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一重点】

谈谈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

说明文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接受,就要安排好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与认识的逻辑顺序是基本一致的。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如果能准确把握说明顺序,就能较为准确地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文中阐述的事理,从而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正确的顺序能让读者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帮助读者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物候学本身是一门综合运用气象、地理、生物、农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作者在介绍这门学科时,也特别善于多方联系,运用众多的事例来展现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从而将这门学科的特点介绍得清晰、完整。

《大自然的语言》中的主要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从文章的整体来看,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学。

这部分运用了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由表及里顺序是指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表”即表面;“里”即本质。按照由表及里的思维,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否则会被假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在解决问题时也无法找到问题的关键。《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作者以具体现象作为例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按照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程度,作者将四个因素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后者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也是一种逻辑顺序。

如何把握说明顺序?

为了更好地理清说明文的写作思路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该如何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或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间到四周,或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例如,《故宫博物院》中的段落: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选自《故宫博物院》

这个说明顺序就是空间顺序,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例如《核舟记》中的段落: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其色丹。

——选自《核舟记》

首先,本文在介绍核舟时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但在介绍时,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显然是在空间顺序中结合运用了逻辑顺序——先主要后次要。

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箬篷、船窗及题刻诗文,尤其是窗上题刻的苏轼在《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引发读者想象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作为背景引出船头苏、黄、佛印三人的主体部份,再写船尾的两个舟子烘托船头的三位泛游者,这些都属于这件工艺品的主要内容。最后介绍船顶的题款,属次要内容。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作品的主体部分,理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作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这样,

就更能通过作者精妙的结构安排而突出王叔远技艺之高超。

二、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说明文语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要学会通过文章全篇的首尾部分,每一自然段的首尾部分,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

在阅读说明文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我们就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

例如,《苏州园林》开头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第3-9段分说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其中第3-6段分说始终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2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7-9段分说,则从细部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从此可以看出,文章主要采用先总说再分说和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

《中国石拱桥》一文,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在阅读时,我们要善于抓住这样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句。

总的来说,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比如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采用了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等,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或物品。比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比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对于同一座建筑物,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要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