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义德·知识分子论》读后感
萨义德人文主义知识分子论

作者: 张春琴[1];张春娟[2]
作者机构: [1]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77-84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7期
主题词: 萨义德;知识分子;流亡性;业余性
摘要:知识分子问题是萨义德文化批评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考察了后现代语境下萨义德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认为福柯意义上的“不屈不挠的博学”是萨义德对知识分子的基本界定和要求,“流亡性”和“业余性”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途径和条件。
由于知识分子在人文主义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萨义德的知识分子理论是其人文主义文化批评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对于全球化和后现代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知识分子中的专业人士与业余者

知识分子中的专业人士与业余者----读萨义德《知识分子论》有感我们对于知识分子的理解,不但与不同的人有关,而且与不同的时代有关。
记得我上小学那时候,高中毕业,就有人称呼你是小知识分子。
今天看来却似乎成了笑谈。
这是知识分子的片面理解。
但大学毕业总算是知识分子吧?农民、工人大概会这样看。
另外有一种见解,不但大学生,就是硕士、博士、教授、研究员,也不一定是。
萨义德就是这样看的:“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解者,也不是建立共识者,而是这样一个人:全身投注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词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或作法。
不只是被动地不愿意,而是主动地愿意在公众场合这么说。
”萨义德说过:“今天的知识分子很可能成为关在小房间里的文学教授,有着安稳的收入,却没有兴趣与课堂外的世界打交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对日趋专业化的一种对立观。
专业人士,指具备专业技能,并依赖此类技能为生的职业人士。
在人们的通常认知中,此类“专业技能”须符合科学原理,通常需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及训练,并有可经考试获得的“认证书”,拥有自我约束行为的职业操守及可量化的专业标准。
例如“风水师”就不属于专业人士,因其“专业标准”无法量化,艺术类工作人员亦同此理。
专业人士通常都是一个学会的会员,但并非所有学会(或协会)的会员都是专业人士。
政府公务人员并非专业人士,对他们的专业人士资格的看法通常来自他们所拥有的另外的各种专业资格。
因此,一位纯粹的警察并非专业人士,而一位财政局长却会因其所拥有的财经类专业资格而被视为专业人士。
萨义德指出专业化有三种弊病。
其一,是专门化,今天在教育体系中爬得越高,越受限于相当狭隘得知识领域。
虽然他并不反对专业能力。
但专门化戕害了兴奋感和发现感,容易陷入怠惰。
其二,专门化受制于专家和权威,影响人独立判断的勇气,甚至严格说来,专长到头来几乎和知识不相干。
其三,专业化的追随者无可避免底流向权力和权威,流向权力的要求和特权,流向被权力直接雇佣。
爱德华.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的来源

浅析爱德华.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的来源摘要:爱德华·萨义德是国际著名的比较文学批评家和政治活动家。
萨义德的公共知识分子观来源主要有三:福柯的权力哲学、葛兰西的霸权政治哲学和奥本巴赫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
笔者试图通过对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来源的分析,使萨义德的知识分子形象更加全面丰富。
关键词:爱德华·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中图分类号:i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99-02爱德华·萨义德是20世纪闻名世界的文学批评家、政治批评家和社会评论家,在美国知识界具有崇高的声誉,但同时也因其巴勒斯坦裔身份和其著作、言论饱受争议。
萨义德不仅不甘于静坐书斋,反而投入大量精力到公共事务领域和国际热点问题当中。
萨义德公共知识分子观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位人物:福柯、葛兰西、奥本巴赫。
其中法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的权力哲学思想直接为萨义德提供了理论来源。
福柯的权力哲学强调去主流话语霸权,解构权威、去除中心,突破学科的束缚,这个理念为萨义德所用,为贯穿他《东方学》一书基本框架的成型打下了基础,“倘若没有福柯关于话语和话语构成的概念,关于权力和知识的关系的讨论,关于表述总是受到它所寓于其内的权力体系的影响的观点,萨义德的研究将是无法想象的”。
福柯所说的话语和文本是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文本不仅创造知识,还创造他们臆想出来的另一种现实。
“萨义德在具体分析话语霸权如何形成和如何表现时援用了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福柯的理论旅行到萨义德就更加具体化了,更落实到政治层面上了”。
然而萨义德并没有全盘接受福柯权力哲学中的所有观点,比如福柯认为极权主义、对思想的专制对于社会的运行是有害的,而萨义德则坚持知识分子阶层首先应该在学术界内外发挥影响力,诉诸于消除非正义和不平等的行动,这样才有益于社会。
他认为现存在与西方学术界和主流媒体中的东方主义是西方近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霸权与东方知识结合的所谓东方学话语,东方主义就代表着抬高西方、贬损东方,东方是理所当然地落后于西方,西方的知识、文化也应该凌驾于东方之上。
《知识分子论》的读后感

《知识分子论》的读后感
对于萨义德而言,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
世上毕竟凡夫俗子多,他们感兴趣的是物质的利益,个人的晋升,而且可能的'话,与世俗的权势保持密切关系。
在这物欲横流的
社会,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物质,完全生活在象牙塔中。
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是要服务于公共领域的,因而与社会联系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不可能完全孤立地活着。
只能说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远离这些,尽可能让自己不被这些淹没。
然而很多知识分子并没有做到为公众服务,他们让自己服务于政治、权势,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以自己的行为回馈社会,并没有履行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
知识分子必须尽可能给社会生活价值评判提供一种向导,给人们以警醒。
知识分子若只是一时冲动地从公众的角度表达观点,这并不稀奇。
这贵在一份坚持,有人倒在半途中,坚持到底的人屈指可数。
固有的社会制度、社会思想的束缚,消磨了他们的耐性、坚持。
- 1 -。
关于萨义德与《东方学》

萨义德与《东方学》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 •Said,1935—2003),美籍巴勒斯坦人,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是巴勒斯坦立国运动的活跃分子。
萨义德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阿拉伯基督教家庭,家境富有。
他童年大多数时间在埃及开罗度过,从小就接受西式教育。
1953年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之后多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也曾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
萨义德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阿拉伯语和法语。
此外他还是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音乐的造诣非浅。
2003年9月去世。
其著作主要有:《东方学》(又译东方主义 Orientalism)、《知识分子论》、《文化与帝国主义》、《世界·文本·批评家》。
理论要素:东方主义、“本土—他者”理论、文本理论、“理论旅行”、“批评意识”说一、萨义德东方学的基本理论萨义德的“东方学”有三层含义。
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
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者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
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泛分布于西方生活各个方面,如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以及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殖民政府、外贸公司、教会、军队等各种机构。
它通过对东方和东方人进行整体化、类型化本质化和符码化,形成关于东方的集体观念、专业权威、话语体系和社会体制。
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对于东方世界或者称之为“旧世界”的妖魔化、利己化解读的批判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而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不仅关注这一种东方主义的现象,在以一个东方人的身份探究为什么被称作东方的民族自身为什么有时也会接受这种歪曲的解读。
高分作文范文-让守望者永存

萨义德在其《知识分子论》一书中,明确指出:“真正的知识分子受到形而上热情的感召,斥责暴力,批判不公,监督权威,保护弱小。
”这是一群真正的守望者,特定的历史条件、时代环境需要他们步出人群,勇敢坚强地扛起道义的大旗。
这样卓尔不群之士,理应永存。
在这些守望者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种对人类普遍真理的坚守。
这些人没有因为享有更高等的知识而洋洋得意,对大众漠不关心,“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们在用自身的学识感召时代、引领社会。
当胡塞尔在为欧洲文化危机而四处演讲时,当罗素也在为人类幸福反对制造原子弹时,人们很容易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博大的悲悯意识。
他们为时代寻找方向,为人类谋求出路,绝不辜负知识赋予他们的责任。
“绝不把团结置于批评之上。
”美国作家萨义德如是说。
高度自觉的批判意识,不从众合流的独立精神让时代的守望者早已舍弃了小我。
无论是尼采在德意志民族热情最高涨时忧虑地提出战争的隐患还是梁漱溟因为文革问题与毛主席在大会上的据理力争,都让世人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守望者身上的无畏与担当。
“他的笔受上帝指挥”,苏联主席这样评价索尔仁尼琴。
坚守、独立、批判、非守望者为之,谁为之?反观当下,如巴赫金所说:“这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
”形形色色的言论,亦正亦邪的倡导,多元之下,无疑需要守望者挺身而出,喊出时代最强音。
然而越来越多饱学之士却在尽力逃避守望者的身份,说违心话,办违心事。
笔杆子上那股“形而上的热情”又到何处去了?是消弥于生活中琐碎的平庸还是社会上隐蔽的设定?抑或那浩然之气已妥协于更多对现实的考虑?功利诚可贵,理想价更高。
若一个时代的心灵蒙尘,眼光呆滞,民族的文化内核,国家的精神脊梁又靠何人去塑造、去担当呢?莫忘守望。
马丁·路德·金说:“历史终将记住的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中国青年报》的主编也在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上激昂地提出:“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妥协,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何谓知识分子 从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到中国作家王蒙的《青狐》

作者: 李嘉慧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上海文化
页码: 32-3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知识分子论》 《青狐》 中国作家 萨义德 王蒙 道德判断 历史转折 意识
摘要:萨义德(Edward W.Said)在《知识分子论》中认为:“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在行动本身,依赖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怀疑、投注、不断献身于理性探究和道德判断的意识;而这使得个人被记录在案并无所遁形。
知道如何善用语言,知道何时以语言介入,是知识分子行动的两个必要特色。
”中国作家王蒙自言在其作品《青狐》中,可以“看到历史转折、。
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

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摘要]后殖民理论批评家萨义德多年来执着关注知识分子问题。
笔者认为,萨义德的特殊身份让他在美国学术界显得格格不入,而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独特见解又让我们重新认识和了解了后殖民批评理论[关键词]萨义德;知识分子;巴勒斯坦解放运动[DOI]10.13939/ki.zgsc.2015.44.1891 前言后殖民批评理论“三剑客”之一的萨义德(1935―2003)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之一,国际知名的重量级学者,为美国学术界引入欧陆理论及另类观点。
萨义德著作等身,其著名的《东方学》(Orientalism)成为后殖民理论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成为后殖民批判理论自觉和成熟的标志。
在政治上,他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投入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特立独行的勇气,言人之所不能言、不敢言。
而第三世界的背景又使他对于研究对象有着异乎英美学术主流的角度和关怀。
作为有着东方或第三世界民族血统的知识分子,他与真正的主流的理论家相比成为一个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在《认同・权威・自由:君主与旅人》中,萨义德提到自己的三重身份:“我是个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也是个美国人,这所赋予我的双重角度即使称不上诡异,但至少是古怪的。
此外,我当然是个学院人士。
这些身份中没有一个是隔绝的;每一个身份都影响、作用于其他身份……因此,我必须协调暗含于我自己生平中的各种张力和矛盾。
”[1] 1999年,萨义德出版了《萨义德回忆录:格格不入》,他在这本书中记述了一段基本已不可复返的过去――巴勒斯坦如今是以色列;黎巴嫩历经二十年内乱,面目全非;殖民地、君主制的埃及在1952年消失。
萨义德是阿拉伯人却为基督教徒,身为巴勒斯坦人却持美国护照,加上他始终拿不定自己的母语是阿拉伯语还是英语,以及阿拉伯姓氏(Said)上架了一个莫名所以的英国名字(Edward),又令他无论置身何处,均有格格不入的感觉,是个永远的局外人。
作为一个离乡流亡多年的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对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暧昧矛盾的母亲,热心公益、席不暇暖地救助巴勒斯坦人的姑姑,以及他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读后感
初等教育1501 1530140042 周梦婷
从萨义德的的简历中能看出他性格热切、广泛关注自己所属的世界、精力旺盛、目光能容得下很多东西的人,他给我的感觉像一个“不干正事”的学者。
这样的形象也并不突兀,因为在一些情况下,学者并不是闷言不语地样子才是正确的,更何况“沉默寡言地钻研某一事”的认知也只是外人的定势认知,据我所知,故宫中的文物研究者们就喜欢在初夏季节用裹文物的厚宣纸打杏子吃。
才学本就应该应用于实践,有些实践的场所需要是实验基地科学院,而有些,就要展示给大众,公开的投放才符合社会需求。
举个例子,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民国时期,张扬犀利的鲁迅所带给社会的意义远大于安居在“苦雨斋”中品诗论茶的周作人。
知识分子,顾名思义,每一个有知识的个人都是独立运转的个体,放在那里都应该是健全完整的。
完整就意味着充实,必定有所长,这个就是他的职业(不是职业也是能力所能及的方面)。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很明显,作者给出的是一个高度的定义。
他的知识分子,在自己的领域里有地位有知识,敢于站在社会主流或政权或强暴势力的对立面上。
才能与品格二者缺一不可才算得上知识分子。
我在此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只要有才识,能独立清晰完整系统地表达个人观点的人都可以算是知识分子。
这其中分为有显著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影响力微弱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品格好坏、责任心存在与否都不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知识分子的标准,这只能说是品格问题,品格不好的知识分子类似于“斯文禽兽”,在很多情况下,品格不能完全掩盖人的能力;就像一个商人可以分为良心商贩和黑心商贩,却不能因为他心地不好就说他不是商人。
至于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恕我见识浅薄,不能理得很清,但我知道,知识分子被有意无意用于政治的情况自古皆有。
“知识与权力密切结合,学术与帝国互为表里”1,知识是维护帝国/国家的屏障之一,支起这些屏障的人是知识分子,而给予知识分子这项权利的又是政治人物。
周朝诗经文雅,但蕴含的深层表现是礼乐制度,是周王朝对阶级的统治;封建王朝时期“学而优则仕”;老师们生共同做官,派别之争明显时,朝廷几乎是知识分子的战场。
后来进入20世纪,文人以报刊杂志为战场述己观点,形成救国的热潮。
毛蒋之间曾有以诗词分高下的情况。
再后来,若不是钱学森为例的高级知识人的功劳,国家怎么会迅速的增强威慑力,使大国忌惮。
亦或者有些言论触及统治者的利益,这些有着尖锐思想的人,无论是在“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况下还是单方面有反动情绪,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王尔德指责知识分子活跃于杂志报刊等大众广泛接触的媒体是“为了金钱”的言论,遭到了书作者萨伊的的指责。
我也认同萨伊的的看法,这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病态:在当今社会,一旦在网络上出现引起关注的话题,就有人大肆进行反击评论,这些人被称为“喷子”,尤其最显著地“喷”的方式就是说引起关注必是炒作的观点,看了极为让人生厌。
由此我感觉,这个社会紧紧靠着一部分知识分子是不可靠的,知识分子中有
1.摘抄自《知识分子论》三联出版,译者序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