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医学课件73页PPT

合集下载

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② 恶性肿瘤,如胃癌、肺癌等;
③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
④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
⑤ 心理异常和精神病;
⑥ 慢性肝、肾疾病,如肝硬化;
⑦ 其他各种器官的慢性、不可逆性损害。
完整版课件
3
慢性病一般具有下述特点
① 患病率高,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 ② 临床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好,并发症发病率高、
慢性病对身体的危害
完整版课件
1
一、概 述
❖ 20世纪中叶以前,急性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
❖ 20世纪中叶以后,慢性病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以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为主。
❖ 根据WHO报告,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其中近 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中国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占了750万。
完整版课件
15
4. 肥胖与超重:
❖ 肥胖与超重可以引起很多疾病,如冠心病、 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在超重者中, 高血压的患病率是正常体重者4倍。在癌症中, 与超重密切有关的为停经后的乳腺癌、子宫 内膜癌、膀胱癌与肾癌。
完整版课件
16
5.缺乏体力活动
❖ 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其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多 种癌症、骨质疏松、龋病等发生有关。
❖ ②通过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发现、随访管 理与规范化治疗与干预,控制和稳定病情, 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完整版课件
21
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展分类健康 指导和个性化防治策略
❖ ①青少年:培养良好地行为习惯,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健 康心理的培养,性知识教育,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等;
❖ ②青壮年:以保护第一生产力要素为出发点,控制环境和行 为危险因素,控烟戒烟限酒,减少食盐摄入量,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消除紧张,避免过度劳累,实施必要的健康监护 和健康风险评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鼓励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 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降 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培训专业人员
为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等提供慢性 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培训,提高他们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
科研进展与新技术应用
开展科学研究
投入资源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等 方面的研究,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以 预防感染性疾病。
预防性治疗
对于某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 病,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可以降低发 病风险。
0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早期发现与诊断
80%
定期开展健康体检
通过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可以及 时发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期 症状,提高早期诊断率。
100%
分类
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与现状
危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导致大量患者 死亡和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现状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合理选用药物,控制病情发 展,缓解症状。
非药物治疗
采用非药物疗法,如中医调理 、物理疗法等,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副作用。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01
02
03
建立健康档案
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 案,记录病情和治疗情况, 方便医生了解患者情况。
自我监测与记录
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病情 变化,记录相关数据,及 时向医生反馈病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答案.ppt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答案.ppt

肥胖与其相关疾病的关系
BMI 分类
腰围男<85,女<80 腰围男≥85,女≥80
<18.5 体重过低 考虑存在其他健康问题
——
18.5-23.9 体重正常
——
疾病危险增加
24.0-27.9 超重
疾病危险增加
疾病危险高
≥28.0 肥胖
疾病危险高
疾病危险极高
体重减轻10%的益处
➢ 所有病因所导致的死亡减少20% ➢ 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降低30% ➢ 肥胖相关的癌症降低40% ➢ 空腹血糖降低50%
➢ 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的NCDs的四种 共同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 活方式)进行生命全程预防;
➢ 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 手段的综合措施;
➢ 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 ➢ 发展创建性慢性病保健模式; ➢ 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 ➢ 建立综合性社区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
低出生体重+青少年期生长发育过快和成年后肥胖,其发病 危险更大。
影响此期健康的重要因素有:
母亲受教育程度、健康和营养状况、遗传背景; 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生活行为方式(主/被动吸烟); 卫生保健服务质量和利用。
(二)青少年期预防
➢ 成年慢性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升高,低龄化趋势。 ➢ 学校教育 重视健康知识教育,增加相关课程,培养健
一、重视慢性病生命全程的预防
➢ 慢性病发生与发展是危险因素长期累积的 结果。
➢ 预防的关口前移:预防疾病→预防危险因 素(尤其是生命早期)采取措施越早,收 益就越大。
生命全程方法(life course approach),把人生 划分为几个明确的阶段,针对不同年龄组 的人群在不同的场所(家庭、社区、工作 场所)中实施卫生保健措施,保证人生的 不同阶段有效地获得有针对性的预防服务 ,达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PPT课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PPT课件
•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 合理膳食、 适当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控制体重等
第10页,此课件共50页哦
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
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2、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
• 慢病监测的原则包括:连续性和动态性、实 际性和理论性、被动性和主动性。
• 慢病患病监测的程序有:数据收集、结果反 馈、数据管理 、分析解释
第13页,此课件共50页哦
慢病监测
• 在患病监测中市级疾控机构的职责是:对原始数据库 进行第三级复核;对下级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负责制定本地监测工作实施计划,确定本地的监测点; 汇总辖区内各县的数据。
慢病监测
• 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具体任务是: A. 完成能够代表示范
区人群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B. 获得体重指标C. 获得 腰围指标D. 获得血糖指标E. 获得血脂指标
• 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考核与评价指标是: A. 每年完成1
次有代表性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包括体重、 腰围、血糖、血压)监测调查。B. 每3年完成1次辖区 全人群抽样调查,调查方案全面、科学、合理,所得 数据可反映当地实际情况C. 撰写监测报告 D. 出具 分析报告E. 至少应当涵盖监测背景、目的、方法、内 容、质控与评价、统计方法、监测结果、主要发现和 建议等内容
第24页,此课件共50页哦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的 20 年中,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
物消费行为亦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肉类和油脂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的
快速上升,以及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食盐摄入居高不 下。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PPT课件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PPT课件
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日趋严重,是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 主要的疾病。
26
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概况
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流行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低发期):20世纪50年代之前,发病率 相对较低,死亡仅占人群全部死亡的5%~10% 第二阶段(上升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 趋势,死亡占10%~30%
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进入各阶段的 年代、各阶段持续的时间和危害的程度, 以及目前发展所处的阶段是不同的。
29
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概况
近五十年来,我国不论在农村或城市,心血 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 ,20世纪70~ 80年代 速度加快。总的心血管疾病从70年代 以来一直是首位死因。
30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流行特征
8
其常见的危险因素
疾病因素:包括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 血症和糖尿病等 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 社会、心理因素 遗传因素 其他 如肥胖、炎症、感染、促凝因素等。 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糖尿病是最重要 的
9
4 脑卒中危险因素
较肯定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饮酒。
16
遗传易感性因素 家族聚集现象 发病种族差异 遗传性肿瘤
17
18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三节 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四节 恶性肿瘤的预防与控制
19
第一节 概 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简称慢性病、 慢病;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病因证 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 的概括总称。
1
概述 General overview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_心脑血管疾病医学课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_心脑血管疾病医学课件
16



年龄分布:随年龄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2002年:18-44岁: 9% 45-59岁: 29% 60岁↑ : 49% 性别分布:4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 更年期后:相同 或女性高于男性。 职业分布: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工作繁重、精神高 度紧张及体力活动少的人群高于体力劳动者。
17
高血压预防、治疗的重要性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目的要求



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慢性 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常见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熟悉:常见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 险因素。 了解:其他内容。
1
第一节 概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 简称“慢性病”或“慢病”,不是特指某种 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 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 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24
2. 减轻体重指导(metabolic syndrome) 以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 性肥胖为主要内涵,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 基础,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 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征候群。 3. 体力活动及运动指导 中等强度的运动量 运动持续时间:每天20~30min/每周180min 持之以恒! 4. 戒烟指导

案例讨论
芬兰北卡:1970s, 人们经济水平不高, 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非常高,不良行为 生活方式非常普遍
当地特点:人们以饲养奶牛为主要职业, 少有从事农业生产;没有植物油,人们大 量食用黄油。
10
健 康 意 识 差
11
北卡地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 高的原因?
如何通过第一级预防来降低北卡 地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高死亡 率?

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重点是社区医护人员慢病防治基础知识、健康教育基本技能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论培训
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有新的变化 通过健康促进使社区内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有所改变,人群吸烟率平均每年下降0. 1个月随诊1次,监测血压。 数据显示,受人口老龄化和发病年轻化双重影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已超过2.
又称“三早”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二级预防是在疾病发生后 为了防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 当前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已达2.46亿 • 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3.8亿
1
2Diabetes Atlas, third edition©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06.
3.疾病负担不堪重负
4.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有新的变化
(1)吸烟率下降 (2)经常饮酒率下降 (3)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 (4)超重和肥胖者增加 (5)血脂异常患病率上升 (6)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7)其他变化
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巨大
45
糖 40
尿 35
病 患
30
病 25
人 20
数 15
( 百
10
万5
)0
40.9
印度
39.8
中国
19.2 9.6 7.4
美国 俄罗斯 德国
截至2007年,215个国家或地区共约有2亿4千6百万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全球日益增长的负担
1
糖尿病患病率趋势预计
无数据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
心脏病
62.1 11.8
损伤及中毒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显增高.
(4)疾病负担不堪重负 WHO报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
中所占比重约为69%.” 经济负担重,增长速度快。 1993年中国慢性病疾病
经济负担为1963.44亿元,到2003年已上涨至 8580.54亿元,10年间增长了3.4倍。
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 病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与吸烟、饮酒、不健 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等几种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关。
SUCCESS
THANK YOU
2019/7/22
(二)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与措施
近期目标 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
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 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 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 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 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
?慢性病各种危险因素之间及与慢性病之间的内在关系已基本明确往往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慢性病危险因素慢性病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吸烟饮酒营养静坐生活方式肥胖高血压血糖血脂常见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的内在关系社会经济状况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中间危险因素生理指标疾病?冠心病状况?静坐生活方式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卒中?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
7.慢性病防控人员比例占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员5%以上。
(二)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与措施
七项防治措施:
(1)关口前移,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2)拓展服务,发现和动态管理高危人群检出和
管理。 (3)规范防治,提高诊治效果。 (4)明确职责,加强慢性病防治有效协同。 (5)抓好示范,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 (6)共享资源,完善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 (7)加强科研,促进技术合作和国际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