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史 06宗教改革与其影 123美国的大觉醒

合集下载

宗教改革运运动总论

宗教改革运运动总论

主教制度乃是建立绝对君权者必要整治 的对象。世俗君王要全面控制教会,使 教会变成由政府全面监控、只向君主负 责的民族教会。 反教权主义(Anti-clericalism)是民 间民族主义思想浓厚的中阶层级的普遍 倾向。
民族主义思想对宗教改革有重要的影 响,宗教改革每每开始于民族主义思 想抬头,但民族国家却又未曾建立的 地区。 宗教改革多数发生在某些中央政治权 力不足的国家,如德国及瑞士。只有 在这些尚未建立民族国家的地区里, 反教皇意识、反对基督教世界等普世 主义观念,才会取得压倒性的位置。
四.灵性因素 宗教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属灵觉醒运动。 宗教改革前夕教会确实是存在著豪奢 荒淫、贪污腐败、买官卖官、教士渎 职、道德水准低落等问题,为改革预 备好心灵的土壤,却并不直接促成宗 教改革的发生。
教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是罪恶的 问题,而是旧有的属灵模式失效。 过去建造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属灵标 准与要求,已无法满足商业化的城市 生活与世俗心灵。 昔日那种依附权威,依靠教会、圣职 人员、圣礼等中介机制来接触上帝的 方法,已难以安慰渴求独立思考与自 行经验的宗教心灵。
第二章 宗教改革运动总 论
第一节 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分类
一、什么是宗教改革? 1.一场伟大的属灵觉醒运动 宗教改革是一场属灵觉醒运动、神学 思想运动。 从其开端而言,宗教改革是由属灵及 神学的觉醒所引发的。它在本质上是 宗教而非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却不是一场道德重整运动, 它的要旨不在乎扫除教会罪恶。 教会如果只在行为上存在偏差,不足 以构成个别成员与它分裂的合法依据; 即使是短暂性的划清界线,也不能造 成长期或永久的分裂。 惟有教义上出现错谬,背离了基本真 理才使我们无法维持合一的要求,不 能与他们同负一轭。所以大公教会不 是在道德上出现问题,乃是教义上出 现严重偏差,才促成宗教改革的发生。

教会史 06宗教改革与其影 58重洗派反对政教合一

教会史 06宗教改革与其影 58重洗派反对政教合一

58重洗派反對政教合一
重洗運動的一部份原因是為反對政府和教會之間有親密關係。

「政教合一」可以溯源到君士坦丁及克洛維時代的集體歸主與中世紀蠻族的大批歸主,以致造成全國公民都自認是教會會員的局面,也在無形中,把世界帶進了教會。

復原派教會也有很多集體歸主的情形:只要市議會決定參加改教運動,就可以把全城都變成復原派城,於是市民同時也是教會會員,使教會和政府之間產生密不可分的聯結。

這種「集體入會」方式給復原派教會帶來很大的憂患。

表面上,天主教儀式改革了,但信徒的個人生活卻未改善。

許多人利用「因信稱義」的道理,不再「行善」,而過放肆的生活。

無怪乎路德晚年時,曾為復原教大多數信徒道德的低落,深為嘆息。

這是路德和慈運理在改教過程中失敗的一面。

重洗派的教導就是為反對「政教合一」而引起的,他們強調教會會員必須限定是「真正委身於基督」的人,他們反對藉政府之力,輕易地加入教會。

教会史 06宗教改革与其影 101理性主义

教会史 06宗教改革与其影 101理性主义

理性主義壹理性主義興起的背景一對宗教爭端的反感:十六世紀的宗教家及政治家都相信絕對的真理是可得的,而為了堅持自己所肯定的真理,不惜訴諸戰爭。

結果宗教戰爭如德國的三十年戰爭(1618-48)、英國的清教徒革命(1640-60)、法國天主教與預格納派的鬥爭等,使歐洲死了上千萬的人。

進入十七世紀後,人們漸漸對宗教爭端反感,主張寬容,也對啟示性的真理起懷疑之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轉向自然與理性。

二科學的進步:科學的發現使人認為與其在教義上作無謂的爭論不如運用理性來理解自然來的有成果。

近代幾位重要的科學家及其發現:(一)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1473-1543):A.發現:太陽中心說他發現亞理士多德和托勒密(第二世紀亞歷山太人)的地心說的理論不能解釋許多新的天文觀測結果,因此他提出太陽中心說。

B.著作:《天體運行論》Derevolutionibusorbiumcoelestium(Nuremberg:1543),1530年即完成,在死前才出版。

(二)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A.發現:用望遠鏡研究天體運動以佐證哥白尼。

並發現太陽黑子,證明天體並非完美無缺。

B.著作:最主要並引起最大爭論的出版是《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宇宙論的對話》DialogueConcerningtheTwoChiefSystemsoftheWorld:PtolemaicandCopernican(Dialogue,1632)。

C.結局:在他好友教宗烏耳班八世手下被審判,在生命威脅下口頭自白錯誤,被教廷定為異端,遭終身軟禁。

一九九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發表演說,承認當出審判伽利略時的神學顧問犯了錯誤。

但他並未承認教會定伽利略是異端是錯了。

(三)牛頓(IssacNewton,1642-1727):A.發現:以機械式的因果關係解釋萬物的運動。

(1)三大運動定律慣性定律、F(力)=M(質量)A(加速度)、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宗教改革之启示.doc

宗教改革之启示.doc

题记:刘军宁先生认为文艺复兴要呼吁的是:“天地之间,个人为尊”,实际上宗教改革要说的是:“天地之间,上帝为尊;上帝之下,个人为尊”。

只有高扬了神权,才能高扬人权;只有打倒了教权(天主教专制),才能高扬神权与人权。

虽然秋风先生意识到了道德秩序、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但是他没有指向这些秩序背后的根源和基石,没有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虽然他认为“个体的尊严需要在超越动物性存在的层面上、即在人的社会性、道德性存在中去寻找”,但这一思路却出自他所批判的理性主义者如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他隔靴搔痒,没有真正认识到个人的尊严来自上帝的创造、人权的尊重来自对上帝的荣耀和尊崇。

他还是拘囿于人的理性,没有走向其真正的反面——信仰或启示。

一宪政民主肇始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在中国这个对宗教信仰讳莫如深的国度,长期以来,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人类进步的功效被高估。

这种高估是相对而言的,就是相对宗教改革而言的。

实际上,宗教改革对西方历史乃至人类历史的作用不知道比前两者要大多少倍。

文艺复兴张扬了人性、人欲,但却无法树立保障人权的政治体制和思想信仰体系;启蒙运动虽反抗专制和王权,但却导致了血腥的法国大革命、开启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大门;只有宗教改革直接而且最早达成了目的,宗教改革高扬神权、贬低教权、奠定了个人主义的信仰基石,从而树立了以加尔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教信仰体系和宪政民主体制。

要想在中国实现人权和民主,如果取法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它们的负效有可能会摧毁我们最初的美好愿望,只有直接取法宗教改革,才能在本源上、最后结果上达成个体自由、民族进步的目标。

我们先来看看几个数字,文艺复兴是14、15世纪在西欧最兴盛的事件,但是几乎所有史学家都认为1500年才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享誉全球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把书分为《1500年前的世界》和《1500年后的世界》两部分,也即是两本书。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也是从1500年开始写的,甚至官方最近推出的《大国崛起》也是以1500年起首的。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在中世纪欧洲,宗教在社会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教皇和教会对社会的控制力极为巨大,信仰宗教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逐渐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和思想。

起初,宗教改革活动主要是由一些宗教家和知识分子发起的。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马丁·路德,他因不满天主教堂的腐败和滥权而发起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

路德批判了教会的商业化和拜金主义,主张重归信仰的本源。

他提出了“唯独信仰”的原则,认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获得救赎。

这一观念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开始质疑教会的教义和权威。

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地的宗教冲突和社会动荡。

新教派和天主教会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争斗。

宗教改革使得信仰多样化,人们开始选择自己的信仰,而不是被教会强制选择。

新教派对教会的影响力造成了削弱,信仰自由和个人的权利也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

与此同时,启蒙运动兴起。

启蒙运动意味着人类开始从迷信和无知中觉醒,通过理性思维来探索真理。

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们,如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提倡人权、民主和科学。

他们强调每个人的思想和意见的重要性,反对教会和专制君主对社会的控制。

他们主张理性的上帝观,认为只有通过科学和理性的探索,人们才能了解上帝的真实面目。

启蒙思想的传播得到了印刷术的支持。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和文章更容易传播,人们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接触到各种思想和知识。

这加快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也为人们思考和讨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使得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合力,彻底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和思想格局。

宗教改革削弱了教会的权威,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教权统治,人们开始追求自由的信仰和选择。

启蒙运动则强调人类的思想和理性的重要性,对迷信和观念主义进行了批判。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现代化的欧洲奠定了基础。

然而,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并不仅仅是对教会的批判和思想的革新。

大觉醒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大觉醒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北美“大觉醒”运动的意义及影响摘要:18世纪上半期,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上,伴随着移民成分的复杂,以及北美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变化的产生,北美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运动——“大觉醒”运动。

这次运动的兴起不像宗教改革一样有着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而且时间也很模糊,大致是发生在18世纪上半期。

这次运动以“虔诚为号角,强调对宗教信仰的追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宗教层面的改革运动,但其思想对人们的精神冲击是十分巨大的,并对北美的影响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大觉醒、追求平等、千禧年、社会面貌一、解放人们思想第一次大觉醒运动是18世纪美洲的一次宗教运动。

以公理会为主的许多牧师认为殖民地人民失去了其清教祖先的信仰,在18世纪30、40年代,这些牧师发起了一系列试图恢复宗教热情和投入的活动,正如当时一位宗教人士所叹息的:“上帝的精神似乎在可怕的萎缩”。

到了18世纪30年代,受经过宗教改革的就大陆的虔诚主义的影响,北美殖民地的牧师们断定他们的宗教信仰正在受到世俗力量的腐蚀。

他们相信,通向拯救的唯一途径是是人们在心灵深处获得一种皈依的体验。

只有心灵上有信仰的寄托,才能使上帝在人们心中最崇高的地位得以恢复。

因而,一场思想上的暴风雨便袭击了这片土地。

北美大觉醒运动是美国殖民时代的一桩重大的历史事件。

18世纪是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大觉醒运动表面是一场宗教运动,但其思想却与启蒙运动众所提及的内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大觉醒是美国启蒙运动的延伸与发展。

大觉醒宣扬人人平等的思想,强调人们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而且倡导人们反对权威,反对正统的斗争思想,向官方教会及传统势力挑战,强调人在宗教事务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启蒙运动所强调的理性一样,促进了人们的自我意识,激发了人们追求平等自由的热情,解放了比美人们的思想。

随着北美殖民的复杂化,英属北美殖民地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教派,有英国的圣公会,清教,教友派,洗礼派,德国的路德教,还有胡歌诺教,天主教,犹太教等等。

第六讲走向近代—宗教改革(二)

第六讲走向近代—宗教改革(二)

第六讲走向近代——宗教改革(二)一、基督教发展史略(一)、早期基督教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发源于巴勒斯坦,形成、发展于罗马帝国时期。

基督教是从犹太教脱胎而来,后发展为独立的宗教。

(二)、从叛逆到罗马国教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刺令》,基督教开始有合法地位。

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

(三)、天主教与东正教——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大分裂之其契端。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天主教势力增强。

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从拜占庭接受基督教,采东派教会仪式,以斯拉夫语为礼拜语言。

俄罗斯教会以后成为东正教的重要一支。

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

东部称希腊正教。

中国人称“东正教”;西部称罗马公教,中国人称“天主教”。

天主教与东正教之区别:本质:东正教的产生,在于东西罗马帝国的政治权力之争。

具体: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主要派别之一。

天主教亦称“公教”,公教一词源于希腊文Catholic,意思是“普世的”、“大公的”,所以被称为公教;因为它以罗马为中心,所以又称“罗马公教”;Catholic一词按音译,又称“加特力教”,有时也被称为“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

天主教传入中国后,信徒们称所信奉的神为“天主”(取自《史记·封禅书》),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所以被称为“天主教”。

它主要是使用拉丁语为主要语言东正教(Easten Orthodox)是基督教三大派之一。

基督教出现后不久,就逐渐分化成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教会。

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意为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

因为地处东方,故又称“东正教”;因为宗教仪式使用希腊语,故又称“希腊正教”。

二者在有关“三位一体”的教义理解上有所区别。

同时,在仪式上,虽然同样是七礼(洗礼、坚振礼、圣餐礼、告解礼、婚礼、神品、终敷礼),东正教在仪式上更为繁琐。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九:美国基督教大觉醒运动1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九:美国基督教大觉醒运动1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九:美国基督教大觉醒运动1基督教之五十九:美国基督教大觉醒运动118世纪30年代,移植到美国的基督教出现一次被称为" 大觉醒" 的基督教情感复兴运动,它类似于虔敬主义运动和英国的福音奋兴运动,并与两者有实际上的直接联系,是美国基督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沃尔克称它是"18 世纪美洲殖民地宗教生活中影响最深远,引起的变革最巨大的宗教运动。

" 大觉醒运动提倡严格的道德和热心的虔敬,重在培养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们必须经过灵魂上的革命,获得新生,才能进入真正的宗教境界。

某种意义上说,大觉醒运动以及它在欧洲的同类运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继续和补充。

宗教生活从本质上说是情感式的,在生活实践中,个人的宗教情感比理性的作用要大得多。

宗教改革作为宏观的社会文化运动,主要是从思想理论上批判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义、教化和组织制度,为新教的产生确立理性条件,这一步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对大多数民众,特别是下层民众,基督教就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是学术活动。

它必须渗入人们的灵魂,融入生活实践,才能控制人们的心灵,成为实践上的宗教。

宗教改革运动及其后的理性主义未能完成这个过程,并且由于过分注意理性,忽视情感,还导致形式主义和死板僵化,更容易使基督教脱离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经验。

宗教改革和理性主义运动创立了新教,但是还必须使新教深入绝大多数的民心,这便是几次灵性复兴运动要担负的历史使命了。

在北美的英属各殖民地,促成大觉醒运动的还有其特殊背景。

北美广阔的未开发土地似乎为不同的人们都提供发展自己的充分机会,人们都疯狂地投入到殖民冒险中去,寻求自己的利益,宗教活动得以存在的那种封闭的、对大多数人毫无出路的社会结构好像是削弱了,宗教不再被看作是生活的中心问题,人们的宗教信仰程度降低了。

据统计,在美国的第二代欧洲移民中,正式教徒只占四分之一,以至一些教会为保持自己的一定教徒数,不得不采取妥协,推行一种" 半途契约" 的方式,即从小受洗入教的人,成年后只要保证过基督徒的生活,就可保持与教会的联系,这些人不必公开宣布自己的信仰,不必在宗教仪式上表白自己的信仰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國的大覺醒
開拓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原都是一些靈性堅定的清教徒,但是到了他們的孫輩時,幾乎失落了所有的熱忱;特別是第十八世紀前期,由於自然神論及唯理主義之風的興起,不僅使英格蘭的教會進入沉睡狀態,它們也同樣使美國的教會沉陷在可歎的低潮光景中。

然而,就在這時,殖民地的屬靈情況有了急劇的改變,這就是所謂的屬靈「大覺醒」(GreatAwakening)。

一系列奮興聚會在殖民地各處展開。

美國和英格蘭的屬靈大覺醒同時發生,都同樣因為受到德國敬虔主義和摩爾維亞運動的影響,而且都集中在喬治‧懷特菲一個人身上。

(一)喬治‧懷特菲
懷特菲(GeorgeWhitefield,1714~1770)在英格蘭的野外佈道工作相當成功,但他把那裏的工場讓給約翰‧衛斯理,而從主後1738到1770年間,他先後七次到美國旅行佈道。

在那些年日中,他來往奔波於美國各殖民地區,從新英格蘭到喬治亞,不停地在各地講道;不管他到那裏,都有無數人前來聆聽,有時聽眾達三萬人之多。

他極有口才,是十八世紀偉大的佈道家;懷特菲以他那無與倫比的雄辯才能及使人懾服的性格,帶領了許多人信主,也造就了無數信徒的靈命。

甚至以注重實際出名的富蘭克林,也被懷特菲的講道感動了,並且寫下他在聽道時的感受。

(二)約拿單‧愛德華滋
愛德華滋(JonathanEdwards,1703~1758)的名字與新英格蘭「大覺醒」不能分開。

從各方面看,他都是美國殖民地的傑出知識份子,是在美國當地出生的偉人之一。

他原來是麻薩諸塞州中部諾坦普頓城(Northampton)一間公理派教會的牧師。

主後1734年十二月,愛德華滋講了一系列「因信稱義」的道理,直接針對當時正在新英格蘭滋長的「亞米紐斯主義」。

講道時,這位瘦長、蒼白而年輕的牧師,活生生地描述上帝的震怒,並力勸罪人盡速逃避。

很快地,教會有了起色,整個諾坦普頓城都有了改變,居民普遍都對個人悔改有濃厚的興趣;結果,在一年之內,差不多全城所有十六歲以上的人都有悔改的經驗,似乎全城充滿了上帝的同在。

主後1740年,復興之火燒遍了全新英格蘭,信主的人多如潮湧,在三十萬人口中,有二萬五千到五萬新決志的人加入教會,整個新英格蘭的道德標準也隨之提高。

這個大奮興同時具有強烈的感情及身體的表現,強壯的男人仆倒在地,女人
則歇斯底里。

主後1741年,愛德華滋在康乃狄克安田鎮(Enfield)講道,那天的題目是:「罪人在忿怒的上帝手中」,講道中途,他必須停下來,請大家安靜,好讓大家可以聽見他的講道,因為全場都在大聲痛哭,哭聲蓋過了講道的聲音。

當愛德華滋看見情緒作用掩蓋過屬靈方面的醒悟時,他開始正面反對情緒主義。

他憎惡膚淺的奮興,對加入教會的要求也非常嚴格,甚至因為他不准許未悔改的人領聖餐,而引起了爭論,最後被迫於主後1750年離開諾坦普斯教會。

(三)富瑞林浩生:
美國的大覺醒,雖然以前述的懷特菲和愛德華滋最為出名,但最初帶進這個大復興的,當推富瑞林浩生(TheodoreJ.Frelinghuysen)。

他是荷蘭改革宗的牧師,是德國敬虔主義者,反對單單重視外表宗教禮儀及表現;他熱情澎湃,又極具講道的才華,他的講章強調悔改歸正、內在更新的必要;他火熱有力的講道帶出明顯的果效,教會增加許多新人,別的教會聽見了,也邀請他去講道,於是,復興的火從新澤西州的拉利丹(Raritan)河谷向外延燒。

(四)威廉‧滕能特
滕能特(WilliamTennent,1673~1745)是長老會的牧師。

他博學多聞,以流利、幻想豐富的言詞,吸引了廣大的群眾,他要求聽眾有內在的改變,又將那些不熱心於福音的長老會信徒比喻為法利賽人及文士。

他在自家院子的一角築了一間木屋,作為學校,因此學校名叫「木屋學院」(LogCollege)。

就在那裏,他教導自己較年幼的三個兒子及另外十五個年輕人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邏輯學及神學,並在學生們中間點燃了傳福音的熱火,結果,他的四個兒子都做了牧師,繼承父親傳福音的心志。

他的大兒子吉伯特(GilbertTennent)很有講道的恩賜,他的講道加上「木屋學院」其他畢業生的努力,復興之火就像野火般地在長老會中燒起,從長島一直燒到維吉尼亞州。

(五)特色
「大覺醒」一面兼具了德國的敬虔主義和英國的循道主義的特色,另一面還有很多她自己非常獨特的特點,這是在已往主流的基督教中發現不到的。

美國的教會很重視群體觀念,所有會友必須見證他個人的得救經驗。

那些不能作此見證的人,會被認為是未悔改或未得救的。

熱心的牧師與平信徒會努力「搶救」未得救的人,以致在同一期間,有很多人得救。

漸漸,教會開始按時舉行特別聚會,後稱為「奮興會」,主要目的是在向尚未得救的掛名教徒傳福音。

這種奮興會,後來演變成「營會聚會」,並且成為美國基督教一個獨特又固定的特色。

(六)後果
「大覺醒」為美國帶來了眾多而又明顯的果效,最重要的是美國信徒的靈性普遍改善了,教會人數劇增,道德標準也提高了。

「大覺醒」也帶來了新英格蘭神學的發展,這個發展大大減弱了傳統加爾文主義在各宗派中的地位。

「大覺醒」的另一結果是刺激了對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宣教工作。

「大覺醒」最顯著的非宗教
性後果,乃是把自由、民主的思想注入即將誕生的美利堅共和國的創始人的心中。

總而言之,「大覺醒」為教會帶來了屬靈的大奮興,它成為美國教會歷史中一件突出的史蹟。

可惜,這種屬靈的大奮興並沒有維持多久,到了主後1740年代後期,復興的火焰幾已完全熄滅。

雖然如此,這段短暫的「大覺醒」運動,卻給美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二百年後的今天,美國復原派教會仍保持著這段時期的氣氛與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