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肝炎的原因易患上肝炎的人群】病毒性肝炎有多少人群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最重点是什么?各型肝炎病毒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原学:各型肝炎病毒特点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

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包膜含HBsAg,核心有HBcAg、HBeAg、HBV-DNA以及DNA聚合酶。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eAg、HBcAg、HBxAg和DNA聚合酶。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2个基因型乙肝五项:HBV-DNA和HBeAg为病毒复制指标。

而HBV-DNA为最敏感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指标。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各型肝炎传染源及传染期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期甲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者无病毒携带状态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可延至起病后30日。

传染性最强阶段是黄疸前期。

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急性患者:起病前数周,持续整个急性期。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粪一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戊型肝炎粪一口习题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BA.潜伏期B.黄疸前期C.黄疸期D.恢复期E.慢性期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C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三)人群易感性各型肝炎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多在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获感染,隐性感染为主。

传染病诊疗规范

传染病诊疗规范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

按病原分类,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六型,分别由HA V、HBV、HCV、HDV、HEV及HGV引起。

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

乙、丙、丁型可转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HGV的致病性及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甲型肝炎【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急性黄疸型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乏力和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尿色逐渐加深。

本期一般持续5~7日。

2)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

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

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出现黄疸。

(3)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

(4)急性淤胆型:主要表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内梗阻性黄疸。

黄疸较深而自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

3.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

黄疸前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

(2)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多数患者ALT>400~1000u/L,AST亦有升高。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 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组 全身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
目前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即甲、 乙、丙、丁、戊型,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 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其中除乙型肝粪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4 型均为RNA病毒,而且4型之间也有较大差 异。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以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甲型肝炎病后免疫 力一般认为维持终身。
乙型肝炎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且为无黄疽型多见, 感染后对有同一亚型HBsAg的病毒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 对其他亚型免疫力不完全。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 检出抗-HBs,故HBV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
2.慢性活动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情继续发展,病程超过一年仍有明 显的症状,全身乏力、消瘦、面部及下肢浮肿等,可有黄疸、 蜘蛛痣、肝病面容、肝掌、腹水及进行性脾大等。肝功能反复 不正常,或波动明显。肝大明显,质地较硬。部分病人可有肝 外脏器损害,如关节炎、肾炎、脉管炎、皮疹及干燥综合征等。
三、重型肝炎 (hepatitis gravis)
2.蛋白代谢功能检测 慢性活动型肝炎和肝硬化时血清白蛋白降低, 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降低或倒置,对诊 断有一定价值。
3.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检查,血清胆红素定量 和直接胆红素定量等,有助于确定有无黄疸及性质、程度等, 用于诊断。
4.其他 凝血酶原时间长短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有助临床观察病 情轻重。
1.急性重型肝炎 多数以通常的急性黄疸型开始,病情急剧恶化, 黄疸迅速加深,肝脏明显缩小。于起病10日内出现精神症状, 如烦躁、错乱、谵妄、嗜睡、扑翼样震颤、昏迷、抽搐等,后 期多因肝、肾功能衰竭、脑水肿及脑疝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 周。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素质目标:1.具有勤奋研究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时2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任务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任务2:分析案例中患者,能正确接待患者任务3: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任务4: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教学重难点重点:1.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1.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解决方案: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资源: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总计(工夫:90分钟)【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5分钟)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6天入院。

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

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 1.5cm,质软,压痛。

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

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

入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步骤一】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时间:10分钟)教师:1.讲授: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由过去10%下降到7.4%,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率是非常明显的。

这要归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XXX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发病人数众多,仍不可掉以轻心。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乙 肝
5.HBV感染的常用研究模型
●HBV人工培养尚未成功
●HBV感染动物模型:黑猩猩、树鼩
●HBV基因转染细胞株:G2.2.15细胞
●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鼠 ●其他嗜肝DNA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丙 肝
三、丙型肝炎病毒
丙肝是经济发达国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类型
丙 肝
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戊 肝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
● 原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 HEV为单股线状正链 RNA病毒, 现暂归类于嵌杯病毒科。
戊 肝
● 抗-HEV:
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
期诊断价值
抗HEV-IgG:持续时间在不同病例差异较大,
多数于发病后6~12个月阴转
● HEV RNA:
2.HBV基因组结构
pre-S1 编码 pre-S1蛋白 pre-S2蛋白 HBsAg HBeAg HBcAg DNAP HBxAg
HBsAg
P
pre-S2 S pre-C C P X
正链
负链3.2 kb
HBVDNA C
pre-c X
pre-S2 pre-S1
乙 肝
3.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前、30~40y
丙 肝
(三)丙型肝炎
1. 传染源:
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HCV携带者
丙 肝
2.传播途径:
血液、血制品(主要) 注射毒品及不洁的注射(其次) 密切接触 性传播 围生期传播
丙 肝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已感染者仍可感染其他亚型或变异株
(1)HBsAg ●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 ●持续时间:

甲肝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甲肝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甲肝的易感人群有哪些引言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全球范围广泛存在。

甲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受到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源、接触感染者等方式均可传播。

虽然甲肝一般具有良性自愈的特点,但在某些人群中,尤其是易感人群中,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本文将重点介绍甲肝的易感人群。

1. 年龄因素甲肝的易感人群中包括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但以儿童和年轻人为主要的易感人群。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而年轻人则可能由于生活方式不规范,如饮食卫生不达标、饮用水未经过严格消毒等,从而容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2. 接触史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也属于易感人群。

甲肝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消化道传播,密切接触病毒携带者的人群,如家庭成员、医护人员等,易受感染的风险较高。

3. 饮食卫生习惯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也是易感人群的主要原因之一。

食物、水源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后,未经彻底烹饪或消毒的食物、水饮料等,容易成为甲肝传播的途径。

因此,饮食不洁、食用生食、饮用未经过严格消毒的饮用水等不良习惯,增加了感染甲型肝炎的风险。

4. 居住环境居住环境不卫生也是易感人群的一个重要因素。

居住条件差、卫生条件差的地方,例如卫生设施不完善、排污不及时、垃圾处理不当等,容易滋生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特别是集体居住场所和贫困地区,易受到甲肝的威胁。

5. 职业及工作环境某些职业及工作环境也使得人们易受甲肝感染。

例如,从事卫生保洁、医护、饮食服务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接触病原体的机会较多,易成为甲肝的易感人群。

6. 免疫力低下人群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易受感染。

例如,患有慢性肝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患者,由于其身体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并可能发展为严重病例。

7. 旅行者到疫区旅行或者长时间出国的人群,易受到当地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因此,旅行者也是易感人群之一。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HAV的致病性 HAV的致病性
粪-口途径传播 口咽部或唾 液腺中早期 增殖 肠道与局 部淋巴结 中大量增 殖 入血并 形成病 毒血症
通过胆汁随 粪便排出体 外
肝脏为最终 靶器官( 靶器官(病 毒直接损伤 或免疫病理 作用) 作用)
免疫性: 免疫性:
病后免疫力牢固: 病后免疫力牢固 IgM在发病早期(2周 IgM在发病早期(2周)出现 在发病早期 IgG在急性期末出现 在急性期末出现 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急性甲肝在 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急性甲肝在6 月内均能治愈,属自愈性疾病。 月内均能治愈,属自愈性疾病。
动物模型:最敏感动物是黑猩猩 动物模型:最敏感动物是黑猩猩 细胞培养:尚无真正的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尚无真正的细胞培养。 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 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 均有耐受性, 70%酒精耐受 均有耐受性,对70%酒精耐受 100℃×10分钟方可灭活 分钟方可灭活。 100℃×10分钟方可灭活。
HBV 复制过程
HBV的抗原组成 HBV的抗原组成
• 表面抗原HBsAg 表面抗原HBsAg • 核心抗原HBcAg 核心抗原HBcAg • e抗原HBeAg 抗原HBeAg
表面抗原HBsAg 表面抗原HBsAg
•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 分亚型(adw, ayw, ayr, adr) 分亚型( adr) • 产生中和抗体抗-HBs 产生中和抗体抗• PreS1、PreS2及抗-Pre S1和抗-Pre S2 PreS1、PreS2及抗S1和抗 和抗及抗 • PreS1:增进HBsAg的免疫原性;具有吸附肝细胞 PreS1:增进HBsAg的免疫原性; HBsAg的免疫原性 受体的表位。 受体的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肝炎的原因易患上肝炎的人群】病毒性肝炎有多少人

肝炎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敏感的疾病。

大家知道引起肝炎有什么原因吗?易患上肝炎的人群有哪些呢?现在就由来跟你讲一讲肝炎的内容吧!
1、过度劳累是引起肝炎的原因之一
肝脏是人体制造和贮备能量的主要场所,有“火力发电站”之称。

发生肝炎后,肝脏产能和贮能的能力显著下降,如果此时机体仍因剧烈运动或劳动消耗过多的能量,势必加重肝脏负担,不利病情好转,甚至导致病情恶化。

这也是引发肝炎的原因。

2、长期酗酒也会引发肝炎
酒精能够引起肝炎主要是由于酒精(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对肝细胞直接损害造成的。

据研究,如果每天饮入酒精含量达150g以上,持续5年以上者,有90%可发生各种肝损害;10年以上则有约34%发生慢性肝炎,约有25%发展为肝硬化。

欧美国家酗酒者较多,酒精性肝硬化约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

而在我国情况要好一些。

3、损肝药物
四环素、磺胺类、麻醉药等许多药物会加重肝脏的损伤。

通常用作退热止痛的药物等,对肝脏也有毒性作用。

悲观烦躁也属于肝炎的病因。

有些肝炎病人担心病情迁延不愈,害怕会变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癌,或苦恼于人们对他们的回避或歧视,因而长期情绪忧郁、脾气急躁,这不仅会使病情加重,甚至会造成治疗失败。

1、机体免疫力较差者
各年龄段机体免疫较低者都属乙肝易感人群,因为当乙肝病毒侵袭人体时,免疫力低下者不能识别、清除乙肝病毒,从而导致机体感染并携带乙型肝炎病毒。

2、医护人员
因为医护人员有时会直接接触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或分泌物,所以医护人员属于乙肝易感人群。

3、儿童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及不成熟,当乙型肝炎病毒侵袭
机体时,不但不能及时识别、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而且较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导致机体长期携带乙型肝炎病毒。

4、孕妇
因为妊娠后母体得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所
以此时孕妇的肝脏负担不但会大大加重,而且抗病度能力也会随之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乙型肝炎病毒侵袭人体后不能被及时有效清除,所以孕妇属于乙肝易感人群。

5、老年人
老年人不但全身免疫力会下降,而且身体各内脏器官,特别是
肝脏的功能都会发生明显退化,从而导致肝脏血流量减少,肝脏吸收、代谢、解毒能力减弱,因此不能及时有效清除乙型肝炎病毒,所以老年人属于乙肝易感人群。

1.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肝炎症状明显期特别是有黄疽者应卧床休息,直至
症状和黄疸明显消退方可起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或延长活动时间,
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公道饮食,以流食为主,少量多餐,保证水分的供赐与利于利尿排黄,应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黄疸严重者留意维生素K的补充。

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这是肝炎的治疗方法。

推荐阅读: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方法
2.药物治疗
早期急性肝炎的治疗方法应用干扰素,皮下注射或肌注。

恶心、厌油、呕吐者应给予葡萄糖加维生素C维生素B,这也是肝炎的治疗方法。

3.急性肝炎患者应避免劳累,在急性肝炎时期,休息是治疗的基本措施。

调理饮食,急性肝炎患者需补充适量蛋白,以利病变的肝细胞修复与再生。

禁酒,急性肝炎时期,肝损伤明显,饮酒可促使其转为重型肝炎。

严防感染,感染会加重病情及引起肝损害、内毒素血症、微循环障碍等。

科学治疗,急性肝炎患者应及时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就诊,避免出现病情迁延不愈、用药不当等状况,这也是肝炎的治疗方法之一。

看过“引起肝炎的原因”的人还看了:
1.引起肝炎的原因
2.肝炎加重的原因是什么
3.肝炎的预防与症状
4.怎样预防肝炎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