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农村包围城市》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第14课农村包围城市

1、阅读教材归纳红军长征的时间、出发地点、到达时间、地点及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历史地位等基础知识。
2、思考:红军为什么长征?
3、看长征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省区、主要地点,并用铅笔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明了红军经过的不同地形地势,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
7、开辟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引出八一南昌起义。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或调整意见
教学环节
或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主要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9、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不久,在此处出现了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井冈山会师。
10、过度:井冈山根据地的成功开辟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0、了解会议的基本信息。
11、利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教科书P77小字分析红军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或调整意见
教学环节
或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4、过度:井冈山的星火形成了燎原之势,威胁了蒋的统治,引起了蒋的惊恐,所以对红军连续发动五次“围剿”。
二、长征与遵义会议
1、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读图描图、计算红军每天的行程距离。与学生一起讨论红军长征的艰难情景。展示材料一、材料二,说明长征的了不起。
南汇区第二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第14课农村包围城市(第13课时)
教学时间
年月日,星期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等基础知识;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和意义;理解遵义会议在长征和党史上的历史地位。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农村包围城市》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14课农村包围城市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红军会师和长征胜利结束。
理解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借助史料理解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衷,学习史论结合的方法。
结合地图了解各地建立根据地的概况,理解农村包围城市局面的形成。
朗读毛泽东诗歌,理解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在困难、挫折面前坚持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村包围城市局面的形成和长征
难点: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
五、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洋务派官员在“自强”、“求富”的 口号下,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 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 等。同时,他们还积极兴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等,以培养新式人才。
评价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 试,它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然而 ,由于洋务派官员的阶级局限性和封 建制度的束缚,洋务运动最终未能使 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为中国近代 化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文化艺术成就
隋唐时期的文学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 高峰之一,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 人和作品,如唐诗、唐传奇等。
隋唐时期的艺术
隋唐时期的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如唐代的壁画、雕塑、书法等 ,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隋唐时期的科技
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 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 发明和创造,如雕版印刷术、火药 等。
文化成就
明清时期,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繁荣,出现了《红楼梦》、《西游记》等经 典作品。同时,书法、绘画等艺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思想流派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王阳明心学、顾炎武经世致用等思想流派 影响深远。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西方思 想,如徐光启、李之藻等。
明清对外关系及影响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3
第二单元:宋元时期
宋元政治与经济制度变革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削弱地方权力,加 强中央集权。
元朝大一统
元朝建立后,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推行行 省制度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南宋偏安一隅
南宋政权建立后,与金朝长期对峙,政治经 济重心南移。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教案.doc

第14课《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课程标准: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康乾盛世”、驻藏大臣、平定准尔部及大小和卓木的叛乱、“改土归流“的基本情况。
(2)了解清朝前期的疆域四至。
2、能力目标(1)探寻“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
(2)通过填图,了解清代前期的疆域四至。
(3)比较清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和云贵地区统治的区别。
(4)根据所学知识,归纳西藏、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康乾盛世”是清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奠定了疆域广阔、统一强盛的大国的格局。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清王朝加强对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和云贵地区统治的措施,不仅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教学重点: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西藏、新疆、云贵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措施。
教学难点:1.康乾时期加强对少数民族控制的有关制度讲解时应把握好分寸。
2.“新疆”、“改土归流”、“金奔巴瓶掣签制”等历史名词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问: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其中清朝时期加强对我国东南、东北地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解答:郑成功收复台湾、清王朝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
导入新课:通过以上措施,清王朝加强了对我国东南地区、东北地区的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清王朝加强对我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统治,了解“康乾盛世”时期清王朝的统一概况。
一、“康乾盛世”设问:汉朝、唐朝等建立初期,统治清明,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解答:“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
清朝入关后,非常重视明亡教训,统治也很清明,出现了“康乾盛世”设问:1、什么是“康乾盛世”?2、“康乾盛世”包括哪几个皇帝时期?3、“康乾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找出以上问题,归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王朝的强盛时期,其原因是:吸取明亡教训,割除明朝弊政,无大战事,赋役有规,财政丰裕,休养生息。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ppt

小组项目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 ,评估他们合作学习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头表达
鼓励学生口头表达对历 史事件和人物的观点, 评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
表达能力。
反馈策略
01
02
03
04
即时反馈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 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
建议。
建设性反馈
以建设性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 足之处,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
03
回顾关联
04
简要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回忆并巩固已学知识 ,同时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讲授新课
01 02 03 04
系统讲解
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逐一讲解各个知识点,确保学生全面、系统地 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通过分析案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背景、历史意义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能力,能够分析、归 纳、总结历史事件和 人物。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 论、探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 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
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探究,培 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 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单元内容结构
总结: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清晰,按照时间顺 序分为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下有具体的学 习内容。
本单元按照时间顺序分为若干个主题,如“ 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等。每个主题下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包括重 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通过学习这 些内容,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 过程和特点。同时,本单元还注重培养学生 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多
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农村包围城市》优质课教学设计_4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内容主旨】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历经一路的艰难险阻,红军凭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勇气,在人民群众无私的支持下,最终取得长征胜利。
【教学目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结合《红军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中发生的主要事件;讲述遵义会议前后,红军行军打仗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地图上画“长征之路”等小活动,结合相关史料,理解长征的胜利是信念、意志、勇气及人民群众的支持,理解并学习长征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红军长征的主要事件难点: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长征精神的内涵【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
播放《七律长征》的朗诵视频,这首诗描写了长征中的哪些历史事件?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引入,激发兴趣。
环节2: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
出示《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回顾旧知,引出五次“围剿”与反“围剿”。
出示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对比表格,提问:红军反“围剿”胜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与问题的解析,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的水平。
环节3:红军长征的过程。
通过地图和史料的解读,分析长征之初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结合地图,了解长征的路线及主要事件,提问:党和红军的命运在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利用地图设计“说一说讲一讲长征故事”和“画一画走一走长征之路”,两个小活动。
设计意图:使用对比的分析方法,理解、归纳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讲述长征故事、画长征路线的小活动设计,初步树立时空意识,体会红军面对困境,展示出不屈的斗志。
环节4:长征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结合前面所学,提问:长征中红军历经了哪些艰难险阻?在引导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出示长征中的一组数字、老红军的回忆视频,提问:面对艰难险阻,这样一群力量弱小的青少年军队,造就人间奇迹,他们凭借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思考,感悟长征是信念、意志和勇气的胜利,出示长征精神的内涵。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ppt

笔记情况
学生是否认真记笔记,笔 记内容是否完整、清晰。
作业与测验
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 作业质量如何。
测验成绩
定期进行测验,观察学生 掌握知识的情况,成绩是 否有所提高。
答题思路
关注学生答题的思路是否 清晰,是否能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反思与改进
学习计划
学生是否有明确的学习计划,计 划是否合理、可行。
本单元包括五个章节,分别介绍 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和基本史实。
强调教学目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 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 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
素质。
单元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 人物,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 的地位和作用。
布置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如写读后 感、制作历史时间线等,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 Nhomakorabea07
教学资源与拓展阅读
教学资源推荐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教材与教辅
建议使用华东师大版七 年级历史下册的教材, 并配备相应的教师用书 和学生练习册。这些资 源将提供详细的教学指 导和丰富的练习题目,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事件的理解。
拓展阅读书目
《史记》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书之一, 它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对于了解中国古代 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上下五千年》
这是一本介绍中国历史的简明通史,从远古时代到现代, 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适合作为学生的入门读物。
《资治通鉴》
第14课 农村包围城市(教案)

第14课农村包围城市
[教学目标]
1.学习“毛泽东与革命根据地”一目内容 知道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等基础知识;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利用地图了解各地建立根据地的概况;分析红军发展的原因。
2.学习“长征与遵义会议”一目内容 知道红军长征的出发时间、地点、路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等基础知识;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和意义;理解遵义会议在长征和党史上的生死攸关转折点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重点 农村包围城市局面的形成和长征。
难点 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
说明
1.农村包围城市是共产党人探索出的符合国情的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长征的胜利使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得以延续和扩展,故列为本课重点。
2.“工农武装割据”是一个专有名字,其内涵不易理解,故列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结构式板书
南昌起义
形成星火
秋收起义
形成和发展工农武装割据
各地建立十多块革命根据地
发展燎原
红军发展到30万人
挫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挫折和转移
转移——长征和遵义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农村包围城市
【内容主旨】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结合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开创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新道路的开创艰难而曲折,红军将士怀揣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创造了史诗般的壮举——长征。
长征的伟大胜利,体现出了信仰的巨大力量,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目标】
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井冈山会师”三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开创;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通过依序观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井冈山会师”三幅油画作品,理解艺术作品用于证史的基本路径;通过观察历史地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从时空概念上对长征的基本概况有所印象;通过长征亲历者的日记、回忆、故事等,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与曲折、赞同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最终确立、感受到红军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震撼于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探索
2.难点: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教学过程】
环节1:承接前一课内容,通过简要回顾国民党“白色恐怖”政策,提出疑问:“共产党该如何应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动?”
设计意图:回顾并导入新课。
环节2:以油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为媒介,教师示范指导阅读油画“南昌起义”,了解油画中的主要人物、服饰穿着的变化以及背景环境,知道油画作品能够艺术性的再现历史;学生模仿教师阅读油画“秋收起义”,能够认出主要人物,并通过人物的服饰判断身份,通过背景环境推测起义地点的选择变化。
进而通过教师提供的口传史料意识到艺术作品再现历史可能存有的错误;通过共同阅读油画“井冈山会师”,能够认出主要人物,并能通过观
察油画中对人物表情与动作的描绘,从而感知油画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并以此理解艺术作品证史的基本路径。
设计意图:从教师示范到学生模仿,学生能逐步理解艺术作品证史的基本路径。
环节3:出示“红色根据地形势图”,感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趋势,直观的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实践过程;讲述土地革命的展开与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理解红军的发展壮大与临时政府的成立。
并提出疑问:“面对日益壮大的共产党,国民党又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设计意图:1.能直观的理解什么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从而引出课题;2.引出国民党的围剿与红军的长征。
环节4:出示表格“红军五次反围剿及其结果”,知道红军内部出现的战略错误;出示地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长征日记(参考资料附录1-3)等,了解初上长征路的基本情况,能明确的意识到红军内部出现的决策失误,并能初步的感受到革命信仰的力量。
设计意图:从时空上了解长征初期的走向,从情感信仰上理解长征初期的概况,并引出遵义会议的召开。
环节5:出示长征日记(参考资料附录4),结合日记内容思考“过去怀疑的是什么?”、“不清楚的问题是什么?”、“明确的答案是什么?”,从而理解遵义会议是长征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出示地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知道红军长征的后续概况,结合教师口述长征日记(参考资料附录5)、回忆、故事等,提出疑问:“红军长征体现出的是怎样的精神?”、“究竟是什么支撑着红军的长征精神?”出示毛泽东《七律·长征》,重申信仰的强大力量。
设计意图:1.能够理解到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2.从亲历者的视角重现长征的艰辛曲折,从而体现出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信仰的强大力量。
小结: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结合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开创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新道路的开创艰难而曲折,红军将士怀揣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创造了史诗般的壮举——长征。
长征的伟大胜利,体现出了信仰的巨大力量,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实践=农村包围城市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遵义会议
【作业设计】
材料一:亲历长征的萧华将军创作的《长征组歌》(部分)
A.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B.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C.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
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
D.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E.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1. 据材料一所述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用字母表示):。
材料二: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
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
——王愿坚著《七根火柴》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2.以上材料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
3.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对长征怎样的情感态度?
4.就研究长征历史来说,上述材料具有怎样的价值?
【资料附录】
1.“行军路上,担架队战士梅若坚问我:总支书,这里是什么地方?二、六军团在哪里?走到哪是个头。
说实在话,我也不知走到哪是个头,我只好回答:我们这两条腿是属于革命的,上级让往哪走,我们就往哪用劲!”
——红一军团一师三团党总支书记肖锋日记1934年11月30日
2.“天黑,路小,行李、辎重太多,行两步停三步,一夜只走了二十里路。
”
——红五军团参谋长陈伯钧日记10月28日
3.“炊事员挑着饭担子,看到香喷喷的米饭没人吃,边走边哭。
”“我团是两
千七百多人,现在仅剩下八九百人了。
”
——红一军团第一师三团总支书记肖锋日记12月1日 4.“二月十八日……军团直属队开排以上干部会,由毛主席报告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定。
毛主席指出,五次反‘围剿’单纯防御路线,短促突击,分兵把口,不让敌人进占苏区一寸土地等,都是错误的。
而‘反攻’(长征)以来这个错误还在发展。
变成了退却、逃跑,叫做‘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跑’,也是错误的。
我听了这个报告非常高兴,过去很多怀疑,不清楚的问题,得到了明确的答案。
”
——红一军团司令部教育科长彭绍辉日记载
5.“4月1日(晴)我军今天仍在老木孔附近隐蔽休息。
这里是干村河的东岸,四面都是高大的山坳,森林稠密,清清的水,缓缓的往南流去。
山区里满山葱绿,好一派山清水秀的景色。
在春天的晴日,山里尽是鸟雀声。
”
“4月14日(晴)今天走了整日,越过了著名的七星峡,渡过了六冲河,晚上进到双溪桥一带宿营。
在途中大家议论着,如果有摄影机,能把今天走过所见到的景物照下来,那该是多好啊。
”
——红九军团林伟日记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