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宅的演变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前后的住宅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的住宅变化

2021/5/27
6
八十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带卫生间、厨房的单元房,居住条 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
2021/5/27
7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变成了自己的 私有财产。至此,原先的福利分房被商品房逐步取代。
人们在哭、笑、怒、骂之余接受了这种改变,房屋、楼价问题成 了人们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改革40年住宅变化
2021/5/27
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住房条件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百姓住房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的巨大转变,如今,购房已经成为大多 数人一生最大的一笔支出。
1. 改革开放前
2021/5/2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改革以前我国的住房制度是福利分房制度,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 是租凭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只有少数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人口 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
鸣,剧中那栋条件恶劣的筒子楼正是“福利分房”时代国人住房
条件的真实写照。经过“国家高积累、低消费,民众先生产、后
生活”的物质匮乏时期,“安居”逐渐成了中国人的迫切需求。
翻开当年的《人民日报》,我们看到,那时的中国城镇居民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7平方米左右;很多参加工作多年的同志还
与其他人挤在仅有几平方米的筒子楼房间里;不少年轻人感叹,
2021/5/27
3
福利分房制度
福利分房制度,即采用行政手段对居民住房进行实物分配,这种住房 制度通过国家拨款给各级单位,各个单位自己给职工建房来自行分配。这 种住房制度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简而言之就是分配不公,带来严重的 社会问题。
2021/5/27

住宅发展史

住宅发展史

住宅建筑形制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富于创造性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祖先从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起,就创造了聚落并且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多种形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使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在技术上或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体系最完整,最富有民族特征的建筑之一。

地域辽阔的中国大地,形式丰富适宜各地的住宅建筑也应运而生。

一、概况在中国建筑的历史长河里,住宅虽然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类型,但在原始社会时期,建筑的发展极为缓慢。

经过了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农业和非农业的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我们的祖先居住地也起源于两种早起聚落,由起初的穴居和巢居开始,经过艰难的发展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

进而出现了干栏式建筑和木骨泥墙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末都城——斟鄩的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古代居住形式 汉墓明器1汉墓明器2四边维合的建筑形制始走向定型,并在当时大量的建造。

周灭商朝后实行奴隶主政治,建筑物按照等级划分不能“僭越”。

此时期建造后期发现的陕西凤雏遗址表明当时的四合院形式已经严整。

根据《仪礼》记载,在春秋时期高台建筑较为盛行,只是在建筑住宅上仍沿袭夏的庭院建筑形制而保留。

汉代也继承了这种形制,此时期并创造出了另一种住宅形制——乌壁。

而据河南洛阳宁懋mào石室石刻和河南沁阳造像碑石所示,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贵族住宅的大门可体现庑殿式顶和鸱尾的出现,且有大多数贵族官僚舍宅为寺。

隋唐五代时期,住宅仍在采用直棂窗回廊围绕成庭院,这从敦煌壁画中科院得到佐证。

在宋代时期,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的住宅形制开始呈现多样化。

同时期的还有北京元代后英房住宅还有工字型平面构成主屋的。

到了明清两代时期,北方的住宅就已经发展为以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则以封闭式的院落为单位布置,大型住宅有左中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并营建花园创造了一优美而舒适的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生活环境。

中国古代房屋结构的变化

中国古代房屋结构的变化

中国古代房屋结构的变化古代中国的房屋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简陋住所到后来的宫殿和寺庙,每一种房屋结构都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

在古代,最早的房屋结构是由柴草、木头和土块等简单材料搭建而成的。

这些房屋通常只有一个房间,没有窗户和门,屋顶往往是斜坡状的,用来防止雨水渗入。

这种简陋的房屋结构无法提供足够的隔离和保护,人们在其中生活非常艰苦。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房屋结构也逐渐得到改进。

在商代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砖石和木材等更坚固的材料来建造房屋。

这些房屋通常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起居室,后面是储藏室。

房屋的墙壁也开始出现窗户和门,使得室内通风和采光得到改善。

到了周代,房屋结构进一步完善。

人们开始建造多层楼房,屋顶采用瓦片覆盖,立柱和梁架也得到加强。

这些房屋通常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每个房间都有特定的功能。

前殿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中殿是主要的起居室,后殿则用于储藏物品。

这种房屋结构显示了社会等级的差异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宫殿和寺庙成为了古代中国房屋结构的代表。

宫殿建筑规模庞大,通常由多个建筑群组成,包括前殿、后殿、花园和偏殿等。

宫殿建筑注重对称和豪华,用来彰显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而寺庙建筑则以庙宇为主体,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等组成。

寺庙建筑注重平衡和内外呼应,用来供奉神明和修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房屋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

从简陋的住所到宫殿和寺庙,每一种房屋结构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些房屋结构不仅提供了人们的居住需求,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近现代住房变迁[整理版]

中国近现代住房变迁[整理版]

中山民居演绎世界上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的出现,从而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从我国考古的历史遗迹和历史遗物中可以看到,远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就有了打制石器,发明了用火和产生了早期的语言,这些现象表明,原始人类经过长期的劳动创造活动,猿人已进化到新人(又称真人或晚期智人)阶段。

在这段漫长的年代中,从发掘的人类化石可以得到证明,原始人从原始的劳动创造活动期间,在活动范围和居住环境等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改变了猿人的栖息习惯,具有更大的适应和改变自然的能力。

人类的不断进化,带来了文化上的不断进步。

旧石器到了中晚期,人类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大大超出了原始穴居的局限,同时出现如雕刻器、小石钻、石镞、石刀、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石锤、石锄等细石器工具,表明了原始的渔猎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与此同时,原始人开始用骨针缝制兽皮、树皮等衣服,也开始制作经磨制穿孔的贝壳、兽骨、鱼骨、兽牙等装饰品,表明了原始人类已产生了爱美的观念。

这些原始文化的前进,体现了人类进入血缘群婚、群居的阶段,母系血缘纽带亦大大加强。

由此,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期。

新石器时期到了晚期,原始农业的产生,对原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确立之后,大大改变了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经济生活不稳定性,也改变了居住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村落和民居,从母氏社会发展到父氏社会,尤其是村落和民居的出现,带来了人口的较集中和稳定,人口的生育和繁衍也相对的较母氏社会时发展了。

因为较为固定的村落和民居的出现,也导致了古代氏族和部落的出现,以及相对的文明兴盛。

从新石器晚期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人从地穴或半地穴式、树栖等村居生活方式,逐渐向地面建筑的房居过渡,习惯上称这些村居为窝棚。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的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等亦不断向前发展。

中山古代称为香山,属于古代的南越国,其民居等古建筑同属于岭南古建筑的型制,同时由于中山的特殊地理环境与古代人类发展史等历史背景有所区别,因此中山的古代民居有其自己的地方特色。

中国建筑史 第3章住宅与聚落

中国建筑史 第3章住宅与聚落


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 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干阑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 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潮 湿的山区或水域。房屋一端搭在岸上,大 部架于水上,是金石比用时代的干阑式建 筑。

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 社会便使用。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木垒 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一种普遍做法,端 部开凹榫相叠。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通 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该地区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 于建房,竹片则提供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 又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盛产水稻,从而糯 米、红糖是就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 建筑材料和砂石、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 彩的各式土楼。

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 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窑洞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中的横穴。 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主要流行 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 番一带。
建筑特点:
1、其梁架正贴为抬梁式,次间和边贴为穿斗式,从而 大堂室内空间开敞,而其它梁架由于有多柱落地和 梁枋穿插,楼高但结构稳定。 2、楼上立柱和下层柱并不对齐。上层柱立于梁上,故 底层梁较大。为了打破后楼5开间的过于平直,将 正脊分为3段,端部轻巧起翘,加之灰瓦白墙,江 南地区的秀丽住宅风格尽显其中。
江苏吴县东山尊让堂横(上)、纵(下)剖面图
三、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西晋末年,由于中原的征战不断,黄河流 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而南徙渡江,来 到现江西、福建及 广东北部,为有别于当地原 有居民,被称之为“客家”,客家人在漫长的 历史过程中演绎出一部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文 化。福建的客家文化,集中在闽西,以长汀为 中心的地区。 “客家“二字所代表的大概就是那听不懂的 客家方言、看不够的客家土楼及数不清的客家 祠堂吧。

我国住宅类型和户型的演变

我国住宅类型和户型的演变

住宅发展历程住宅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户型的变化,也并不是与居住需求这个点发生关系,还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国家的住宅政策、土地资源,或是其他的经济条件等等。

1. 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从50年代到60年代,大多数住宅都是低层的,多数属于砖混结构,住宅出现了白色的外框,这是地震后为了加固结构的梁圈。

70年代到80年代,大多是都是多层住宅,建筑大多数以5层、6层为主,当时6层以上需要加电梯,所以大部分住宅都是建在6层以下。

90年代到2000年开始建造中高层的住宅,主要以10几层为主。

2010年以后,主要以高层和超高层为主。

超高层住宅以南方居多。

2. 建筑的容积率越来越大由于土地条件的限制,建筑高度逐渐变高,容积率有所增加。

但我国住宅法规对日照间距、绿地率、停车位等有强制性的要求和规定,以此来保证居住的基本条件。

我国对住宅的日照基本要求大部分地区要保证:大寒日满窗日照有两个小时以上。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日照间距,都是要求是前排房屋高度的1至1.7倍,一般越往南的地区日照间距就越小,而越往北越大。

这是因为各地所处的气候区,以及太阳高度角的不同所导致的。

3. 住宅配套越来越好以上海为例。

1950年,新建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般占住宅总面积的8%左右,平均每人0.4平米。

当时的公共设施的配置比较简单,一般只有合作社、小商店、小学和公共浴室等。

主要解决的是居民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

80年代初,公共设施的配套比例提高到了15%左右,平均每人2平米左右。

这个时候的居住区配备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及一些社区的服务中心,有的地方还有体育场,这个时期增加需要的配套设施。

90年代以后,随着相关的标准逐渐完善,对公建的类别以及配置的面积进行了细化。

例如2006年版的上海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定》中要求:平均每人的公共建筑面积为3.3平米。

当时的沿街商业、银行、餐饮、超市等都更加发达,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很多的便利。

中国古代民居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民居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民居的演变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历史悠久:中国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民居形式是洞穴和草屋。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居的形式不断变化和发展。

2. 地域特色:中国各地民居的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

例如,南方的民居通常比北方的民居更加轻巧,而北方的民居则更加厚重。

3. 依山傍水:中国民居通常选址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既有利于生活,也有利于防御外敌。

许多民居还建造在悬崖峭壁上或山顶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4. 木结构为主:中国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这种结构具有轻便、灵活、易于修复的特点,适合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建造。

5. 装饰精美:中国民居的装饰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例如,明清时期的民居通常采用砖木结构,装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古代民居的演变特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反映了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

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

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住宅的形式和建筑材料也不断更新和演变。

下面将从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来介绍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住宅在古代,我国的住宅主要以木材和土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进行建造。

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古代住宅大多采用低矮的建筑形式,以适应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条件。

在住宅的布局上,古代人注重庭院和园林的设计,将住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居住文化。

二、近代住宅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住宅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在建筑材料方面,逐渐采用了砖、瓦、石灰等新型材料,替代了传统的木材和土。

在结构上,也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新材料和技术手段,使住宅更加坚固和耐久。

在住宅设计上,开始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出现了公寓、洋房等新型住宅形式。

三、现代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住宅的设计和建设更加注重人性化、智能化和环保化。

在建筑材料方面,开始采用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材料,如绿色建筑材料、低碳材料等。

在结构上,也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手段,如预应力混凝土、钢结构等。

在住宅设计上,更加注重居住者的需求和体验,出现了多种新型住宅形式,如SOHO公寓、LOFT公寓等。

四、当代住宅当代住宅是我国住宅发展的最新阶段,更加注重居住的品质和舒适度。

在建筑材料方面,开始采用更加高性能和环保的材料,如纳米材料、生态建筑材料等。

在结构上,也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手段,如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等。

在住宅设计上,更加注重居住者的个性需求和体验,出现了多种新型住宅形式,如智能家居、绿色住宅等。

总之,我国住宅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古代的木材和土到近代的砖瓦和钢筋混凝土,再到现代的环保材料和智能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未来的住宅将更加注重人性化、智能化和环保化,为居住者提供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