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对动脉作用机理合理使用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以下;高危患者血压目标更宜个体化,一般可为130/80mmHg以下。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和受体阻滞剂五类(表5-1),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此外, -受体阻滞剂或其他种类降压药有时亦可应用于某些高血压人群。
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包括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前者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患者。
常见副作用包括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导致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
临床上常用的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主要包括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两种药物,也可用于降压治疗,常见副作用包括抑制心脏收缩功能和传导功能,有时也会出现牙龈增生。
2-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禁止使用。
ACEI:作用机理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降压作用。
常用药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培哚普利等。
此类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预防作用。
适用于伴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伴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患者。
最常见不良反应为持续性干咳,多见于用药初期,症状较轻者可坚持服药,不能耐受者可改用ARB。
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应定期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
禁忌症为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及妊娠妇女。
ARB:作用机理是阻断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发挥降压作用。
常用药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
ARB可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
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因此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对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358-02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成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为高血压。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其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小动脉痉挛性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1]。
由于高血压病不仅是血液动力学异常疾病,而且也伴随着糖、脂肪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是诱发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目前常用的抗高血压药有七大类,包括利尿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交感神经抑制剂、血管舒展药。
本文重点介绍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高血压降压目标一般情况下将血压降至140/90mm Hg以下。
老年患者的收缩压(SBP)应降至150mm Hg以下、舒张压(DBP)<90mmHg,但不低于65~70mmHg。
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控制在130/80mm Hg以下。
收缩压平均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平均下降5~6mmHg,3~5年内脑卒中、心脑血管死亡率与冠心病事件分别减少38%、20%、16%,降压治疗对高危患者能获得更大益处[2]。
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干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脂症或糖尿病,并适当处理患者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
药理学抗高血压药

特点:
临床抗高血压的一线药,可单独应用治
疗轻度高血压 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 作用温和、持久,不易产生耐药性 主要作用为减轻其他高血压药引起的水 钠潴留。 常作为抗高血压之基础用药
不良反应
高尿酸血症:痛风
水电解质失衡: 低钾
缺钾促发两种室性心律失常: 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
一、利尿药
常用的是噻嗪类,单用有抗高血压作用,可 使患者血压平均降低约10%左右。
1.降压机制
1.早期:排钠利尿,减少细胞外液和血容量 2.长期应用 ①排钠,降低动脉壁细胞内Na+的含量,减少Na+-
Ca2+交换,减少胞内Ca2+量 ②降低血管平滑肌对血管收缩剂的反应性 ③诱导动脉壁产生扩血管物质如激肽、前列腺
3.减少缓激肽(bradykinin,BK)的降解 促EDHF及NO释放:扩血管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 促PGI2合成:增加扩血管效应
优 点:
各型高血压:降压不伴反射性心率增快 长期应用不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脂质代谢障碍,并可
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损害 可预防和逆转心血管重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增
抗高血压药
(antihypertensive drugs)
.
概述: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症,WHO建议: 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超过140mmHg,舒张 压超过90mmHg的个体为高血压。可分为原发 性高血压(90%~95%)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 性高血压亦称高血压病。继发性高血压是某 些疾病的一种表现(嗜镉细胞瘤、尿毒症 等)。高血压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高 血压危象。
在受体水平抑制RAAS
与ACEI相比 1. 选择性强,不影响缓激肽系统
抗高血压药(降压药)的药理和机制

是作
特点
①降压作用确切、温和、持久、平稳;
②使收缩压和舒张压成比例地下降,对卧位 和立位血压均能降低;
③长期用药无耐受性
氢氯噻嗪降压机制
⑴用药初期机制:通过排钠利尿,使细胞外液 和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
⑵长期用药机制:①排钠使血管壁细胞内钠 量减少,通过钠—钙交换,使胞内钙含量减少, 血管平滑肌舒张而降压;②胞内钙减少可使血 管平滑肌对收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降低;③可 诱导动脉壁产生扩张血管物质,如激肽、前列 腺素等。
如果发生严重而持久的脑血管痉挛,使脑循 环发生急剧障碍,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昏迷、惊厥等 症状。血压高达200/120 mmHg以上者,称高 血压脑病。 高血压危象 ( hypertension crisis )
指全身小动脉暂时性强烈痉挛,致使血压 急剧上升,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
利尿药降压作用机制
早期:排钠利尿细胞外液及血容量↓
血压↓
长期(3-4W后血容量及心输出量恢复至正常):
• 血管壁细胞内缺钠 Na+ / Ca2+交换细胞 内低钙 血管张力↓ 血压↓
• [Ca2+]↓→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如NE) 反应性↓ 血压↓
• 诱导动脉壁产生扩血管物质,如激肽、前列 腺素等血压↓
其他:酮舍林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分类
3、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等
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 依那普利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氯沙坦 (3)肾素抑制药:瑞米吉仑
抗高血压药 物作用位点
醛固酮 血管紧张素
肾素
中枢交感N抑制药
可乐定 甲基多巴
药理第25章 抗高血压药-wu

新型抗高血压药物
一、钾通道开放药 ( 钾外流促进药 )
钾通道开放,钾外流增多,细胞膜超 极化,膜兴奋性降低,Ca2+内流减少,血 管平滑肌舒张,血压下降。 钾通道开放药有米诺地尔 (minoxidil) 、 吡那地尔 (pinacidil)、尼可地尔 (nicorandil) 等。
2019/5/22
正常
60<85
正常高值 85~89
Ⅰ期
90~99
Ⅱ期
100~109
Ⅲ期
﹥110
高血压危象 ﹥110
收缩压(mmHg)
90<130 130~139 140~159 160~179 ﹥180
200
2
影响因素: 直接影响动脉血压调节的基本因素
有外周血管阻力、心脏功能和血容量。 这些因素主要通过①交感神经系统;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两个系统的 调控来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3
第一节┃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1)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
(2)钙通道阻滞药: 硝苯地平、 尼群地平等。
(3)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①α 1-R阻断药:哌唑嗪、特拉唑嗪等。 ②β -R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③α 、β -R阻断药:拉贝洛尔等。
(6)血管扩张药 ①直接扩张血管药:肼屈嗪、硝普钠 ②钾通道开放药:吡那地尔 ③其他:吲达帕胺、酮舍林
6
第二节┃常用抗高血压药
第一线抗高血压药是:利尿药、钙通道阻 滞药、β 受体阻滞药、ACE抑制药及血管紧张 素Ⅱ受体阻滞药。
一、利尿降压药(基础降压药) 氢氯噻嗪 hydrochlorothiazide
抗高血压药
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动脉血压下降,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知识汇总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摘要高血压药物是用来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意义很是广泛,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它可以降低血压,帮助病人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血压控制到和普通人一样的目标。
治疗主要选择以长期药物治疗为主,如钙拮抗剂、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利尿剂以及α受体阻滞剂等。
由于长期用药,临床就出现了一些不合理、滥用药物的现象,所以这类疾病首选综合治疗的方法。
综合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血压药物的分类,然后分析了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合理用药,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应用目录1.高血压概况 (2)2.1各种降压药物的说明 (3)2.2各种降压药的对比 (6)3.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7)3.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7)3.2高血压合并心衰 (8)3.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8)3.4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 (8)5.结语 (8)引言高血压疾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由基因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所引起。
首先这类疾病大多有家族遗传史;另外,随着年纪的增大,动脉硬化,也有可能引发高血压,多见于老人;其次,还有肥胖症或是习惯性的紧张焦虑,疲劳过度,高血脂症等,也都有可能引发高血压。
而继发性高血压,大多是由于别的病症所诱发的,例如肾病综合征,也有慢性肾炎,皮质醇增多症,也可能会引发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这种情况,不仅要降低血压,还要合理用药,进而防止药物滥用,使得病人能够更好地获得较为健康的生活。
为了实现药物控制血压的目标,病人大多选择综合治疗。
因而综合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总结了降压药物的分类及不同类型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用药情况,并对高血压人群的护理、生活方式、心理治疗等提出了建议。
1.高血压概况高血压病指的是一种主要以动脉血压持续性升高为表现的慢性疾病。
抗高血压药(降压药)的药理和机制

其他:酮舍林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分类
3、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等
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 依那普利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氯沙坦 (3)肾素抑制药:瑞米吉仑
抗高血压药 物作用位点
醛固酮 血管紧张素
肾素
中枢交感N抑制药
可乐定 甲基多巴
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卡托普利 (Captopril) 依那普利 (enalapril) 赖诺普利 (lisinopril) 苯那普利 (benazepril)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洛沙坦(losartan,氯沙坦)、 缬沙坦 (valsartan)
利尿药降压作用机制
早期:排钠利尿细胞外液及血容量↓
血压↓
长期(3-4W后血容量及心输出量恢复至正常):
• 血管壁细胞内缺钠 Na+ / Ca2+交换细胞 内低钙 血管张力↓ 血压↓
• [Ca2+]↓→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如NE) 反应性↓ 血压↓
• 诱导动脉壁产生扩血管物质,如激肽、前列 腺素等血压↓
是作
特点
①降压作用确切、温和、持久、平稳;
②使收缩压和舒张压成比例地下降,对卧位 和立位血压均能降低;
③长期用药无耐受性
氢氯噻嗪降压机制
⑴用药初期机制:通过排钠利尿,使细胞外液 和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
⑵长期用药机制:①排钠使血管壁细胞内钠 量减少,通过钠—钙交换,使胞内钙含量减少, 血管平滑肌舒张而降压;②胞内钙减少可使血 管平滑肌对收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降低;③可 诱导动脉壁产生扩张血管物质,如激肽、前列 腺素等。
抗高血压药对动脉作用机理合理使用

整理课件
19
临床应用
各型高血压 单用:轻、中度高血压 与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合用:重度、顽固 性高血压 伴有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肾 病,延缓病情,改善生活质量(心肾保护作 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整理课件
20
ACE抑制药的体内过程
药物 卡托普利 依那普利 赖诺普利 喹那普利 培哚普利 雷米普利 福辛普利
绝对生物 利用度(%) 70 40 25 10~12 65~70 50~60 36
整理课件
21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RAS高度激活病人,首次现象(低血压),小剂量开始
肾功能受损或留钾利尿药合用,高血钾(抑制醛固酮)
卡托普利
青霉胺样反应(皮疹、瘙痒、白细胞减少、淋巴结
肿大、发热、口腔溃疡、肝功能损伤)(-SH)
5
抗高血压药作用部位及机制
药物
器官
机制
中枢性降压药 b受体阻断药
减少交感神经放电活动 (减少心排出量) (降低外周阻力)
b受体阻断药
减慢心率和减弱收缩力 (减少心排出量)
a受体阻断药 钙拮抗药 血管扩张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舒张血管平滑肌 (降低外周阻力)
利尿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b受体阻断药
2. 抑制胃肠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3. 镇静作用(中枢神经)
整理课件
34
作用机制:
1. 激动延髓孤束核α2受体 2. 激动延髓嘴端腹外侧区I1-咪唑啉受体 3. 激动外周神经突触前膜的α2受体及咪唑啉受体,
减少NA释放(负反馈) 4. 中枢镇静作用:激动额叶皮层和蓝斑核α2受体 5. 控制戒断症状:兴奋α2受体,抑制蓝斑核部位去
降低血容量 (减少心排出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课件
7
(四)交感神经抑制药 1. 中枢性降压药(甲基多巴、可乐定等) 2. 神经节阻断药(樟磺咪芬等) 3.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利血平、胍乙啶等) 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 (1)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2)α受体阻断药(哌唑嗪等) (3)α及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卡维地洛等) (五)血管扩张药 1.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药(肼屈嗪、硝普钠等) 2.钾通道开放药(二氮嗪、米诺地尔等)
起效慢,生物利用度高,作用时间长(t1/2=40-50h),降压 作用平缓
扩张外周动脉及冠状动脉, 无反射性心动过速; 对心率、 房室传导、心肌收缩力无明显影响
适用于治疗高血压
整理课件
15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
卡托普利(captopril) 依那普利(enalapril) 赖诺普利(lisinopril) 喹那普利(quinapril) 培哚普利(peridopril)
前体药
非 是 非 是 是 是 是
血药峰浓度 时间(h) 1 1 2~4 2 1 1 1
血浆半衰 期(h) 2.3 11 12~24 1 24 9~18 11.5
作用持续 时间(h) 6~12 12~24 24~36 24 40 24 24
代谢 脏器 肝脏 肝 ? 肾 肾 肾 肝肾
蛋白结合 率(%) 30 50 少 97 30 36 95
整理课件
19
临床应用
各型高血压 单用:轻、中度高血压 与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合用:重度、顽固 性高血压 伴有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肾 病,延缓病情,改善生活质量(心肾保护作 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整理课件
20
ACE抑制药的体内过程
药物 卡托普利 依那普利 赖诺普利 喹那普利 培哚普利 雷米普利 福辛普利
整理课件
3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神经机制紊乱(交感缩血管神经活性增 高,感觉舒血管神经活性降低) 外周自身调节机制减弱 激素或局部活性物质异常(Ang II、ET 、 NO) 电解质失平衡
整理课件
4
影响血压的因素: 心排出量 血管阻力
抗高血压药: 调节神经、体液紊乱,减少心排 出量或/和降低外周阻力
整理课件
长期应用致畸(孕妇禁用)
雷米普利、福辛普利部分乳汁分泌(哺乳期忌用)
整理课件
2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AT受体-AT1、 AT2、 AT3、 AT4 AT1-促进高血压发生发展 AT2-抑制生成与抗增殖作用
抗高血压药
整理课件
1
高血压:BP≥140/90mmHg 发病率15%~20%,我国2.5亿人患高 血压,新增300万/年 原发性高血压(绝大多数) 继发性高血压(10%)
高血压并发症:
高血压分级(舒张压)
轻 95~104mmHg 中 105~114mmHg 重 ≥115mmHg
整理课件
16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其抑制药的作用环节
整理课件
17
ACE
ACE活性与卡托普利结合的示意图
整理课件
18
药理作用及机制
1. 抑制血浆与组织中ACE,减少AngⅡ的生成,降低外周阻力 2. 减慢缓激肽降解,促进NO生成与PG生成,舒张血管 3. 减少NE释放与NT-1分泌,降低外周阻力 4. 抑制心肌与血管重构 5. 减少醛固酮分泌,促进水钠排泄 6.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绝对生物 利用度(%) 70 40 25 10~12 65~70 50~60 36
整理课件
21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RAS高度激活病人,首次现象(低血压),小剂量开始
肾功能受损或留钾利尿药合用,高血钾(抑制醛固酮)
卡托普利
青霉胺样反应(皮疹、瘙痒、白细胞减少、淋巴结
肿大、发热、口腔溃疡、肝功能损伤)(-SH)
整理课件
13
药动学
口服后30-60分钟见效,在肝脏氧化代谢,肝功能降 低者半衰期延长.常用缓释片
不良反应
恶心、头痛、呕吐、眩晕、潮红、心悸、乏力等,发 生率约10% ,可能由于其扩张血管引起
药物相互作用
肝药酶诱导剂促进硝苯地平代谢 肝药酶抑制剂降低硝苯地平代谢(血药浓度增加)
整理课件
14
氨氯地平 (amlodipine)
整理课件
10
临床应用
安全、有效、价廉,单独应用(轻、 度),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增强疗效
老年人疗效较佳(肾单位减少,水钠 容量增加,血浆肾素活性降低)
2~4周达最大疗效 减少心、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整理课件
11
钙通道阻滞药
Ca2+内流↓→降低平滑肌细胞内Ca2+含量, 小A舒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降低血容量 (减少心排出量)
整理课件
6
抗高血压药分类
(一) 利尿降压药 1. 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氯噻酮等) 2. 袢利尿药(呋噻米、依他尼酸等)
(二) 钙通道阻滞药 硝苯地平等
(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1.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等) 3. 肾素抑制药(雷米克林等)
5
抗高血压药作用部位及机制
药物
器官
机制
中枢性降压药 b受体阻断药
减少交感神经放电活动 (减少心排出量) (降低外周阻力)
b受体阻断药
减慢心率和减弱收缩力 (减少心排出量)
a受体阻断药 钙拮抗药 血管扩张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舒张血管平滑肌 (降低外周阻力)
利尿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b受体阻断药
二氢吡定类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拉西 地平、氨氯地平和尼卡地平,血管具有选择性, 较少影响心脏
整理课件
12
硝苯地平
对轻、中、重度高血压均有降压作用 亦适用于有肾脏疾病、糖尿病、哮喘、高脂血症和恶 性高血压患者 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心输量增加、肾素活性增加, 不宜用于高血压伴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后的患者
整理课件
8
利尿药
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 特点:温和、持久、对立位和卧位均
降压,无明显耐受性
整理课件
9
降压机制
早期:排钠利尿、降低血容量,减少心排出量
长期: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1)降低平滑肌细胞内Na+含量,Na+-Ca2+ 交换,降低Ca2+含量 2)降低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提 高舒血管物质的反应性 3)降低血管壁Na+ 、水含量,减轻因细胞 内液过度积聚所致的官腔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