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概念与推理_毙考题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1、从动态性维度划分: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价值观)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稳定的))2、从意识性维度划分: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客体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觉知)自我意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3、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沟回)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8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

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观点: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发是不科学的。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威特海墨、考夫卡、苛勒)观点:主要研究有关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完型”的过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可控)、无意识(不可控)无意识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潜伏的无意识)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本能冲动,追求快乐原则2、“自我”:现实原则,规则意识3、“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感器):1、口唇期(0-18个月)孩子刺激口唇(最大的快乐)唇舌是动情区,依赖性和攻击性,产生贪婪和产生依赖2、肛门区(18个月-3岁)肛门排放性性格肛门便秘性性格3、性器区(3岁-6岁)生殖器(性感区)出现性格角色分化(恋母情结、恋父情结)4、潜伏期(6岁-12岁)玩伴为同性5、生殖期(青春期-成长)两性期6、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正常人,认为人有无限的潜能。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第五章感觉一、感觉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二、感觉测量: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三、三种定律:(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如:视觉1/60;味觉1/3。

变化小值才能有感觉差异(2)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1860年,德国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基础上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S=k*logR (S是感觉强度心理量;I是刺激强度物理量;k是常数)(3)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美国心理学家用数值估计法得出,感觉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S=bIn (S为心理量即感受,I为物理量即刺激量,b和n为常数)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评价个体感受性和他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的不同贡献;有命中、虚报、漏报、正确否定(四种条件)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空间累积,空间融合;5.感觉的相互作用;6.感觉的补偿四、感觉现象(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的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明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如:进出电影院嗅觉: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听觉:工厂的机器声味觉:吃辣椒肤觉(触压觉):穿鞋,穿衣服,骑驴找驴(2)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普通心理学是考研心理学科目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在准备考研过程中,针对普通心理学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普通心理学常考的知识点的汇总,供考生复习参考。

1.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2.神经系统与感觉过程: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感觉过程的基本原理。

3.感知与知觉:感知和知觉的定义、感知的过程、知觉的特点、感知与知觉的关系。

4.学习与记忆:学习的定义、学习的基本原理、记忆的定义、记忆的过程和类型。

5.思维与语言:思维的定义、思维的特点和类型、语言的定义、语言的发展和特点。

6.情绪与动机:情绪的定义、情绪的成因和表现、动机的定义、动机的类型和功能。

7.认知与发展:认知的定义、认知的过程和类型、认知发展的理论和阶段。

8.个体差异与人格:个体差异的定义、个体差异的类型、人格的定义和结构。

9.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的定义和原理、社会影响的类型和机制、群体行为和合作的原理。

10.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1.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刺激强度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刺激强度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刺激强度
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刚引起感觉的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小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绝对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大。

差别感受性:对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小的刺激变化量的觉察能力。

差别阈限(小可觉差):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小变异量。

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小变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越大。

韦伯定律:K=△I\I,即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JND与元刺激量的比值是固定的K值。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但韦伯定律是针对中等强度的刺激来说的,
费希那定律:P=Klg I,感觉量P与刺激强度I是对数关系。

其中K为常数。

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长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上升。

但以韦伯定律为基础,假定小可觉差在主观上是相等的,故也只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

斯蒂文斯乘方定律:P=KIn,P指感觉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K为常数。

知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

对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来说,乘方函数的指数低,因而感觉量随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而对能量分布较小的通道(温度觉、压觉)来说,乘方函数指数偏高,因而物理量变化的更明显。

但数量估计法不得不收到背景效应和反应偏向的影响。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邀请码:8806。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3、视觉的基本现象(1)、明度明度指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视亮度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与物体的照度无关。

反射率高显白,反射率低显黑。

正常情况下视觉系统能对光强做出反应的范围是10-6~107烛光\m2,又分为暗视觉范围,中间视觉范围和明视觉范围。

视网膜上杆体细胞分布密集的地方(离中央窝16~20度处),对光明暗感受性高,明度的绝对阈限值较低。

锥体细胞集中的中央窝明度分辨绝对阈限值高。

锥体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但对中央部分(500~625nm)敏感。

杆体细胞也可覆盖所有波长光,但对较短波长更敏感。

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杆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光照条件下人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2)、颜色颜色三个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调决定于波长,明度决定于照明强度和反射系数,饱和度决定于灰色及其他颜色。

三维空间的颜色立体说明,从圆周到中心表示饱和度的变化,中心为灰色,圆周上各颜色饱和度高,越往中心颜色越不饱和。

颜色饱和度由圆周向上下方向变化,离黑白两端越近,饱和度越低。

颜色混合:分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色觉缺陷:主要是色弱和色盲。

色弱是刺激光较弱时分辨不出任何颜色,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色觉缺陷。

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全色盲只能看到灰和白,缺乏椎体系统。

局部色盲一般只看见灰、蓝、黄,看不见红和绿。

色觉理论:三色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感受器,每种只对光谱上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敏感。

对立过程理论:视网膜上存在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的更高级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基础复习重点:记忆三大生理机制_毙考题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基础复习重点:记忆三大生理机制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基础复习重点:记忆三大生理机制1、记忆的脑学说整合论:记忆的非定位理论。

认为记忆的保持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是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

定位论:脑机能定位理论。

如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记忆的SPI理论: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整合起来。

5种主要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

关于记忆过程的假设是编码是单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数独立的。

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贿赂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冲动并不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时间。

突触结构: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元突触结构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

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长时程增强作用:海马的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忆所需要的塑造能力,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存储场所。

利用长时程增强机制,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为期数小时乃至数小时的加工,然后再将这种信息传输到大脑皮层中相关部位作更长时间的存储。

3、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仅会引起神经元突出结构的改变,还会导致神经细胞内部的生物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核糖核酸及某些特异性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改变。

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doc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doc

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为了达到研究内隐的精神过程的目的,我们通过刺激与外部行为共同进行推测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2.情绪、情感与意志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3.能力与人格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

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确的唯一标准。

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伦理性:忌讳采取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及可能造成研究对象身心受到伤害或者有悖伦理性原则的方法2.具体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适合以下情况使用: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由于社会道德,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其缺陷主要表现为:难以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自然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对结果难以精确分析;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不出现需要研究的现象;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经验,目的,兴趣等取向和技能的影响。

用心机故事给你讲解:考研逻辑的二难推理题_毙考题

用心机故事给你讲解:考研逻辑的二难推理题_毙考题

用心机故事给你讲解:考研逻辑的二难推理题
二难推理,又叫假言选言推理,顾名思义,就是假言命题和选言命题相互结合的一种推理结构。

这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推理模式,和联言、选言、假言相比,它的组成结构相对复杂。

在真题考查中,大家在此丢分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是没有判断出题目是一组二难推理的结构,由此导致错误解题,乱做一通。

所以,我们的重点就在于必须正确掌握二难推理的四种基本形式:简单构成式、简单破坏式、复杂构成式、复杂破坏式。

接下来,毙考题李俐老师就借助四个经典小故事,让大家瞬间领悟刁钻古怪的二难推理。

【故事一】
春秋时期,齐景公一天生病,非常难受。

他派人去向天神祈祷,可是并没见好,于是他就怪罪于祈祷的人,想把他杀掉。

齐国大夫晏子听闻此事,前来对齐景公说:“您以为向天神祈祷真的有用吗?如果天神有灵,您的过错就瞒不过他,祈祷好话也没用。

如果天神没有灵,那向他祈祷又有何用?”齐景公听后大悟。

看懂没?为了解救无辜性命,晏子正是用了一个二难推理来说服景公认识现实。

我们来简要提炼他的推理过程:
(1)如果天帝有灵,派人去祈祷说好话没用;
(2)如果天帝没有灵,派人去祈祷说好话也没用;
(3)事实上,天帝或者有灵,或者没有灵;
(4)所以,派人祈祷根本没用。

这就是二难推理的第一种形式:简单构成式:
1、简单构成式:如果A,那么C; 如果B,那么C; 或者A,或者B; 所以,必然C。

符号形式表达为:A→C,
B→C,
A∨B,
所以,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概念与推理
三、概念与推理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分内涵(本质特征)和外延(概念范围)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了。

概念还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概念的种类: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划分。

合取概念最普遍,如鸟类、毛笔。

析取概念结合了多个属性,如好学生。

关系概念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大小、高低等。

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2、概念结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

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水平越高。

层次网络模型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

特征表理论:将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描述功能)。

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

特征表理论重视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的作用,可很好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但仍有某些自然概念难以解释。

原型模型: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来组成。

较好的解释了自然概念的组成。

3、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样例学习说,认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即记忆中的一个或几个样例就是概念的存在形式。

概念形成的策略:布鲁纳提出,即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

保守性聚焦是只改变第一个概念的所有属性中的一个。

冒险性聚焦改变焦点卡片上一个以上的属性,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现概念。

同时性扫描是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的部分属性作多个部分假设。

继时性扫描是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基础上根据反馈检验一种假设直至正确的
四种策略相比,采用保守性聚焦时,记忆的负担较轻,可获得较明确的未知概念的有关信息,是一种更有效地概念形成的策略。

4、推理
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理论的思维活动。

包括归纳和演绎。

大脑右半球在推理(逻辑)中起重要作用
关于演绎推理的研究:
三段论推理:伍德沃斯的气氛效应,说明人在推理时不一定遵守严格的逻辑原则。

查普曼的换位理论。

约翰逊莱尔德的心理模型理论。

线性推理:又称线性三段论,是一种关系推理。

条件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人们还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现象是证实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