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地理地图知识点

初一上册地理地图知识点
初一上册地理地图知识点

初一上册地理地图知识点

初一上册地理地图知识点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的表达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表示范围,表示内容的关系:

大小:①分子确定: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

小→比例尺小②图符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比例尺小→

范围大→内容略

⑵方向:在地图上辨别方向①指向标定向:指向标箭头指示北方。

②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一般定向:上北

下南左西右东(在无指向标,经纬网的情况下)

⑶图例: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二.地形图的判读

⑴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⑵相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⑶等高线:把各个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叫做等高线。

①等高线的特性:a.同一等高线的点海拔高度相同。b.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c.在同一幅图内,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

不能相交。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a.山顶: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成封闭曲线,内高外低。

b.山脊:山岭的顶部,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中间海拔低,两边海拔低为山脊)。

c.山谷:山脊之间的低洼处,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凹进(山谷处能形成河流,中间海拔低,两边海拔高为山谷)。

d.鞍部:相邻两山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有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e.陡崖:近似垂直的山坡,多条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f.盆地:四周高中间低,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③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⑷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棕色表示高山,蓝色表示海洋。

⑸等深线:把海洋中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高线或者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的坡

度的大小。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①地形图②水文图③气候图④植被图;社会经济图:①人口图②交通图③工业图④农业图(新浪博客)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期末临近,很多同学复习都找不到头绪,今天方法君为大家整理了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大家的期末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点经线纬线 形状特征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 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完整版)关于初一下学期地理知识点大全

关于初一下学期地理知识点大全 第六章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洲。亚洲大部分在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 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为白令海峡。 3、亚洲分为六个地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 4、亚洲最大的平原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最大的湖泊,且为咸水湖的为里海;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为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为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为马来群岛;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为喜玛拉雅山;世界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的高原为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为死海 5、亚洲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6、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广布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7、亚洲人口稠密区是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亚洲大小民族有1000个左右,人口最多的是汉族。 8、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1、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邻土有四个大岛及附近小岛屿组成,其中最大的为本州岛。日本附近著名渔场为北海道渔场,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为火山,日本的国花为樱花。 2、日本国情为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依靠进口原料与能源形成了加工贸易为主的发达经济,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3、日本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气候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所以多火山和地震。民族以大和民族为主,日本文化为典型的东西方文化兼容。 4、①北海道岛,②四国岛,③本州岛, ④九州岛,⑤东京城市,⑥横滨城市, ⑦名古屋城市,⑧太平洋,⑨日本海。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的主要工业区名称是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初一上知识点(地理)

初一上学期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 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大小: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1、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低纬度地区:0 °——30° 中纬度地区:30°——60° 高纬度地区:60°——90°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最长的纬 线) 2、连接南、北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 W和160° E 3、经纬线的特点: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地轴 万向:自西向东。自转

一周的时间(自转周 期):一天(约24小 时)。 2、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时差) 二、地球的公转 1、 绕转中心: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一周的时间(公转周期):一年 2、 地理意义:形成四季(春夏秋冬)和五带 3、 二分二至日: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一一太阳光直射在赤道(0°)上,春分日前 后的3、4、 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一一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23.5 ° N )上, 夏至日 前后的& 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太阳光直射在赤道(0°)上,秋分日前 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一一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23.5 ° S )上冬 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4、 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地图的三要素 1、比例尺: (1)概念: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无 极 tt 极 夜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第六章亚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第一、二章主要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形状的认识 (1)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海边看归船,先看船帆,再看船身;月食;登高望远等。 4、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圈(两极除外)。 ③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 5、纬度 (1)度数范围: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2)南北纬的划分: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3)纬度分布规律:北纬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越向南,度数越大。 (4)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6、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形。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3)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一条东经,一条西经,度数和为180°) 7、经度 (1)度数范围: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2)东西经的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3)经度分布规律:东经越往东,度数越大;西经越往西,度数越大。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8、经纬网定位 (1)原理: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就能确定唯一的一个点,而反之,地球上每一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唯一的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2)作用: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用途。 9、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围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2)围绕的中心:地轴(3)周期:24小时(一天)。(4)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5)地理现象:①昼夜更替②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的旋转。(2)围绕的中心:太阳 (3)周期:一年(4)方向:自西向东 (5)地理现象:①季节的变化②五带的划分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②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11、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类型: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3)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①一般定向: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定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移法。 ③经纬网定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4)比例尺的大小 ①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②比例尺较大,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小,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 比例尺较小,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大,反映的内容比较简略。 (5)选择适用的地图(课本19页) 12、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019 初一上学期地理 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初一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⑴形状: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3、纬线和经线(P6中的图1.6、1.9)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⑹特殊的经、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 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越向西越大 越向东越大 赤道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3中的图1.18)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4.产生的现象: ①五带的划分;②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季节的变化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⑺四季的划分(以北 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8月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次年2月是冬半年。 3、地球的五带(P14中的图1.19)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 数字式:1:1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 线段式: └—┴—┴—┴—┚ ⑵方向的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2、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24中的图1.34)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36)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水球? ⑴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⑵分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 ⑵海陆分布大势: ①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 特 点 经 线 纬 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 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 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小 详细 小比例尺 大 简略 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0° 10201801020 180本 初 子午线0° 101020 2090 90(北 纬 )(南纬 )愈向 北愈大愈向南愈大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图

地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能力目标 1.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2.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3.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4.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德育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对比、计算、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各种地图及有关图片。 2.绘制图表等投影片、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 第二课时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 第三课时地图的基本要素——图例和注记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四课时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地形图 第五课时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 1 让学生猜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或“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各城,浑身绚丽多彩”。(地图)对,这节课开始学习有关地图的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2.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能力目标 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 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3.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对比、计算、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世界地形图及有关图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面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课时分层设色地形图五种地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各种各样的地形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地图上去认识、辨别它们呢?

板书三、地形图的判读 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电脑展示课本P16图1.27“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A、B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 A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300米,这叫做A地的海拔高度。那么,B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 电脑展示 B地的海拔高度为200米。 提出问题从B地看A地的高度是多少? 说明提问 A地相对于B地1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A地相对于B地的相对高度。那么,图中300米、2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 讨论小结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300米和2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A地海拔300米,B地海拔200米。而100米则是A地高出B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A 地比B地高100米。 ③地图上,都是用海拔来表示地面某地点的高度。 板书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解决问题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请同学们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8844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 设问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等高线

初一地理上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地理上知识点总结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一地理上知识点总结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七年级地理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初一上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1-2章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知识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 二、地球仪的知识 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形状 圆(与赤道平行) 半圆(连接南北极点) 长度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 经线长度都相等 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度数 0~90 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 0~180 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 字母表示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重 要 的 经 纬 线 0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长的纬线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南北回归线:23.5N、23.5S 南北极圈:66.5N、66.5S 东经度与西经度划分:0和180 东半球与西半球划分: 20W、160E 西半球:160E—180—20W 东半球:20W —0—160E 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A(0,60W)A(0,30W) B(30S , 75W)B(30N,60E) C(30S,0)C(30S,60E)

初一地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必背)

七年级上册地理重点基础知识(必背)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形状: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地球大小: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 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 千米。 2.纬线和经线 °以西到°属于西半球,°以东到°属于东半球。 东西经度的分界线:0o、180o 经线(0o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低、中、高纬的划分是:30o、60o 纬线。低纬:0°--30 ;°中纬:30°--60 ;°高纬:60°--90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

冬至日 12 月22 或23 日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3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根据获得太阳光照的多少,将全球划分为 北寒带(66.5 °N--90 °N )、北温带(23.5 °N--66.5 °N )、热带( 23.5 °N--23.5 °S)、南温带(23.5 °S--66.5 °S)、南寒带( 66.5 °S--90 °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转动。

4 地图 5 地形图的判断 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坡陡的地方,等高线越密集;坡

例题:读右图回答: (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 ;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 并绘出河流流向; (3)C 和D 的相对高度是200 米。 读左图回答: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①山顶② 鞍部 ③陡崖④ 山脊 (2)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坝址的是丙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一、大洲和大 洋 1海洋与陆地的比较: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 ;概括的说, 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大洲:(共七个大洲)面积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3.主要洲界: 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南北美洲亚洲和北美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白令海峡

初一上册地理地图知识点

初一上册地理地图知识点 初一上册地理地图知识点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的表达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表示范围,表示内容的关系: 大小:①分子确定: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 小→比例尺小②图符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比例尺小→ 范围大→内容略 ⑵方向:在地图上辨别方向①指向标定向:指向标箭头指示北方。 ②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一般定向:上北 下南左西右东(在无指向标,经纬网的情况下) ⑶图例: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二.地形图的判读 ⑴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⑵相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⑶等高线:把各个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叫做等高线。 ①等高线的特性:a.同一等高线的点海拔高度相同。b.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c.在同一幅图内,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 不能相交。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a.山顶: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成封闭曲线,内高外低。 b.山脊:山岭的顶部,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中间海拔低,两边海拔低为山脊)。 c.山谷:山脊之间的低洼处,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凹进(山谷处能形成河流,中间海拔低,两边海拔高为山谷)。 d.鞍部:相邻两山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有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e.陡崖:近似垂直的山坡,多条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f.盆地:四周高中间低,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③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⑷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棕色表示高山,蓝色表示海洋。 ⑸等深线:把海洋中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高线或者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的坡 度的大小。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①地形图②水文图③气候图④植被图;社会经济图:①人口图②交通图③工业图④农业图(新浪博客)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P42)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生长和繁殖 3新陈代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进行呼吸。 4.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生态系统:生物和生物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 2.生物圈:(1)范围: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 6、生物因素:指的是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种生物之间:互助、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捕食(最普遍)、合作、寄生、竞争。 7、生物都能适应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8、生物既适应环境,也影响和改变环境。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9、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事件: (1)林奈(分类学之父)与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2)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3)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 10、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分类、比较、文献、实验等方法。 14、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 举例: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实验方案中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每一个变量因素应该设置对照,如光照与黑暗,潮湿与干燥;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应该相同 第二单元细胞 显微镜的构造。见书33页。 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放置玻片4观察5收放 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量越少,视野越暗。 光线过强时:小光圈,平面镜;光线过弱时:大光圈,凹面镜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根据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衣藻)和多细胞生物 3.动植物细胞都有的三个基本结构:(见课本42页)

初一地理上学期期中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地理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 (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2)、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分: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描述的内容越详细(如九中地图)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描述的内容越简略(如世界地图)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3.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

区。 4.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纬线经线 形状特点圆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南北方向 长度特点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相等 度数范围0°—90°0°—180° 字母代号南纬(S)北纬(N)东经(E)西经(W) 半球划分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5.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6.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7.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9图2-28)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8、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 ”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9.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0.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1.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2、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点的集合 ● 同线等高。● 等高距全图一致。● 封闭的曲线。● 除悬崖外,不能相交,不能中断,也不能重合。●坡度越陡,等高线越密。 13、山地不同部位山顶山脊 山谷鞍部 陡 崖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基础知识梳理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形状: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地球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形状长度指示的方向纬线圆圈长度不相等,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东西方向 经线半圆长度都相等南北方向 3.纬度和经度 项目纬度经度 零度线的确定赤道(0°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度数划分向南北各分作90°向东西各分作180° 表示方法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以南称南纬用“S”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以西称西经用“W”度数的变化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由0°经线向东西逐渐增大 半球界线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20°W和160°E(东西半球)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 东西经度的分界线:0o、180o经线(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低、中、高纬的划分是:30o、60o纬线。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的变化、五带的更替节气发生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分布情况 春分日3月20或21日赤道附近各地昼夜相等 夏至日6月21或22日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秋分日9月22或23日赤道附近各地昼夜相等

冬至日12月22或23日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2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转动。 3 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根据获得太阳光照的多少,将全球划分为 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有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必背基础打印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2.赤道周长40000千米。 3.经线又称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们都有无数条。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4.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了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度数向东依次增大为东经,度数向西依次增大为西经。 5.东半球:20°W向东到160°E西半球:20°W 向西到160°E 6.0度纬线是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7.地球绕地轴转是自转,周期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地球绕太阳转是公转,周期是一年,自转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8.自转产生的现象:a、昼夜交替;b、地方时差异; c、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9.公转产生的现象:a、四季的更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b、昼夜长短的变化;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0.二分二至日:(以北半球为例) A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或23日),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B点: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3月20或21),全球昼夜平分 C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6月21或22日),季节夏季,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D点:太阳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2或23),全球昼夜平分 11.一年中,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阳光直射。 12.地球上的温度带五带: 北寒带—有极昼极夜,无阳光直射,终年寒冷 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四季变化明显 热带—有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终年炎热 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四季变化明显 南寒带—有极昼极夜,无阳光直射,终年寒冷 二.地图 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2.相同图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表示范围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表示范围越小。 3.海拔和相对高度 4.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封闭的等高线中心,①周围低,中间高,表示山顶; ②周围高,中间低,表示盆地;③两山顶之间的地方是鞍部;④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⑤等高线中间高,两侧低的地方是山脊;⑥中间低,两侧高的地方是山谷。 三.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