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
江苏旅游景点:乔冠华故居

建湖县城向东五、六公⾥的庆丰镇有个东乔村,该村西傍东塘河,地处204国道和盐淮公路之间,⽔陆交通称便。
村中有座⼤院,青砖⼩⽡,龙脊花墙,风格古朴,典雅⼤⽅。
这便是当代外交家乔冠华的故居。
乔冠华故居主屋坐北朝南,明三(间)暗四(间),东厨西厢,为清代所建。
乔冠华就在这⾥度过了⼈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院⼦门额上⽅镌刻着"乔冠华故居"五个遒劲有⼒的⼤字北墙正中悬挂着乔冠华⼤幅半⾝照,墙壁上挂有乔冠华⽣平简介和乔冠华参加⾰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图⽚。
室内还陈列乔冠华的部分遗物、著作及⽣前⽣活、办公⽤品。
西房楼阁上,是乔冠华读书时代回来的住宿处,阁上有⼀张单⼈⽊边⽵⼼床,两头搁在板凳上,床边⼀只⼩柜,都是原物原样摆放。
乔冠华的⽣平简介告诉⼈们:乔冠华,1913年农历2⽉21⽇出⽣在主屋的东房。
5岁时⼊其⼆叔乔守清的家塾读书。
乔守清治学严谨,对学⽣要求⼀丝不苟,乔冠华学习也很勤奋刻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神童诗》、《千家诗》以及四书五经、《古⽂观⽌》等⽆不熟读如流。
10岁随⼆哥冠鳌进⼊设在裴刘庄的三丰市第⼀⼩学读⾼⼩,12岁⼩学毕业,随后在亭湖中学、淮美中学和钟南中学读书,四年读完了中学六年的功课,在淮美中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读书社,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1927年夏,北伐军抵盐城时,他和读书社成员在淮美中学举⾏了欢迎⼤会。
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清华⼤学,"9·18"事变发⽣后,他在学⽣中⼤胆揭露蒋介⽯不抵抗政策的反动实质,发动同学撰⽂控诉国民党葬送国⼟及杀害进步青年作家的罪⾏;1933年去⽇本留学时,曾参与⽇共的秘密活动,被⽇本警⽅逮捕并驱逐出境;后去德国留学,参加了中国留德学⽣抗⽇救亡组织--反帝⼤同盟的活动;24岁获得德国杜宾根⼤学哲学博⼠学位。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乔冠华从德国留学回国投⾝于抗⽇救亡运动。
1939年在⾹港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港《时事晚报》主笔、《华商报》、《⼤众⽣活》编委等职。
乔冠华在联合国的发言

乔冠华在联合国的发言乔冠华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国际人权律师,他在联合国的发言一直备受瞩目。
乔冠华以其深厚的法律功底和独到的人权观点,在联合国的演讲中,不仅深受听众的赞赏和认同,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乔冠华在发言中首先强调了人权的普遍性和尊重。
他指出,人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不分种族、国籍、性别、宗教或政治立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并享有自由和尊严。
他呼吁各国政府重视保护人权,不仅在法律上做出承诺,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
接着,乔冠华详细阐述了人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现状和挑战。
他谈到了一些国家存在的人权侵犯问题,如言论自由受限、政治迫害、种族歧视等。
同时,他也提到了一些新兴的人权挑战,如隐私权在数字化时代的受损、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等。
他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乔冠华还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推动人权进步的关键一环,只有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才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他呼吁各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普惠、公平和质量。
此外,乔冠华也对人权保护机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各国的人权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测。
同时,他还提倡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交流经验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
乔冠华的发言在联合国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反响。
许多代表纷纷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并表示将积极采纳他的建议。
一些媒体也对他的发言进行了广泛报道,将他的声音传播到全球。
乔冠华的联合国发言不仅展示了他作为一名人权律师的高超才能,也体现了他对人权事业的热忱和深入思考。
他用自己的思想和声音,为世界的正义和公平发出了呼唤,为人权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的发言将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激发更多人加入到人权事业中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队之间的一场南北战争,它发生在1950年至1953年期间。
这场战争中涌现了许多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整个国家,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将介绍几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色的英雄人物。
一、彭德怀将军彭德怀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主要指挥官之一。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彭德怀将军带领着中国志愿军赢得了许多重要的战役。
他以聪明智慧和过人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作为一位杰出的指挥官,彭德怀将军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他善于组织和指挥部队,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众多的胜利。
二、乔冠华战士乔冠华是一位骑兵连排长,他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精神。
乔冠华在一次战斗中,他的连队被敌人包围,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然而,他不畏艰险,带领战士们英勇投身战斗,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乔冠华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后代人学习的楷模,他体现了中国士兵的优秀品质和无畏精神。
三、许世友上将许世友上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位杰出指挥官,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色,为中国取得了重要的战略胜利。
许世友上将率领中国志愿军在会战中坚决执行指令,果断决策,使中国军队成功地击溃了敌人的进攻,并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他的领导才能和胆识激励着所有的士兵,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胜利。
四、王延昌中将王延昌中将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中的一位英勇战士。
他在会战中展现出色的军事技能和出色的战斗素质。
王延昌中将率领部队,英勇地冲锋陷阵,为中国取得重要的战斗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事迹表明了中国军人的坚定与勇敢,为后来的一代军人树立了榜样。
总结: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战争,许多英雄人物在其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彭德怀将军、乔冠华战士、许世友上将和王延昌中将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榜样和事迹为后代人树立了学习的目标,激励着整个国家。
小度写范文【不拘小节成功的人的故事】不拘小节的人模板

【不拘小节成功的人的故事】不拘小节的人不拘小节的成功人士往往更能吸引人,关于他们的故事你了解多少?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不拘小节成功的人的故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不拘小节的乔冠华的故事乔冠华阅历丰富,个性鲜明,秉性旷达,恃才傲物,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支利笔,两排灵牙,在中国共产党宣传事业和新中国外交事业中,立下汗马功劳。
处在人生事业颠峰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之际,乔冠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在国内政治漩涡中,却卷进波底他的老友说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
真是一言难尽乔冠华。
一、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
他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
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1933年他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
由于他的进步活动为日本反动派所不容,不久被驱逐出境。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回国后,他先是在《时事晚报》做总编辑,开始发表政论、国际评论文章。
1939年他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革命队伍中的文化人,乔冠华聪明过人,才华非凡,同时他也有某些文人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特点。
他谈笑风生,性格外露,好吸烟,喜喝酒,确切地说是嗜酒。
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
他写作的习惯,常常是深夜伏案,边写,边吸,边喝,午夜时分,文稿完毕,第二天见诸于报刊。
他的工作、生活无规律可循。
那时,他衣着随便,头发长约二寸,朋友们戏称他是怒发冲冠。
吃的更是菲薄,往往因为写文章,饱一顿饥一顿的。
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尖锐泼辣,在恢宏的气势中又常夹杂着诙谐幽默,明快而活泼,读后往往使人拍手称快,过目难忘。
据说,毛泽东在抗战期间曾评价乔冠华的某篇国际述评文章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可见乔的文章在当时受到的普遍赞誉。
乔冠华

章含之回忆
• 70年代激动人心的外交以及我与冠华的倾心相 恋 给了我一个金色的梦。但是残酷的现实使这个梦 只存在了一瞬间,它很快变得支离破碎。 • 当1983年的9 月,冠华最终离我而去时,这个梦 也就被撕扯得无影无踪了。但我却始终游离于 残梦与现实之间,难以摆脱。
名人之过(对周总理)
• 文革后期参加了四人帮发起的对周总理的批判。 • 乔冠华是周总理从1940年代一手提携起来的干部, 二人关系情同父子。到关键时刻,却是真刀真枪。 • 当年他在外交部亚洲司的同事们,多年后仍然坚 持他们夫妇背叛周总理,“一点也不冤”“到了 后期,她到处帮江青拉帮结派,这谁都知道”一 位资深外交官说,由于乔冠华深受周恩来的培养 与提携,且在乔冠华落难时周恩来力保其复职, 所以“唯独这条最不可原谅”,乔、章夫妇更背 上忘恩负义的骂名。
评价与生活趣事
• 妻子 • 第一任妻子龚澎 :1970年病逝,曾任新中国外 交部新闻司司长(中国外交部第一位女司长)、 部长助理。 • 第二任妻子章含之。相伴乔冠华十年的妻子章含 之女士是名士章士钊养女、毛泽东英文教师,
乔冠华
乔冠华与龚澎
乔冠华与章含之
回忆
风流洒脱、豪放不羁
• 在法国外长于爱丽舍宫举行的极为优雅的晚宴上, 有一道菜是鸡腿。大家都温 文尔雅,不出声响地 用锃亮的银刀叉一点点地切着鸡腿肉,小口地往 嘴里送。冠华 吃 到一半突然说:“西方人用刀叉 吃大块肉实在不如我们东方人 把肉切小了再烧方 便。如果阁下允许,我想像你们平时在家一样用 手抓这个鸡腿, 不知阁下认为如何?”法国外长 也颇具外交幽默,他说:“阁下的建议实在太好 了! 如果您同意,我建议我们大家都下手吧!” 一时,中法双方都啃起了自己盆中的鸡腿。
乔冠华
目录
细节描写乔的笑声

细节描写乔的笑声
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大的合法席位,照片上的乔冠华获知这一消息的那一瞬,情不自禁地仰天大笑,这是中国人前所未有的豪迈之笑,同时也是让全世界震撼的笑,当时西方几乎所有有影响的报纸,都登了这张经典的照片,有报道夸张地说,“乔的笑”把日内瓦大厅的玻璃都震碎了。
乔冠华因此成为红极一时的人物,为大家所熟知,但他的一生不如他的笑声那样爽朗。
1976年9月乔冠华前往纽约出席31届联合国大会,他带去的是经过政治局通过的发言稿。
在发言之前,他已经根据毛逝世后代理主席职位的华国锋电报,删去了“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
但是,国内有报纸发表这个发言稿全文时,不知什么原因,却并未删去。
“乔冠华被批为“替‘四人帮’篡党夺权制造舆论”。
1976年底,他接受了组织的审查。
不管结果如何,他的外交生涯就此结束了。
在审查期间,乔冠华还做了肺癌切除手术。
乔冠华的亲友去看望他时,发现他依然十分开朗。
尽管他已经有病在身,他还是和过去一样健谈,不时放声大笑。
乔冠华的名人故事

乔冠华的名人故事乔冠华的名人故事乔冠华阅历丰富,个性鲜明,秉性旷达,恃才傲物,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支利笔,两排灵牙,在中国共产党宣传事业和新中国外交事业中,立下汗马功劳。
处在人生事业颠峰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之际,乔冠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在国内政治漩涡中,却卷进波底……他的老友说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
”真是一言难尽乔冠华。
一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
他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
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1933年他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
由于他的进步活动为日本反动派所不容,不久被驱逐出境。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回国后,他先是在《时事晚报》做总编辑,开始发表政论、国际评论文章。
1939年他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革命队伍中的文化人,乔冠华聪明过人,才华非凡,同时他也有某些文人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特点。
他谈笑风生,性格外露,好吸烟,喜喝酒,确切地说是嗜酒。
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
他写作的习惯,常常是深夜伏案,边写,边吸,边喝,午夜时分,文稿完毕,第二天见诸于报刊。
他的工作、生活无规律可循。
那时,他衣着随便,头发长约二寸,朋友们戏称他是“怒发冲冠”。
吃的更是菲薄,往往因为写文章,饱一顿饥一顿的。
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尖锐泼辣,在恢宏的气势中又常夹杂着诙谐幽默,明快而活泼,读后往往使人拍手称快,过目难忘。
据说,毛泽东在抗战期间曾评价乔冠华的某篇国际述评文章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可见乔的文章在当时受到的普遍赞誉。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如果一个人心里如果承载着太多消极、琐碎、卑鄙、肮脏的想法,自身也会变得阴暗,从而失去致富的基础,而感恩能够将这些想法从内心驱除。
“狂人”乔冠华

“狂人”乔冠华打开文本图片集这一天,父亲母亲很早就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站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向远处眺望,他们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我们站起来了乔冠华(1913-1983),江苏盐城人,16岁考入清华大学,24岁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5岁成为香港《时事评论》主笔,2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时事述评》专栏,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外事活动。
1946年初,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1964.3-1974.11)、第四任外交部部长等职。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团被中外记者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
有记者问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团长,你能不能讲讲你现在的心情?”乔冠华仰头大笑。
片刻后,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的表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他的笑容被在场记者抓拍下来,定格青史。
那是新中国走入联合国的辉煌时刻,也是乔冠华豪放人生的一个经典瞬间。
实际上,他早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声名鹊起。
被日本警察逮捕,遭驱逐出境“在校时,他经常腋下夹一册又厚又大的德文版黑格尔全集,昂首阔步,旁若无人,徜徉于清华园中。
”这是清华校友季羡林晚年对乔冠华的回忆。
大学时期,两人既非同系,又非老乡,绝无来往。
但乔冠华往清华园一站,那鹤立鸡群、踌躇满志的形象,深深镌刻在季羡林的脑海中。
1933年,乔冠华从清华毕业,年仅20岁。
夏末秋初,乔冠华在侄儿乔宗秀的陪送下,来到上海码头。
他将从这里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
到东京后,乔冠华在学校附近租住了一个便宜的公寓。
他在这里认真而广泛地阅读着各类经典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全然不顾是日文、英文还是俄文、德文。
深夜,一部作品读完之后,他总要熄灯静坐,闭目沉思。
除了读书,他还勤工俭学以弥补学费及日常开销的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冠华别名乔木 , 1913年3月28日出生江苏盐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 (1974.11~1976.12)。
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
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1964.3~1974.11)等职。
参加的重要外交活动和工作有:1950年10月,作为顾问,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出席联合国安理会,控诉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武装侵略。
1951年7月,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克农的主要顾问,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
1954年4月,随同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
1961年10月至1962年8月,陪同陈毅外长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
在外交部日常工作中,经常起草或组织领导撰写重要外交文件,如:1962年11月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1970年毛泽东主席为支持柬埔寨人民反对美国侵略斗争而发表的五·二声明等。
70年代初,作为主管美国事务的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长,协助周恩来为打开中美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负责与基辛格谈判、草拟中美联合公报。
1971年11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第一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自此至1976年,均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历届联合国大会。
1973年5月,陪同邓小平访问法国。
1976年10月,以外交部长身份再次访法。
197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主要著作有:《国际述评集》、《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等
自“文革”以来苦苦支撑危局、被江青等“四人帮”视为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之最大障碍的周恩来总理,于1976年1月8日辞世。
人民陷入了一场巨大的悲痛之中。
乔冠华先生时任外交部部长,是这一时期政治风云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关于他如何对待此时的总理,我先后读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乔冠华先生的夫人章含之女士,饱蘸着浓重的感情之墨,在《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中,深情地回忆了丈夫对总理的爱戴和敬仰之情,以及乔顶住政治高压,和群众一起悼念总理的大无畏精神。
乔冠华得知总理去世的消息后,回到家时“极度悲伤,他说了一句‘总理去了’,再也无法继续”。
他听人讲述了天安门悼念总理的情景后,十分激动,站起来说:“走,我们也去天安门。
”章含之等人提醒他“中央”有禁令,老百姓都不让去。
作为高级干部,去了被人发现要惹麻烦的。
“冠华说:怕什么,悼念总理,何罪之有?”当乔冠华到了广场后,恰好新闻电影制片厂的几位记者正在现场采访,他们“惊异地发现了冠华”,并开始拍他的镜头。
章含之怕惹麻烦,叫他们不要拍,乔却说:“拍吧,就拍我乔冠华在天安门和群众一起悼念总理。
”总理火化那天,乔冠华“扶着总理的灵柩哭着说:‘总理,你一生没有孩子,今天让我充当你的晚辈送你一程吧!’在场的人听他这些话哭得更伤心了”。
可见乔对总理的感情之深。
自从毛泽东对章含之的批评,在刚刚死去夫人的乔冠华的心中掀起了波澜。
过了几天,乔冠华问章含之:“那天主席说的情况是确实的吗?”章含之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当知道后,她显得有点慌乱,简单介绍了自己婚姻的不幸,一种心灵感应在两人心中暗生。
此后,在章含之正式办理离婚手续之前,两人总要通几次电话。
他们不谈爱情,也不谈政治,只是聊天。
但那种深深触动两颗心的感情已难以控制。
终于有一天,乔冠华在电话中突然发问,离婚手续办得如何了。
章含之说快了。
乔冠华停顿了好几秒钟,说:”I love you,will you marry me?”章含之哭了:“我知道,谢谢你。
但这不可能!”
深夜,章含之给乔冠华写了一封长信,她在信中说,我已无法欺骗自己我对你仅是友情,我也相信我们之间来之不易的爱情是真挚的。
但是此刻我们彼此更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
我没有勇气面对舆论的哗然,也害怕面对社会各种人怀疑的眼光。
我们此生恐怕只能成为朋友。
我们最明智的决定是把这段萌芽的恋情深深埋入心底。
她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事实上,除了子女反对,社会舆论压力也非常沉重。
两人一个已60岁,一个才38岁,相差22岁。
他们恋爱的消息传出后,可以说整个外交部和北京城都沸沸扬扬。
两天后,她收到乔冠华的回信。
他在信里极其生气地说根本不信那套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什么自我牺牲。
如果我们真诚相爱,为什么要怕别人说三道四?他说,她那些托词从根本上说是不敢去冲破世俗的锁链,去得到自己的爱。
乔冠华的信深深地震撼了章含之。
之后乔冠华每隔一两天便要给章含之打一次电话,他的痴情深深打动了章含之。
最后,她决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同乔冠华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