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01

大。 于本期末小便颜色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先
后出现黄染。 化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阳性,血清丙氨酸
黄疸期
黄疸逐渐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2周 左右达高峰
部分病人短期内可出现短暂粪便颜色变浅、 皮肤瘙痒等肝内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核衣壳蛋白)
HBV DNA
DNAP
小球形颗粒:直径22 nm 数量最多 管形颗粒:22×40~400 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HBsAg,无感染性。
“空心汤团”
乙肝
3.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1)HBsAg 曾用名:HA、澳抗
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 ●持续时间:
非
肝 损
嗜
害 为
肝继
病
发 性
毒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病毒性肝炎 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
HAV(甲)、HBV(乙)、HCV(丙)、
HDV(丁)、HEV(戊)。 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 TT病毒(TTV)
?
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
甲肝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 HAV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归类于小RNA病 毒科肝炎病毒属
乙肝
(3)HBeAg
•HBeAg是HBcAg的降解产物 •HBeAg只存在于血清中
●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 92%左右
乙肝
(4)抗-Hbe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 低
内科护理学讲义—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第五章传染病人的护理第五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本节考点:病因、流行病学、.病原学意义、护理。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肝炎病人有甲型、乙型、丙丁戊型,甲型、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一、病因及流行病学: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有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母婴传播也是乙型肝炎重要传播途径。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甲型肝炎5-45天,平均30天;乙型肝炎30-180天,平均70天;丙型肝炎15-150天,平均50天;丁型肝炎28-140天;戊型肝炎10-70天,平均40天。
1.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3.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后肝硬化。
三、辅助检查(一)血清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二)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1.甲型肝炎:血清抗HA V-IgM是甲肝病毒近期感染的标志,是确定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血清抗HA V-IgG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 V的病人,为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见于乙肝病毒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 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HBeAg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核心抗原(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均位于HBV 德核心部分,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意和最灵敏的指标,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HBV DNA 定量检测有助于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
四、治疗原则(一)隔离甲、戊型按照肠道传染病隔离3-4周,乙丙丁按照血源性传染病及接触传染病隔离。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一、观察要点1.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及瘙痒、皮下有无瘀斑、牙龈有无出血,如使用利尿剂患者还需注意体重的变化,通过观察上述表现了解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腹水的变化。
2.注意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如腹围、腹壁静脉有无曲张、移动性浊音情况、肠鸣音等,了解有无腹水及腹膜炎等临床体征。
3.注意监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了解有无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所致的白细胞、血小板减低,特别是使用利尿剂的患者注意有无电解质的紊乱。
4.观察患者的神志及言行表现,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楚,性格和行为有无异常,早期发现肝性脑病,早治疗机预防,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肝性脑病早期多数表现为性格和行为及异常,应注意观察。
二、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重型肝炎、急性肝炎早期、慢性肝炎活动期应卧床休息,症状减轻后要控制活动。
肝功能基本正常后,可适当增加活动,如散步,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等,以不感觉疲劳为原则。
2.饮食护理:1)急性肝炎: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食物;进食量太少,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和维生素;食欲好转后,可逐渐增加饮食,少食多餐;2)慢性肝炎:能量摄入:卧床或休息者:84~105kJ/(kg.d),中度活动者(上班):126~147kJ/(kg.d);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 1.5~2.0g/(kg.d);碳水化合物300~400 g/d;脂肪以耐受为限,多选用植物油,约50~60 g/d;多食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3)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按肝硬化、肝性脑病的饮食原则处理。
4)各型肝炎病人的饮食禁忌: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牛奶、豆制品)的摄入;各型肝炎病人均应戒烟和禁饮酒及含酒精饮料。
3心理护理:因肝炎传染性强,病人易产生焦虑,孤独,失望等心理,应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并发症的护理1)肝性脑病:绝对卧床,专人守护。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考点总结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HAV HBV HCV HDV HEV基因组线状单链RNADNA病毒单股正链RNA单股环状RNA 单股正链RNA抗体系统早期IgM,表近期感染持续8~12w,少数6m。
IgG表过去感染可保持多年HBV颗粒又叫Dane颗粒,详见后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HDVAg最早出现抗HDV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EVIgM在发病初期产生是近期感染的标志一、病因与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无病原携带者,传染源为急性期和隐性感染者.以粪-口传播为主(戊肝)抗-HAV阴性者乙型肝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包括丁肝)抗-HBs阴性者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普遍易感附: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最早出现血清学标志抗-HBs抗体一种保护性抗体,3~6个月开始出现,可持续多年(曾感染过;接种疫苗)HBcAg(核心抗原)存在于受染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检测不到,+表有传染性抗-HBc IgM早期感染;IgG过去感染HBeAg(e抗原)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标志抗-HBe 传染性减弱的标志HBV-DNA 最敏感最直接的HBV感染指标二、临床表现潜伏期甲肝平均30d,乙肝70d,丙肝50d,丁型肝炎28~140天,戊肝40d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5~7d这一期传染性最强,ALT↑黄疸期2~6w胆红素↑,尿胆红素+,肝脾大,肝区痛,巩膜和皮肤黄染,尿色加深,约2周达到高峰恢复期平均持续4w,肝功恢复正常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肝炎多见。
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常不易被发现,为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迁延半年以上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各项症状明显,(肝肿大,质地中等以上,伴肝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
进行性脾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可伴有肝外器官损害等特征)续表——重型肝炎分型急性起病10天以内出现肝衰竭、肝性脑病、肝明显缩小亚急性起病10天以上慢性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了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肝衰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扑翼样震颤、定向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PTA)<40%(判断预后的指标)淤胆型肝炎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又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学习目标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护理评价 思考题
病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毒 性
1.血常规
肝 2.尿常规
炎 3.肝功能检查
病 人 的
(1)血清酶的检测 (2)血清蛋白的检测
护 (3)血清胆红素检测
理 4.凝血酶原活动度
5.血氨检测
6.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5
学习目标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护理评价 思考题
及叩击痛。肝功能改变明显。
3)恢复期:
10
学习目标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护理评价 思考题
病 临床表现
毒 性 1.急性肝炎
肝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炎 病 人 的 护
发病率较急性黄疸型肝炎高,临床症
状轻。起病一般较缓慢,以乏力和胃肠道 症状为主,不出现黄疸,恢复较快。病程 常在3个月内,易被忽视。
炎 (2)乙型肝炎病毒(HBV)
病 人
(3)丙型肝炎病毒(HCV)
的 (4)丁型肝炎病毒(HDV)
护 (5)戊型肝炎病毒(HEV)
理
5
学习目标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护理评价 思考题
病 健康史
毒 性
2.流行病学资料
肝 (1)传染源
炎 1)甲型肝炎:急性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 人 的 护
的 分病人出现黄疸。
护
理
3
学习目标 护理评估 护理诊断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护理评价 思考题
病 护理评估
毒 性
健康史
肝
炎
临床表现
病
人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的
护
理
心理-社会状况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要做好护理措施,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戒酒戒烟,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1、按消化道或血液隔离。
2、注意观察病人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及大、小便颜色、性状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黄疸刺激皮肤引起瘙痒者,可用温水擦浴或遵医嘱局部药物处理,避免搔抓,以防止感染。
3、注意观察有无神志、行为、性格改变等肝昏迷前驱症状等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注意安全防护。
4、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若牙龈出血,应做好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鼻衄时可用无菌棉球或肾上腺素棉球填塞;若皮下瘀斑、灰白色或柏油样便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5、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6、急性期及重症病人要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时,可逐步开始活动。
以不疲劳为原则。
慢性期或迁延不愈者,可根据病情卧床休息或适当活动。
7、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红外肝病治疗,增加组织对能量的渗透吸收,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脏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
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1、讲解该病传播途径及隔离防护要求。
2、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病室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戒酒。
4、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常规
1.血液、体液隔离。
2.绝对卧床休息。
3.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意识、性格、行为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准确记录24h 出入量,配合医生查血生化、血氨、血气分析等各项指标;按医嘱准确用药,注意睡眠情况,如患者出现睡眠时间倒错(白天嗜睡,晚上清醒),应及时报告医生。
4.用弱酸性溶液灌肠以清除肠道毒物,注意皮肤、牙龈、消化道有无出血情况,做好口腔、会阴及皮肤护理,避免并发症出现。
5.饮食护理。
有肝昏迷前驱期症状及意识障碍者禁食1~3 天,清醒后进低蛋白、低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1周,随着病情好转逐步增加蛋白质。
6.心理护理。
对清醒者进行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尽量消除各种不良刺激。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教案

B. 乙肝疫苗
C.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D. 乙肝疫苗+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 乙肝疫苗+丙种球蛋白
5. 病人男性,33岁,食欲减退、乏力、黄疸进行性加深20余天,尿少2天,神志不清8 小时。体检发现:患者呈嗜睡状,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全身可见大片瘀斑,扑翼样震颤阳性,肝脾未触及。此患者所患的肝炎类型是:
2、亚急性重型肝炎
3、慢性重型肝炎
(三)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型肝炎
2、慢性活动型肝炎
五、治疗:
治疗原则: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
1. 急型肝炎 主要是对症及支持治疗
2. 慢性肝炎 整体治疗 、减轻炎症、护肝、防纤维化,抗病毒治疗, 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中医药及其各种制剂 ……
A.急性黄疸型
B.急性重型
C.亚急性重型
D.慢性重型
E.淤胆型
A3/A4型题
(6~10共用题干)
病人男性,16岁,因发热4天,皮肤巩膜黄染2天入院。4天前因受凉后发热,体温39℃左右,伴有头痛咽痛,身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曾诊断为“上感”及胃病,给以银翘片及胃舒平治疗,热退,精神食欲稍好转,但2天前发现皮肤黄染,尿呈黄色,渐变为浓茶样。无不洁饮食史。其母是乙肝病毒携带着。体检:生命征正常,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表面光滑,脾肋下0.5cm,质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色素124g/L,白细胞5.8×109/L,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尿常规:尿蛋白(―),镜检正常,胆红素(+),尿胆原(+);血清:HBsA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凌云
LOGO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流行病学(乙肝) 3.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重点)
概述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肝 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传播途径: 主要由粪—口、血液、体液途径传播。
临床表现:
以乏力、纳差、肝大、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临 床上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C.腹部情况:腹胀,常为低血钾所致或肝坏死所致中 毒,二者均为重症肝炎早期症状。 D.腹水护理:给予低脂饮食,适当控制水分摄入,记 录24小时尿量和测腹围等。 肝性脑病的观察:早期症 状不明显,须密切观察病人 的性格、情绪、行为变化。 如有无反常的冷漠和精神症 状、扑击样震颤等。各种反 射是否存在,有无肝臭、出 血的等,详细记录情况。
E饮食:注意避免加重肝损害,不滥用药物。补充碳水 化合物、维生素。恢复期适当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利于 肝脏修复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但要避免长期高热量、 高脂肪饮食,戒烟酒。 F重视肠道清洁,保持大便通畅。
LOGO
4、饮食护理:给予清淡,低脂,富含维生素,及碳水 化合物为主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多吃水果与新鲜蔬菜。 肝昏迷前期和昏迷期暂禁蛋白质摄入。尿多者注意 补钾,如有腹水,应限制钠盐,适当控制水分摄入。
5、心理护理:病情反复波动的迁延性或慢性活动期肝 炎患者,往往心情郁闷焦虑。护理人员应该关心和体贴 病人,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增强治疗信心。
(2) 宣教病毒性肝炎的家庭护理和自我保健知识。 A患者隔离治疗:急性期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慢性和 携带者可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大小、复制活跃者 尽可能予抗病毒治疗。 B正确对待疾病,避免焦虑不良情绪。 C休息:急性期治愈后应全体3个月,视情况再休1-3个 月,一年内不宜参加重的体力劳动,不接受主动免疫接种。 D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3、易感人群
抗体阴性、免疫力低下人群?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
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
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 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 实。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1、按传染病人一般常规护理 2、消化道隔离:各型肝炎病人应分别安置在不同 病室。甲肝隔离最少一个月。乙肝应注意血源传播, 隔离期应酌情延长。 3、急性期、慢性活动期,均应卧床休息,待症状 和肝功能慢慢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但应避免 疲劳。
7、用药的观察:如凯时、保达新、门冬酸钾镁、 丹参等药物时,应缓慢滴注。 8、加强临床基础护理:做好生活护理,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完整。预防护理并发症。
9健康指导: (1)宣教疾病传播知识及预防方法。乙型肝炎病毒主 要通过血液和体液,经损破皮肤、粘膜传播。也可通过 性传播。 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血浆、血制品及消毒不严 的注射器、针头污染,不可使用。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 药严格消毒灭菌,生活用品应专人专用,接触病人后用 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6、病情观察: (1) 注意消化道症状持续加重,黄疸进行加深, 乏力进行性加重,往往提示病情恶化。 (2) 精神状态:如意识错乱、行为失常、烦躁 等系为肝昏迷先兆。
(3) 重症肝炎病情观察及护理: A.预防感染:因病人抵抗力极低,易感染,应严格 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B.重视肠道清洁,保持大便通畅。 及时发现和纠正出血倾向: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生 命体征变化,仔细观察出血部位、性质、程度以及有关 症状,体征并及时准确记录。对有大出血可能的病人, 应查好血型,做好配血输血的急救准备。
流行病学(乙肝) 1.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2. 传播途径: 宫内感染 围产期传播 分娩后传播
母婴传播
血液、体液 传播
输血及血制品 注射 手术 针刺 剃 刀 血液透析 器官移植 内窥镜等 唾液 汗液 精液 乳汁 阴道分泌物
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