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体微生物分布

合集下载

微生物第五章总结

微生物第五章总结
3. 嗜盐菌紫膜的光介导ATP合成
嗜盐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光能所造成的紫膜蛋白上视黄醛辅基构象的变化,可使质子不断驱至膜外,从而在膜两侧建立一个质子动势,再由它来推动ATP酶合成ATP,此即为光介导ATP合成。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一, 两用代谢途径
凡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均具有功能的代谢途径,称为两用代谢途径。EMP,HMP和TCA循环都是重要的两用代谢途径。如:葡萄糖通过EMP途径可分解为2个丙酮酸,反之2个丙酮酸也可通过EMP途径的逆转而合成1个葡萄糖,此即葡糖异生作用。
TCA特点:(1)氧虽不直接参与反应,但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运转(2)每分子丙酮酸可产4个NADH+H+,一个FADH2和)TCA位于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
(二) 递氢和受氢
根据递氢特点尤其是受氢体性质的不同,可把生物氧化区分为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3中类型。
一,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在微生物中CO2固定途径有四条:
(一) Calvin循环:又称Calvin-Benson循环,Calvin-Bassham循环,核酮糖二磷酸途径或还原性戊糖磷酸循环。此循环是光能自养型生物固CO2的主要途径。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和磷酸核酮糖液激酶是本途径的两种特有的酶。本循环可分为3个阶段:(1)羧化反应(2)还原反应(3)CO2受体再生(反应式见书P130)。Calvin循环的总反应式:6CO2+12NAD(P)H2+18ATP——→C6H12O6+12NAD(P)+18ADP+18Pi+6H2O
二, 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自养微生物按其最初能源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对无机物进行氧化而获得能量的微生物,称作化能无机自养型微生物,另一类是能利用日光辐射能的微生物,称作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两种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生物合成的起点是建立在对氧化程度极高的CO2进行还原的基础上,而后者的起点则建立在对氧化还原水平适中的有机碳源直接利用的基础上。

微生物的分布PPT医学课件

微生物的分布PPT医学课件
门螺杆菌和胃八叠球菌等少量耐酸菌。
小肠 由于受各种消化液的杀菌作用,细菌较少,
特别是在十二指肠受胆汁的作用细菌极少;
大肠和直肠 因消化液减弱,食物产残渣停留时间
较长,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微生物种 类,数量最多,通常以大肠杆菌、拟杆菌、消化 球菌、乳酸菌等为主。
1/14/2024
31
消化道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虽多, 但也可因饲料的种类、饲养管理条 件和机体健康状况而有所变动。
(四) 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霍乱弧菌等。
1/14/2024
11
影响水体微生物分布的因素
• 有机物含量 • 温度 • 水的深度 • 日光与水体的溶解氧量
1/14/2024
12
淡水微生物
淡水的pH值多数为6.5-8.5,因而适于多数水生微 生物的生长。大多来源于土壤、空气、污水等。一 般 1 有机物含量多,温度适中的地方微生物多;深层水 中厌氧微生物较多,而表层水中好氧微生物较多; 2 远离人群的水体中,微生物少,且以自养型为主; 在人口密集的区的湖泊和河流内,微生物多,且多 是腐生型细菌和原生动物
(一)乳汁的微生物
乳汁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也是微生物最好的培 养基。 乳汁被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取决于动物的皮 肤被毛,挤乳的容器、工具等,饲料、垫草、 粪便和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也是不可低估的。 患乳房炎及其他疾病的动物的乳中有大量的细 菌,常可发现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 布氏杆菌。
1/14/2024
马腺疫链球菌 结核杆菌
口蹄疫病毒
水的性质 生存时间(d)
蒸馏水
24~72
蒸馏水
3~81
蒸馏水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三)半纤维素的分解 半纤维素也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植
物体内的含量很高,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是由戊 糖(主要是木糖和阿拉伯糖)和己糖(主要是半乳糖 和甘露糖)缩合而成的聚合物,有些种类植物在组成 半纤维素的亚基中,还有糖醛酸(主要是半乳糖醛酸 和葡萄糖醛酸)。
半纤维素比纤维素容易分解,能够分解它的微生 物种类也比较多,例如细菌中的噬纤维菌,梭菌中的 某些种类,真菌中的曲霉、青霉、木霉等的某些种类。 半纤维素在相应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相应的单糖。
•反应步骤简单,产能效率低.
• 此途径可与EMP途径、HMP途径和TCA循环相连 接,可互相协调以满足微生物对能量、还原力和不 同中间代谢物的需要。好氧时与TCA循环相连,厌 氧时进行乙醇发酵.
ED途径的总反应

• •
ATP
• • •
ATP
C6H12O6
ADP
KDPG
2ATP NADH2 NADPH2 2丙酮酸
HMP途径的重要意义
•为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
•产生大量NADPH2,一方面为脂肪酸、固醇等物质的合成提 供还原力,另一方面可通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处连接,可 以调剂戊糖供需关系。
•途径中的赤藓糖、景天庚酮糖等可用于芳香族氨基酸合成、 碱基合成、及多糖合成。
醛再氧化成有机酸,最后按脂肪酸β-氧化的方
式分解,为机体生长提供必要的能量与小分子 化合物。
(二)脱氨作用 脱氨基主要有氧化脱氨基(大肠杆菌等参与)、水解
脱氨基(酵母菌等参与)和还原脱氨基(大肠杆菌等参 与)三种方式。 1.氧化脱氨基 CH3CHNH2COOH+1/2O2→CH3COCOOH+NH3 2.水解脱氨基 RCHNH2COOH+H2O→RCH2OH+CO2+NH3 3.还原脱氨基 HOOCCH2CHNH2COOH→HOOCCH=CHCOOH+ NH3

微生物学(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微生物学(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微生物学”练习题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一、名词解释发酵、光合色素、光合单位、次级代谢、次级代谢产物、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合成代谢、分解代谢、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呼吸作用二、选择题1、新陈代谢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是()。

A、分解代谢B、合成代谢C、能量代谢D、物质代谢2、驱动光合作用反应的能量来自()。

A、氧化还原反应B、日光C、ATP分子D、乙酰CoA分子3、微生物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是()。

A、氨基酸和蛋白质B、氧气和葡萄糖分子C、丙酮酸分子D、糖原4、不产氧光合作用产生ATP是通过()。

A、非循环光合磷酸化B、循环光合磷酸化C、氧化磷酸化D、底物水平磷酸化5、发酵是专性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的一种生物氧化形式,其产能机制是()。

A、非循环光合磷酸化B、循环光合磷酸化C、氧化磷酸化D、底物水平磷酸化6、合成代谢是微生物细胞中的一个过程,其作用是()。

A、合成分子及细胞结构B、在电子载体间传递电子C、微生物细胞分解大分子为小分子D、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是关键的中间过程7、营硝酸盐呼吸的细菌,都是一类()。

A、专性好氧菌B、兼性厌氧菌C、专性厌氧菌D、耐养性厌氧菌8、下列代谢方式中,能量获得最有效的方式是()。

A、发酵B、有氧呼吸C、无氧呼吸D、化能自养9、下列哪些描述不符合次级代谢及其产物()。

A、次级代谢的生理意义不象初级代谢那样明确B、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不受细胞的严密控制C、发生在指数生长后期和稳定期D、质粒与次级代谢的关系密切10、光能自养型微生物的能量来源是()。

A、葡萄糖B、日光C、CO2D、碳酸盐11、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中,还原力NADPH2的〔H〕来自于()。

A、H2SB、H2O的光解C、H2CO3D、有机物12、微生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是()。

A、适应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初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必须的物质B、次级代谢产物并非是微生物必须的物质C、次级代谢可以在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下产生D、初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无需代谢调节14、在细菌细胞中,能量代谢的场所是()。

]微生物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微生物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第五章微生物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在自然界里分布是非常广泛的一、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环境适合微生物的生长:pH(5.5-8.5),渗透压(3-6),通气,动植物尸体(有机质),矿质元素,而且土壤具有保温性,与空气相比,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变化要小得多,所以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土壤中都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种类: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二、水中的微生物:水环境:地球的70%左右由水覆盖,其中溶解和悬浮有机、无机物,流动水有氧渗入可供微生物生长。

习惯上我们把水体中的微生物分为淡水微生物和海洋微生物两大类。

淡水微生物是指我们生活的河、湖里的微生物,这里面有许多致病性微生物,也就是存在病原菌,所以我们生活中的饮用水都是经过处理的,不然就会引起一些肠道性传染病。

一般来说,我们会以水体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来衡量水体污染情况,根据规定,每1000毫升自来水中,大肠杆菌群的指数不得超过3个。

为了消灭水体中的病原菌,我们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次氯酸盐和液体氯来消毒处理,如果水体中的游离性氯保持在0.2-0.4PPM的话,就能杀死作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肠道杆菌。

作用:在水生环境的食物链中起关键作用。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环境:空气中没有微生物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所以它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场所,但是空气中飘浮着许多微生物种类分布:主要是真菌和细菌,在医院,公共场所致病菌的数量多。

科赫沉降法(沉降平板法):打开皿盖5分钟进行培养,一般认为皿内100cm2上微生物的数量等于10m3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

作用:可迅速全球传播,对地球上生物繁衍有一定意义。

四、生物体内外的微生物:1.人体内外的微生物1)正常菌丛: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

2)条件致病菌:凡属正常菌群的微生物,由于机体防御性降低、生存部位的改变或因数量剧增等情况而引起疾病者。

第五章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影响因素先介绍如何在实验室或生产实践中使微生物生长,即如何培养微生物;然后介绍微生物生长的规律(包括个体和群体);以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最后讨论控制微生物生长特别是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生长:微生物个体重量的增加和体积增大的现象。

繁殖:微生物数量增多的现象。

第一节微生物生长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一)微生物的纯培养及获得方法1.纯培养:微生物学将从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叫作纯培养。

2.获得方法(分离方法):只有分离到微生物的纯菌种,才能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目前常用的分离方法有:①释倒平板法:按不同的稀释度将待分离的材料进行稀释(10倍稀释法),然后分别倒平板,培养得到单一菌落,挑取,分离,纯化即得。

②平皿划线法:在培养基表面用接种环平行或连续划线,培养可得单菌落,分离纯化得纯培养。

平行扇形连续③单细胞挑取法:用单细胞挑取仪(显微镜挑取器)在显微镜下直接挑取单个细胞(菌体)进行培养,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④选择培养基分离法:用只适于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培养,结果只有一种微生物生长,挑取即得。

⑤涂抹培养皿分离法:平板上滴0.2ml菌悬液,用玻璃刮棒涂抹,培养后挑取菌落,纯化即得。

另外,有煮沸法分离芽孢杆菌;利用致死温度的不同分离噬菌体。

(二)微生物的培养方法1.好氧培养法:a.实验室:试管斜面,平板。

b.工业:半固体物料(浅盘法,转桶法,厚层培养法)c.食用菌:袋栽法,床栽法。

2.固体培养法:a.实验室:摇瓶培养法,试管液体培养法,三角瓶浅层培养法,小型台式发酵罐等。

b.工业:发酵罐(通用型搅拌发酵罐,气泡塔型发酵罐,其他形式的发酵罐)。

3.厌氧培养法:a.验室:厌氧培养皿,厌氧试管,厌氧罐。

b.工业:液体静置培养法。

二、微生物的同步生长及同步培养方法1.同步培养法:能使培养物中所有的微生物细胞都处于相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成为同步培养法。

2.同步生长:培养物中的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ppt课件

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ppt课件
倍满沈杨落哦烁疗灾垂挽浙轩温袭拥竞寡兹用珍捣睡腰长衷蛙憾荤点刺苯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
第二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微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变过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 能量守恒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是通过生物氧化反应来实现的 生物氧化–––微生物在细胞内酶作用下把营养物质氧化的过程
附窑睬胁淤豫穿般锑力恰炳应捧菏妥纱普清样掠跋铆祝应藏汉背厚丁吟帐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
主要内容
微生物的酶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包熙候绵元赂吹迟俯瘸镑殷滴请浇辕咖颠希羹狐需疑西净汪雌珐歹伍横劫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的酶
玫综闰惺查居亥巴卓肛斗具琶镇揽薯吻陈煌峨约戚艳演天穗革垢芽锤怔辨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
3-磷酸甘油醛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2-磷酸甘油酸
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丙酮酸激酶)
脱氢
氧化磷酸化
盒丹吃对虞它腾倾盈捉古句懂铺者射割惧付刽隐化烧仗溢射铱梭瞪御走谴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
(1)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由酶催化) (2)反应步骤繁多,但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彼此协调,且逐步进行,表征了新陈代谢具有严格的顺序性 (3)对内外环境具有高度的调节功能和适应功能。
新陈代谢的特点
舍惊怔疫脚诉脸咕袁撩救锡蔓愈束昨黑镣馋麻霄碳矢茨剃慢霞亩阅牲馋灼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第五章+微生物的酶与代谢

微生物分布种类及关系

微生物分布种类及关系

(二)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拮抗作用:生物屏障



① ② ③ ④
改变pH:抑制外来菌 占位性保护作用:生物膜 争夺营养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

2、营养作用
代谢:蛋白质、糖、脂肪、 胆汁、胆固醇 合成:维生素 乳酸杆菌 3、免疫作用 Ag Ab
4、抗癌作用
激活巨噬细胞
(三)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 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特殊情况下能引 起疾病的细菌。 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 ①免疫功能下降
属名在前,用以描述某微生物主要特征的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形容
词。字首字母要大写,由微生物的构造、形状,或科学家名字而 来。其词源可来自拉丁词、希腊词或其他拉丁化的外来词,或以 组合方式拼成。 种加词在后,用以描述微生物的次要特征。均小写,来自微生物 的色素、形状、来源、病名或科学家姓名等,与属名一样,也由 拉丁词、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
微生物约有10万种,有人估计目前已知的
种只占地球上实际存在的微生物总数的 20%,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物种最多的 一类。微生物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在人 类生产和生活中仅开发利用了已发现微生 物种数的1%.
1、土壤 2、水中
3、空气
4、人体 5、生产环境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②寄生部位改变
③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所导致的菌 群失调
(四)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 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 生态失去平衡称为菌群失调。 由于菌群失调而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 床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 措施:停用原来的抗生素 微生态制剂(酪酸菌、双歧杆菌、

乳酸菌素等)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命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人体及动、植物体上的微生物
一.人体四大菌库是什么?
肠道、口腔、皮肤、阴道是人体四大菌库, 所包含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以人体 消化道内的细菌为例:其菌数可达100万亿, 菌体总重量约1.0—1.5公斤,占人体总重量的 1/50—1/60,与人体的肝脏重量相当,而产 生酶的量却远远超过了肝脏所产生的量。
菌、乳酸菌等,这些细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并对人体健康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人 体 各 部 位 的 微 生 态 系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头发头皮:
●每平方厘米约有一百万个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口腔里每平方厘米就有超过一亿个的微生物!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坏微生物——细菌是导致 口气的罪魁祸首。它们寄生在牙齿之间和舌头 上,在分解食物残渣和唾液的同时,产生难闻 的硫化合物。
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每立方厘米高达100兆以上。400多种的细菌寄 居在大肠之中。 ●肠道内的大肠埃希氏菌是人体客栈中的好房客,它帮助我 们消化,而且也是我们防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肠道 之外的大肠埃希氏菌却能致人害病,如果它"溜进"食物之中 ,就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 ●大肠是细菌最喜欢的寄生地,"安居乐业"的微生物总数达 100万亿个,比地球上的总人口超出16000倍,因此其"人口" 密度也最大。最先的一批来客非大肠杆菌莫属。它一出世, 就作为"乳儿"造访亲友久居不去。每隔20分钟它分裂一次, 以致不到10个钟头之内,就由2个细菌产生出10亿个细菌。
微生物与日常生活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 × 10 12 吨;
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重感冒患者为8500万;
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二、人体内微生物重量分布是怎样的?
人体表面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常栖居着种类繁多、 数量庞大的微生物。一个健康人由1013个动物细胞 组成,而定植的原核细胞达1014个,人体自身细胞 只占栖居在体表和体内微生物细胞的10%。按重量 计算: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1271g,其中 肠道占1000g,肺:20g,口腔占20g,鼻占10g,眼 1g,阴道29g,皮肤200g。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 主要在肠道,胃肠的微生物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 78.67%。
人体微生态中微生物的 数量 眼睛: 1g
鼻腔: 10g
口腔: 20g
皮肤: 200g
肺: 20g 肠道: 1000g 生殖道: 20 g 总量:1271g
三、肠道微生态环境是怎样的?
人体肠道内有很多细菌,细菌总数达到100万亿个,是人体细胞
总数的10倍。肠道菌群种类多达四五百种,重要的细菌有双歧杆
结肠内出现的主要细菌与数量
细 菌 个数/克粪便 可致病性
类杆菌属(脆弱类杆菌) 双岐杆菌属 真杆菌属 肠道杆菌科(埃希菌属) 肠球菌属(粪链球菌) 乳酸杆菌属 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
1010-1011 1010 1010 107-108 107-108 107 106
+ — — +; 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 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 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 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
B:大肠杆菌
T:肠粘膜
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
鼠 疫
艾滋病

腋窝微生物
1.汗臭味 2.狐臭 3.体味:在人群拥挤的公共汽车或地铁中,你也许不只一次 领略了那种难以忍受的气味!它从腋下散发出来,肆无忌惮 地污浊着周围的空气!生活在腋窝的微生物每平方厘米高达 10亿~100亿个。 要知道汗水本身并没有气味,都是腋窝房 客——棒状菌群被皮肤分泌的脂肪酸滋养,从而繁殖滋生了大 量细菌,由此产生了难闻的气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