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消毒和灭菌简介

合集下载

清洁、消毒、灭菌PPT课件

清洁、消毒、灭菌PPT课件

2019/11/4
.
31
(3)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浸泡法 将物品洗净、擦干后浸没在消毒液中,在规定 的浓度和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常用于耐湿不耐 热的物品、器械的消毒。
擦拭法 用化学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或人体体表,在规 定的浓度内达到消毒的作用。常用于地面、家具、墙壁、 皮肤等消毒。
喷雾法 用喷雾器将化学消毒剂均匀喷洒在空气中或物 体表面,在规定的浓度内达到消毒的作用。常用于地面、 墙壁、环境等的消毒。
2019/11/4
.
35
戊二醛
• 注意事项: 室温避光、密封保存 浸泡金属类物品时,加入0.5%亚硝酸钠作为防
锈剂 消毒灭菌后的物品,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冲净
2019/11/4
.
36
过氧乙酸
• 消毒效力:灭菌 • 0.2%用于手消毒,浸泡1~ 2min 0.5%用于餐具消毒,浸泡30 ~ 60 min 0.1% ~ 0.2%用于物体表面消毒,喷洒或浸泡10 min 0.2% ~ 0.4%用于空气消毒,7 mL/m3,加热熏蒸,
2019/11/4
.
22
2019/11/4
.
23
(2)光照消毒法
1)日光曝晒法:利用日光的热、干燥和紫外线 的作用而杀菌,但杀菌力弱。直射日光下暴晒6h可 达消毒目的
适用:床垫、床褥、枕芯、棉胎、毛毯、衣服、 书籍等的消毒
注意:定时翻动
2019/11/4
.
24
2)紫外线消毒法
最佳杀菌波长:250-270nm 有效距离:物品:25~60cm, 空气:<2m 照射时间:灯亮 5~7min后开始计时 适用:室内空气、物体表面 特点:简单、方便、无损物品 类型:悬吊式、移动式、屏幕式

清洁消毒灭菌技术及无菌技术操作

清洁消毒灭菌技术及无菌技术操作

面特性进行针对性清洁。
清洁效果的评估与监测
清洁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触摸、使用试纸等 方法,对清洁后的物体表面进 行检测,评估清洁效果是否达
到标准。
监测频率
医院应定期对清洁效果进行监 测,一般建议每月至少进行一 次监测。
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应覆盖医院的所有区 域,包括病房、手术室、治疗 室、卫生间等。
监测标准
物理消毒法
包括热力消毒、紫外线消毒、等离子 体消毒等。
化学消毒法
消毒技巧
根据不同物品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消毒 方法,注意消毒剂的配制和使用浓度, 控制消毒时间和温度,保持环境通风 等。
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如含氯消毒剂、酒精等。
消毒效果的评估与监测
消毒效果的评估
通过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等方法,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消毒效果符合 标准要求。
实验室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
微生物实验室在进行微生物培养 和实验时,需要保持高度无菌的 环境,对实验器材和操作台面进
行严格的清洁和消毒。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进行基因测 序、PCR等实验时,需要保持无 菌环境,对实验器材和操作台面
进行严格的清洁和消毒。
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室在进行化学实验时, 需要保持通风良好、防止化学品 残留的环境,对实验器材和操作
清洁消毒灭菌技术及 无菌技术操作
目 录
• 清洁技术 • 消毒技术 • 灭菌技术 • 无菌技术操作 • 清洁消毒灭菌及无菌技术操作的应用场景
01
清洁技术
清洁的定义与重要性
清洁的定义
清洁是指去除物体表面污垢、尘 埃、有机物残留的过程,以达到 清洁卫生的目的。
清洁的重要性

简述消毒和灭菌的概念

简述消毒和灭菌的概念

简述消毒和灭菌的概念消毒和灭菌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的卫生概念,它们都涉及到对微生物的处理以保护我们的健康。

虽然这两个词看起来很相似,但它们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和目的。

一、消毒的概念消毒是指通过杀灭或去除绝大部分致病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从而降低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消毒通常应用于非活体物品表面、设备、表层皮肤和其他非生命体表面等地方。

它是一种常用的卫生措施,可用于医疗机构、家庭、餐厅、学校等场所。

消毒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所需消除的微生物类型、表面材质和所处环境。

最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物理消毒:物理消毒方法通过使用热、辐射或过滤等方式来杀灭微生物。

高温煮沸、干热灭菌和紫外线消毒等。

2. 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方法使用化学物质来杀灭和去除微生物。

酒精、漂白剂、消毒液和氯等都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消毒的目标是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从而降低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然而,消毒并不能完全杀灭所有的微生物,有些抵抗力较强的微生物可能在消毒过程中存活下来。

二、灭菌的概念灭菌是指通过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以及其他特定条件,彻底杀死或去除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孢子。

灭菌一般应用于医疗设备、外科手术器械和药品等需要高度清洁和无菌环境的场所。

与消毒不同,灭菌的目标是完全杀死或去除所有微生物,以确保完全无菌状态。

这样可以避免在医疗过程中引入病原微生物,减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常见的灭菌方法包括:1. 蒸汽灭菌:通过高温和高压的水蒸气,将微生物完全灭活。

这是最常用的灭菌方法之一。

2. 干热灭菌:使用高温烘干的方式,将微生物杀灭。

这适用于对湿热敏感的物品。

3. 气体灭菌:使用带有灭菌剂的气体,如乙烯氧化物等,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灭菌是一个严格的过程,需要控制温度、时间、湿度和浓度等因素,以确保所有微生物都可以被彻底灭活。

灭菌后的物品应在无菌环境中密封保存,以防止再次受到污染。

三、消毒与灭菌的区别与联系消毒和灭菌都是用于控制病原微生物和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消毒与灭菌技术PPT课件

消毒与灭菌技术PPT课件

煮沸消毒法(boiling sterilization)
要求 适用 方法 注意
❖殖❖配可强防❖物❖橡▪▪▪▪经应 有 空 物煮将 的体成提杀锈取 将适如❖浸沸❖❖第品胶轴将腔品消间从间后轴碗应 置5前将消如出,1高菌。▪, , 当碳用金没二根玻橡~节物导不类及冷为放节、毒用 于%物毒中海 水 延水据璃胶达沸作酸的管品宜于属在次消水入1或盆1时等无 无~0器制物拔 长0器须刷放的品时途毒或,盖不到点用氢~的耐、水水间菌 菌分2皿品品械洗先置高时温时沸打能1刷间加沸消达,钠煮%湿搪;中沸器 容5应用性钟或在干过间水间开重的点m点洗从入毒还1海加时的用纱质、瓷械 器,后带腔净多中为叠再i可地n受0也纱布决干水物拔内盖,将 内效可入浓放5,放耐 、5然重区杀气~低布 包定℃灌的大每入要入物净沸品果去水度高玻后新气1压灭包 好放水容小,,保水,增0品,后,。污中时温璃m压加计裹 ,入影煮器相繁需消证中高增及i全计则n好 待水、低,,应同响的和热时毒物后适时后 水的部算在时煮, 沸时
特点:紫外线穿透力较弱
紫外线可杀灭多种微生物,包括杆菌、 病毒、真菌、细菌繁殖体等。杀灭繁殖 体需3~5s;杀灭芽孢需10min以上。
杀菌机制
使菌体DNA失去转换能力而死亡; 破坏菌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使菌体蛋白光解 变性; 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使氧化能力丧失; 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 氧。
第三章 清洁、消毒与灭菌技术
一、基本概念 二、物品清洁法 三、物理方法 四、化学方法
一 基本概念
洁清消 毒灭菌防 腐
是切清 上清上污抑 与清除 的除的迹制 繁除或 一脂物病,微 殖如或杀 切品等原生尘杀灭 微上微物埃灭物生的生的,物品物油一物生品, 长 以杀灭芽孢为准

医院清洁、消毒、灭菌 医学培训PPT课件

医院清洁、消毒、灭菌 医学培训PPT课件
• (2)、消毒方法:使用浸有碘伏原液的无菌棉球 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遍,作用时间≥2min。
• 使用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肤表面,待稍干后再用 70%-80%乙醇脱碘。
• 消毒范围:应在手术野及其外扩展≥15cm 部位由内向外擦拭。
病原微生物污染皮肤的消毒
• 1、彻底冲洗。 • 2、消毒 :采用碘伏原液擦拭,作用时间
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 诊疗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 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
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 剂进行消毒。 • 患者生活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 患者生活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便器等, 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 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可采用中、低 效的消毒剂消毒;便器可使用冲洗消毒器进行清 洗消毒。
医院清洁、消毒、灭菌
前言
• 做好清洁、消毒与灭菌是《传染病防治法》 《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等法规的要求。
• 清洁、消毒与灭菌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基本 措施。
• 清洁、消毒与灭菌是防控医院感染、医源 性感染及医院感染暴发的重要方法。
• 参考依据: •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 《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 消毒供应中心“两规一标” • 《消毒卫险性物品的物品
• 中度危险性物品如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 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 计(肛表、口表)、氧气面罩、麻醉面罩应采用 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
• 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粘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 湿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的消毒 方法如下:
• 4、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病 房隔帘、床垫等,应定期清洗与消毒;遇 污染时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甲类及按 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 原体感染患者等使用后的上述物品应进行 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其使 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或按医疗废物处置。

消毒与灭菌的名词解释

消毒与灭菌的名词解释

消毒与灭菌的名词解释消毒和灭菌是常用于控制微生物和防止传染病传播的两个重要概念。

尽管两者都旨在消灭或阻止微生物的生长,但消毒和灭菌的方法、目的和适用场景有所不同。

消毒指的是通过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可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至安全水平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降低微生物数量,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消毒剂可以使用物理方法(如高温或辐射)或化学方法(如使用氧化剂或酶)来破坏微生物的生长或杀死微生物。

消毒常用于清洁和消毒公共场所、医疗设施、食品加工场所等。

灭菌则是指通过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物体表面或物体内部的所有微生物杀死或去除的过程,以确保无法再生长。

其主要目的是灭绝所有的微生物,特别是致病微生物,以预防感染。

灭菌常用于医疗器械、手术室、实验室等对微生物无容忍度的场所,以确保手术器械或实验器具的无菌状态。

消毒和灭菌的选择取决于所需的微生物控制水平。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分类,消毒剂通常被分为三个级别:低级消毒剂、中级消毒剂和高级消毒剂。

低级消毒剂能够杀死或去除大多数致病微生物,但可能无法完全灭绝某些耐受性较强的微生物;中级消毒剂则具有更广谱的抗菌能力,能够有效对抗更多类型的微生物;高级消毒剂是最强效的消毒剂,能够杀灭甚至最顽固的微生物,例如芽孢。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消毒和灭菌可以有效地控制微生物,但它们并不是绝对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微生物可能对消毒剂产生耐药性,因此消毒和灭菌只是控制微生物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完全根除微生物。

另外,正确的消毒和灭菌操作也非常重要。

使用消毒剂应遵循正确的浓度和接触时间,以确保剂量足够且充分接触到待处理的物体表面。

此外,存储和处理消毒剂也需要符合相应的安全和环境规定,以防止剂量浪费、污染环境或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消毒和灭菌是控制微生物和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

消毒旨在降低微生物数量以减少传染病传播,而灭菌则是将物体表面或内部的所有微生物杀死或去除,以确保无菌状态。

正确选择和操作消毒和灭菌剂可有效控制微生物,保护人们的健康。

消毒,灭菌,清洁的概念

消毒,灭菌,清洁的概念

消毒,灭菌,清洁的概念
消毒是指通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有害菌群、病毒等完全杀灭或去
除的过程。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使用消毒液、消毒喷雾、紫外线照射等,以达到杀灭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目的。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传染病的传播以及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灭菌是消除或杀灭所有活的细菌、真菌、孢子和病毒的过程。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高温
蒸汽灭菌、干热灭菌和化学灭菌等。

灭菌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如手术室、实验室、医疗
器械等环境和设备的消毒。

清洁是指将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污渍等清除或去除的过程。

清洁可以通过物理方
法如擦拭、刷洗、冲刷等进行,也可以使用清洁剂、洗涤剂等化学物质辅助清洁。

清洁的
目的是使物体表面保持干净、整洁,消除污染和有害物质,提供一个舒适、卫生的环境。

消毒、灭菌和清洁作为卫生防护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食品加工、实验
室等许多领域。

通过彻底的消毒和灭菌可以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疾病的发生,而
清洁可以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卫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五、其他科室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地面清洁 与消毒
物体表面 清洁与消 毒
地面、物体 表面消毒 注意事项
地面无明显污染时, 采用湿式清洁(分区使用)。当地面受到
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 再清洁和消毒
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
采用湿式清洁(一床一巾) 。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
2、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3、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行清洁, 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4、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5、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
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1、待消毒物品在消毒灭菌前应充分清洗干净。 2、管道中有血迹等有机物污染时,应采用超声
波和医用清洗剂浸泡清洗。清洗后的物品应及时 进行消毒。 3、使用中的消毒剂应监测其浓度,在有效期内 使用。
六、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1、诊疗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
医院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医院感染的损失不可低估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为上
请大家重视视医院环境物体表面 清洁消毒
一、术语和定义
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消毒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
患者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
1、医疗机构应对床单元(含床栏、床头柜等)的表面进行定期清洁和(或) 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应 采用合法、有效的消毒剂如复合季铵盐消毒液、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或采 用合法、有效的床单元消毒器进行清洗和(或)消毒,消毒剂或消毒器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清洁、消毒和灭菌(一)概念1.清洁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

2.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达到无害化。

3.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以及细菌的芽胞。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1、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利用热力作用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细胞膜、导致其死亡,可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干热法是通过空气传导热力,导热较慢,因此干热灭菌所需的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湿热法是通过水、水蒸气及空气传导热力,导热较快,穿透力较强,因此湿热灭菌所需温度较低,时间较短。

燃烧法:属于干热法,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①用途:a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污染的纸张,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感染的敷料等;b.金属器械及搪瓷类物品急用且无条件用其他方法消毒时,锐利刀剪除外,以免锋刃变钝。

②方法:a。

金属器械可在火焰上烧灼20秒;b.搪瓷类容器可倒入少量95%乙醇,慢慢转动使之分布均匀,点火燃烧至熄灭。

注意燃烧时不可中途添加乙醇,同时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2)干烤法:利用特制的烤箱,热力通过空气对流和介质传导进行灭菌,效果可靠。

①用途:用于油剂,粉剂,玻璃器皿,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等在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

②方法:a,消毒:箱温120-140℃,时间10-20分钟。

b.灭菌:箱温160℃,时间2小时;箱温170℃,时间1小时;箱温180℃,时间30分钟。

3)煮沸消毒法:属于湿热法。

①用途:用于耐湿,耐高温的搪瓷,金属,玻璃,橡胶类物品,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

②方法:先将物品刷洗干净,再将其全部浸没水中,然后加热煮沸,水沸开始计时,5-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15分钟可将多数细菌芽胞杀灭,热抗力极强的需要更长时间(如破伤风杆菌芽胞需煮沸60分钟才可以杀灭)。

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配成浓度为1%-2%的溶液时,沸点可达105℃,既可增强杀菌作用,又可去污防锈。

注意事项:①物品需全部浸没水中,物品盖子打开,轴结打开,空腔导管预先灌水,各种大小及形状相同的容器不能重叠;②玻璃类物品需用纱布包裹,并在冷水或温水中放入;③橡胶类物品需用纱布包好,水沸后放入;④如中途加入其它物品,需等再次水沸后开始计时;⑤高原地区气压低,沸点低,需适当延长煮沸时间,一般海拔每增高300m,煮沸时间延长2分钟。

4)压力蒸汽灭菌法:属于湿热法。

是一种临床应用最广、效果最为可靠地首选灭菌方法,是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汽杀灭所有微生物及其芽胞。

①用途: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如各种器械、敷料、搪瓷类、璃、玻璃制品、橡胶类、某些药品、溶液、细菌培养基等的灭菌。

②方法:常用的有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效果可靠,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

使用方法:a隔层内加适量桶内放入需灭菌的物品,加盖旋紧,直接加热或通电;b打开放气阀排尽锅内冷空气后关闭放气阀;c压力大103-137kpa,温度达121-126℃,保持30分钟,可达到灭菌效果;d关闭热源,打开排气阀,待压力降至“0”时,可慢慢打开盖子,取出物品。

切忌突然打开盖子,以防冷空气大量进入,使蒸汽凝成水滴,导致物品受潮、玻璃类物品因骤然降温而发生爆裂。

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其原理结构及工作参数同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同之处在于热源的供给时直接输入蒸汽,且空间较大,可一次灭菌大量物品。

操作人员要求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利用机械抽真空,使灭菌柜内形成负压,饱和蒸汽可迅速穿透物品进行灭菌。

工作参数:压力达205kpa,温度达132℃,保持4-5分钟即可达到灭菌效果。

③注意事项:a.物品灭菌前需洗净擦干或晾干;b.灭菌包不宜过大、过紧:卧式压力蒸汽灭菌物品包不大于30cm×30cm×25cm;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物品不大于30cm×30cm×50cm;c.灭菌物品放置合理:灭菌包之间要留有空隙,以利于蒸汽进入,布类物品放在金属、搪瓷物品上面,以免蒸汽遇冷凝成水滴而使包布潮湿;d.装物品的容器应有孔,灭菌前将孔打开,灭菌后关上;e.随时观察压力、温度情况;f.灭菌物品干燥后方可取出;g.定期检测灭菌效果。

④灭菌效果监测:a.物理监测法:将留点温度计的水银柱甩至50℃以下,放入需灭菌包内,待灭菌后检查读数是否达到灭菌温度;b.化学监测法:是临床广泛使用的常规监测手段,利用化学指示卡和化学指示胶带颜色的改变来进行,一般在121℃经20分钟或135℃经4分钟即可出现颜色或性状的改变;c.生物监测法:是最可靠的监测方法,先将热耐受力较强的非致病性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制成检测菌株,经灭菌后再取出培养,若全部菌片均无菌生长则表示达到灭菌效果。

光照消毒法(又称辐射消毒):主要是通过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导致细菌死亡。

<1>日光暴晒法:利用日光的热、干燥、紫外线的作用杀菌。

用途:常用于床垫、毛毯、衣服等的消毒。

方法:将物品放在阳光下直射,暴晒6小时可达到消毒效果,中间要定时翻动。

<2>臭氧灭菌灯消毒法:利用臭氧强大的氧化作用进行杀菌。

(一)主要用于空气、医院污水、诊疗用水、物品表面的消毒。

(二)方法:使用时应关闭门窗,人员离开房间,消毒结束后30分钟后方可进入。

<3>电离辐射灭菌法(又称冷灭菌):利用放射性核素60Co发射的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穿透物品进行辐射灭菌。

适用于不耐热的物品灭菌,如橡胶、塑料、高分子聚合物(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输血器等)、精密医疗仪器、生物医学制品、节育用具及金属等。

<4>微波消毒灭菌法:微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电磁波,可使物品中的极化分子发生极化,进行高速运动,互相摩擦、碰撞,使温度迅速升高来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

微波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细菌芽孢,真菌孢子等各种微生物。

常用于食品、餐具的处理,化验单具、票证的消毒,医疗药品、耐热非金属材料及器械的消毒灭菌。

不能用于金属物品的消毒。

<5>过滤除菌:采用生物洁净技术,通过三级空气过滤器,用合理的气流方式除掉空气中0.5-5μm的尘埃,以达到洁净空气的目的。

用于手术室、烧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2.化学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液体或气体的化学药物渗透到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细菌酶失去活性,导致微生物代谢障碍而死亡;或破坏细胞膜结构,改变其通透性导致细胞膜破裂、溶解,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1)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1)待消毒的物品须先洗净、擦干。

2)根据不同物品的性能及各种微生物的特性,选择恰当的消毒剂3)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使用方法及消毒时间。

4)消毒液中一般不放置纱布、棉花等,以免因吸附消毒剂而降低消毒效力。

5)消毒物品应全部浸没在消毒液内,器械的轴结应打开、套盖应掀开,管腔灌满消毒液。

6)浸泡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气体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应待气体散发后,以免残留消毒剂刺激组织。

7)消毒剂应定期检测,调整浓度,进行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

(2)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1)浸泡法:物品洗净擦干后,完全浸没在消毒液中,在标准浓度和有效时间内即可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

常用于耐热、不耐热的物品,如锐利器械、精密器材等的消毒。

2)擦拭法:用标准浓度的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常用于桌椅、墙壁、地面等的消毒。

3)喷雾法:用喷雾器将标准浓度的消毒剂均匀的喷洒,在有效时间内达到消毒的目的。

常用于空气及墙壁、地面等物品表面的消毒。

4)熏蒸法: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之汽化,在标准浓度和有效时间内达到消毒的目的。

常用于室内空气和不耐湿、不耐高温物品的消毒。

①空气消毒: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进行熏蒸,按规定时间关闭门窗,消毒完毕,打开门窗通气换气。

常用的消毒剂有:a.2%过氧乙酸:每立方米8ml,时间30到120分钟;b.纯乳酸:每立方米0.12ml,加等量水,时间30-120分钟;c.食醋:每立方米5-10ml,加热水1-2倍,时间30-120分钟。

②物品消毒:常用甲醛消毒箱进行。

5)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灭菌法:环氧乙烷气体穿透力强,具有高效广谱杀菌作用,为灭菌剂。

适用于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化纤织物、皮毛、塑料制品、书籍、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等的消毒灭菌。

使用方法: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对人体有害,消毒灭菌需密闭进行;少量物品可用丁基橡胶带,大量物品需使用专用的灭菌容器,时间6小时,需专业培训上岗。

(3)常用的化学消毒剂1)过氧乙酸:为灭菌剂。

①使用方法:可采用浸泡法、擦拭法、喷洒法。

a.0.2%溶液用于皮肤消毒;b.0.02%溶液用于黏膜消毒;c.浸泡消毒用0.2%-1%溶液,时间30-60分钟;d.0.2%-0.4%溶液用于环境喷洒消毒。

②注意事项:a.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消毒后应及时冲洗干净;b.性能不稳定,须加盖保存并现用现配;c.高温易爆炸,须存放在阴凉通风处;d.溶液刺激性强,使用时需防止溅入眼中及皮肤、黏膜上,配制时需戴口罩及橡胶手套。

2)戊二醛:为灭菌剂。

①使用方法:常用浸泡法。

2%戊二醛常用于浸泡不耐热的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如内镜等,消毒时间20-40分钟,灭菌时间10小时。

②注意事项:a.对碳钢类制品如手术刀等有腐蚀性,使用前应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b.加强对浓度的测定,每周过滤一次,每2-3周更换一次消毒液;c.因对皮肤有刺激性,接触时应戴橡胶手套,操作时防止溅入眼内及吸入体内d.容易氧化分解,使杀菌力降低,宜现用现配;e.灭菌后的物品在使用前应用无菌蒸馏水冲洗。

3)37%-40%甲醛:为灭菌剂。

①使用方法:常用熏蒸法,用于物体表面、对湿热敏感、不耐高温和高压的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

消毒时,甲醛用量按消毒为100g/L、灭菌为500g/L 进行计算,将物品分开摊放或挂起,调节温度为52-56℃,相对湿度为70%-80%,加热产生甲醛气体,将消毒箱密闭,时间3小时以上。

②注意事项:a.消毒时,应严格控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免影响消毒效果;b.消毒物品应摊开或挂起,污染面尽量暴露,物品中间应留有空隙,以便甲醛气体能充分与之接触,达到消毒目的;c.甲醛箱消毒物品时,不能用自然挥发法;d.甲醛有致癌作用,消毒后,可用抽气通风或氨水中和法q去除残留甲醛气体;e.甲醛不宜用于空气消毒,以防致癌。

4)含氯消毒剂: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为高效消毒剂,低浓度的含氯消毒剂为低效消毒剂。

常用的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次氯酸钠及84消毒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