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水土流失

院系经管院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刘晓玲

学号102263017001

我国水土流失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恶化生态环境等,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才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

一、绪论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

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水土流失以及其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一)水土流失现状

1.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19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全球70%的国家和地区受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灾害的危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比例不足十分之三,计1.49亿平方公里,即149亿公顷,折合2235亿亩。经过上亿年的沧桑演替,直至最近的数万年内,地球表层水陆之比才基本稳定。在这149亿公顷陆地中,可耕地(包括草场、旱土和水浇地)为50亿公顷,不可耕地即荒漠化土地为36亿公顷,森林覆盖地38亿公顷,其余的25亿公顷则是冰天雪地和其它不毛之地。地球表面有利用价值的土地,主要是指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

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逐渐减少。全球50亿公顷可耕地中,已有84%的草场、59%的旱土和31%的水浇地明显贫瘠,饥饿和营养不良逐渐扩大,土地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随着森林资源的逐渐消减,水土流失现象必然加剧,毁林灭草是加剧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目前,全球水土流失面积达30%,每年流失有生产力的表土250亿吨。每年损失500万-700万公顷耕地。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公顷)。

2.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全国,而且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尤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强烈。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8. 2%,且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在局部地区仍呈加大加剧的趋势,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很大危害。因此,加强水土流已达56万km 2 ,年均流失土壤22. 4亿t;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67. 5万km 2 ,年均流失土壤2. 3亿t;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50万km 2 ,其山区、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4%。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 ,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 ,风蚀面积:191万km2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我国的人地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二)水土流失的特点

1.分布广、面积大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土地面积中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沙漠等占35%。由于特殊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几乎涉及所有省、市和自治区。

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

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相互交错。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全国粗略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3.土壤流失严重

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2004年全国土壤侵蚀量为16.22亿吨,相当于从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失掉1厘米厚的表层土壤。

4.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

水土流失量主要来自坡耕地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并由此导致水土资源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

5.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矿开发破坏了原始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力,增加了水土流失的潜在威胁。

(三)水土流失的形成

一、自然因素

影响和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面坡度陡峭(地形),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地面组成物质),高强度暴雨(降雨),地面没有植被覆盖(植被)等。二、人为因素

从水土流失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现状两方面,可以看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上看,在远古时候(五六千年以前),人们主要在平地上种粮维持生活,山区、丘陵区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草原,到处青山绿水,基本上没有水土流失。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平地种粮不够吃,就到山区、丘陵区去,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于是就产生了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人口增多,为维持生存又进一步毁林毁草,扩大陡坡开荒种粮,致使水土流失就进一步加剧。这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典型的例证。从当前的现状看,有些地方仍旧继续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

1.陡坡开荒、顺坡垦植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群众盲目向山地进军,大面积毁林开荒,又由于科技意识较低,广种薄收,植被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同时,山地开荒未成梯级地,山坡随意开垦,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2.森林植被、地表结构的无序破坏

随着各种基本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暴涨,木材、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多,致使森林不断减少。光山秃岭不断由丘陵区向山区、高原和平原转化扩展,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发展,人们生存的空间和环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有些地区由于开矿采石、修路及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大量开挖土地,破坏原生地面,并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形成虚土陡坡,暴雨一来,就产生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观念淡漠

随着经济建设日趋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济效益的驱使使部分人淡漠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淡漠了水土保持的意识。在生产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自己利益无视社会利益;只顾当前不管后人。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十分严重。环保意识差,水土保持观念淡漠,对水土保持只顾短期效益,重建设轻治理,没有全盘统筹考虑的思想。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一是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剧了这一矛盾。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约100万亩。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岩溶区和长江上游等地有相当比例的农田耕作层土壤已经流失殆尽,母质基岩裸露,彻底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根据这次科学考察,按现在的流失速度推算,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丧失殆尽;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增加一倍。

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削弱河道行洪和湖库调蓄能力。黄河水患的症结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950~1999年下游河道又淤积泥沙92亿吨,致使河床普遍抬高2~4m。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床已高于地面1~2m,也已成为地上悬河。全国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m3。洞庭湖年均淤积0.98亿m3。泥沙淤积是造成调蓄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由于水土流失使上游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增加了山洪发生的频率和洪峰流量,增加了一些地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机会。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陡峭的地形、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高强度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植被破坏、陡坡开荒、生产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弃等不合理活动都会导致径流增加,加大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扩大泥石流的规模,加重危害程度。

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加剧贫困程度,不少山丘区出现“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往往也是最贫困地区,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赣南15个老区县中,有10个是水土流失严重县;陕北老区县25个,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同时,我国西南、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区也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区,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7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

四是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干旱灾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剧水源污染。全国现有重要饮用水源区中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湖库,95%以上处于水土流失严重区。水土流失还导致草场退化,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加剧沙尘暴;导致河流湖泊萎缩,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这次科学考察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水土流失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总量3.5%。

二、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治理的总体设想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由于这些工程的建设内容、范围及任务交叉重复,统筹考虑、综合协调及趋势预见不足,治理规模偏小,整体功能欠佳,治理效益单一,不能根本上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等问题。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统一规划,对重点地区实行重点投入,以早见成效,快见成效。

(一)推广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以往治理水土流失主要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这不仅使生态环境得不到根本性的治理,而且投资大、重复性投入难以克服,经济负担沉重。采用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了荒山荒地,虽然一次性投资很大,但它的潜力也很大,在无需肥水的条件下,随着年限的增长,产投比迅速增大,与此同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也得到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将由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可观。

生物措施主要包括:

①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③改善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④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做好生态恢复。

(二)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战略思路

“重建设轻治理”、“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都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破坏容易,治理却难上加难.正如前面所言,治理水土流失所需要的资金之大,所耗费的时问之长,难度之大,效率之低,这一切的投入远远超过了水土流失本身所带来的损失。

水土保持的宗旨就是为保持土地具有永续的生产力,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未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水土流失区域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水土流失才能得以控制。

(三)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保障。把植树造林、科技扶贫、山区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相结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各路资金拼盘使用,统筹计划,统一安排,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四)植树造林

要加大加大对干热河谷地区、沙漠化地区等生态脆弱区造林投入力度,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五)树立水土保护意识,改进利用方式,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贫困的居民多居住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而对水土资源粗放、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以可持续利用资源为指导,改变落后的利用方式,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增强环保意识,科学合理规划使用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着力于解决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是水土保持的特色和重要原则。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统筹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治理水土流失与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充分挖掘治理区的资源潜力,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荒沟、荒沙等劣质土地外,还有效利用梯田地埂,窖、塘、库、坝周边以及渠道两旁土壤,积极培育资源。将地埂作为农业生产资源,积极培育地埂作物。通过综合治理,增加了基本农田,配套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生产道路,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粗放式、广种薄收农业生产方式,扭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局面,实现高效集约化经营。

长期实践证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以真正实现将生态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水土流失防治的治理原则

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必须坚持林、农、牧协调发展和山、林、水、田、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

坚持以大流域重点治理为骨干,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国家、部门、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筹治理资金的原则;

坚持科技兴林,以科技促防治,以科技促治理,确保治理质量的原则等。

四、结语

总体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局部地区治理效果明显,水土流失强度有所降低。同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技术路线成熟。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长期以来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当前我国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区仍将面临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开发建设强度加大,新的水土流失不断产生,未来防治形势严峻。水土保持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综合了工程、植物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统筹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是山丘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水土保持不仅关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必须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水土流失: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

质量,称土壤侵蚀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八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流域面积最大一般不超过50平方公里。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一个小流域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都在小流域内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水土流失的形式

概述: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土保持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水土保持结业论文 题目有关水土保持的策略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郑羽莎 学号03308308 指导教师 职称 2009-11-26

题目 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本文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利

目录 1.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2. 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3. 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3.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3.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3.3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3.4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3.5 水环境质量下降 4.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5. 结论 6参考文献

1.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库区总面积约为5万km2,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的19个区(县、市),其中重庆为16个区(县、市),总面积为4.6万km2。库区重庆部分水土流失面积为3.06万km2,年土壤侵蚀模数为3751t/万km2年侵蚀量为11481万t

水土保持学结课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 课程论文 论述主题:水土保持学课程综述 姓 名: 周 朋 序 号: 67 学 号: 201151104 班 级: 土1107班 课程名称: 水土保持学 任课教师: 徐向舟 二〇一三年四月

目录 1.1专题论述........................................................... (1) 1.1.1论述水土保持学的理论基础 (1) 1.1.2 论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分类及作用 (1) 1.1.3 论述水土保持调查的方法................... . (2) 1.2 课程综述........................................................... (4) 1.3 主题论述........................................................... (5) 1.3.1 主题......................................................... . (5) 1.3.1 正文 (5) 1.3.1 参考文献 (6)

1.2 课程综述 《水土保持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一共24学时,分8周上完。本学科是一门应用技术类的科学,主要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发生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学阐明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并据此原理,制定规划和运用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治理江河与风沙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地壳表层的水和土。以下是我对前七次讲课内容的概述: 第一次讲课的主要类容是绪论部分。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一下《水土保持学》这门课程的研究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的特点、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与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以及水土保持的效益。其次,老师强调了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详细讲解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区。然后,老师还介绍了一下水土保持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讲述了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制和水土保持的关键技术。最后,老师和大家一起分析了水土保持的新技术与未来发展的展望并简单介绍了一下几种常用的实验和仪器。 第二次课讲的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首先讲的是水土流失带性规律,老师重点介绍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区,并详细讲述了各个分区的主要分布和主要特点。第二个基本原理是水沙平衡原理,包括水量平衡和冲淤平衡。第三个讲的是生态平衡原理,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什么是生态平衡及生态平衡的动态效应。最后是简单讲解了一下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原理。之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水土流失的方式与形态,重点讲解了最常见的四种侵蚀方式,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以及影响侵蚀的主要因素。 第三次讲课的主要内容是水土保持学的研究机构与论文投稿方向以及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老师分为国内国外两个方向介绍了水土保持学的核心期刊、索引、数据库等知识,以及水土保持的管理、研究机构。对于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老师主要通过举例讲解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四种类型——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导排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最后,老师还介绍了一下常用的工程治沙措施,主要分为两类:机械障碍固沙和化学固沙。 第四次课主要讲的是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首先讲的是生物措施,包括其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及生物措施的分类,主要通过例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来分析的。随后,老师又简单讲了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农田防护林规划与经营、生物固沙技术以及草地管理与开发等知识。随后,老师又讲解了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特征及发展并例举了几种典型的农业技术措施。最后,老师简单介绍了农业技术措施的作用。

选修课论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姓名:刘红班级:电商一班学号:130103020193 序号:最后一个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环境保护问题,并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引言: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了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行环境保护战略,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 1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问题 1.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广义而论,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生态系统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从狭义上讲,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失调”。 1.2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 全球36亿公顷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的危险。这大致相当于地球面积的1/4。受影响的地区遍及百余国。在过去十年间1.4亿公顷的森林消失了;用水的消耗量每年增加3%,致使地下水位下降,l0亿人口缺水,24亿人口饮水不卫生;类似的报告和警告连篇累牍,概括起来,大约有如下十种: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淡水短缺和水质污染、海洋污染、土地退化、沙漠化地区日趋扩大、森林锐减、

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废物污染等。 1.3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势是: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存,历史环境欠债与新增环境问题并存。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严重破坏、森林资源面临枯竭、水资源出现危机、矿产资源大量流失、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面广、废弃物污染成灾、噪声污染超标等。 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2.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 我国从自身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建立了与自己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承受能力能允许的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和制度体系。强化政策导向与宏观调控,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继续和更有效地贯彻落实我国80年代初制定的能源战略方针,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强化其响应能力。 2.2具体的措施: 强化政策导向与宏观调控 在未来20年中,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应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强化这些政策对于保扩和治理环境的导向作用经济、能源与环增协调发展政策,是经济政策、能源政策、环境政策、技术政策在相同目标下,将其综合优化的产物。

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一篇

论水污染 姓名:郑奇专业:土木工程学号:3100601402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系 摘要: 水污染是指排入天然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上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了水体的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发生了不良的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以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为了确保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利用水的同时,还必须保持有效地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水污染现状;原因;措施 1、前言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由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所构成的二元动态循环组成的。所谓的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生活好生产从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在利用以后产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又排放到天然水体中去的水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水收到了污染。 2、水污染现状 2.1世界水污染现状 2.1.1 由“水援助”和“泪水基金”这两家国际性慈善机构发表的最新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天有多达6000名少年儿童因饮用水卫生状况恶劣而死亡。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紧迫的卫生危机之一。 报告还说,水污染问题在那些人口急剧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时,孟加拉首都达卡市的人口只有25万左右。但是,30年后的今天,住在这座城市中的居民已经超过1000万人。该市的一位政府官员日前抱怨说:“如今,达卡市的许多地区简直成了污水坑和化粪池,成千上万的市民长期喝不到清洁的卫生用水。而且,上述情况每分钟都在恶化……” 报告认为,农村人口大幅度地向城市集中,是导致全球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最近几年,全世界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规模,正在以每天16万人的速度增加。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主席布伦特兰女士说:“干净的饮用水和恰当的卫生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据悉,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制定出一项解决全球水污染问题的“两步走”发展规划,即:在2015年之前,使全世界长期喝不到卫生用水的人口减少一半左右;在2025年之前,力争使全世界绝大多数人口都能喝上卫生用水。这份评估报告主要依据的是对各国地表及地下水质量、废水处理回收利用程度以及有关水资源保护、分配等方面的立法和执行情况等内容的考核。 评估报告称,由于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不足,印度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污染,所含各项化学物质指标严重超标,其中,铅含量比废水处理较好的工业化国家高20倍。此外,未经处理的生活用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剧了水污染程度 2.1.2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污染严重影响老百姓的健康。流经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黄俊2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分析黄俊2 发表时间:2018-07-09T15:29:53.9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作者:王进1 黄俊2 [导读] 摘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水土保持是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在水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重视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并且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相应问题予以解决,进而提升环境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快速发展。 河南金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水土保持是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在水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重视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并且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相应问题予以解决,进而提升环境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 1、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 一般来说,通过采取水土保持等相关措施,可以显著提升土壤的蓄水能力,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洪涝灾害等问题的发生。对于雨季来说,经常会出现单位时间内降雨量较大的现象,如果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土壤所吸收的降雨量就会显著降低,同时地表径流现象也会加重。此外,伴随着地表径流的增大,河流的水流量也会随之增加,这就容易导致洪涝灾害等问题。因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使地表径流显著降低,这对于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1.2、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确保水利工程的高效利用,同时还能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说,它不仅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确保整个经济健康运用的重要基础。对于水利可持续发展来说,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同时该工作又有着较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因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的开发、利用,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合理配置、促进环境的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3、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益 现阶段,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还能有效的提升水利工程的效益。一般来说,为了有效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我们大多会兴建一些配套的基础设施,相应的设施对于泥沙的拦截可以起到显著的作用。这样一来,可以使进入到水库、湖泊、河道中的淤积减少,同时也可以使水库以及涵闸等水利设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进而可以带动水利工程使用效益的提升。 2、水土保持现状 2.1、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 水土保持工作在很早就得到了重视,积攒了许多经验,但是与其他省份或者国外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技术理论上的差距。①理论研究方面,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有待提升;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际应用进程缓慢;③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尤其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要求较高,而且环境复杂,尚缺乏技术标准和经验,高陡边坡、弃渣弃土造成的松散堆积物治理困难,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与投资环境。全省各地虽然有多个不同级别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站,但普遍存在力量分散、设备落后、人才缺乏等问题,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2.2、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 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建设出现局部改善但整体却持续恶化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长期投入较少,虽然省政府近年来持续加大关注,但是相对彻底解决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的实际需求来看,投入力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3、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提升水土保持意识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落实而言,为了促使其相应工作的执行较为流畅可靠,还需要重点围绕着基本意识层面进行优化布置,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价值。结合这种水土保持意识的有效提升而言,其主要就是为了促使相应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决策人员以及相关落实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尤其是对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必须要清晰认识,如此也就能够有助于保障相应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开展。当然,这种水土保持意识层面的有效提升不仅仅要求相应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员自觉落实,或者说是仅仅从宣传层面进行加强力度,促使其基本意识能够得到改进优化,还需要重点从相关法律法规层面进行有效约束,逐步完善当前有关水利工程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而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整体落实经济效益,尽量避免了该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最终促使相应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较为合理,水土保持方面的各项任务也能够得到较好体现。 3.2、创新应用各类技术手段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各类水土保持处理手段以及技术方式的有效选择和合理运用同样也是比较核心的一环,其直接关系到最终的落实价值效果。基于这种施工技术手段的有效开展落实而言,其不仅仅是单纯针对植被覆盖率进行提升优化,往往还需要切实围绕着其它先进的水土保持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改善、调度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进行重点剖析,促使其能够体现出理想的可靠运行效果,各类先进的技术处理方式以及材料也应该得到恰当选择和运用,逐步提升其整体改良优化效果。此外,为了提升其可持续发展效果,还需要切实围绕着相关监测技术进行有效运用,不仅仅要监测周围水土流失状况,还需要对于水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如此才能够充分提升其整体稳定性价值。 3.3、改良水资源的环境和质量 水土保持往往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模式,大面积的植被系统的建立使得生态环境得以有效的恢复和一定程度的改良,植被净化了空气并在蓄水、保土和保肥的同时拦截了大量的有害物质,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使江河的水体质量得以改善,污染程度大大降低。 3.4、制定水土保持监查制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家乡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级1班 姓名学号 20094046 张晓 指导教师刘君 2010 年 10 月 23日

家乡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 摘要:家乡代表着温暖与幸福,但近年来家乡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大多是因为工厂废水废气的乱排放和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乱丢弃造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出整治这些问题的方法,换我们青山绿水、锦绣山河,换我们温馨家园。 关键词:家乡环境污染环境问题解决方案 (一)家乡环境问题 家乡的环境问题在近几年来愈发严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人们的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出现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植被被大量地砍伐和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已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作贡献。 饮用水的问题主要是水源地的保护问题,现在就有很严格的要求静止农业的化肥、农药的进入和在其中水产养殖业的开展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但是在执法上的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再有就是自来水处理中的污染问题,主要有2块,一是在混凝沉淀的时候一般采用PAC,现有研究显示铝盐会导致老年痴呆症,但是替代产物成本太高,国内相必不会使用,二是消毒环节用氯气会和水体中的腐殖酸反应生成致癌物质,那也是没办法的,又牵涉到水源地的来水质量问题。 大气污染,息息相关的就是燃料的燃烧,煤炉、取暖的烟囱、汽车尾气。。。。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国家的一些节能政策,什么欧V排放标准也要响音,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私家车,这些大家都说了很多。 噪音污染,第一的是交通噪音,飞机从头上飞过。。。,你家住在大马路边上,晚上也是很不爽吧,隔音罩的作用毕竟有限,公共场所的大声喧哗别人会很烦得,等等也是很多的。

全面可持续发展观论文 3000字

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醒目的变化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持续快速健康”中新增了“协调”两字。这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决心,而且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内涵,使其更加全面、科学。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这是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的体现。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 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水土流失 院系经管院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刘晓玲 学号102263017001 我国水土流失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恶化生态环境等,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才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 一、绪论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 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出现了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水土流失以及其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一)水土流失现状 1.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19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全球70%的国家和地区受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灾害的危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比例不足十分之三,计1.49亿平方公里,即149亿公顷,折合2235亿亩。经过上亿年的沧桑演替,直至最近的数万年内,地球表层水陆之比才基本稳定。在这149亿公顷陆地中,可耕地(包括草场、旱土和水浇地)为50亿公顷,不可耕地即荒漠化土地为36亿公顷,森林覆盖地38亿公顷,其余的25亿公顷则是冰天雪地和其它不毛之地。地球表面有利用价值的土地,主要是指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 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逐渐减少。全球50亿公顷可耕地中,已有84%的草场、59%的旱土和31%的水浇地明显贫瘠,饥饿和营养不良逐渐扩大,土地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随着森林资源的逐渐消减,水土流失现象必然加剧,毁林灭草是加剧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目前,全球水土流失面积达30%,每年流失有生产力的表土250亿吨。每年损失500万-700万公顷耕地。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公顷)。 2.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全国,而且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尤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强烈。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8. 2%,且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在局部地区仍呈加大加剧的趋势,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很大危害。因此,加强水土流已达56万km 2 ,年均流失土壤22. 4亿t;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67. 5万km 2 ,年均流失土壤2. 3亿t;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50万km 2 ,其山区、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4%。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 ,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 ,风蚀面积:191万km2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我国的人地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二)水土流失的特点 1.分布广、面积大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土地面积中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沙漠等占35%。由于特殊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几乎涉及所有省、市和自治区。 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 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相互交错。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全国粗略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戴建刚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分析戴建刚 发表时间:2018-10-01T17:03:29.4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作者:戴建刚[导读] 摘要: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环境问题日益恶劣,这种环境问题的表现也是多个方面的,比如从水环境角度来看,其问题就表现在很多角度,不仅是日常最为常见的水资源污染以及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问题,在水土流失方面存在的威胁同样也是比较突出的,如此也就必然需要结合该类问题的原因及其具体防治措施进行重点把关。 安徽省舒城县水利局安徽六安 231300 摘要: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环境问题日益恶劣,这种环境问题的表现也是多个方面的,比如从水环境角度来看,其问题就表现在很多角度,不仅是日常最为常见的水资源污染以及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问题,在水土流失方面存在的威胁同样也是比较突出的,如此也就必然需要结合该类问题的原因及其具体防治措施进行重点把关。水利工程项目在具体施工建设过程中,切实加强对于水土保持的高度重视是比较有效的一个解决手段,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比较突出的,应该在后续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措施 1.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利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对水利资源的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一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导致人均占有的水资源相对较少,水利资源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求。此外,人们的节水意识不足,使得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尤其是在耕地方面,导致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三是部分水利工程的设计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求,使得水利工程的效率较低。 2.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分析 2.1洪涝灾害日益严重 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而言,其对于周围环境带来的威胁还表现在相应洪涝灾害方面。因为相应水土流失,相关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严重降低,如此也就必然会导致相应区域内更加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问题。因此而带来的问题故障更是极为明显,洪水泛滥问题形成的威胁在当前日益明显,尤其是对于河流的下游居民,其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是比较严重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2影响水利工程效益 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还会对于相关水利工程项目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导致其运行效益降低,整体作用价值出现明显的受损缺陷。在水土流失状况下,其相应区域内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土壤裸露问题,进而也就容易导致其该区域内的泥沙等大量堆积,周围的水库等设施功能受损,并且还容易出现河床抬高等缺陷,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防洪能例也会产生较大的威胁,进而极易引发上述各类灾害事故。 2.3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相应洪涝灾害事故的发生必然会对于周围环境产生极大威胁,尤其是对于水体质量,其不仅仅携带者大量泥沙材料,还容易导致其混杂大量的农药或者是化肥。如此也就必然会导致其整体运行的清洁性不足,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且扩散范围越来越广。由此可见,水土流失问题的威胁是比较突出的,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实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其对于可持续发展具备着较强的作用价值效果。 3.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提升水土保持意识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落实而言,为了促使其相应工作的执行较为流畅可靠,还需要重点围绕着基本意识层面进行优化布置,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价值。结合这种水土保持意识的有效提升而言,其主要就是为了促使相应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决策人员以及相关落实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尤其是对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必须要清晰认识,如此也就能够有助于保障相应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开展。当然,这种水土保持意识层面的有效提升不仅仅要求相应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员自觉落实,或者说是仅仅从宣传层面进行加强力度,促使其基本意识能够得到改进优化,还需要重点从相关法律法规层面进行有效约束,逐步完善当前有关水利工程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而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整体落实经济效益,尽量避免了该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最终促使相应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较为合理,水土保持方面的各项任务也能够得到较好体现。 3.2完善制度建设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落实还需要重点从相关制度层面进行完善,促使其能够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有效建设形成理想的保障约束效果,如此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后续流畅性,避免了在任何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缺陷或者是遗漏。从具体工作的落实中来看,这种制度建设必须要较为完善详细,能够对于整个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落实形成全面控制。从基本构成上来看,相应制度建设不仅仅要切实围绕着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基本需求和相关制度进行匹配性构建,促使其能够在基本施工管理层面具备理想的作用价值效果,还需要切实围绕着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实构建相关管理制度,促使其能够有效促进和约束相关水利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任务,切实保障整体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当然,这种水土保持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难度比较大,应该针对该项任务的具体负责人进行明确职责划分,并且针对其具体任务要求以及落实的绩效考核进行完善,如此才能够充分提升其有效满足运行效果,避免了任何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1]。 3.3做好总体规划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有效施工建设而言,为了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水土保持效果,往往还需要切实围绕着整体规划进行分析,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实效性,具体方案的执行也能够较为有效合理,避免可能出现的任何故障缺陷。结合这种总体规划的有效落实,因为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繁杂,为了促使其表现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效果,必须要首先保障其各个基本手段和措施应用能够具备理想的协调性,整体规划落实较为系统,如此才能够充分提升其整体可靠价值。另外,这种水利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往往还需要切实围绕着后续可持续发展进行重点把关,促使其相应总体规划能够较为合理有序,如此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整体连贯性,在后续长期发展中具备理想的作用效能,避免仅仅着眼于当下,或者是仅停留在表面做文章,应该促使其实效性得到体现,进而才能充分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落实效果[2]。 3.4创新应用各类技术手段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水土保持学》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课程编号:19371166 课程学分:2.0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 《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属于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防止水土资源的损失与破坏,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对于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学》课程主要围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与水土保持方案等展开,系统介绍土壤侵蚀危害、形式和发生发展规律和分析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子,并且突出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方法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水土保持方面的基本知识,认识在不同外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过程、基本规律,并掌握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及方法,应用水土保持原理指导水土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在本专业范围内灵活应用各种措施防治土壤侵蚀,改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教学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基本掌握土壤侵蚀基本原理、水土保持原理及其主要措施和效益评价与监测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3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 的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水土保持的意义;熟悉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中国土壤侵蚀的研究特点和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了解我国、我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国内外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节水土保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0.5学时) 一、水土流失 二、土壤侵蚀 三、水土保持 四、水土保持学 第二节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与内容(0.5学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及动态 第三节水土流失现状(全国和安徽省)及危害(0.5学时) 第四节水土保持的意义(0.5学时) 第五节水土保持学的发展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0.5学时) 第六节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0.5学时)难点: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和内容

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 ———中国 摘要: 可持续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他是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 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 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 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 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要求定义含义发展 通过自然观发展史,我们可看到:人类经过反复的探索和长期的反思,已逐步认识到:人既是生产者是消费者,在制造产品的同时也制造了污染,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资源具有稀缺性或有限性,人与自然具有辩证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必须是自然的耕耘者,而不是剥削者,人类有责任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及有序循环,改变过去单纯征服自然的粗放方式而走向善待自然。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规模大而素质较低,资源人均量贫乏而浪费大,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有限,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管不断的去生产而不顾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地球,让我们的后代就没有了美丽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中也要保护好我们的地球。让我们与大地共同生存下去,建造美好的家园。 在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目标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然而等着我们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少的: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名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袁小红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分析袁小红 发表时间:2018-10-23T10:55:19.14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作者:袁小红 [导读] 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和故障,其中水土保持就是需要重点把关的核心要点所在。文章就首先从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入手进行分析论述,然后指出了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价值,最终在实际操作层面探讨了水利工程建设中进行水土保持的基本举措,希望具备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袁小红 肇庆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肇庆 526000 摘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备着较强的作用价值,当然这也就需要切实保障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较为合理规范,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和故障,其中水土保持就是需要重点把关的核心要点所在。文章就首先从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入手进行分析论述,然后指出了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价值,最终在实际操作层面探讨了水利工程建设中进行水土保持的基本举措,希望具备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 1.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1.1对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的是,水土保持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很强的积极促进作用,除此以外,水土保持其实对国民经济的宏观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古至今,水土流失所带来的洪涝灾害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很严重的,加强水土保持可以有效避免这些灾害,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所以说,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的宏观发展方面有促进作用。 1.2水土保持使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目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尤其是水土流失使水资源的利用率逐渐下降,洪涝灾害频频发生,使水资源的质量也变得低下,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就要做好水土保持的工作,不断改善我国的水土资源,从而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让水资源发挥出它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水土保持可以使土壤的入渗量得以增加,在干旱季节,水土保持可以减少土壤地形的改变,最大可能减少干旱对土地造成的危害。在洪涝季节,水土保持可以提高防洪能力,固化土壤,能够很大程度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1.4减少水质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 水土保持能够促进水环境的质量提高,把水源保护作为工作中心,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一体化治理,全力构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三道防线,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有效减少当前环境污染对水资源带来的危害,提高水环境的整体质量。 2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在造成耕地退化的同时,还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究其原因,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很多,具体如下:第一,地理因素:山地在我国国土面积中分布相对比较广泛,已经超过75%,且分布最大的当属黄土,而黄土地区的植被覆盖较为缺乏,造成水土侵蚀的可能性较大;第二,气候因素:我国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较为集中,在雨水侵蚀的影响下造成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较大;第三,人为破坏:基于不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普遍存在滥砍滥伐的情况,致使大面积的地面裸露出来,相应的会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相应的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基于此为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提升水土保持意识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落实而言,为了促使其相应工作的执行较为流畅可靠,还需要重点围绕着基本意识层面进行优化布置,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价值。结合这种水土保持意识的有效提升而言,其主要就是为了促使相应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决策人员以及相关落实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和必要性。尤其是对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必须要清晰认识,如此也就能够有助于保障相应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开展。当然,这种水土保持意识层面的有效提升不仅仅要求相应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员自觉落实,或者说是仅仅从宣传层面进行加强力度,促使其基本意识能够得到改进优化,还需要重点从相关法律法规层面进行有效约束,逐步完善当前有关水利工程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而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整体落实经济效益,尽量避免了该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最终促使相应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较为合理,水土保持方面的各项任务也能够得到较好体现。 3.2完善制度建设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落实还需要重点从相关制度层面进行完善,促使其能够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有效建设形成理想的保障约束效果,如此也就能够充分提升其后续流畅性,避免了在任何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缺陷或者是遗漏。从具体工作的落实中来看,这种制度建设必须要较为完善详细,能够对于整个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落实形成全面控制。从基本构成上来看,相应制度建设不仅仅要切实围绕着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基本需求和相关制度进行匹配性构建,促使其能够在基本施工管理层面具备理想的作用价值效果,还需要切实围绕着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实构建相关管理制度,促使其能够有效促进和约束相关水利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任务,切实保障整体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当然,这种水土保持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难度比较大,应该针对该项任务的具体负责人进行明确职责划分,并且针对其具体任务要求以及落实的绩效考核进行完善,如此才能够充分提升其有效满足运行效果,避免了任何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 3.3充分做好水土保持的系统规划 对于任何水利工程建设而言,工程的准备阶段都需囊括任意潜在隐患的防范方案,尤其是水土流失方面,需从多方面入手分析,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水利工程的类型基本有两种,点型和线型,两者各有其特点,造成水土流失的源头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有针对的分析。其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的初级阶段,需要大致确定水土保持的具体实施方法,细分设施种类的同时确定大致的规模。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