房制度的开始。

此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人们认为,如果没有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但是,它同时也为日后高房价而导致众多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埋下了隐患。

而从04-06年,房价却是边调边涨,让老百姓感觉“按下葫芦浮起瓢”。

一线城市的房价一路高歌,中西部房价狂飙突进,东部房价强烈弹升,行情逐月走高。

从07年至现在,住房开始回归民生,随着老百姓住房供需矛盾突出,“解决人民住房需求”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居者有其屋”成为大家的努力的目标。

未来20年,中国一半以上住宅得拆了重建,我们真正能够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房子就是1979年到1999年,在脱困过程中建设的房子还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

“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

从典型案例谈“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

从住宅的角度看,这短短60年里从居住模式、住宅的建造方式、供应模式、分配模式、乃至人们精神层面对于居住问题的观念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进入一个新的居住模式,而是一个变动不已、不断摸索寻找符合时代精神和内容的住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特定的住宅与特定时代相关联、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相关联、与每个人的人生中某一个具体的阶段相关联。

如果说人塑造了住宅、住宅也塑造了人,那么这六十年里,中国人居住的住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各个历史阶段典型住宅的故事串联起来所塑造出的新中国的历史该是什么样呢?通过六个十年的六种典型住宅来讲述新中国的住宅60年,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回答以下问题来寻找能够象征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典型中国住宅。

1949-1959代表性住宅:百万庄小区(苏联援助)上海曹阳新村、北京三里屯幸福、解放初期,百废待兴。

中央政府提出“先生产,后生活”发展策略,技术上受苏联的影响;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严重的苏联的影子。

比如:50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模式,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为五、六公顷,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院落布置,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这种组合形式的院落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但由于过份强调对称,或“周边式”布局造成许多死角,不利通风和日照,居住条件恶化。

北京的百万庄小区是当时苏联援建的,充分表达了这个特点。

但是,由于当时居住面积标准的限制,在诺大的套型里只能多户合住的形式,卫生间和厨房的合用为邻里制造了很多的矛盾,被美其名曰:“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

因当时提高工人阶级的地位,建造了一批工人住宅区,如上海曹阳新村、北京幸福村,住户采用了集成居住的模式,与此同时发展了50年代后期居住小区规划理论。

小区的规模比街坊大,用地一般约为10公顷,以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小区内有配套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为基本原理。

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次,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78年,中国开启了开放的大门,摒弃了过去封闭的经济模式,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鼓励外商投资,激发民间经济活力。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90.03万亿元,人均收入也大幅提高。

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中国不断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实现了人民的全面发展。

中国开展了诸多惠民政策,通过扶贫、教育、医疗等措施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让民众感受到了更加公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此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最后,中国积极调整外交政策,拓宽国际交往,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国积极主张和平与和解,提倡多边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中国成功举办了2024年北京奥运会和2024年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展示了中国的崛起和国力增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和认可。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政治体制的建立、开放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的调整等多方面的努力和付出。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全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

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

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

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

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

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

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60年国内经典建筑篇

60年国内经典建筑篇

经典建筑篇1949~2009年的60年间,中国建筑不断推陈出新,那些有着时代标志意义的建筑,不仅代表了当时建筑业水平,而且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发展态势,是功能和思想兼备的建筑。

为此,本栏目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建筑,描绘出60年间中国建筑变化曲线。

遗憾的是,由于有些建筑年代久远,无法提供更为详实的“身份资料”,略表歉意。

1949~1959年官厅水库建设时间:1951年10月至1954年5月官厅水库总库容22.7亿立方米,控制面积4340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供水、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库。

在两年半的施工中,累计完成土石方154.7万立方米,其主体工程主要为一座坝顶长300米、最大坝高52米的土石坝,1条长495.5米、直径8米的输水隧道洞;1条长430米、槽宽20米、深5.5米的溢洪道。

此外,在大坝下游建有装机3台、总容量3万千瓦的水力发电站1座。

北京展览馆建设时间:1953年10月至1954年9月设计单位:前苏联中央设计院施工单位: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整个展览馆占地面积约1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4万平方米。

北京展览馆在设计上参照了俄罗斯的经典建筑杰作圣彼得堡海军总部大厦,主楼高耸峭立,回廊宽缓伸展。

在北京展览馆建设过程中,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组建,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展览馆塔顶红五星的吊装中,丰台桥梁厂工人采用滑轮滚杠的土办法将几吨重的红五星吊装到细细的高达103米的塔尖,让苏联专家赞叹不已。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间:1955年9月至1957年10月设计单位:铁道部勘测设计院施工单位: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武汉长江大桥是古往今来中国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全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设4车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

[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

[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

[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篇一: 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

六十年,一甲子的岁月。

这六十年,是不寻常的六十年;这六十年,是让人荡气回肠的六十年。

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心灵和感受的角度来讲,衣食住行就如一对对孪生兄弟,他们有着共同的品质,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他们共同构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又共同擎起我心灵之上那片让人想往的蔚蓝的天。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2009年10月1日我们即将要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0个生日。

建国6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单是从百姓最普通的衣、食、住、行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穿衣60年从穿衣保暖到高档名牌建国60年,我国的“穿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里,那时候衣服的色彩仅有灰、黑、蓝三种颜色,样式简单,布料粗糙,翻开以前的老照片,清一色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

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都做得很大,这样才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温暖而朴实。

在建国60年中,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可谓越来越高,人们更加的去追求个性、时尚、流行、品牌。

衣服已不再仅仅为了保暖,更多的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性格与品位。

衣服已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更彰显出当时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饮食60年从吃不饱到“吃”文化说到吃,勾起我的回忆:70年代初期,我们一家5口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贫困,一年四季只能吃大路菜。

不是逢年过节,就难得吃上顿肉,家里来了贵客,父母才肯起大早,拿上“肉票”去排长队买肉,那时副食供应不足,全城4个肉食店每天只卖几百斤肉,每次买肉若是能买上一块膘头好的肉算幸运的了。

一个星期天,我去红卫路肉食店买肉,称肉的“肥猪头”给我砍了一块红赤赤的“槽头肉”,回到家里惹得母亲好是生气,从此,我再不在红卫路肉食店那买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典型案例谈“中国住宅60年”的发展史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

从住宅的角度看,这短短60年里从居住模式、住宅的建造方式、供应模式、分配模式、乃至人们精神层面对于居住问题的观念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进入一个新的居住模式,而是一个变动不已、不断摸索寻找符合时代精神和内容的住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特定的住宅与特定时代相关联、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相关联、与每个人的人生中某一个具体的阶段相关联。

如果说人塑造了住宅、住宅也塑造了人,那么这六十年里,中国人居住的住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各个历史阶段典型住宅的故事串联起来所塑造出的新中国的历史该是什么样呢?通过六个十年的六种典型住宅来讲述新中国的住宅60年,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回答以下问题来寻找能够象征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典型中国住宅。

1949-1959代表性住宅:
百万庄小区(苏联援助)上海曹阳新村、北京三里屯幸福、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

中央政府提出“先生产,后生活”发展策略,技术上受苏联的影响;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严重的苏联的影子。

比如:50年代中期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模式,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为五、六公顷,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院落布置,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这种组合形式的院落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但由于过份强调对称,或“周边式”布局造成许多死角,不利通风和日照,居住条件恶化。

北京的百万庄小区是当时苏联援建的,充分表达了这个特点。

但是,由于当时居住面积标准的限制,在诺大的套型里只能多户合住的形式,卫生间和厨房的合用为邻里制造了很多的矛盾,被美其名曰:“合理设计不合理使用”。

因当时提高工人阶级的地位,建造了一批工人住宅区,如上海曹阳新村、北京幸福村,住户采用了集成居住的模式,与此同时发展了50年代后期居住小区规划理论。

小区的规模比街坊大,用地一般约为10公顷,以小学生不穿越城市道路、小区内有配套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为基本原理。

1960-1969代表性住宅:
大庆的干打垒、百万庄简易楼(夕阳红)、筒子楼住宅,闵行一条街
因为受到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国民经济受到大的破坏,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受到很大的影响,住房困难成为突出问题。

在全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等口号推动下,群众想出了种种办法,降低造价,减少钢材水泥的用量,形成了一批简易楼、竹筋楼、筒子楼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类型,出现了两把锁住宅、合用厨房,公共厕所等的住宅形式,居民的居住质量降低到了极限。

在规划方面,60年代初,运用“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则,新村中心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用以体现社会主义好的城市风貌。

由于“先成街”的片面性,有的城市小区只成了街,而未成坊,形成了“一张皮”局面。

著名的有上海的闵行一条街、天山一条街。

1970-1979代表性住宅:
前三门大街住宅、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全国经历十年桎浩的住宅建设几乎停滞的状况下。

北京发动了“前三门大街”住宅复兴工程,工人设计队伍开进工地主宰了工程建设。

第一次尝试了用高层住宅技术的大批量建造生产方式。

在全部26栋楼的规模下,采用了大模板现浇、大板结构、内浇外板结构等工业化的施工模式,展示了文化革命以后的城市和住宅技术发展动力。

以此带动了全国工业化、标准化,模数化的探讨,工业化住宅逐步形成高潮。

在规划设计上,70年代后期发展,根据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的需求,开始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建设模式。

小区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1980-1989代表性住宅:
清华花园住宅(吕俊华教授);全国三个试点小区建设(济南、天津、无锡)
从1982年开始由建筑学会牵头组织全国设计竞赛,对当时的建设标准进行试探型设计,取得了较好效果,之后中国建筑标准所在以后的五个年头中几乎每年都推出住宅设计竞赛,包括:我心目中的家;国际住房年;砖混住宅体系化等主题化的全国范围的设计竞赛;通过竞赛开拓了思想,打破了多年的禁固,开始在设计战线中提倡创新,推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人才。

清华吕教授的花园住宅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

同时,由于对工业化和模数化的要求作品中不乏出现了很多的标准化设计和灵活住宅的设计,引领了住宅的深层次的发展。

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开展以三个试点小区建设(济南、天津、无锡)为主的“全国住宅建设试点小区工程”,。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从规划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及质量、四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推动我国住宅建设科技的发展。

在各方面取得了成就。

这个阶段居住区规划普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二是开始注意组群组合形态的多样化;组织多种空间;三是较注重居住环境的建设;空间绿地和集中绿地的作法,受到普遍的欢迎。

1990-1999代表性住宅:
石家庄联盟小区小康住宅;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
1992年建设的石家庄联盟小区的小康住宅试点项目,在当时取得了轰动的效应。

短时间有十万人参观,被誉为典范和楷模;小康住宅从起居厅的启用、入门玄关、储存空间、成套厨卫,等显示出的公私分区、干湿分区、动静分区等注重功能关系特色赢得了广大欢迎,也为设计人员树立了样板。

当时,担任建设部部长的叶如棠在看了利用屋顶做成的跃层式住宅后,夸奖说:这不就是空中别墅吗!
90年代开始的小康住宅研究是我国与日本JICA合作项目。

历时五年,从编制小康住宅标准、小康居住行为模式。

小康产品系列、小康厨卫定制研究、小康住宅体系化设计、小康模数协调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提出了小康住宅“十条标准”。

直到目前小康的设计理念和功能原则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2006年开始小康住宅被国家科技委列入“国家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成为十大重点科技产业工程,小康住宅的影响力大涨。

可惜这样的“国宅式的品牌”没能坚持下来。

“中国城市小康住宅研究”,使我国住宅建设和规划设计水平,跨入现代住宅发展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康住宅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贯彻到小区规划设计整个过程中。

“小康住宅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导则”,作为指导小区的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文件,主要创新点和成就为:
1.突出以“社区”建设作为小区规划的深层次发展。

2.打破固式化的规划理念。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从小区规划开始,就引入物业概念,规划设计要保证为物业管理及服务方面提供便利的条件。

2000-2009代表性住宅:
万科情景花园住宅(天津水晶城)、北京锋尚国际、万科产业化住宅(深圳)、从199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商品住宅时代。

住宅建设和商品住宅开发乳脱缰了的野马,发展速度惊人,开放型规划设计模式引入了国外的因素,在形式上和开发模式有众多的突破,使中国住宅打破了封闭式的禁固状态,取得了飞快的发展。

万科情景花园住宅是众多的类型中突出代表,他体现了对人的亲情关怀和主张邻里关系和睦相处的哲学理念,作出了人性的设计。

在立面的处理方面采用了每层变化的多样性,利用简单的材料获得美的享受;在细节的处理上做到了精细化和定制化的目标,产品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万科情景洋房的出现显示了时代的要求,也是市场化的体现。

市场化可以成就一个产品,但是却不能主导住宅产业化的实施,科技的应用因为成本,因为付出得不到回应而被撂到了脑后,有人统计现时的开发商只有0.2-0.3%认知科技的作用。

北京锋尚国际就是少有的几个开发商之一。

他也是在逼得无奈的情况下吃了螃蟹的,项目从中途改变主意,采用了欧洲流行的“低能耗、高舒适度”技术,获得了产品和市场的两方面的丰收,取得了高利润的成功。

项目的成就造就了市场的影响力,也说明了技术应用的成果。

但是,如此好的成功范例至今仍然推广寥寥,是何原因值得我们大家的思考!
至今的万科出于对国际的深谋远虑,力推的产业化住宅已走过了几年的历程,是成功是失败何以定论,尚需时日。

为何那么艰难,万科的发展缺失了什么?建筑部你应当承担点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