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豪)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12-10
吴忠豪观点

吴忠豪: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一.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认同的。
课文仅仅用于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仅仅“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个“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阅读,学写作。
不过这仅仅我们长期来对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性理解,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很多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语文课主要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组织教学过程;一堂课下来,最后能够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
比方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最后教师作总结时问学生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懂得了香港是我国南部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香港很美丽很繁华”,“香港是万国市场,是美食天堂,还是旅游胜地”等等;至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水平方面究竟有何长进,学生包括老师往往都说不清楚。
这样的语文课,其教学效率当然很低,甚至连这堂课上的是否是“语文课”也让人质疑。
全国小语会前理事长崔峦先生曾大声疾呼“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个观点得到了绝绝大部分语文教师的认同,并且作为近两届全国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评课的主要指标。
遗憾的是当下很多教师主要还是围绕着课文内容分析展开教学,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还是严重存有。
看来语文课“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个观点,教师在理论上容易接受,但在课堂教学中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特别是“和内容分析说再见”以后语文课该怎么上?不分析课文内容语文课该教什么?这对早就习惯课文内容分析的语文教师包括教研员来说,既需要澄清很多理论观点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提供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及操作层面的方式方法。
二.用具体课例诠释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0年秋季,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受国家教育部委托,举办了“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
来自江苏、山东、吉林、安徽四个省的160多名骨干教师分三期汇聚黄浦江畔,沉浸在学术气氛浓郁上师大校园里,在语文教学专家的引领下,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个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低中高年级具体课例展开了专题行动研究。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有人说,成长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需要经历蜕变的煎熬;我要说,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我喜欢听到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今天听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念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对自己原有语文教学观念的打破。
我享受这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快乐。
一、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认识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细心解读,就会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1性质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这和原来01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描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比较而言,突出了工具性的地位。
这也是01版课标在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个重新定位。
十年的课程改革,编写者看到了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落实课标中重人文性,轻工具性带来的诸问题。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个再定位,也向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我们观念的转变。
二、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再思考语文教学教什么,作为一线教师很少去思考这些问题,现成的教参,现成的教材,老师们所要做的只是去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落实就好。
面对语文教学投入多,收效少,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情况,一线老师更多的是困惑。
吴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症结所在。
其实,语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程教材编写2不够合理等等。
而与语文老师最贴切的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教课文是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教语文则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
吴忠豪: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吴忠豪: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名师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
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精彩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出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陆执教《太阳》一课。
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
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
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
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
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延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
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
吴忠豪语文到底教什么教读后感

吴忠豪语文到底教什么教读后感以前吧,我就觉得语文嘛,不就是认认字、背背课文、写几篇作文。
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去了。
吴忠豪老师就像是个武林高手,一招一式都在点破语文教学的关键。
他强调语文学习得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这就好比是盖房子,你得先把砖头、水泥这些材料备齐了,语言就是那些砖头水泥。
像字词、句式、经典的段落,这些都得一点点积累起来。
而且不能光积累,还得像个巧工匠一样把它们灵活地用到自己的表达里。
我就想起自己以前学语文,光背了不少好词好句,可到写作文的时候,那些词句就像是被封印了一样,根本想不起来用。
这就是只积累不会运用的结果呀。
书中还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
这阅读可不像咱平常随便翻翻书那么简单。
那是要带着思考,像个探险家一样在文字的世界里深挖宝藏。
要从阅读中学习别人是怎么表达的,怎么组织语言的,怎么把思想呈现出来的。
我突然就理解为啥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同学,都特别爱看书了。
他们看的可不是故事表面,而是把书当成了学习语文的秘籍呢。
再说说写作教学,吴老师的观点也让我眼前一亮。
他不是只讲什么写作技巧,而是从根源上说起,说要先有内容,再谈形式。
这就像你得先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才能有好看的皮囊一样。
咱们写作文的时候不能一上来就堆砌那些华丽的辞藻,得先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想清楚了,实实在在地把事情、情感、想法写出来,然后再去琢磨怎么把文章写得更漂亮。
这就像是先把房子的框架搭好,再去考虑装修的问题。
吴忠豪老师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以前对语文教学理解的浅薄之处。
它也像是一盏灯,给那些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迷茫的老师们照亮了方向。
我虽然不是语文老师,但作为一个热爱语文的人,也像是找到了一把打开语文大门的新钥匙,以后再看语文学习这件事,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眼光啦。
不过呢,书里有些地方感觉理论性还是有点强,对于一些刚刚接触语文教学或者语文学习的人来说,可能会有点吃力。
要是能再增加点生动的例子就更好了。
吴忠豪语文到底教什么教读后感

吴忠豪语文到底教什么教读后感一开始我就想啊,语文这东西,咱们从小学到大,可真要问到底教什么,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吴忠豪老师就像是一个特别有经验的老中医,把语文教学这门“病”给剖析得透透的。
以前我觉得语文嘛,不就是认认字、背背课文、写写作文。
但吴老师告诉我,没那么简单。
他强调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就好比我们练武功,不是光学会几套花架子动作就行,而是要真正有能打胜仗的能力。
在语文里,这个“打胜仗”就是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
书中提到语文教学应该重视积累。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学语文,那时候就是大量地背诵古诗词。
当时觉得好痛苦啊,就像背着重重的壳。
可现在明白了,那些积累就像存钱,你存得越多,到时候用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而且积累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还得理解着去积累,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
就像存钱得知道这钱怎么花才最值嘛。
吴老师对于阅读教学的观点也让我眼前一亮。
他说阅读不能仅仅是为了读懂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这就好比我们去参观一个建筑大师的作品,不能光看这个房子好不好看,还得研究人家是怎么把这个房子盖得这么好看的。
这样的话,以后我们自己盖房子(写作文)的时候,就能借鉴这些好的方法了。
我以前读文章,读完就完了,最多就是记得个故事内容,现在才知道,这是“买椟还珠”啊,真正的宝贝——表达方法都被我给丢了。
吴老师的这本书啊,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语文教学新认知的大门。
它让我明白语文教学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有系统、有目标的。
它就像一个大拼图,每一块内容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
我想,如果老师们都能按照吴老师说的去教语文,那学生们可就有福了,他们学到的语文将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能够灵活运用、充满活力的语言工具。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也知道该怎么在家庭里引导孩子学习语文了,不再是只盯着孩子的分数,而是更关注孩子语言能力的真正提升。
这书真的是读得超值啊!。
基于“慧学单”的“智教

基于“慧学单”的“智教•慧学”小学语文教学途径作者:肖莉萍来源:《天津教育·下》2024年第03期吴忠豪教授针对一线语文教学问题大声疾呼“由教课文转向教语文”。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教课文”问题,项目团队从“学习任务单”设计入手,经过十四年的探索,在解读课文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匹配的教学方法,构建了基于“慧学单”的小学语文“三维六方”魔方整体教学新模型,实现了由“教教材”向“教语文”、由“教师教”为主向“学生学”为主的根本转变。
成果在赣州市南康区十余所学校协同实践,效果显著,在江西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多家省市级媒体对相关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慧学单”的“智教·慧学”教学探索的缘起(一)问题聚焦:小学语文教师“教教材”现象相当普遍,难以撼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试图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展开革命性的变革,力图改变吕叔湘之问中提出的“高耗低效”问题。
但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二十余年来,即使在今天,我国中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没有改变“教教材”的困局,语文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始终将“课文”作为教学内容,围绕“课文”讲授碎片化的知识,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二)追根溯源:“教课文”现象背后是“教师中心”文化,亟待突围透过现象看本质,“教课文”现象背后主导语文教师教学的是“教材中心”理念。
我国现代语文教学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发展,始终没有摆脱“教材中心”的教学观,语文课堂只见教师的“教”,不见学生的“学”,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相当低下。
(三)靶向突围:寻找一种改变“教教材”问题的方法,持续变革在教学层面,教师“教材中心”观念以及课堂“教师中心”文化是阻碍语文教学改革的拦路虎。
一所学校如何改变上述语文教学的顽疾呢?笔者基于课堂现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只有找到具体可抓、可用的方法,让教师拿来就能用,且长期用,持之以恒,才有可能破解这一难题。
专家讲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吴忠豪讲座整理)

专家讲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改革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语文、数学、科学、思品四门学科,语文最低有近30%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处于基本合格水品学科合格率数学科学 71思品语文建国以来语文课时数的变化总结:语文成绩跟课时数没有多大关系。
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课程层面。
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是教学层面的问题,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一、语文课程的主要问题1.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001版课程标准(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的教学形态——讲读课文课文——→理解思想内容←——理解表达形式自本世纪初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不是文章的集锦,这似乎已经定型化了。
朱绍禹主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概观》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感悟思想内容——分析理解(教师)课文文本学习语言文字——语文实践(学生)*语文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1.课程结构——阅读与表达失衡2.教学形态——文本解读分析3.教学内容——随意、无序、经验化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案例:写作课与阅读课比较中国:阅读3 作文1*语文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2.教学形态——文本解读分析案例:讲读课文强调“两个来回”语言符号——思想内容——表达形式缺点:难以曾雀处理内容与形式关系语文教学内容无序和碎化注重理解,忽视学生实践运用“两个来回”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课例:《呼风唤雨的实际》第一段:1.质疑提问第二三段2.聚焦第一句:比较设问句3.聚焦第二句:近义词比较发现和发明“4.体会重复的作用:”除服医疗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第四段5.用什么方法表现20世纪科学成就理解“举例说明”方法6。
比较用词准确(上百年,百万年)7.小练笔:20世纪,人类——小结:老师教孩子自己学不会的东西。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减法思维,期待转身更美的遇见-----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路走的久了,总要停下来思考,该如何走,往哪走才能见到最美的风景,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从教数年,从一开始的青涩模仿到如今的站好课堂,越来越觉得,思考和学习是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
然,弱水三千,百家之言,该取哪瓢饮,该采何枝艳,总是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具体怎么转,从哪下手,如何操作却一直困扰着大家。
吴忠豪教授这本书汇集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结合实际案例,给了我们这些迷惘求索的教师们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
只有我们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做到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以课文为载体,抓住语用点,追寻“言”、“意”兼得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才是高效的。
我特别认同书中提到的语文课堂要有“减法思维”的观点:语文课堂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秘妙所在,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做到“一课一得”,唐懋龙老师也提到语文课就是要立足文本,关注‘学情’,寻找具有个性价值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是教“有用的语文”。
当前,我们的课堂中,教师们总是能找到很多“知识点”,一篇文章,既想抓生字词,又放不下写法指导,一句话反复挖掘,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就是什么也没训练扎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二、抓不和,寻找原因
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
三、看相如,智勇双全
联系。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会中
的智勇双全,在面对廉颇挑衅 四、学廉颇,深明大义
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 五、寻联系,评价人物
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 六、抓提升,课后延伸
利业为重的爱国之心。
引导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悟教师的感悟
——增强语文课程意识
• 2、从理解到运用
——关注儿童语言发展
· 3、从内容到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 4、从教过到学会
——强化学生语文实践
• 5、从课内到课外
——促进课外阅读课程化
姥姥的剪纸
一、揭• 示一课、揭题示,课了题解,剪了纸解剪纸 二、读姥姥技艺之“神”,学习品读方法
• 二、研读课文,体会技艺之“神“
教语文 主要特征
1、以本体性课程 内容教学为主要目标 2、以本体性课程内容 的学习组织教学过程 3、在学习课程内容的 同时完成课文思想内 容的理解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一、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 二、教课文不是语文课教学的最佳方式
《将相和》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重点
一、解课题,引出人物
• 1、每个人解读文本感悟是不同的 • 2、教师的感悟往往超出学生认知能力 • 3、教师的感悟不一定是最佳感悟
•
牧童
• 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语文课程内容分类
本体性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 语文课程本质特点的教 学内容: 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 文技能
• 二、感情朗读,体味“鱼儿在乎”。 1.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浅水洼里小鱼怎么啦
毕加索与和平鸽
• 有一次有位法国老人来找他,涕泪纵横地向他说 了一件悲惨的事:法国当时正被德国人侵占,一 天,老人的小孙子把一群白鸽子放出去玩,但是, 其中一只小白鸽很久都没有飞回来,小孙子心里 惦挂着,就跑到屋顶上面眺望。忽然,他看见蓝 天上有个小黑点。啊,是小鸽子回来了。小孙子 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好让小鸽子认出自 己的家。不幸的是,附近的德军看见了,以为他 在给法国游击队发信号,便发狂似的跑上楼把小 孙子推下楼,接着又把飞回来的小鸽子打死了。 老人泣不成声地请毕加索给他死去的小孙子画一 幅画。
香港教师阅读课
——《毕加索与和平鸽》 一、观察图片,引入课文。
1、默读思考: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习新词。
二、抓重点段,学习画流程图
1、认识流程图是什么 2、小组合作画流程图 3、小组合作第二次画流程图
三、布置作业:观察妈妈做家务的片段,试画流程图。
教课文 主要特征
1、以课文思想内 容为主要目标 2、以文本解读组 织教学过程 3、本体性课程内 容由教师随机添加。
教和不教有何差异?
样本一
样本二
样本三
平均
81.01
74.51
64
73.17
87.0 样本一
86.87 样本二
78.47 样本三
85.82 平均
71.73% 79.46%
64.47% 55.26%
74.64% 80.36%
70.28% 71.69%
语文常态课教学效率调查
《一尊铜像》选择题
• 于连的雕像成为布鲁塞尔城市标志的原因是 • 撒尿的小男孩又调皮又可爱 ( ) • 这个小男孩是救布鲁塞尔城的英雄 ( ) • 这座雕像在布鲁塞尔中心广场 ( ) • 到比利时的游客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 ( )
三一、把普运普用通通品的读剪刀方,法一张,普读普通祖通孙的彩情纸, 四剪、猫像运•猫用三,剪学、虎品到像读虎的,课表剪文只达,母方鸡体能法会下写祖蛋,话孙剪情只深公鸡能打鸣。 五、这• 节四课、课你外学延会伸了,什总么结下课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一稿设计)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小鱼海里游) 2. 用“有的……有的……”练习说句子。 3.出示课题(板书:浅水洼里的小 “鱼”)
教师教与学生自学有何差异?
三年级
《智烧敌舰》
教师教学
学生自学
五年级
《月光曲》
教师教学
学生自学
人数 字词正确率 阅读正确率
98
83.81%
99
81.06%
65.31% 68.81%
96
89.8%
67.26%
97
85五.9年%级《月光曲》67.62%
教25篇VS教60篇有何差异?
项目
人数
平均分
60篇
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
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程教材编写不够合理等等。
•
•
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
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一、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 二、教课文不是语文课教学的最佳方式 三、怎样用课文来教语文
三、怎样用课文来教语文
• 1、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语文教学改革之路径
吴忠豪
上海师范大学
十年课改之成绩
• 1、教师教学观念有了明显变化 • 2、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初步转变 • 3、评价方式改革对教学起到积极导向作用 • 4、教师课程开发意识逐步增强 • 5、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课改之现状
• 语文课越教越难
非本体性课程内容
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审美教育 多元文化 ——
“教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零散、 无序、 经验化
知识
课文内容
(非本体性)
技能
方法
初读 精读 总结
深入挖掘
“教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渗透
态度
情感 知识技能方法 (本体性)
认知 实践 学会
价值观
迁移
三年级 前测 后测 五年级 前测 后测
?
• 学生和教师负担有加重趋势
• 学生语文能力无明显改善
一、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 一、感情朗读指导
• 二、如何写批注指导 • 三、代儿子给父亲写信
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 • 四年级《太阳》
大陆老师:
研究太阳的 同课
特点,
异构
太阳与人类
的关系
台湾老师: 学习说明文 文体的阅读 方法
294人
13.5
(实验校)
25篇
282人
13.4
(对照校)
语文问题主要存在于课程层面
• 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比
如如何改革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如何转
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
学的效率等等,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症
结所在。其实,语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