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
四下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本册教材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知识点;(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故事、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春节(2)元宵节(3)清明节(4)端午节(5)中秋节(6)重阳节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1)饮食文化(2)服饰文化(3)建筑文化(4)民间艺术3. 第三单元:传统文学(1)诗词鉴赏(2)散文阅读(3)神话传说(4)民间故事4. 第四单元:历史人物(1)古代名人(2)近现代名人(3)历史典故5. 第五单元:传统美德(1)孝道文化(2)友情文化(3)礼仪文化(4)廉洁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传统文化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传统文化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4. 对比教学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周)周次内容课时第1周春节2课时第2周元宵节2课时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3周)周次内容课时第3周饮食文化2课时第4周服饰文化2课时第5周建筑文化2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文学(4周)周次内容课时第6周诗词鉴赏2课时第7周散文阅读2课时第8周神话传说2课时第9周民间故事2课时4. 第四单元:历史人物(3周)周次内容课时第10周古代名人2课时第11周近现代名人2课时第12周历史典故2课时5. 第五单元:传统美德(2周)周次内容课时第13周孝道文化2课时第14周友情文化2课时第15周礼仪文化2课时第16周廉洁文化2课时七、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材;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书籍、文章、视频等;3. 教具:图片、卡片、多媒体设备等;4.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网站、论坛、博客等。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下册国学经典教育传统文化经典诵读ppt课件

绿色的 世界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在天睛了的时候
在天睛了的时候, 请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一、利用已知,调动储存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书上提供的,如标题、作者、写 作时间、注释等。二是个人的,如对作者这一作品和其它作品的阅读经 验,对所写的题材、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修辞知识、写作知识,直接 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传统、风格、 流派、典故等已知的经验。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 术研究院承担研制。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 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 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节选) 毛泽东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感悟自然万物,享受科技成 果,努力学习,收获知识。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诵读,谈感受: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金波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飘落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
飘到广场上, 去堆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 亲亲她,
把我带去吧,我的风筝, 快快把我带上蓝天!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
•
学生习作 又是一年端午节
•
端午节的一大早,姥姥就把一根漂亮的五彩线分别栓在我和妹妹的 胳膊腕上。我问姥姥这是为甚么?姥姥说:“端午节这天家中的长辈给 晚辈在身体上拴上五彩线,可以保佑孩子平安,不受疾病与灾害的袭 击。” 后来我从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 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是诗人屈原。当时因为秦国攻打楚国, 使楚国百姓饱受战争的纷扰,痛苦不堪。屈原看到这种惨象,悲愤异常, 就在五月初五这天怀抱一块石头投入汩罗江。楚国百姓听到这个消息, 都去汩罗江祭奠屈原。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去喂大鱼,以免大鱼打扰屈 原的清梦;在江面上赛龙舟,擂响船头的大鼓,吓跑屈原身体旁边的鱼 儿。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腰包粽子、赛龙舟,纪念这位伟大的 爱国诗人。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这天,我与家人吃着团圆饭,怀念着伟大的诗人----屈原。
苏红霞海区一小传统文化的种类剪纸风筝中国结布老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图片一图片三布老虎图片四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苏红霞 海区一小
传统文化的种类
•
剪纸 风筝 中国结 布老虎
•
春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图片一
民 间 剪 纸
图片二
彩 色 剪 纸
图片三
布 老 虎
图片四
• •文字资料
端午节的由来
•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 有 2000 多年历史。传说公元前 278 年,秦 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 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 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 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 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 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 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 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 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 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 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 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 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3.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传统节日》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
清明节: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端午节: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中秋节: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的传统节日。
2. 第二课:《传统美食》饺子:春节的传统食物,寓意团圆和幸福。
年糕:春节期间食用的传统食品,寓意年年高升。
粽子: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用竹叶包裹糯米和红枣等材料。
月饼:中秋节的特色食品,象征团圆和幸福。
3. 第三课:《传统艺术》书法: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用毛笔和墨水书写文字。
剪纸:用剪刀剪出各种图案和形状的艺术形式。
京剧:中国的国粹,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的综合性艺术。
中国画:以墨和水为主要材料,用毛笔作画的艺术形式。
4. 第四课:《传统礼仪》尊老爱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尊重老人和关爱孩子。
礼貌用语:使用礼貌的语言和态度,如“您好”、“谢谢”、“对不起”。
访友礼仪:拜访朋友时的礼仪规范,如敲门、问候、送礼物等。
餐桌礼仪:用餐时的礼仪规范,如使用筷子、不浪费食物等。
5. 第五课:《传统故事》《嫦娥奔月》:讲述了嫦娥为了救人类而奔月的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讲述了孟姜女为了寻找丈夫的骨灰而哭倒长城的故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述了孙悟空与白骨精的斗争故事。
《牛郎织女》: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分离的故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2. 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我眼中的传统文化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
作为中国人,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篇作文中,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的瑰宝——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觉得它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书法是我们的祖先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通过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至今。
书法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深刻的含义和故事,通过书法的艺术表达,使得汉字更加生动有力。
我曾经看到过一位老师傅写毛笔字,看起来轻盈而自如,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力量。
在他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传统节日——春节除了书法,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眼中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贴春联、扫尘、放鞭炮等。
春节期间,我最期待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和看春晚。
团圆饭是我家的传统习俗,我们会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美味的食物,互相分享快乐和祝福。
而春晚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之一,每年都有各种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度过一个欢乐、温馨的时刻。
中国的传统建筑——古代建筑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是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之一。
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比如,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一,无论是它的规模还是它的历史价值都让我叹为观止。
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它见证了中国的伟大历史。
除了长城,还有许多其他的古代建筑也值得一提,比如故宫、天坛等。
这些建筑都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传统音乐——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它被誉为“乐器之王”。
古琴有着深厚的艺术内涵,通过它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我曾经亲身体验过古琴的魅力,那种悠扬、深沉的琴音让我陶醉其中。
四下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2.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的特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
3. 第三课时: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4. 第四课时:传统美食与文化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5. 第五课时:传统艺术欣赏教学重点:让学生欣赏传统艺术作品,如国画、京剧等,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传统文化现象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内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其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4.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指导》2. 参考资料:相关传统文化书籍、文章、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4. 实物素材:传统节日习俗物品、传统美食等。
六、教学计划1. 第六课时: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如剪纸、泥塑、民间故事等。
2. 第七课时:传统礼仪与道德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
四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

1、送柴侍御2、喜见外弟又言别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别周尚书4、送友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秋风引6、送别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淮上与友人别8、塞下曲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秋望10、塞下曲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军行七首(其五)12、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陇西行14、塞上听吹笛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征人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时期,________为了联络西域各国,两次派遣________出使________。
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1课出塞(sài)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
但使龙城飞将(jiàng)在,不教(jiào)胡马度阴山。
第2课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3课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qí)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tà)送青来。
第4课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lóu)蒿(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第5课己(jǐ)欲立而立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言譬,可谓仁之方也已(yǐ)。
”——《论语·雍也》第6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第7课亲其亲,长其长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第8课仁者爱人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周次课题第一周《千字文》(节选一)第二周《千字文》(节选二)第三周《千字文》(节选三)第四周《月夜》《乡思》第五周《山中》《济上作》第六周《断句》《宣城见杜鹃花》第七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第八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第九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第十周《塞下曲》《秋望》第十一周《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第十二周《塞上听吹箫》《征人怨》第十三周文学巨匠——李白第十四周文学巨匠——杜甫第十五周文学巨匠——苏轼第十六周文学巨匠——曹雪芹第1课时《千字文》(一)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一)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2页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八、课外延伸: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2课时《千字文》(二)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二)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二)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二、简介《千字文》(二)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5页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
——荀子《劝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时《千字文》(三)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三)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三)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三)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7页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查一查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背一背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济上作(明)徐祯青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1、说一说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2、读一读京师得家书(明)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断句(北魏)刘昶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
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