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合集下载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课程标准素养要求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1.生命观念:阐释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社会责任:通过对我国现有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说明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的意义。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的概念2.种群密度的调查(1)种群密度[提醒]种群密度≠种群数量;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通常不同。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提醒]在封闭的生态系统中,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2)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

()(4)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 000+10)×100%=0.9%。

()(5)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亡型三种类型。

()(6)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答案:(1)×(2)×(3)√(4)×(5)×(6)√知识点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方法生物类别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估算法样方法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标记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黑光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3.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温馨提示](1)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有关寿命和行为方面的伤害。

(2)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且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3)标记重捕法必须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进行,估算的是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1.(2021·福建龙岩高二检测)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多次取样,取其平均值B.随机选一个样方,其密度就是整个种群的密度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D.若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不一致则舍弃解析:选A。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动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动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 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 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 长的限制因素。 (3)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 增长。 2.实验方法与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 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样方法计数原则:“记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 [例3]金榜P144T2、3、5 4、年龄组成的种类和特点
[例4]种群年龄组成图示解读 1.模式图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表示老年个体)
(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了70年代初期人 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A 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 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A 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 该种群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 C 所示类型。
2.柱形图 下图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 密度可能越来越小的是(A )
B C D 表示幼年个体, 表示成年个体, 表示老年个体 3.坐标曲线 下图中的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 虑其它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数量的发展趋势是(B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B ①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 点,CD段表示鼠群数 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 设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 B 草场退化 。 ________ 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_______

种群教材详细讲解

种群教材详细讲解

《种群》教材详细讲解、知识点突破和相关练习[认知基础]自主提炼一、种群及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态学上把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种群是生物生殖、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的个体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同种生物的所有种群构成一个物种。

2.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越多,种群密度越大。

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是通过计算若干个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出种群的总体平均密度,样方法一般适应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的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的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算该种群的数量。

计算公式如下,标志重捕法适应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

(2)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种类型。

增长型的种群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的种群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衰退型的种群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的未来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存在三种情况: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牛等;雄多于雌:多见于社会性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响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主要生物因素,也是最直接因素。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A)
量达到e点后, 增长率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 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 而变化
课堂小结: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年龄组成
预测变 化趋势
影响数
种群密度
量变动
性别比例
决定种群的大 小和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练一练会考 指南87页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 变的直接表现。物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 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a.出生率>死亡率 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 种群密度 降低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 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 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性引诱剂(信息 素)诱杀某害虫 雄性个体
破坏性别比例
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是指在理想环境条件下(食 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连 续增长的曲线图,种群增长是以指数增长。其简单的数 学模型为Nt=N0λt(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λ为每年的增 长率,t为时间,Nt为t年后的种群的数量),如果以种 群数量Nt对时间作图,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如图 8-8)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数量较少,受到环境的限 制也不多,在一定时间内会出现“J”型增长。
1.“J”型曲线和“S”型曲线分析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种群增
长速率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捕捞) 捕捞量、预测等 2、害虫的防治(蝗灾防治) 找出蝗灾大发生的主要原因,预测和措施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其中一种生物个体数量的统计指标,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分布、数量和变化情况。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计数法:计数法是最常见、最直接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它通过对目标区域内个体数量进行直接观测和记录,从而获得种群密度。

计数法可以分为直接计数和间接计数两种形式。

直接计数:通过直接观察和数数,记录目标个体的数量。

对于较小且分布比较集中的生物种群,直接计数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间接计数:通过对目标区域内的其中一生物特征进行调查,然后通过数学模型或统计学方法推断种群密度。

其中一种间接计数的方法是线索数量法,即通过寻找目标个体的痕迹(如足迹、洞穴、粪便等)进行数量估算。

2.标记重捕法:3.样线法:样线法适用于较大范围的调查,特别是对于分布较为分散的生物种群。

该方法需要在地面上设立一条或多条等距离的样线,并沿着样线进行采样。

然后,在每条样线上确定一定宽度的采样带,并进行样方覆盖后的个体计数。

通过对样方的数量和被调查区域的面积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种群密度。

4.网格抽样法:网格抽样法是利用空间网格作为样本点进行调查的方法。

研究区域被分成一定大小的小方块,然后在每个小方块中进行个体数目的计数。

最后,通过对所有小方块内个体数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整个研究区域的种群密度。

5.标准面积法:标准面积法是根据已知面积的标准地进行个体计数,然后推广到整个调查区域的方法。

在已知面积的标准地上进行个体的严格计数,记录个体数量。

然后根据标准地的面积与整个调查区域的面积之比,计算出整个调查区域的种群密度。

总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很多种,具体的选择应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区域和研究目的等因素综合考虑。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只是其中常见的一些方法,科学家和生态学家们还在不断发展新的调查方法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各种生物种群的密度变化。

实验十七: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实验十七: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实验十七: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①逐个计数,②估算:样方法(双子叶植物、昆虫);标志重捕法(动物)1、样方法:①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②双子叶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为Imxlm;③常用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①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时②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设该种群数量为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量M ,第二次捕获数量为n ,其中有标志m, N:M =n:m二、种群特征:1、出生率:在单位时间里新产生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死亡率:在单位时间里死亡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

物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及密度。

2、某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或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3、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也一般分三种类型:①雌雄相当型:多见于高等动物;②雌多雄少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象海豹等群体动物:③雌少雄多型: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三、方法步骤:1、确定调查对象:选定调查对象一一双子叶植物;2、选取若干样方:①确定样方数量、大小、取样方法;3、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量,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4、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个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四、实验结论: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的是:种群密度;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方向的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是:性别比例。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58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初次捕获标记数M个体总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

考向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参考答案】B技法提炼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3)柱形图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案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案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案教案标题: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2. 掌握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3. 学会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并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投影仪、计算器、白板和笔;2. 学生准备:学习材料、笔和纸。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不同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种群?- 种群有哪些特征?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包括个体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

2. 重点介绍种群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数/调查面积。

3.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种群密度,并解释计算结果的意义。

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生物种群进行调查。

2.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调查表格,记录种群个体数和调查面积。

3.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种群密度,并填写在调查表格中。

4. 学生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种群密度与种群特征的关系。

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种群密度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展示他们对种群密度调查的理解。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生物种群进行调查,并比较不同种群的密度和特征。

2. 学生可以利用调查结果,讨论种群密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和对种群密度计算的准确性。

2. 教师评估学生在总结环节的表达和对种群特征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种群密度对生物种群演变的影响,并进行展示或写作。

2. 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

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科学探究)
返 首



一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集 训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在 单位面积 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6.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
一 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 )



提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 限



×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
集 训
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限 时

二 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 3~5 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分析



1.(2019·河南省高三模拟)如图表示某种卵胎生蜥蜴孕期在不同 集


温度条件下产生幼仔的性别比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2)类型——
随机分布
:如田野中杂草的空间分布
集 训
— 集群分布 :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植物、 活动范围小 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
课 后

点 并取平均值。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课 后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
限 时

二 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
50
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
限 时

二 尝试用简要文字和箭头写出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 训
考 操作的模拟步骤。









提示:取出 50 粒黄玉米种子→剩余黄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 课 后

50
粒白玉米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
课 后

点 度估算。



③密度估算公式:


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 种群数量= 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1.每毫升河水中有 9 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 )


提示:每毫升河水中有 9 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 后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集 训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

_所__有___样__方__内__种__群__密__度__的__平__均___值___。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
→重捕、计数→密
③根据如图,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用线连起来。












(4)性别比例:种群中 雌雄个体 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位__置__状__态__或__布__局__。
课 后


— 均匀分布 :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考 点 一 考 点
二第1讲
考 点 三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后 限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训
返 首 页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生 限


命观念)

集 训
2.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思维)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 新产生或死亡 的个体
点 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 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数

点 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

①概念:种群中 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课 后


②类型(如图)











后 限

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
时 集


间。

(4)关键点 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

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1.有人认为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减 后

点 少,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 4 个关键点

(1)关键点 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大小适中:乔木 100 m2、灌木 16 m2、草本 1 m2;样方数量不
后 限
点 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时 集
限 时
二 1∶1,则出生率越高。

(√ ) 训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点 的。

(√ ) 返 首 页


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 ×)

提示: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
课 后

点 出生率,进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5.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 ) 训


②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

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
点 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
一 右”的原则。


(3)关键点 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
时 集


提示:不一定。种群数量不只是受年龄组成的影响,还受迁入

率和迁出率、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请用箭头及简洁的文字建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 时

二 型。









提示:




















3.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粒黄玉米种子代表一定 课 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