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齐桓公求管仲》
《史记管晏列传》和《国语齐桓公求管仲》对比阅读

《史记·管晏列传》和《国语·齐桓公求管仲》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庄公②以问施伯③,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节选自《国语·齐桓公求管仲》)[注]①桓公:即齐桓公,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②庄公:春秋时鲁国国君。
③施伯:鲁国大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终善遇.之遇:遇见B.尝与鲍叔贾.贾:经商C.管仲因而信.之信:使……建立信义D.请生.之生:让……活着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B.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断句练习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处断句。
(5分)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取材于刘向《说苑》)【答案】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画对两处得1分,共5分)【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说:“当君王的应尊重什么?”管仲说:“应尊重天。
”桓公抬头望天。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指那个幽蓝辽阔的天空。
做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赞成他国家就安定,协助他国家就强盛,反对他国家就有危险,背叛他国家就会灭亡。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
(5分)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答案】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参考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忠臣并不忠,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3.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
(5分)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
”(取材于《墨子·贵义》)【答案】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参考译文】墨子说:“古时候的圣王,想把他的学说和道理传给后代的子孙,因此他们把这些学说和道理写在竹帛上,刻画在金石上,用这种方法传留给后代子孙,让后代子孙能效法它。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管子》(含解析)

文言文专题训练-------《管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欲吞宋、郑而畏齐,思人众兵强能害己者,必齐也。
于是乎楚王号令于国中曰:“寡人之所明于人君者,莫如桓公;所贤于人臣者,莫如管仲。
明其君而贤其臣,寡人愿事之。
谁能为我交齐者,寡人不爱封候之君焉。
”于是楚国之贤士皆抱其重宝币帛以事齐。
桓公之左右,无不受重宝币帛者。
于是桓公召管仲曰:“寡人闻之,善人者人亦善之。
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寡人不善,将拂于道。
仲父何不遂交楚哉?”管子对曰:“不可。
楚人攻宋、郑,烧焫熯焚郑地,使城坏者不得复筑也,屋之烧者不得复葺也,令人有丧雌雄,居室如鸟鼠处穴。
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东山之西,水深灭垝,四百里而后可田也。
楚欲吞宋、郑,思人众兵强而能害己者,必齐也。
是欲以文克齐,而以武取宋、郑也,楚取宋、郑而不知禁,是失宋、郑也;禁之,则是又不信于楚也。
知失于内,兵困于外,非善举也。
”桓公曰:“善。
然则若何?”管子对曰:“请兴兵而南存宋、郑,而令曰:‘无攻楚,言与楚王遇。
’至于遇上,而以郑城与宋水为请,楚若许,则是我以文令也;楚若不许,则遂以武令焉。
”桓公曰:“善。
”于是遂兴兵而南存宋、郑,与楚王遇于召陵之上,而令于遇上曰:“毋贮粟,毋曲堤,无擅废嫡子,无置妾以为妻。
”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曰:“自此而北至于河者,郑自城之,而楚不敢隳也。
东发宋田,夹两川,使水复东流,而楚不敢塞也。
”遂南伐,及逾方城,济于汝水,望汶山,南致楚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
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反位已霸。
修钟磬而复乐。
管子曰:“此臣之所谓乐也。
”(选自《管子·霸形》)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B.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C.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D.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害,伤害,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中的“害”意思不相同。
《韩非子 十过》苏洵《管仲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
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
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
公妒而好内,竖刁自㺙以为治内。
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
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
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
夫易牙为君主味。
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
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
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材料二: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韩非子—难二》“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阅读理解

《韩非子—难二》“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
桓公曰:“告仲父”者三。
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
”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
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
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①于.汤,百里奚自以为虏于穆公。
虏,所辱也;宰,所羞也。
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
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
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
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
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
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释.也,君人者焉佚哉?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
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
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
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
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
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
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
若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
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
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
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
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
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
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
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之.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
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
《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理解

《齐桓公求管仲》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
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
”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
夷吾事君无二心。
”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
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
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又曰:“管仲,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君许诺。
施伯谓鲁侯曰:“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
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
”将杀管仲。
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
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施加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C.君若宥而反之宥:拘束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B.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C.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彼知其将反于.齐李氏子蟠,不拘于.时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①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①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①夷吾事君无二心①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①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卜.面的文言文,完成1『14小题.材料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管伸日:'•臣有宠矣,然而臣卑。
”公日:“使子立高、国之上。
“管仲日:“臣贵矣,然而臣贫。
”公日:“使子有三万之家。
”管仲日:“臣富矣,然而臣疏。
”于是立以为仲父。
霄略日:“管仲以贱为不可以单国,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以治富,故请三归:以疏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
管仲非贪,以便治也。
”或日:今使破获①奉君令谓卿相,笑敢不听,非的相卑而威,获尊也.主令所加,英敢不从也。
今使管仲之治不缘桓公,是无君也。
国无君不可以为治。
若贪桓公之成,下桓公之令,是或茯之所以信也.美待高、国、仲父之尊而后行栽?当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征令者,不辟尊贵,不就卑贱。
故行之而法者,虽巷伯③信乎卿相;行之而非法者,虽大吏讼乎民的。
今皆仲不务单主明法而事地宏益爵是非管仲宜欲宫贵必暗而不知末也。
故日:管件有失行,甯略有过咨。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极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日:“包•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反,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孜而为功。
贵轻重,悚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兼蔡,首仲因而伐■足,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残,而管件因而令燕修3公之政。
于村之会.检公欲背曾沐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
故日:“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口、反站①,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逍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日:“语日'将顺其关,区救其悉,故上下能限亲也‘。
岂管仲之谓平?”(节选自《史记•管委列传》)【注】①臧获,是古代对奴婢的贱称。
②巷伯:宦官名。
西周设置、皆华宫内之事。
③反站,厅.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土筑的平台上,是周代诸侯宴会时的•种礼节。
《韩非子—十过》“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阅读理解

《韩非子—十过》“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
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
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君其试以心决.之。
”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然则竖刁何如?” 管仲曰:“不可。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①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
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
其父母之不亲也,又安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
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
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君曰:“诺。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②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③,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注]①獖[fén]:阉割。
①公子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得到桓公信任,于是留在齐国做官。
①公守之室:临时守卫的地方。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匡.天下匡:扶正B.君其试以心决.之决:决定C.少欲则能临.其众临:面对D.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给予,指任用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为.五伯长何为.其然也B.刚则犯民以.暴余始循以.入C.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纵一苇之.所如D.卒见弑于其.臣其.贤不及孔子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向重病的管仲咨询佐政接班人,管仲在问答中表达了个人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齐桓公求管仲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选自《国语》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释不正确的是
A.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宥:宽恕)
B.是以滨死(“滨”通“濒”,接近)
C.治国家不失其柄(柄:把柄)
D.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令:善、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项是:
A.请诸鲁投诸渤海之尾
B.若君宥而返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C.君加惠于臣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则其管夷吾乎吾其还也
4.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之)而以其尸授之
B.若(鲁国不与)何
C.是以(君)滨于死
D.于是庄公使束缚(管仲)以予齐使
5.下面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表现出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但是齐桓公襟怀广阔,求贤若渴,不计前嫌,没有追究他的过错。
C.施伯是鲁庄公的重要谋臣,他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仲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其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将管夷吾给了齐桓公。
管夷吾即历史上有名的管仲,他最终辅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6.将下面个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A.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B.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参考答案:
1.C(柄:根本)
2.B(生:使动用法。
A意动C名词用作动词D形容词用作动词)
3.A(诸:之于。
B前一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表并列;C前一个作介词,引出动
作行为的对象,后一个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D前一个其加强肯定语气,后一个表商量语气)
4.C(使寡人滨于死)
5.B(双方交战之中,不是暗杀)
6.A.您对我施以恩惠,让我不至于挨冻受饿,这是您的恩赐
B.我比不上他的地方有五个方面(我有五个方面比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