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改革史

合集下载

古今中外改革类复习

古今中外改革类复习

古今中外改革类------专题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1、中国古代史(1)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时间: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奖励军功(受到贵族反对);承认土地私有(得到新兴地主阶级拥护);推行县制(影响最深远);统一度量衡。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494年。

内容: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世界古代史(1)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有一个宫相叫查理.马特,8世纪,他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把土地有条件的分给贵族。

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2)大化改新:是646年发生在日本的一场改革,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使日本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3、典型题例分析:(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排练历史剧《商鞅变法》,请帮他们找出剧本中的错误()A、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B、秦国人纷纷放弃耕田织布,经营小商品买卖C、一名士兵由于战功显赫,被封官赐爵,赏给土地房宅D、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制(2)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A、改变了当时社会性质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促进了民族的融合D、顺应了历史的潮流(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贵族中的第一等级是()A、公爵B、侯爵C、伯爵D、子爵(4)日本大化改新是仿效什么制度进行的()A、中国秦汉制度B、中国隋唐制度C、西欧封建制度D、美洲封建制度(5)下列改革中改变社会性质的是()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查理.马特改革④大化改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近代历史上的改革1、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1898年,性质是资产阶级改革,结果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世界近代史上的改革(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①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②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③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④实质: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和开放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和开放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和开放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过近代以来的陷入内忧外患,到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逐渐崛起。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和开放,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和开放。

古代的改革:胡建、王安石变法中国古代的改革尤其关注的是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唐朝时期的胡建,是中国改革家的代表。

他的“九品中正法”改革,从人才选拔、税收征收、官员聘用、警察维护等方面,逐步推行,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更提高了官员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

宋朝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尝试构建中国的“新政治”,力图改善民生和提高国力。

宋神宗时,他担任宰相,实行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政策,如新法、青苗法、保甲法等,都是旨在推行政治和经济改革。

这些改革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产力,从而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的改革:新中国和文化大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革命时期。

毛泽东主席领导下的文化大革命,虽然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但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种种问题和挑战。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这在历史上也是人们铭记于心的一段历史。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邓小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转折点,邓小平担任中国领导人后,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战略思路。

这一时期,中国改革的重点是以农村改革为核心,推进城市改革。

农村改革推行了土地承包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为中国农村的快速现代化注入了新生力量。

城市改革则推行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和技术,开展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建设。

在此基础上,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三大工业国之一,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秉持着开放合作的理念,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事务,广泛参与和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结语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和开放,从古代到现代,始终贯穿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一、子产改革: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郑寻找出路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

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

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

主要内容: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

②设立41县(31县)。

③重定20级爵位。

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

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

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

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

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赵(名雍)武灵王:改胡服骑射(穿“西服”)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与韩国摩擦不断;西边:秦国虎视眈眈;东边:紧邻齐国;西北:林胡、楼烦等胡人部落,经常掠夺赵国。

胡人: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

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赵武灵王先找两位重臣商议达成共识,率先穿胡服上朝,引起争议,开展辩论。

中国古代改革

中国古代改革

(6)对改革阻力的认识: 历史上的每次改革几乎无一不触犯部分贵族或官僚 地主的既得利益,因而总要受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攻击甚至诽谤,所以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 一帆风顺,有时会导致最终失败。
这就表明,改革者尤其是当政者只有坚定不移 才能保证改革的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同时,当政者对改革派的支持也是保证改革成功 的重要因素。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指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 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
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
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 调整、更新和改造。因此,从根本上说,任何改革,都是 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评价:
王安石变法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 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推行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北宋社 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 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种 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但变法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 统治危机进行的,这就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 治的危机;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 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评价:
关于改革的评价:
(1)标准:
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标准只有
一个,即从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
(2)基本思路:
首先应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 求(趋势)
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
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
《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 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 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改革。

这些改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之一:秦朝的改革。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对行政区划的统一。

秦始皇帝统一了中国的九个诸侯国,建立了一套统一的行政区域划分和统一的法律体系。

此举彻底打破了以前分裂的九州格局,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改革的启示是,一个国家要实现统一和发展,就必须建立统一的政治制度,统一的行政管理和统一的法律体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其改革与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推行的一项广泛的改革是改革科举制度。

他废除了凭出身地位定人才选拔的制度,改为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一制度的推行,不仅打破了世袭制度的束缚,更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晋升机会,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一改革的启示是,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就必须建立科学公正的选拔机制,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优胜劣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也是最后一个皇帝统治的时期。

清朝面临着封建政治制度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出现了种种问题。

为了实现国家的复兴,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彻底变革军制、改革财政制度和推行教育改革等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近代化。

然而,由于激烈的保守势力和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场变法的失败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一个国家要实现变革和现代化,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坚持科学执政,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20世纪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从计划经济和农村土地改革到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中国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路。

中国古代著名改革

中国古代著名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一、商鞅变法(战国)1、目的:富国强兵。

2、时间:第一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6年内容: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时间:第二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0年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

把全国分为41个县,设县令主持县政,丞为副县令,尉负责军事。

③统一度量衡。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二个废除:)废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制(二个奖励:)奖励军功、奖励耕织(二个制度:)什伍制、县制(二项法律:)连坐、轻罪重罚(最后全烧了:)焚烧诗书3、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

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4、评价: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商鞅施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1、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2、内容: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

--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

--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3、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

引发农民起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内容: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迁都洛阳;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1、管仲改革: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2、商鞅变法: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⑵时间:公元前356年;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⑸地位:战国时期最着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5、日本大化改新: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6、洋务运动: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代表企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0—80年代:创办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⑸评价: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性: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三、中外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戊戌变法:⑴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⑵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⑶内容:1898年6月至9月;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⑷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了;⑸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8、俄国1861年改革:⑴背景: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⑵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⑶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⑷影响:1861年改革,是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这次改革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9、日本明治维新:⑴背景: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⑵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时间:1868年天皇:明治天皇学习对象:欧美⑶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⑷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10、美国罗斯福新政:⑴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⑵时间:1933年;前提: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⑶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目的:摆脱经济危机;⑷中心措施:对工业进行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⑸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1、苏俄新经济政策:⑴目的: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时间:1921年;实行者:列宁;⑵内容: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⑶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2、苏联改革:⑴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正孩子经济体制;⑵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后转到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最后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⑶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13、匈牙利改革:核心:打破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苏联镇压下去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⑴共同原因: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改革没有突破原有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渗透;⑵影响:两极格局解体;长期被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矛盾爆发,引发冲突和局部战争;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实际出发;⑷东欧剧变的表现:社会制度的变化实质;国家名称变化;国家版图变化;执政党变化;15、中国的改革开放: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⑵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⑶后来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规律总结:1、改革的基本要素:⑴根本原因:旧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⑵根本目的:维护统治,解放发展生产力;⑶领导力量和方式:国家、政府的行为,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⑷过程:具有曲折性、艰难性;2、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⑴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⑵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3、改革的启示:⑴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⑵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中国古代历代改革变法大全

中国古代历代改革变法大全
以上是中国古代历代改革变法的一些重要例子,不同朝代的改革变法各有特色和影响,都对中大全
中国古代历代改革变法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和事件:
1.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初期采取的分封制使得诸侯国权力逐渐强大,导致周王朝衰弱,最终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乱。
2.秦朝的法家改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一系列的法家改革,包括废除封建制度、设立郡县、推行法律制度等,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6.宋朝的科举制度:北宋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大大提高了社会士人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7.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实行地方官员的直接任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8.明朝的海禁与土地制度改革:明成祖朱棣推行海禁政策,限制海上贸易,加强内陆经济。明政府还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3.汉朝的扩张改革:西汉刘邦通过推行减租抚农政策、征发人口加强军事等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4.隋朝的均田制改革:隋朝实施了均田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实现平均,从而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5.唐朝的吐蕃改革:唐朝通过改革番汉制度,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推动了唐朝的统一与发展,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措施 经 济只需将该表第一列类别部分 作相应修改,尤其适合预习时自己使用
五、影响
1.性质: 一次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作用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器的职能 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 带来了生机。 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 主动权。 3.局限性: 轻视教化,实行严刑苛法和高压政策产生了消极影响
• • • • • • • •
2.整顿吏治 原因: 内容:官吏任期考核制;俸禄制。 评价: 3. 推行“三长制”: 4.迁都洛阳: 原因 目的:推动改革的深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 治。 • 过程:493年 • 意义: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 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
5.革除旧俗
有利于社会安定;加 强了对人民控制 (残酷性)
3、军事上
奖励军功,实行 军功爵制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4、社会生活上
移风易俗 ①“塞私门之请” ②推行“分异”令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有利于增加小农户数,提高其生 产积极性
也可列表归纳商鞅变法的的内容:
归纳整理
1、经济上
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 产关系,确立了新的 封建生产关系
1)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允许土 地买卖
2)奖励耕织
3)重农抑商 4)统一度量衡
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 农业发展和秦国实力的增强
促进秦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其深远影响有:
积极: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农业及社会经济
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 明皇后——冯太后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 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 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 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 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 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 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 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 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 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 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 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 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 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 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 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消极: 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废井田,开阡陌。 因为它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经 济发展的经济基础
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2、政治上
1)废除分封制, 推广县制,由国 君任免官吏
强化中央集权
2)什伍、连坐制度
思考三: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1)商鞅变法鼓励“ 农战 ”和“ 法治 ”; (2)这次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 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改 革。
• • • •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谐音记忆方法: 姓服话通婚
• 措施: • ①穿汉服,改汉姓, 说汉话,与汉人通婚 ②仿行汉人的典章制度 • 意义:促进了鲜卑族 积极接受汉文化
三、改革的影响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 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 。
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北方农业;洛阳的地位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 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8、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战国时期的变法
(前356、前350年)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主要法令和具体措 施(内容),认识其特点。 3、讨论商鞅个人的结局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导致宗法制、分 政治: 封制遭到破坏,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 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 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 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 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 革家。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由冯太后 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汉化政策 • 1.均田制: • 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耕种,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可以买卖,并要负担租调 •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 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 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改革的原因-------智者的选择
• 改革的必要性: • 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 局面。 • 2.民族大融合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 4.严重的社会问题: •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导致 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 • 可能性: •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 化的坚定态度 •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诸侯国 变革名称 诸侯王 时间 内容 结果
魏国
李悝变法 魏文王
前422年
法治 魏国实力 发展农业 大增 平籴法
吴国
吴起变法 楚悼王
前382年
重视人才 虽然失败 打击旧贵 影响深刻
二、商鞅变法的历史原因
客观上: 即前面所讲的时代特征
①时代背景---大变革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秦国摆脱落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保守势力强大,不 利于改革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 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 的是( ) A、整顿吏治 C、汉化政策 B、迁都 D、颁布均田令
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
经济: 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
崩溃,封建经济日益发展。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进 行改革,维护自己的利益。 思想:各阶层代表人物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 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2
二、各国的变法概况(p15页导语、p16页知识链接) 1.概况:变法国家—赵国、楚国、韩国、齐国、吴国、秦国、魏国; 其中以秦国为最。(战国七雄皆进行了变法) 2.魏国和吴国变法概况
思考一、商鞅变法的结果
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为什么? 成功
• 成功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 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 商鞅个人的命运说明: • 改革具有复杂曲折性; •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思考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 强” ——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 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 欺魏将。……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 (1)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 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2)“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3)认为商鞅为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 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其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 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 识到其历史进步性。 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 (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
主观上: ①秦孝公等国君的励精图治。
②商鞅取信于民,立志改革
三、 商 鞅 变 法的概况
指导思想 宗旨 性质 范围
法家理论;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的改革;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四、变法内容
教材内 容梳理: 两个阶 段,七 条内容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第一阶段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前356年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奖励 废井田,开阡陌 第二阶段 推广县制 统一度量衡 前350年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