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01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01
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某些病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类似感冒 本期体征不显著,部分病例有浅表淋巴结肿
大。 于本期末小便颜色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先
后出现黄染。 化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阳性,血清丙氨酸
黄疸期
黄疸逐渐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2周 左右达高峰
部分病人短期内可出现短暂粪便颜色变浅、 皮肤瘙痒等肝内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核衣壳蛋白)
HBV DNA
DNAP
小球形颗粒:直径22 nm 数量最多 管形颗粒:22×40~400 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HBsAg,无感染性。
“空心汤团”
乙肝
3.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1)HBsAg 曾用名:HA、澳抗
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 ●持续时间:

肝 损

害 为
肝继

发 性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病毒性肝炎 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
HAV(甲)、HBV(乙)、HCV(丙)、
HDV(丁)、HEV(戊)。 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 TT病毒(TTV)

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
甲肝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 HAV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归类于小RNA病 毒科肝炎病毒属
乙肝
(3)HBeAg
•HBeAg是HBcAg的降解产物 •HBeAg只存在于血清中
●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 92%左右
乙肝
(4)抗-Hbe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 低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常见的病毒类型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以下是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措施。

1. 隔离措施病毒性肝炎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疾病,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需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医务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和防护服,以避免感染。

此外,病房应保持清洁和通风,避免患者与其他人接触。

2. 完全休息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出现疲劳和体力消耗的症状,因此给予充分的休息十分重要。

患者需要保持床位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护士和家人应该鼓励患者坚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活动。

3. 营养支持由于病毒性肝炎会导致患者的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障碍,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

护士和营养师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减少摄入脂肪和刺激性食物。

4. 控制疼痛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随着肝区疼痛和不适感。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提供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

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轻度疼痛。

对于严重的疼痛,需要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5. 液体管理由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功能受损,可能导致液体潴留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包括体重、血压、尿量和心率。

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补液治疗,防止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6. 监测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肝酶、胆红素、凝血功能和肝功能代谢。

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家人也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食欲和精神状态来观察病情发展。

7. 心理支持病毒性肝炎患者常常伴有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护士应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

肝炎的护理措施

肝炎的护理措施

肝炎的护理措施概述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一类疾病,常见的包括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等。

肝炎的护理措施包括宣教、卧床休息、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等,旨在缓解症状、促进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宣教和心理支持肝炎患者在接受护理期间需要积极的宣教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原因、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增强治疗的依从性。

护士应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减轻焦虑和恐惧。

安全环境的保障肝炎患者需要在一个安全、整洁、洁净的环境中接受护理。

护士应确保病房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并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

患者的餐具、洗漱用品等个人物品应单独使用,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卧床休息和体位改变肝炎患者在发病期间需要卧床休息,以减少肝脏的负担。

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的卧姿,经常改变体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预防压疮的发生。

对于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还需限制体力活动,避免过度疲劳。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肝炎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

应根据患者的肝脏功能和病情严重程度来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一般来说,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盐、高蛋白的原则,增加对肝脏有保护作用的食物的摄入,如豆浆、牛奶、鲜鱼等。

同时,需避免摄入对肝脏有损害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酒精等。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肝炎患者的主要护理手段之一。

根据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病情,医生会给予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抗病毒口服药等。

对于酒精性肝炎患者,需要戒酒并给予保肝药物。

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时间,及时记录药物的使用情况,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监测和评估在肝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时刻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定期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并观察患者的皮肤黄疸、食欲情况、上腹部疼痛等症状的变化。

此外,还需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肝炎患者常常伴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肝硬化、肝癌等。

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要点(2)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要点(2)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要点病情观察是病毒性肝炎护理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以及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和光泽。

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腹水、水肿等症状,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药物护理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需要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

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反应,如过敏、肝功能异常等,并及时处理。

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保肝药物,避免滥用。

心理护理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性肝炎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我们需要关心、关爱患者,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给予心理支持。

同时,要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性质、转归和预防知识,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我们从病情观察开始。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们必须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持续而细致的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这些基本的生理指标,它们的变化往往能提前预示病情的变化。

黄疸、腹水、水肿这些典型症状的出现,也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并记录。

患者的皮肤颜色和光泽,精神状态,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饮食调理,这是病毒性肝炎护理的关键。

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原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

我们需要限制盐的摄入,以免加重水肿。

同时,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肝脏代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饮食反应,如腹泻、恶心等,并及时处理。

药物护理,这是病毒性肝炎治疗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我们需要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

在用药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反应,如过敏、肝功能异常等,并及时处理。

我们还需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保肝药物,避免滥用。

但同样重要的是心理护理。

病毒性肝炎的病程长,病情易反复,这使得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我们需要关心、关爱患者,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给予他们心理支持。

同时,我们还需要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性质、转归和预防知识,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内科护理学讲义—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讲义—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第五章传染病人的护理第五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本节考点:病因、流行病学、.病原学意义、护理。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肝炎病人有甲型、乙型、丙丁戊型,甲型、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一、病因及流行病学: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有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母婴传播也是乙型肝炎重要传播途径。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甲型肝炎5-45天,平均30天;乙型肝炎30-180天,平均70天;丙型肝炎15-150天,平均50天;丁型肝炎28-140天;戊型肝炎10-70天,平均40天。

1.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3.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后肝硬化。

三、辅助检查(一)血清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用,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二)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1.甲型肝炎:血清抗HA V-IgM是甲肝病毒近期感染的标志,是确定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血清抗HA V-IgG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 V的病人,为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见于乙肝病毒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 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HBeAg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核心抗原(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均位于HBV 德核心部分,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意和最灵敏的指标,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HBV DNA 定量检测有助于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

四、治疗原则(一)隔离甲、戊型按照肠道传染病隔离3-4周,乙丙丁按照血源性传染病及接触传染病隔离。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一、观察要点1.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及瘙痒、皮下有无瘀斑、牙龈有无出血,如使用利尿剂患者还需注意体重的变化,通过观察上述表现了解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腹水的变化。

2.注意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如腹围、腹壁静脉有无曲张、移动性浊音情况、肠鸣音等,了解有无腹水及腹膜炎等临床体征。

3.注意监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了解有无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所致的白细胞、血小板减低,特别是使用利尿剂的患者注意有无电解质的紊乱。

4.观察患者的神志及言行表现,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楚,性格和行为有无异常,早期发现肝性脑病,早治疗机预防,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肝性脑病早期多数表现为性格和行为及异常,应注意观察。

二、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重型肝炎、急性肝炎早期、慢性肝炎活动期应卧床休息,症状减轻后要控制活动。

肝功能基本正常后,可适当增加活动,如散步,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等,以不感觉疲劳为原则。

2.饮食护理:1)急性肝炎: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食物;进食量太少,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和维生素;食欲好转后,可逐渐增加饮食,少食多餐;2)慢性肝炎:能量摄入:卧床或休息者:84~105kJ/(kg.d),中度活动者(上班):126~147kJ/(kg.d);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 1.5~2.0g/(kg.d);碳水化合物300~400 g/d;脂肪以耐受为限,多选用植物油,约50~60 g/d;多食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3)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按肝硬化、肝性脑病的饮食原则处理。

4)各型肝炎病人的饮食禁忌: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牛奶、豆制品)的摄入;各型肝炎病人均应戒烟和禁饮酒及含酒精饮料。

3心理护理:因肝炎传染性强,病人易产生焦虑,孤独,失望等心理,应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并发症的护理1)肝性脑病:绝对卧床,专人守护。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一、概述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

迄今已知至少有6种类型病毒。

甲、戊型主要经粪口传播;乙、丙、丁、庚型主要经血液传播。

临床症状有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及厌油腻食物等消化道症状。

主要体征是肝脾肿大伴压痛,部分病人出现黄疽。

二、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厌食、呕吐、腹胀有关。

2、焦虑与感染疾病的威胁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肾功能不全、腹水、出血、肝性脑病。

三、护理措施1、隔离:甲型、戊型消化道隔离,乙型血液隔离。

甲型自发病日起,不少于 30日(如病情未好转。

应继续隔离);乙型隔离至临床痊愈。

消化道隔离要求:同病种病人可住一室;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接触污物时戴手套,接触病人或污物后及护理下一个病人之前要洗手;病人的食具使用1次性餐具。

便器单独使用,呕吐物、排泄物用2%洗消净处理后弃去;室内应无蝇、无蟑螂。

血液/体液隔离要求:同病种病人可住一室;接触病人要穿隔离衣,接触血液/体液要戴手套,若手碰上了血液/体液要立即洗手;工作中注意避免碰伤皮肤,使用1次性注射输液器:污染的物品应装袋标记并送出销毁或清洗。

消毒处理:血液污染病室内表面物品,要立即用 70%酒精、0.5%洗消净、0.5%过氧乙酸消毒处理。

2、病情观察:病人的精神、食欲及乏力程度,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如何,皮肤、巩膜黄染情况尿、便的颜色。

了解黄疸的消退,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3、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应卧床休息;慢性肝炎可动静结合,要避免过度劳累等。

4、合理营养:进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糖类和热能的饮食。

(1)成人每日热能以 2000~2500kcal为宜。

必要时应根据体重、有无发热及病情轻重作适当的调整。

(2)肥胖者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限制热能,控制饮食,避免影响肝功能的恢复和脂肪肝的发生。

(3)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 16%,90~130g/d。

蛋白质以鱼类、蛋类、乳制品、大豆及其制品为好。

血氨增高、有肝性脑病倾向或症状时,给予低蛋白饮食。

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地以肝脏病变为主地全身性疾病.目前确定地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各型病原体不同,但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护理评估】.病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观察患者地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及瘙痒,皮下有无瘀斑、牙龈有无出血..注意观察患者地腹部体征,如腹围、腹壁静脉有无曲张、移动性浊音情况、肠鸣音等,了解有无腹水及腹膜炎等临床体征.b5E2R.观察患者地神志及言行表现,特别注意观察患者地神志是否清楚,性格和行为有无异常.【主要护理问题】.活动无耐力与营养代谢功能降低、病毒感染引起基础代谢率增高、食欲减少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消耗性疾病,患者食欲低下,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有关..知识缺乏缺乏疾病地防治要点及转归情况..潜在并发症:出血、干扰素治疗地不良反应.【护理措施】.指导病人及家属有关疾病地相关知识..向病人说明营养与疾病地关系,鼓励病人尽量多进食,给予高碳水化和物、咼蛋白、咼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地饮食、并注意色香味.指导病人少食多餐,告诉病人戒烟戒酒,遵医嘱静脉补充能量,每周测体重一次.plEan.急性期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逐渐恢复活动.提供良好地休息环境,遵医嘱给予维生素族,维生素等护肝药物.DXDiT.协助病人改变体位,每小时次,保持床单元平整、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加强营养,对皮肤瘙痒地病人鼓励使用碱性苏打水擦身,每天早晚协助患者温水擦身一次.RTCrp【健康指导】.宣传消毒隔离地方法,预防传染,甲、戊型肝炎为消化道隔离,乙、丙、丁型肝炎为血液隔离•患者地牙刷,剃刀、毛巾不可与家人共用,不将嘴嚼过地食物给儿童吃.同时,关好纱窗,消灭苍蝇、蟑螂;注意个人卫生.5PCzV.指导病人进食清淡饮食,流质或半流质,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饮食•.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休息有利于肝脏地恢复•.讲明使用干扰素后第一天会有发热、疲劳等不适,个别患者会有头痛、肌痛、关节痛,食欲不振等•请患者不必惊慌.jLBH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5潜在并发症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感染。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肝性脑病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2、饮食:饮食应选用柔软的食物纤维,限制蛋白的摄入。

病情好转或清醒后,以植物性蛋白为主。

昏迷者禁食蛋白,脂肪每日不宜过高,以免延缓胃的排空,增加肝脏的负担。

有腹水者,钠量应限制,防止血钠过低。

低钾血症时,要补充氯化钾和含钾多的食物,高血钾时,避免食用含钾多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可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

伴有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避免刺激性、坚硬、
粗糙食物,不宜食用多纤维、油炸、油腻食物,应摄入丰富的维生素。

3、消除和避免诱发因素。

①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等;选用对肝毒性小的药物,以减少肝损害。

②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及时处理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对水肿和腹水病人,利尿应注意保钾和排钾利尿剂交替使用,防止电解
质紊乱,发现低钾、低钠血症及时纠正。

③防止感染;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炎症。

④防止大量输液;
⑤保持大便通畅;及时灌肠以清除肠道积血、积物.
⑥积极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
⑦禁食或限食者应避免发生低血糖。

⑧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立即止血并补充新鲜血液。

出血停止后应采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清理肠内积血,以减少肠内氨的产生和吸收。

4、意识混乱病人的护理
①躁动不安者须加床挡,必要时应用约束带,以防坠床;
②经常剪指甲,以防抓伤皮肤;
③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病人的某些不正常行为,避免嘲笑,同时应向同病室病友、家属等做好解释工作,使其了解这是疾病的表现,让他们正确对待病人。

昏迷病人的护理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

可用冰帽降低颅内温度,使脑细胞代谢降低,保护脑细胞的功能。

5、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意识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前驱症状,如有言语不清、健忘、行为异常、嗜睡、扑翼样震颤. 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健康教育
病人意识清醒后,应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肝性脑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预防肝性脑病的措施:如合理的饮食,不滥用损肝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各种感染,戒烟酒等。

应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有效的自我防护可使病情稳定,延缓发展。

应教给家属如何识别病情变化,特别是思维过程变化、性格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等异常现象出现时,应及时就诊,以及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