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复习课》评课稿(方案1)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一)、水的组成和性质1、水的电解实验(1)实验装置:水的电解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玻璃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
检验气体: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体积大的气体燃烧能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化学方程式为:3、水的物理性质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
在101kPa下,水的凝固点为0℃(结冰),沸点是100℃。
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水的导电能力较弱。
4、水的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条件下也不易分解,难以用水作原料直接制取氢气。
水的pH为7。
(二)、分子和原子1、分子(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例如:空气中的氧气和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注意:①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例如: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相同,但物理性质不相同,水是液态,冰是固态。
②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出来。
③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是“唯一粒子”。
因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该物质由什么粒子构成,就由什么粒子保持它的化学性质。
例如: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铁原子;保持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2)分子的性质(原子的性也是这些)2、原子(1)原子的概念和性质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①原子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裂”。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在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和质量不变。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南阳市第二十二中学苏国平教学内容: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1课时。
教学分析:本单元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情景。
因此,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之中。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等;二是一些化学基本概念;三是几项化学实验操作。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已基本形成;对过滤、蒸馏等实验操作要点也有所掌握。
教学目的:(1)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2)巩固已学知识;(3)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已学知识。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教学过程: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已学了不少与水有关的知识,对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将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温故而知新。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标,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复习课本来梳理本单元知识,并以知识树或者图表等方法在纸上画下你们小组的疏理结果,看哪些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目的要求: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重点:1:水的组成2: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难点:1:水的组成2:单质、化合物的区别教学过程: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讲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
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板书课题:水的组成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纵使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根据实验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明水是有固定组成的。
精确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这验证了上一章学过的一个什么重要结论?+氢气 2H2O 通电 2H2↑+ O2 ↑属于分解反应,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和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混合会引起爆炸。
思考: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么在你使用氢气,尤其是点燃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具体应怎样做?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
具体做法是: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
复习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4.能够通过什么办法减少水的硬度? 煮沸和蒸馏
1、自然界中的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答:混合物
2、我们饮用的水是不是越纯越好?为什么? 答:不是,由于人需要从水中摄取某些矿物元素。
3、硬水软化的惯用办法有哪些? 答:煮沸、蒸馏
4、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 操作,相对净化的程度由低到高的次序是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复习
一、自然界中的水
存在 地表、生物体
水污染
污染源 :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防治
水的净化
物理办法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化学办法 :消毒
爱惜水资源 节水、防污
构成 水电解实验
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加明矾
氯气或漂白粉
2、硬水和软水
物理变化
①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②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化学变化
A.鉴别办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B.硬水软化的办法:蒸馏、煮沸
C.长久使用硬水的害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 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发锅炉爆炸。
水是贵重的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 广泛的运用。下图是自来水的生产过程示意图。
C、S、P、 O2 单质 、N2、H2,He、
Ne、Ar、Ke、Xe
45页
化合物 氧化物 32页
酸碱盐
二、分子和原子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很小,质量很小 ②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3 、分子、原子的概念:
《水》的评课稿

《水》的评课稿第一篇:《水》的评课稿《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
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在这一课中,赵老师不仅让孩子们进入课文领略了“水”给作者带来的“苦”与“乐”,还让所有听课教师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看到了一盏明灯——原来,语文味是这样“品”出来的:一、品文开课前的谈话中,赵老师就“拨乱反正”——咱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表现的。
这话说得好!我不禁暗中鼓掌,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存在是为孩子们学习服务的,教学并非学生配合老师“秀”给评委看。
开课伊始,赵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品”字。
“品”即“品味”,它如同一把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了乡亲们烈日下长途跋涉辛苦挑水的画面;品味了课文中表现出水之珍贵的词句;品味了四兄弟“勺浴”时的“苦”“雨浴”时的“乐”。
我与“我”融为一体,学习者与文中人物在课堂中完全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学的便不是课文,而是真实的生活。
从赵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
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
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
赵老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复习(一)重点、难点突破1.水的组成由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等实验都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1)水的电解实验: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解,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知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知,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构成水的粒子是水分子H2O,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性质:①水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液体;4℃时密度最大,为1g/cm3;一个大气压下,沸点100℃,熔点(结冰点)0℃。
②水的化学性质:通电后水会分解生成氢气、氧气。
2. 自然界中的水:纯水与天然水: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构成粒子是水分子,是纯净物;天然水(例如矿泉水、河水、海水等)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是混合物。
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吸附、过滤、消毒、蒸馏等。
自来水厂的净水步骤是:沉淀、吸附、过滤、消毒。
(1)沉淀:在实际净水的沉降过程中,常常加入一类叫做“絮凝剂”的物质,例如“明矾”,其作用是促进不溶物沉淀。
(2)吸附:加入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可以除掉污水的异味和颜色。
该过程是物理变化的过程。
(3)过滤:实验所需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所需用品:滤纸。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用水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留气泡。
两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嘴要紧靠玻璃棒的中部;玻璃棒下端要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的尖嘴要紧靠下面烧杯的内壁。
(4)消毒:自来水厂消毒剂有:氯气、一氧化二氯等。
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通过蒸馏得到的水是纯净水。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自然界的水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自然界的水复习》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本课安排了一个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是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第三单元内容,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九年级化学新课学习。
而本节学习复习了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相关知识。
所以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对本节内容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定水的化学式,知道水的组成2、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3、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4、了解水体污染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自学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复习,提高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定水的化学式,知道水的组成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针对本班是一个普通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情况作如下分析:(1)知识掌握上: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知识可能会有所遗忘,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首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入复习,紧抓双基,一讲一练,扎实的复习基础知识。
(2)心理上,普通班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不足,因此在引入时尽可能得让所有学生能够理解并通过知识回顾感觉到这部分将要探讨的内容不陌生。
提高学生自信心。
(3)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不会存在的知识障碍:所以应以自学为主,讲解为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法分析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情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自学讨论为主,辅以练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学法分析复习内容应抓住知识框架,自学为主,加强练习,理解知识规律。
做到学以致用。
五、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最佳效果,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课标展示二、学生活动自学讨论,完成三单基础部分。
自然界水循环评课稿

自然界水循环评课稿目标明确的指导和培训——评李文文老师的《自然界水循环》3.1单元自然水循环讲座教师课时尊敬的评委和老师:大家好!今天早上,我们听了我们学校xxx老师讲授的“自然界水循环”一课。
让我评论一下这一课在课堂上,李文文先生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创造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生动的学生活动。
师生在课堂上的相互合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启发”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积极参与整个班级,老师及时指导,成功地弥补了学生的学习差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认为李小姐的课非常成功。
我对这一课的总体评价是“指导与实践相结合,目标明确”。
亮点如下:-有效创造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活力孔子说:“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
”这就要求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我想学”转变为“我想学”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和要求,李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情境:通过一个关于水循环的卡通视频来介绍这节课,并用法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水循环广告来介绍。
导言非常新颖有趣。
有了音乐和卡通,学生们看的时候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时地唱“我们会我们会摇滚你”,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水循环的情况下学习知识,有效地增强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它也向学生传达了艺术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理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观察更多,积极发展思维,实现情感目标。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源于活动,活动在个体智力和认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个人投身于各种活动时,他们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学生应该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能力。
这是李老师上课时小组讨论-白板展示-代表发言的场景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积极讨论,分工明确,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了表达能力、绘图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评课稿(方案1)
首先,感谢王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研讨课。
下面就王老师这堂课谈谈我个人的体会,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水的相关问题探究》这节课是以第三单元水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整合初中有关水的方面内容,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在每个单元都能找到水的影子。
本节课对二轮复习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整合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2.课型特征明显、教法多样、学法有效
本节课是一堂有关水的专题复习课,通过点击中考引入问题,然后对水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总结提炼构建“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使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最后进行迁移应用以及变式训练。
本节课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有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法、问题启发教学法、自主探究法等。
王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从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特点和学科情感都进行相应指导。
3.学科素养较浓、训练得法、教学效果佳
本节课所体现出的化学学科素养有:从微观和宏观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如对电解水的讨论);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水的化学性质和水的应用的归纳整理);从定性到定量(对水的组成的测定);探究、守恒思想等(对水的组成的测定)。
本节课注重知识与能力整合的“程序化”。
同一考点由“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依次构建解题能力不同层次的水平,通过师生互动准确而快速地“搜索”出解题所需的知识和方法。
从本节课的反馈来看,效果比较理想。
4.气氛和谐、教态亲切、过渡自然
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鼓励、启发、点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和谐,各知识板块间过渡比较自然。
5.几点建议
(1)有些地方应再严谨些,如第一道选择题ABCD后面用的是圆点和小括号,而后面的选择题ABCD后面跟的是顿号和中括号;氨水中间不是圆点是方点;学案上氯气和氧气的下标不对。
(2)要整合好习题,课堂上不一定非要中考原题,可以截取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进行整合改编,所选取的题目一定要为课堂教学服
务。
如电解水或测定水的组成时可延伸出要推出水的化学式,还缺少什么数据呢?实验室中一般不用自来水来配溶液。
(3)课本上一些有关水方面的隐含内容,有待于挖掘。
如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检查装置气密性中水的作用;用水来鉴别物质、药品的保存、灭火等。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期待共同探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