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壳聚糖

合集下载

壳聚糖制备实验报告

壳聚糖制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2. 掌握壳聚糖的提纯和纯度检测技术。

3. 了解壳聚糖的性质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多糖,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抗菌性能。

其制备方法主要从甲壳类动物壳中提取甲壳素,再通过脱乙酰化反应得到。

本实验采用碱法提取甲壳素,再通过酸法脱乙酰化制备壳聚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虾壳、氢氧化钠、盐酸、无水乙醇、蒸馏水等。

2. 实验仪器:电热鼓风干燥箱、烧杯、玻璃棒、布氏漏斗、抽滤瓶、电子天平、pH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甲壳素的提取(1)称取一定量的虾壳,用蒸馏水清洗去除杂质,放入烧杯中。

(2)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30分钟。

(3)停止加热,用布氏漏斗过滤,收集滤液。

(4)将滤液用蒸馏水稀释,调节pH值至7左右。

(5)过滤,收集滤液,得到甲壳素。

2. 壳聚糖的制备(1)将甲壳素加入适量的盐酸溶液中,搅拌均匀。

(2)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30分钟。

(3)停止加热,用布氏漏斗过滤,收集滤液。

(4)将滤液用蒸馏水稀释,调节pH值至7左右。

(5)过滤,收集滤液,得到壳聚糖。

3. 壳聚糖的纯度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壳聚糖,用无水乙醇溶解。

(2)将溶液转移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

(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壳聚糖的纯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甲壳素的提取实验中,通过碱法提取甲壳素,得到甲壳素含量较高的滤液。

经计算,甲壳素提取率为90%。

2. 壳聚糖的制备实验中,通过酸法脱乙酰化制备壳聚糖,得到壳聚糖含量较高的滤液。

经计算,壳聚糖制备率为85%。

3. 壳聚糖的纯度检测根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壳聚糖的纯度为95%。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壳聚糖,甲壳素提取率和壳聚糖制备率较高,壳聚糖纯度达到95%。

实验结果表明,碱法提取和酸法脱乙酰化是制备壳聚糖的有效方法。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制备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制备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制备[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学时] 15学时一、实验目的1、掌握以虾壳或蟹壳为原料,用酸碱法制备甲壳素;用制备好的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备壳聚糖。

2、了解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应用,黏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甲壳素广泛存在于虾、蟹、昆虫等甲壳动物的外壳。

甲壳素一般与蛋白质或碳酸钙或两者同时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络合物,通过酸碱处理可除去钙盐及蛋白质等杂质,虾、蟹壳还有色素,可以通过氧化还原除去。

甲壳素是聚-2-乙酰胺基-2-脱氧-D-吡喃葡糖,是一种线形中性高分子多糖,经浓碱处理去掉乙酰基得到脱乙酰甲壳素,即壳聚糖。

三、仪器设备旋转黏度计、烘箱、水浴锅、天平等。

四、相关知识点多课程知识点:多糖化学特点,生化提取方法:蛋白质分解方法,碳酸盐降解方法,有机化学知识:酰胺基脱酰基方法。

五、实验步骤(一)原料处理1、洗净将市场上收集的虾、蟹壳原材料用自来水冲洗,并除去非虾、蟹壳类的杂质。

2、烘干洗净后的虾、蟹壳,置烘箱100℃直至烘干,每组称取50克,适当掰碎。

(二)盐酸浸泡1、称取每组称取50克,适当掰碎。

2、2M盐酸配制3、盐酸浸泡除钙盐将称好的50克虾、蟹壳置于2000ML的烧杯中,加入2M盐酸1000ML,在水浴锅中40℃浸泡,时而玻棒搅拌,直至无泡产生,除碳酸钙和磷酸盐等。

4、水洗至中性虾、蟹壳盐酸浸泡除钙盐后,将泡酸液倒入废液缸,虾、蟹壳用自来水冲洗至中性(PH试纸检测)。

(三)碱处理1、10%的氢氧化钠配制2、碱回流将炮了酸洗至中性的虾、蟹壳倒入2000ML的烧瓶中,加入10%的氢氧化钠1000ML,水浴锅中90℃-95℃加热3-4小时。

用于除蛋白质,脂质,色素3、水洗至中性虾、蟹壳碱回流后,碱液倒入废液缸,虾、蟹壳用自来水冲洗至中性。

(四)脱色1、高锰酸钾浸泡5%高锰酸钾浸泡30分钟氧化脱色,倒掉高锰酸钾浸泡液于废液缸。

2、亚硫酸钠浸泡高锰酸钾浸泡后的虾、蟹壳用5%亚硫酸钠浸泡15分钟到30分钟脱色,倒掉亚硫酸钠泡液于废液缸。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壳聚糖的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因此在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壳聚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水溶性差、稳定性低等,因此需要对壳聚糖进行改性研究,以提高其性能和应用范围。

壳聚糖的改性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

化学改性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壳聚糖的分子结构,从而提高其性能。

例如,通过引入疏水基团可以改善壳聚糖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

物理改性则是通过物理手段改变壳聚糖的形态、结构等因素,以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

例如,通过球磨法可以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从而提高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效果。

目前,壳聚糖的改性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如何保持壳聚糖的生物活性是改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改性后的壳聚糖可能会出现新的毒性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毒性研究。

未来,随着壳聚糖改性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

壳聚糖在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领域,壳聚糖可用于制备环保材料、化妆品添加剂、印染助剂等。

例如,通过接枝共聚将壳聚糖与聚丙烯酸制成高分子复合材料,可用于制备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袋等环保材料。

在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可用于药物传递、组织工程、生物传感器等方面。

例如,利用壳聚糖制备的药物载体能够实现药物的定向传递,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

在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还可用于组织工程。

通过将壳聚糖与胶原等生物活性物质结合,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支架。

这些支架可为细胞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壳聚糖还可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分子和有害物质。

例如,将壳聚糖与酶或抗体结合制成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对血糖、胆固醇等生物分子和有害物质的快速、灵敏检测。

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生物降解性,在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文献综述】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备壳聚糖

【文献综述】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备壳聚糖

文献综述应用化学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备壳聚糖甲壳素纤维是以天然高聚物虾皮、蟹壳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一种新型动物绿色纤维。

近二十年来,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抗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甲壳素纤维以其天然的抗菌功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丰富的原料资源和优良的纺织加工性能成为开发的热点,取得很大的成果,是一种大有发展前景的纤维品种。

甲壳素(chitin)又称甲壳质、几丁质,化学名称为聚乙酰胺基葡萄糖,广泛存在于昆虫类、水生虾、蟹甲壳类和菌类、藻类的细胞壁中,是一种蕴藏量仅次于纤维素的极其丰富的天然聚合物和可再生资源。

纯的甲壳素是一种无味无毒的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固体,在水、稀酸、稀碱以及一般的有机溶剂中难以溶解。

由于甲壳素是天然生物高分子,具有高等动物组织中的胶原和高等植物组织中的纤维素两者的生物功能,因而甲壳素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甲壳素本身带有正电荷,其分子中的氨基阳离子与构成微生物细胞壁的唾液酸或磷脂质阴离子发生离子结合,限制了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同时,甲壳素纤维与人体皮肤汗液接触时可激活体液中的溶菌酶,防止微生物有害细菌侵入体内,具有抑菌洁肤、吸湿透湿、舒适健康的作用效果。

甲壳素大分子链上存在大量羟基(-OH)和氨基(-NH2)等亲水基因,故甲壳素织物有很好的亲水性和很高的吸湿性。

甲壳素在生物体内可以通过酶的作用而分解,它与生物体的亲和呈现于细胞之间,因而抗原性低,对血清蛋白质等血液养分吸附能大,可加快伤口愈合并有极好的螯合能力,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经浓碱处理脱去其中的乙酰基就变成可溶性的甲壳素,称为壳聚糖(chitosan)。

壳聚糖(chitosan)是白色略带有珍珠光泽的固体,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它是由甲壳素(chitin)脱去乙酰基转化而成的产物,学名为(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

不溶于水和碱溶液,可溶于稀的盐酸、硝酸等无机酸和大多数有机酸。

壳聚糖是高分子多糖,经降解得到低聚糖甚至更小分子的寡糖。

壳聚糖制备

壳聚糖制备

甲壳素的化学名称为(1,4)222乙酰胺基222脱氧2β2D葡萄糖。

当甲壳素通过脱乙酰基反应转变为壳聚糖时,由于游离胺基的产生,应用性大为增加。

壳聚糖分子链上的胺基和羟基都是很好的配位基团,使其具有很多纤维素不具有的用途,它既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螯合剂,可与重金属离子如Hg2+、Cu2+、Ag+形成稳定的螯合物,用于提取回收金属和从污水中去除有害的重金属离子[1,2],又是一种天然的阳离子型絮凝剂,能使水中的悬浮物凝聚而沉降,用于污水的净化处理[3]。

表征壳聚糖性能的主要参数有:脱乙酰度和分子量,它们都受甲壳素脱乙酰化反应控制。

因此甲壳素脱乙酰化反应是基础性研究工作,虽然已有一些论文报道了甲壳素脱乙酰化反应的研究结果[4],但尚不系统完全。

另外由于壳聚糖的缩醛键结构,在H+的攻击下很容易水解,随着存贮时间的增长,壳聚糖溶液的粘度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给应用带来影响。

因此,对壳聚糖溶液存贮期间粘度变化的研究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1 实验部分111 试剂及原料所用试剂都是分析纯。

甲壳素由青岛某生化公司提供。

112 测定方法脱乙酰度测定采用线性电位滴定法[5],溶液粘度测定采用NDJ24型旋转粘度计测定[6]。

113 壳聚糖的制备将甲壳素与氢氧化钠溶液在三口烧瓶中混合搅拌,在一定温度下回流一定时间后,过滤,洗涤,烘干,产物即为壳聚糖。

114 壳聚糖的水解延缓将壳聚糖分别溶于醋酸水溶液,醋酸2乙醇水溶液,醋酸2甲醇水溶液,醋酸2丙酮水溶液,醋酸2丙酮2甲醇水溶液,常温下测定放置不同时间的上述各溶液的粘度。

2 结果和讨论211 正交实验法确定反应条件甲壳素脱乙酰化反应需在浓碱介质中进行,加温可有效地加速乙酰化反应,提高碱液浓度和延长反应时间也可以提高脱乙酰度。

但是随着脱乙酰化反应条件的强化,甲壳素主链的降解也越来越严重,这又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因此碱液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都是主要影响因素。

控制脱乙酰化反应条件,就可获得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

壳聚糖提取实验报告(3篇)

壳聚糖提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壳聚糖的提取方法。

2. 了解壳聚糖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物医学、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3.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糖,存在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中,如虾、蟹、龙虾等。

它由N-乙酰葡萄糖和葡萄糖单元通过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在提取过程中,首先将甲壳素原料进行脱乙酰化处理,使其转化为壳聚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虾壳、氢氧化钠、盐酸、无水乙醇、蒸馏水等。

2. 实验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原料处理:将虾壳洗净、干燥、粉碎,过筛后备用。

2. 碱液提取:将粉碎后的虾壳加入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煮沸,搅拌,使甲壳素溶解。

3. 水洗:将提取液过滤,用蒸馏水反复洗涤,去除杂质。

4. 酸沉淀:将洗涤后的溶液用盐酸调节pH值至4.5-5.5,使壳聚糖沉淀。

5. 离心分离:将沉淀物用离心机离心分离,收集壳聚糖沉淀。

6. 干燥:将壳聚糖沉淀物在60℃下干燥至恒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壳聚糖提取率: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壳聚糖的提取率,并与文献报道值进行比较。

2. 壳聚糖纯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壳聚糖的纯度,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3. 壳聚糖分子量: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壳聚糖的分子量,并与文献报道值进行比较。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影响壳聚糖提取率的因素主要有:碱液浓度、提取时间、温度等。

2. 实验过程中,影响壳聚糖纯度的因素主要有:水洗次数、酸沉淀pH值等。

3. 实验过程中,影响壳聚糖分子量的因素主要有:提取方法、干燥温度等。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提取了壳聚糖,提取率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2. 提取的壳聚糖纯度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3. 提取的壳聚糖分子量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八、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碱液提取法成功提取了壳聚糖,为后续壳聚糖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两性壳聚糖的制备与研究

两性壳聚糖的制备与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两性壳聚糖的制备与研究二:前言:壳聚糖(chitosan)又名壳多糖,脱乙酰甲壳素,甲壳胺,甲壳糖,聚氨基葡萄糖等,是由虾蟹壳经一系列处理而得到的无毒无味的线形半刚性生物大分子,是自然界大量存在的一种可再生资源,分子量为12-59万。

其学名为聚(1,4)-2-氨基-2-脱氧-D葡萄糖。

壳聚糖是第二大类天然高分子甲壳素的脱乙酰化产物,它存在活泼的羟基和氨基,可以进行多种化学修饰,如羟烷基化,烷基话,酰化,磺化,醛亚氨化,叠氮化,卤化,成盐,螯合,水解,氧化,接枝等,化学改性极大的扩展了它的用途,由于壳聚糖分子中-NH2和-OH活性基团,故可对其进行化学改性,以使其能够溶于有机溶剂,达到扩大其应用范围的目的。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能被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组织中的溶菌酶降解,产生的代谢产物无毒,没有免疫原性。

因此,用它作为生物医学材料具有明显的优势。

壳聚糖是由甲壳素(chitin)脱乙酰化制得的一种聚氨基葡萄糖。

它无毒无味,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能和生物亲和性。

其分子链上丰富的羟基和氨基使其易于进行化学反应而赋予多种功能。

壳聚糖作为一种新型制剂辅料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国外用做口服药物,缓释辅料的研究交多。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日益广泛。

国内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不仅发表论文的数量在逐年增多,而且研究的领域也不断扩大。

壳聚糖作为天然的高分子物质,因其良好的生物相溶性,极小的毒性,并且来源经济而倍受各国药学和材料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被誉为人体所需的第六生命要素。

目前,对于壳聚糖应用于缓释,控释制剂已有了相当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随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制剂的开发,对于壳聚糖如何用于蛋白类和多肽类药物的制剂化,已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

三:文献综述壳聚糖是从虾壳、蟹壳中提取的一种氨基多糖,曾被用作伤口的治愈材料。

关干壳聚糖的研究是二十世纪开始的。

1934年.Righy发明两项专利,一项是壳聚糖的制备,另一项是利用壳聚糖制各膜和纤维。

羧甲基壳聚糖-开题报告-化工

羧甲基壳聚糖-开题报告-化工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壳聚糖( CTS )是甲壳素脱乙酰化的产物。

作为一种广谱抑菌剂, 壳聚糖能有效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它具有抑菌活性高、广谱、杀灭率高及对哺乳动物细胞毒性低等优点。

由于壳聚糖只能溶解于酸性溶剂, 这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壳聚糖的抑菌活性主要与其氨基有关。

壳聚糖分子中含有丰富的氨基,溶于酸性水溶液,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不溶解,通过壳聚糖的接枝改性,可提高其水溶性和生物功能性,对于拓宽壳聚糖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羧甲基壳聚糖是目前壳聚糖改性研究最多的一种壳聚糖衍生物,在医用生物材料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是壳聚糖(Chitosan,CS)经羧甲基化反应后的一类壳聚糖衍生物。

根据羧甲基的取代位置不同,可分为O-羧甲基壳聚糖(O-CMCS),N-羧甲基壳聚糖(N-CMCS)及N,O-羧甲基壳聚糖(N,O-CMCS)。

本次设计主要研究的是O-羧甲基壳聚糖的树枝状胺化改性及抗菌性能。

羧甲基壳聚糖是壳聚糖的衍生化合产物,与壳聚糖具有相似的抗菌机理。

一般认为羧甲基壳聚糖的抗菌机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羧甲基壳聚糖高分子长链先对菌细胞聚沉、絮凝,然后分子链上的消毒因子NH3+聚集于菌体表面,NH3+与微生物细胞壁中的唾液酸磷脂等阴离子相互吸引,阻碍了微生物的代谢和繁殖;同时细菌细胞壁上类脂-蛋白质复合物反应,使蛋白质变性,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细菌死亡。

○2羧甲基壳聚糖渗透进入细胞体内,吸附细胞体内带有电荷的细胞质,发生絮凝作用,扰乱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或者阻断细胞体内的DNA 的转录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

O-羧甲基壳聚糖正是含有较多的氨基,抗菌因子数量相对增加;同时-COO-和NH3+两种基团可以形成分子内或者是分子间的氢键,使大分子链柔顺性下降,分子链更加舒展,在取代度不太高时候NH3+的被包埋程度下降,暴露的NH3+能与细菌充分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应用化学
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壳聚糖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甲壳素(chintin)又名几丁质、甲壳质, 主要存在于虾、蟹、蛹及昆虫等动物外壳以及菌类、藻类植物的细胞壁中。

它是白色半透明固体,且分子之间存在的强烈氢键作用使甲壳素成为高度的结晶结构,从而造成甲壳素的高难溶解性质。

所以甲壳素不溶于水及绝大多数有机溶剂,也不溶于稀酸、稀碱,只溶于浓酸及某些特定溶质,因此其应用受到广泛限制。

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处理的产物壳聚糖, 白色略带有珍珠光泽的固体,不溶于水和碱溶液,但由于其分子结构中有大量游离氨基酸的存在, 使其溶解性得到大大改善,具有一些独特的物化性质和生理功能, 广泛应用于纺织、医药、造纸、化妆品、食品工业、水处理和生物技术等领域。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甲壳素是一种天然线性多糖, 由于甲壳素分子中强氢健的作用, 脱乙酰需要在高浓度的碱液中长时间作用, 而且所得产品的脱乙酰度不高, 粘度往往也较低, 影响了产品的生产和应用。

不少人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如采用微波法、醇介质法、溶解沉淀法等,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实验我们根据甲壳素的结构对脱乙酰化反应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不同反应温度与碱浓度下甲壳素脱乙酰化反应, 并测出产物的脱乙酰度和红外光谱表征。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一、甲壳素制备壳聚糖
将3g甲壳素加入20 mL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将溶液置于容器中,在移至水浴锅中恒温反应。

在磁力搅拌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用水反复冲洗至中性,烘干待用。

二、脱乙酰度的测定
采用酸碱滴定法或电位滴定法测定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准确的称取0.3g壳聚糖放入100ml的锥形瓶中,加入10ml 0.1M的盐酸标准溶液,等其完全溶解后加入3-4滴
混合指示剂(0.1%的甲基橙-苯胺蓝以1:2(V/V)混合)。

用0.1M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游离的盐酸至变成浅蓝绿色。

按照下式计算壳聚糖的脱乙酰度:NH2%={[(C1V1-C2V2)×0.016]/[G(100-W)]}×100%
DD (%) = NH2% / 9.94 %×100 %
其中C1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C2是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V1加入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V2滴定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G壳聚糖的重量;0.016与1ml0.1M HCl溶液相当的氨基量(g);9.94%是壳聚糖上氨基的理论含量。

注意:壳聚糖样品在105 ℃的条件下烘干12h , 其水分含量为0.02 %左右,故这
里的W一律忽略不计。

三、用红外光谱(IR)表征聚合物材料的结构。

红外测试仪器为Perkin-Elmer 1600X spectrometer,扫描次数为32,清晰度为4cm-1。

以样品与KBr质量比为1:40的比例来制作KBr片。

红外光谱的扫描波数范围是4000~500 cm-1.
固体样品的制备: 取少量样品与KBr在玛瑙研钵中混合研磨,研细后用压片机进行压片,制成一定直径、厚度的透明片。

四、中外文参考文献
[1] 童兴龙, 杨建平.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制备条件对其质量及性能的影响[J]. 海洋科学,
1999, (2): 11-14.
[2] 卢风琦, 曹宗顺. 制备条件对脱乙酰甲壳素性能的影响[J]. 化学世界, 1993, (4): 138-140.
[3] Takanori Sanna. Studies on Chitin,V,Kineticsof Deacetylation reaction [J] . Polymer
Journal, 1977, 9(6):649-651.
[4] 牟占军, 黄锡文. 甲壳素脱乙酰反应条件的实验研究[J]. 内蒙古工业大报, 1999,
18(2): 109-113.
[5] Alimuniar A, Zainuddin R. An economical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chitosan [J]. Adv.
Chitin Chitosan.5th . 1991, 627-632.
[6] 王志华,黄毓礼. 壳聚糖脱乙酰度的计算[J] .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1, 28 (1): 84-86.
[7] 曹健, 代养勇, 王红军, 等. 甲壳素微波法脱乙酰制备壳聚糖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5 , 25 (11) : 120-125.
[8 ] 赵明, 何兰珍, 刘毅, 高相对分子质量甲壳素、壳聚糖的制备[J]. 药物生物技术,
2004, 11 (4) : 254-259.
[9] 吴清基, 徐笑非, 陈仲林等, 壳聚糖敷料在创伤中的应用,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1996,
1: 56-59.
[10] Biagini G, Muzzarelli K A A, Grarkino R, et a1. Biological material for wound healing
[A]."Advance in chitin and chitosan",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C] London and New
York:Brine C J, Sandford P A and Zikakis J p. 1992, 47-53.
[11] Kratz G, Arnader C, Swedenbrog J, et al. Heparin-chitosan complexs stimulate wound
healing in human skin. Scand J Plastic Reconstr Surg Hand Surg, 1997, 31: 119-123.
[12] 翟羽伸, 甲壳质资源的利用开发, 化工进展, 1992, 1: 14-18.
五、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
第一阶段: 2010.10.20~2010.11.15 实验的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药品的准备;第二阶段: 2010.11.15~2010.12.10 实验逐步展开:检查药品,调试仪器;
第三阶段: 2010.12.10~2010.03.01 实验后期:实验样品的检测及数据处理
第四阶段: 2010.03.01~2010.04.15 实验完成阶段:论文的撰写、修改和定稿。

六、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
由于甲壳素分子中强氢健的作用,传统制备法所得产品的脱乙酰度不高,黏度往往也较低,影响了产品的生产和应用。

同时传统制备法耗碱量大反应时间长,耗能高。

对此,本研究在不改变传统制备工艺各条件的前提下,仅对反应原料进行超声波预处理,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促进碱液的渗透,从而促进脱乙酰反应,改善产品性能。

实验探讨了超声波预处理条件下影响壳聚糖脱乙酰度和黏度的主要因素碱浓度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最佳制备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